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巴胺D1受体激动剂SKF38393对剥夺血清条件下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雪 汪海涛 +1 位作者 任艳囡 郑文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554-558,共5页
目的研究多巴胺D1受体激动剂SKF38393对剥夺血清所致PC12细胞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s/protein kinase B,PI3K/Akt)、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 目的研究多巴胺D1受体激动剂SKF38393对剥夺血清所致PC12细胞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s/protein kinase B,PI3K/Akt)、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s,ERK)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将PC12细胞分为血清剥夺模型组、血清剥夺后加不同剂量SKF38393处理组(1μmoL、3μmoL、10μmoL、30μmoL和100μmoL)及1%胎牛血清对照组,比较各组PC12细胞活性;PC12细胞分别加入不同剂量(同上)SKF38393处理40min,以及以10μmoLSKF38393处理不同时间(5~80min),然后检测PC12细胞的Akt473及ERK1/2的磷酸化水平;PC12细胞分别加入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50μmoL)、ERK信号通路抑制剂PD98059(50μmoL)或PD169316(10μmoL),后再行SKF38393干预,比较各组PC12细胞活性。结果与剥夺血清组比较,10μmoLSKF38393即可显著增加PC12细胞的活性[(0.58±0.02)vs(0.37±0.01)],并且随着其剂量(30μmoL、100μmoL)的增加PC12细胞活性的增加可更明显[(0.62±0.01)、(0.65±0.02)],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剂量SKF38393和不同时间的SKF38393处理PC12细胞后磷酸化的Akt和ERK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剥夺血清组(P<0.05)。与SKF38393组的PC12细胞活性(0.59±0.01)比较,PD169316组细胞活性(0.41±0.14)无明显差异(P>0.05),但LY294002组(0.33±0.01)和PD98059(0.33±0.03)组细胞活性均更低(P<0.05),提示仅后二者可阻断SKF38393对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论 SKF38393能保护剥夺血清所致的PC12细胞损伤,其保护作用可能与激活PI3K/Akt和ERK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12细胞 多巴d1受体激动剂 SKF38393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巴胺D_2受体调控睡眠-觉醒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
作者 许奇 曲卫敏 黄志力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0年第4期361-366,共6页
脑内多巴胺(dopamine,DA)参与觉醒相关的运动、认知和奖赏等行为调控。DA能神经元主要位于黑质致密部和腹侧被盖区。DA受体(receptor,R)包括:D_1R、D_2 R(D_(2S)和D_(2L))、D_3 R、D_4R和D_5R五种亚型。中枢神经内D_1R和D_2R数目占绝对... 脑内多巴胺(dopamine,DA)参与觉醒相关的运动、认知和奖赏等行为调控。DA能神经元主要位于黑质致密部和腹侧被盖区。DA受体(receptor,R)包括:D_1R、D_2 R(D_(2S)和D_(2L))、D_3 R、D_4R和D_5R五种亚型。中枢神经内D_1R和D_2R数目占绝对优势,D_2R对内源性DA的亲和力显著高于D_1R。近年来,药理学和基因剔除动物等研究发现:D_2R是维持觉醒的重要受体,本文综述其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 d2受体 睡眠 觉醒 基因剔除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巴胺D2受体显像剂^(125)I-DMAIBZM的合成及生物分布实验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光慧 盛许晶 朱建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413-2418,共6页
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如帕金森病等,与脑内多巴胺神经递质异常有关.利用放射性脑受体显像技术可以了解多巴胺受体信息,进而获得多巴胺的信息变化.苯甲酰胺类衍生物125I-(S)-N-(1-乙基-2-吡咯烷基)甲基-4-氨基-2-甲氧基苯酰胺(125I-AIB... 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如帕金森病等,与脑内多巴胺神经递质异常有关.利用放射性脑受体显像技术可以了解多巴胺受体信息,进而获得多巴胺的信息变化.苯甲酰胺类衍生物125I-(S)-N-(1-乙基-2-吡咯烷基)甲基-4-氨基-2-甲氧基苯酰胺(125I-AIBZM)与多巴胺D2受体具有很高的亲和力,但其入脑量很低.为提高125I-AIBZM的入脑量,本文对其标记前体(S)-N-(1-乙基-2-吡咯烷基)甲基-4-氨基-2-甲氧基苯酰胺(ABZM)的结构进行改造,得到了新的化合物(S)-4-二甲氨基-N-(1-乙基-2-吡咯烷基)甲基-2-甲氧基苯酰胺(DMABZM).通过Idogen法对DMABZM进行标记得到标记化合物125I-DMAIBZM,标记率为74%,放化纯度达到99%.125I-DMAIBZM的脂溶性显著大于125I-AIBZM,入脑量有较大的提高.体外放射配基结合实验测得DMABZM的IC50为2.9589×10-7mol/L,表明其与多巴胺D2受体特异性结合且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小鼠体内的分布实验表明,该标记物纹状体/小脑的放射性计数比可达6.5左右,说明该标记化合物可特异性介导到纹状体.本文结果表明,125I(123I)-DMAIBZM有望用于多巴胺D2受体的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d2受体 125I标记 受体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巴胺D_2受体基因启动子A-241G多态性在精神分裂症家系中的连锁不平衡传递 被引量:6
4
作者 胡宪章 周儒伦 +5 位作者 周朝凤 陈昌惠 王玉凤 韩永华 沈渔邨 徐希平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6期551-554,共4页
目的 :探讨多巴胺D2 受体基因 (dopamineD2 receptor,DRD2 )启动子A 2 41G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 :采集 10 1个家系 ,每家有 2名或 2名以上符合ICD 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患病同胞且父母存活。对DRD2启动子的A 2 41G多态性进行... 目的 :探讨多巴胺D2 受体基因 (dopamineD2 receptor,DRD2 )启动子A 2 41G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 :采集 10 1个家系 ,每家有 2名或 2名以上符合ICD 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患病同胞且父母存活。对DRD2启动子的A 2 41G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 :(1)DRD2启动子的A 2 41G等位基因频度和基因型频度在父母组、非患病同胞组和患病同胞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在 3组不同性别之间以及在精神分裂症不同亚型之间基因型频度和等位基因频度的分布差异亦无显著性 ;(2 )传递不平衡检验发现在患病同胞 (χ2 =0 .94,P >0 .0 5 ,OR =0 .83,95 %可信区间 0 .5 7~ 1.2 1)中未表现传递不平衡性 ,而在非患病同胞 (χ2 =6 .76 ,P <0 .0 1,OR =3 .17,95 %可信区间 0 .41~ 2 4.71)中存在传递不平衡性 ,其中 2 41A等位基因在非患病同胞中传递较多 ;(3)基因型与妄想总分、幻觉总分、思维形式障碍、情感障碍、精神性失语及症状持续时间等临床特征相关。结论 :DRD2启动子的A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遗传学 多态现象 多巴d2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多巴胺D_4受体体内研究的3-[4-(4-[^(18)F]氟苯甲基)哌嗪-1-基]甲基-1H-吡咯并[2,3-b]吡啶的合成及生物学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田海滨 尹端沚 +6 位作者 张春富 张岚 王丽华 李俊玲 周伟 汪勇先 吴春英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5-270,共6页
目的  7 氮杂吲哚的衍生物L 74 5 ,870是一个新的、高亲和性 (Ki=0 4 3nmol·L-1)的多巴胺D4受体选择性配体 ,我们放化合成了其类似结构的新化合物 3 [4 (4 [18F]氟苯甲基 )哌嗪 1 基 ] 甲基 1H 吡咯并 [2 ,3 b]吡啶 ([18F]C) ... 目的  7 氮杂吲哚的衍生物L 74 5 ,870是一个新的、高亲和性 (Ki=0 4 3nmol·L-1)的多巴胺D4受体选择性配体 ,我们放化合成了其类似结构的新化合物 3 [4 (4 [18F]氟苯甲基 )哌嗪 1 基 ] 甲基 1H 吡咯并 [2 ,3 b]吡啶 ([18F]C) ,并作了大鼠体内生物学评价。方法  ([18F]C)的放化合成是通过 3 (哌嗪 1 基 )甲基 1H 吡咯并 [2 ,3 b]吡啶和 4 氟[18F]苯甲醛的胺烷基化反应完成 ,放化产率为 9 0 %~12 0 % ,放化纯度大于 98% ,比活度高于 37GBq·mol-1。结果 额叶皮质、海巴和延髓等脑区有较高的放射性摄取率 ,分别为 0 4 3%ID/ g和 0 35 %ID/g ;而纹状体、小脑处放射性摄取率较低。结论 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和代谢物研究表明 :[18F]C在大鼠脑组织区域有特异性分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F 7-氮杂吲哚类似物 多巴d4受体 组织分布 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3)I]-IBZM SPECT显像检测帕金森病患者脑多巴胺D_2受体
6
作者 徐浩 ,MICHAEL CORDES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647-649,共3页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脑多巴胺D2受体的变化。方法:[123I]-(S)-(一)-3-碘-2-羟基-6-甲氧基-N-[(1-乙基-2-吡咯烷基)]苯酰胺(iodobenzamide,IBZM)为放射配体,对1...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脑多巴胺D2受体的变化。方法:[123I]-(S)-(一)-3-碘-2-羟基-6-甲氧基-N-[(1-乙基-2-吡咯烷基)]苯酰胺(iodobenzamide,IBZM)为放射配体,对13例未接受左旋多巴治疗的原发性PD(IPD-A组)、18例接受左旋多巴治疗的原发性PD(IPD-B组)、8例继发性帕金森氏综合征(SPS组)和7例正常对照者进行了[123I]-IBZM脑多巴胺D2受体SPECT显像和半定量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123I]-IBZM静注后120min在基底节中[123I]-IBZM放射性聚集最高,脑内其它部位如额叶、枕叶和小脑内[123I]-IBZM放射性低,基底节/小脑(BG/CB)放射性比值随年龄增长而显著下降(r=-0.75,P=0.05)。IPD-A组的BG/CB比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IPD-B组的BG/CB比值明显低于IPD-A组(P<0.05)和正常对照组(P<0.01)。SPS组的BG/CB比值低于IPD-A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未接受左旋多巴治疗的原发性PD患者具有高的多巴胺D2受体密度,而接受左旋多巴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2受体 多巴 震颤性麻痹 SPE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汉族人群多巴胺D_2受体-141C Ins/Del多态性与海洛因依赖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胡佩武 李杏莉 +2 位作者 彭莎莎 罗希 刘志胜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3-240,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多巴胺D2受体基因-141C Ins/Del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海洛因依赖的相关性。方法:检索中外数据库于建库至2014年3月公开发表的文献,收集有关多巴胺D2受体基因-141C Ins/Del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海洛因依赖的病例对照研究,使... 目的:系统评价多巴胺D2受体基因-141C Ins/Del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海洛因依赖的相关性。方法:检索中外数据库于建库至2014年3月公开发表的文献,收集有关多巴胺D2受体基因-141C Ins/Del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海洛因依赖的病例对照研究,使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关于多巴胺D2受体基因-141C Ins/Del多态性与海洛因依赖的病例对照研究,其中病例组3 211人,对照组1 979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基因型合并后的OR值、OR值95%CI和P值,其中基因型Ins/Ins与基因型Del/Del比较,OR=0.51,95%CI:0.27~0.96,P=0.017;基因型Ins/Ins与基因型Ins/Del+Del/Del比较,OR=0.82,95%CI:0.72~0.94,P=0.448;基因型Ins/Ins+Ins/Del与基因型Del/Del比较,OR=0.53,95%CI:0.28~0.98,P=0.019;基因型Ins/Del与基因型Del/Del比较,OR=0.59,95%CI:0.32~1.07,P=0.045;Ins等位基因与Del等位基因比较,OR=0.79,95%CI:0.71~0.89,P=0.101。结论:多巴胺D2受体基因-141C Ins/Del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海洛因依赖存在关联,携带有Ins等位基因的个体可能不易对海洛因产生依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d2受体 -141C Ins/del多态性 海洛因依赖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吸烟与多巴胺D2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石晶 王志仁 +6 位作者 谭云龙 谭淑平 张进国 李佳 安会梅 杨甫德 周东丰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833-839,共7页
目的:探讨多巴胺D_2受体基因(DRD2)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及精神分裂症吸烟行为的关联。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773例(吸烟组567例,非吸烟组206例),男性正常对照302... 目的:探讨多巴胺D_2受体基因(DRD2)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及精神分裂症吸烟行为的关联。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773例(吸烟组567例,非吸烟组206例),男性正常对照302例(吸烟组168例,非吸烟组134例)。选取DRD2的rs1800497和rs1079597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为候选基因位点。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利用SHEsis遗传分析平台(http:∥analysis.biox.cn/my Analysis.php)分析精神分裂症组与对照组及吸烟与非吸烟候选基因位点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结果:两个SNPs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在精神分裂症组与对照组、精神分裂症的吸烟与非吸烟组、对照组的吸烟与非吸烟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由两个SNPs组成的C-A和T-G单体型在精神分裂症组中的估计频率高于对照组(8.0%vs.5.2%、10.2%vs.4.1%,均P<0.05),T-A(34.6%vs 40.2%,P<0.05)单体型在精神分裂症组中的估计频率低于对照组;由两个SNPs组成的T-A单体型在正常对照吸烟组中的估计频率低于非吸烟组(2.5%vs.6.1%,P<0.05)。结论:DRD2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易感性可能存在关联,而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或正常人吸烟行为的形成可能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吸烟 多巴d2受体基因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洛因成瘾易感性与腹侧被盖区多巴胺D2受体及多巴胺转运体的关系 被引量:7
9
作者 王传升 谌红献 +1 位作者 张瑞玲 郝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463-467,共5页
目的建立大鼠海洛因成瘾易感性差异模型,探讨其可能的腹侧被盖区(VTA)D2受体(D2R)及多巴胺转运体(DAT)机制。方法 1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海洛因成瘾组(n=100)和对照组(n=30)接受7d的条件性位置偏爱(CPP)训练和2d的测评,期间两组分别... 目的建立大鼠海洛因成瘾易感性差异模型,探讨其可能的腹侧被盖区(VTA)D2受体(D2R)及多巴胺转运体(DAT)机制。方法 1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海洛因成瘾组(n=100)和对照组(n=30)接受7d的条件性位置偏爱(CPP)训练和2d的测评,期间两组分别给予海洛因和生理盐水注射处理。此后,成瘾组根据海洛因诱导的CPP强度挑选出高CPP组(n=30)和低CPP组(n=30)。各组大鼠再随机分为5组,在接受末次处理后分别于成瘾期、戒断第1、3、7、14天检测VTA区D2R和DAT的蛋白表达,蛋白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CPP组和低CPP组大鼠在成瘾期VTA区D2R和DAT蛋白表达均下降(P<0.05);戒断后第1、3、7、14天D2R及戒断第1、3天DAT仍低于对照组(P<0.05),而戒断第7、14天高、低CPP组分别与对照组的DAT差异均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所有检测时点,高CPP组VTA区D2R下调均比低CPP组大鼠更为明显(P<0.05),而两组的DAT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洛因慢性处理可诱导大鼠VTA区D2R和DAT下调;而海洛因成瘾易感性可能与VTA区低D2R有关,但未见与DAT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洛因依赖 多巴d2受体 多巴转运体 腹侧被盖区 易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巴胺D_2受体TaqIA多态性与海洛因依赖行为相关性 被引量:11
10
作者 彭代辉 王晓萍 +1 位作者 王高华 彭艳红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618-620,共3页
目的 :探讨多巴胺 (DA)受体D2 亚型基因TaqIA多态性与海洛因依赖者行为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PCR -RFLP法对 6 6例海洛因依赖病人与 132例正常人D2 R基因的TaqIA多态性特征进行对照研究。以A型行为问卷 (TABPQ) [1] 测评海洛因依赖... 目的 :探讨多巴胺 (DA)受体D2 亚型基因TaqIA多态性与海洛因依赖者行为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PCR -RFLP法对 6 6例海洛因依赖病人与 132例正常人D2 R基因的TaqIA多态性特征进行对照研究。以A型行为问卷 (TABPQ) [1] 测评海洛因依赖者的行为类型 ,与其TaqIA多态性特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海洛因依赖组与正常对照组DRD2 基因的TaqIA多态性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有显著性差异 (前者携带A1等位基因的频率为 0 6 1,后者携带A1等位基因的频率为 0 31,P <0 0 5 ) ,携带A1等位基因更易形成海洛因依赖者 (比值比OR :3 47,P <0 0 5 )。各种行为类型的海洛因依赖者之间 ,基因型 (TaqIA多态性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多巴胺D2 受体基因的TaqIA多态性与海洛因依赖相关连。多巴胺D2 受体基因TaqIA多态性与海洛因依赖者成瘾性的形成可能相关。这种基因位点特征可能与其他候选基因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d2受体 TaqI A型行为问卷 TABPQ 海洛因依赖 相关性 汉族 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贝地尔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脑多巴胺D_2受体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玲 叶锦辉 +5 位作者 黎锦如 刘长征 吴琪 高锦辉 杨敏 刘焯霖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研究常用抗帕金森药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吡贝地尔对脑多巴胺D2受体的影响。方法立体定位右侧纹状体注射6-羟多巴胺制备偏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模型成功后予吡贝地尔灌胃治疗[30mg/(kg·d)]5周。分4组(正常组、术后4周帕金森病模型... 目的研究常用抗帕金森药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吡贝地尔对脑多巴胺D2受体的影响。方法立体定位右侧纹状体注射6-羟多巴胺制备偏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模型成功后予吡贝地尔灌胃治疗[30mg/(kg·d)]5周。分4组(正常组、术后4周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组、术后9周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经吡贝地尔治疗组、术后9周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未治疗组)行125I-依匹必利(125I-epidepride)大鼠脑多巴胺D2受体放射自显影。图像分析得到纹状体与小脑的平均光密度值,计算并比较各组左、右两侧脑多巴胺D2受体的特异性放射性摄取比值(纹状体/小脑-1)的变化。结果正常大鼠脑多巴胺D2受体对依匹必利的特异性放射性摄取比值左、右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成为帕金森病模型后,右侧(损毁侧)比值较正常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治疗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双侧比值较刚成模型时均明显降低,右侧(损毁侧)比值仍较左侧高;经吡贝地尔治疗后,双侧比值较未治疗组进一步降低,右侧(损毁侧)降低甚,比值较左侧低。结论长期吡贝地尔治疗可能会使帕金森病模型大鼠双侧脑多巴胺D2受体的数量减少,损毁侧减少为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d2受体 帕金森病 吡贝地尔 依匹必利 放射自显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麻素CB1受体和纹状体多巴胺D2受体参与电针镇痛机制 被引量:7
12
作者 寿崟 赵颖倩 +2 位作者 徐鸣曙 葛林宝 张必萌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88-392,共5页
目的:研究大麻素CB1受体和多巴胺D2受体是否参与单次或反复电针镇痛机制。方法:以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造成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分别对单次及反复电针后的大鼠进行痛阈和纹状体D2受体mRNA表达水平检测。... 目的:研究大麻素CB1受体和多巴胺D2受体是否参与单次或反复电针镇痛机制。方法:以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造成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分别对单次及反复电针后的大鼠进行痛阈和纹状体D2受体mRNA表达水平检测。同时用CB1受体拮抗剂或激动剂干预。结果:①单次和反复电针后痛阈均升高,且关节炎痛+电针+拮抗剂组的镇痛效果弱于关节炎痛+电针组(P<0.01);关节炎痛+激动剂组与关节炎痛+电针组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无论是单次或反复电针,关节炎痛+电针+拮抗剂组大鼠纹状体D2受体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电针组(P<0.01)。③在反复电针观察组中,关节炎痛+激动剂组大鼠纹状体D2受体mRNA表达水平与关节炎痛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著低于关节炎痛+电针组(P<0.01)。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单次和反复电针产生的镇痛作用可能部分通过大麻素受体CB1介导,纹状体D2受体可能也参与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镇痛 大麻素CB1受体 多巴d2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巴胺D2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利培酮疗效、锥体外系副反应及治疗前后泌乳素水平变化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仲照希 吕路线 王丽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1-52,共2页
目的探讨多巴胺D2受体基因Taq1A多态性与利培酮的疗效、锥体外系副反应及治疗前后泌乳素水平变化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9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98名健康对照,给予患者利培酮治疗8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和修改的Samp-son氏锥体外系... 目的探讨多巴胺D2受体基因Taq1A多态性与利培酮的疗效、锥体外系副反应及治疗前后泌乳素水平变化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9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98名健康对照,给予患者利培酮治疗8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和修改的Samp-son氏锥体外系反应量表分别评定患者的疗效和锥体外系副反应(EPS);测定患者治疗前后泌乳素水平;检测所有受试者的D2受体基因Taq1A多态性。结果不同疗效组、有无EPS组的Taq1A多态性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基因型组和不同等位基因组患者之间治疗前后泌乳素升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未发现D2受体基因Taq1A多态性与利培酮的疗效、锥体外系副反应及治疗前后泌乳素变化存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d2受体 基因多态性 锥体外系副反应 泌乳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端粒酶永生化的人单克隆神经前体细胞系诱导表达多巴胺D_2受体 被引量:4
14
作者 扈启宽 林昌盛 +4 位作者 白云 白洁 何其华 沈丽 李凌松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1-273,共3页
目的 :检测人神经前体细胞系HNG12 10 E能否诱导表达多巴胺D2 受体mRNA和受体蛋白 ,表达的受体是否有生理功能。方法 :细胞因子诱导分化 ,RT 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D2 的表达 ;Fluo 3测定多巴胺刺激产生的胞浆Ca2 + 。结果 :RT PCR显示... 目的 :检测人神经前体细胞系HNG12 10 E能否诱导表达多巴胺D2 受体mRNA和受体蛋白 ,表达的受体是否有生理功能。方法 :细胞因子诱导分化 ,RT 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D2 的表达 ;Fluo 3测定多巴胺刺激产生的胞浆Ca2 + 。结果 :RT PCR显示D2 mRNA诱导后阳性 ,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诱导后D2 受体蛋白在细胞膜表面阳性 ,Fluo3法测定胞浆Ca2 + ,结果显示诱导后的细胞对 5mmol·L-1多巴胺递质反应使胞浆Ca2 + 快速上升。结论 :从mRNA、蛋白和生理功能 3个层次均证明HNG12 10 E细胞系诱导后表达D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前体细胞 端粒酶永生化 多巴d2受体 细胞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左旋多巴对偏侧帕金森病大鼠行为学及多巴胺D_2受体表达数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毛善英 周富友 +3 位作者 丁美萍 张梁 桂雅星 黄鉴政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614-1617,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左旋多巴对偏侧帕金森病大鼠行为学及多巴胺D2受体表达数的影响,并对其相应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采用6-羟多巴胺(6-OHDA)制备偏侧PD大鼠模型,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PD模型大鼠分别给予左旋多巴不同剂量(10 mg.kg-1.d-1,5...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左旋多巴对偏侧帕金森病大鼠行为学及多巴胺D2受体表达数的影响,并对其相应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采用6-羟多巴胺(6-OHDA)制备偏侧PD大鼠模型,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PD模型大鼠分别给予左旋多巴不同剂量(10 mg.kg-1.d-1,50 mg.kg-1.d-1,100 mg.kg-1.d-1)腹腔注射15 d前后纹状体部位的多巴胺D2受体表达数、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结果:成功PD模型大鼠30 m in旋转圈数与损毁侧及其健侧的D2受体表达数增加百分数呈线性相关(r=0.927,P<0.01),大剂量左旋多巴干预后PD大鼠的旋转圈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且损毁侧纹状体多巴胺D2受体表达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大剂量左旋多巴干预能明显改善PD大鼠的旋转行为,并使纹状体多巴胺D2受体明显下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旋转 受体 多巴d2 多巴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D大鼠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易感性差异的内侧前额皮质多巴胺D2受体和多巴胺转运体机制 被引量:2
16
作者 谌红献 叶敏捷 +3 位作者 王瑛 张瑞岭 郝伟 李昌琪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784-789,共6页
目的:通过研究高低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易感性大鼠内侧前额皮质区(mPFC)的多巴胺D2受体和多巴胺转运体差异,以探讨吗啡精神依赖易感性差异的多巴胺D2受体和多巴胺转运体机制。方法:160只雄性大... 目的:通过研究高低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易感性大鼠内侧前额皮质区(mPFC)的多巴胺D2受体和多巴胺转运体差异,以探讨吗啡精神依赖易感性差异的多巴胺D2受体和多巴胺转运体机制。方法:16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130)和对照组(n=30)。建立大鼠吗啡CPP动物模型,根据吗啡处理后CPP值将大鼠分为高、中、低偏爱组。其中高、低偏爱组大鼠进入以下研究。分别于末次注射后3 h,72 h和第14天处死高偏爱组、低偏爱组和对照组各8只大鼠,利用组织原位杂交技术检测mPFC脑区多巴胺D2受体(dopamine D2recepter,D2R)mRNA和多巴胺转运体(dopamine transporter,DAT)mRNA的表达。结果:高偏爱组、低偏爱组和对照组的CPP预测试值无统计学差异(P=0.470);CPP训练后,末次注射后3 h、末次注射后72 h和第14天,高偏爱组的CPP值与预测试值的差值均高于低偏爱组(P=0.000)。mPFC的D2RmRNA灰度值:末次用药后3 h,72 h和第14天,高偏爱组(125.43±2.90-142.92±3.32)均高于低偏爱组(122.25±2.20-136.67±5.39)(P=0.000)。DATmRNA灰度值:末次注射后3 h,高偏爱组(157.00±3.55)高于低偏爱组(150.69±3.12)(P=0.000);在末次注射后72 h,高偏爱组(145.15±3.69)高于低偏爱组(138.84±3.99)(P=0.000);在末次注射后第14天,高偏爱组、低偏爱组及对照组的mPFC区DATmRNA灰度值无统计学差异(P=0.458)。结论:mPFC的D2RmRNA和DATmRNA低表达可能与吗啡高易感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精神依赖 条件性位置偏爱 易感性 多巴d2受体 多巴转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肾活血饮对帕金森病大鼠脑内多巴胺D2受体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海明 杨明会 +3 位作者 窦永起 刘毅 李绍旦 李敏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879-1881,共3页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饮治疗帕金森病(PD)的作用机制。方法用直接向脑组织内注入6-羟基多巴损毁脑黑质致密部的方法建立PD大鼠模型。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模型组和补肾活血饮治疗组,观察各组PD大鼠异常不自主运动变化...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饮治疗帕金森病(PD)的作用机制。方法用直接向脑组织内注入6-羟基多巴损毁脑黑质致密部的方法建立PD大鼠模型。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模型组和补肾活血饮治疗组,观察各组PD大鼠异常不自主运动变化;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治疗后大鼠脑组织多巴胺D2受体(DRD2)平衡解离常数(KD)和最大结合量(Bmax)的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脑组织DRD2受体阳性细胞数。结果补肾活血饮组大鼠的异常不自主运动较模型组减少。补肾活血饮治疗组大鼠损毁侧脑组织DRD2 Bmax较模型组显著增高(P<0.01),KD值较模型组下降(P<0.01);DRD2受体阳性细胞数(80.9±13.59)较模型组(11.15±6.78)明显升高(P<0.01),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补肾活血饮能改善PD大鼠不自主运动,促进PD模型大鼠脑组织DRD2表达,提高DRD2亲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补肾活血饮 多巴d2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巴胺受体D2型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与Ⅰ型和Ⅱ型精神分裂症的关联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海生 谢健 +2 位作者 张顺泉 余道军 陈岳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439-442,448,共5页
目的探讨多巴胺D2受体(dopamine receptor D2,DRD2)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与Ⅰ型和Ⅱ型精神分裂症的关联。方法运用甲基化特异性PCR和直接测序法对101例Ⅰ型精神分裂症患者、82例Ⅱ精神分裂症型患者和100例健康被试DRD2基因启动子... 目的探讨多巴胺D2受体(dopamine receptor D2,DRD2)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与Ⅰ型和Ⅱ型精神分裂症的关联。方法运用甲基化特异性PCR和直接测序法对101例Ⅰ型精神分裂症患者、82例Ⅱ精神分裂症型患者和100例健康被试DRD2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分析三组的DRD2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差异。结果Ⅰ型精神分裂症组、Ⅱ精神分裂症组和健康对照组的DRD2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61.4%(62/101)、63.4%(52/82)和58.0%(58/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甲基化率分别为:0.38±0.17、0.31±0.13和0.32±0.14,三组甲基化率主效应显著,P<0.01。Ⅰ型精神分裂症组甲基化率高于Ⅱ型精神分裂症患者(P<0.01)和健康被试组(P<0.01)。后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3>0.05)。结论 DRD2基因启动子区CpG岛内位点高甲基化可能是Ⅰ型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甲基化 多巴受体d2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非他明对小鼠白细胞介素-10释放的影响及多巴胺D3受体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艳炯 朱俊艳 +5 位作者 张洪波 魏曙光 阎春霞 郑海波 任会勋 陈腾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9-282,300,共5页
目的研究安非他明(AM)对细菌脂多糖(LPS)刺激后小鼠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释放的影响以及多巴胺D3受体在此过程中参与的调控作用。方法实验Ⅰ:采用多巴胺D3受体基因敲除小鼠(D3RKO)以及具有相似遗传背景的野生型小鼠(C57B... 目的研究安非他明(AM)对细菌脂多糖(LPS)刺激后小鼠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释放的影响以及多巴胺D3受体在此过程中参与的调控作用。方法实验Ⅰ:采用多巴胺D3受体基因敲除小鼠(D3RKO)以及具有相似遗传背景的野生型小鼠(C57BL/6J),腹腔注射AM(5 mg/kg)10 min后再注射LPS(150μg/kg)刺激,在LPS给药后不同时间点(0、30、60、90、120、240 min)心脏穿刺抽血进行IL-10测试,观察上述不同时间点D3RKO和C57BL/6J小鼠IL-10的分泌情况。实验Ⅱ:在实验Ⅰ所确定的小鼠IL-10分泌最高时间点,观察不同剂量AM(0、2、5、10 mg/kg)对D3RKO和C57BL/6J小鼠IL-10分泌的影响。结果实验Ⅰ:AM5 mg/kg在LPS注射后可以引起D3RKO和C57BL/6J小鼠IL-10分泌增多,其中60 min达最大值,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Ⅱ:C57BL/6J小鼠以AM5 mg/kg作用后IL-10增多最为显著,D3RKO小鼠以AM2 mg/kg作用后IL-10升高最为显著,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二者之间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AM对小鼠免疫功能的抑制可能是通过增加IL-10分泌而起作用;小剂量AM即可引起D3RKO小鼠血中IL-10升高,提示多巴胺D3受体可能参与了AM对小鼠免疫功能抑制作用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非他明 白细胞介素-10 多巴d3受体 细菌脂多糖 基因敲除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受体显像剂的研究(Ⅲ)──苯酰胺类多巴胺D_2受体显像剂取代基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贾红梅 孟昭兴 刘伯里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94-499,共6页
利用Hansch方法,研究了具有2-毗咯烷基侧链的苯酰胺类化合物的苯环取代基结构与其活性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苯环R3位取代基的脂溶性、电性,R5位取代基的共振效应等均是影响化合物与多巴胺D2受体亲和力的因素.所得到... 利用Hansch方法,研究了具有2-毗咯烷基侧链的苯酰胺类化合物的苯环取代基结构与其活性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苯环R3位取代基的脂溶性、电性,R5位取代基的共振效应等均是影响化合物与多巴胺D2受体亲和力的因素.所得到的取代基的综合结构效应对阐明D2受体-配体的相互作用机制及设计新的配体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 d2受体显像剂 中枢神经系统 苯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