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巴胺D1受体基因多态性位点与海洛因依赖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贾伟 师建国 +2 位作者 吴斌 敖磊 张蕊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1565-1567,共3页
目的探讨多巴胺D1受体(dopamine D1 receptor,DRD1)基因第一外显子5′非翻译区内rs4532(-48A/G)和第二外显子内3′非翻译区rs686两个SNPs位点和海洛因依赖的相关性。方法按照诊断标准,选取无亲缘关系的海洛因依赖患者238例(海洛因依赖组... 目的探讨多巴胺D1受体(dopamine D1 receptor,DRD1)基因第一外显子5′非翻译区内rs4532(-48A/G)和第二外显子内3′非翻译区rs686两个SNPs位点和海洛因依赖的相关性。方法按照诊断标准,选取无亲缘关系的海洛因依赖患者238例(海洛因依赖组)及健康体检者312例(对照组),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rs4532和rs686两个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采用HaploView4.0及SPSS13.0软件分析各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并比较组间差异。结果海洛因依赖组与对照组DRD1基因rs686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海洛因依赖组rs686位点的等位基因A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6.005,P=0.014,OR=1.434,95%CI(1.074,1.915)〕。海洛因依赖组与对照组DRD1基因rs4532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RD1基因rs686多态性与海洛因依赖相关,携带有rs686多态性位点A等位基因的个体可能更容易对海洛因产生依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d1受体基因 海洛因依赖 多态性 单核苷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多巴胺受体D1基因CDS区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潘兰兵 张依裕 +4 位作者 林家栋 李思 李万贵 杨永强 刘若余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5-159,共5页
本研究采用PCR-SSCP法与DNA直接测序技术相结合对兴义鸭和樱桃谷鸭多巴胺受体D1(dopamine receptor D1,DRD1)基因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CDS)区130-587bp区域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分析其多态性对樱桃谷鸭生长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 本研究采用PCR-SSCP法与DNA直接测序技术相结合对兴义鸭和樱桃谷鸭多巴胺受体D1(dopamine receptor D1,DRD1)基因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CDS)区130-587bp区域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分析其多态性对樱桃谷鸭生长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樱桃谷鸭和兴义鸭DRD1基因编码区130-587bp区域内均检测到3种基因型:AA、BB和AB,2个等位基因:A和B;AA基因型均为优势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7416和0.5643,等位基因A均为优势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0.8539和0.7204;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2184和0.3217,分别处于低度多态和中度多态位点,樱桃谷鸭群体中该座位基因型分布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P>0.05),兴义鸭群体则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P<0.05);序列比对发现2个SNPs位点,其中c.189T>C为同义突变,c.507T>A为错义突变,导致丝氨酸(S)变成精氨酸(R)。关联分析结果显示,BB基因型樱桃谷鸭个体的8周龄重和12周龄体斜长显著高于AB基因型(P<0.05),10周龄重、12周龄重和12周龄胸深显著高于AA和AB基因型(P<0.05)。研究结果揭示该多态座位可能是影响鸭生长性状的一个标记辅助选择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受体d1基因 编码序列 PCR-SSCP SN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貂多巴胺受体D1基因多态性及与自咬行为的关系 被引量:4
3
作者 林宁 宁方勇 +1 位作者 王光圣 白秀娟 《中国畜牧兽医》 CAS 2008年第6期52-55,共4页
以多巴胺受体D1基因(DRD1)作为候选基因,分析该基因对水貂自咬行为的影响。本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法,首次从美洲黑貂脚部肌肉组织扩增出多巴胺受体D1基因的部分序列片段,并测序,现已将该序列提交到GenBank上,得到序列号为EU249297。... 以多巴胺受体D1基因(DRD1)作为候选基因,分析该基因对水貂自咬行为的影响。本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法,首次从美洲黑貂脚部肌肉组织扩增出多巴胺受体D1基因的部分序列片段,并测序,现已将该序列提交到GenBank上,得到序列号为EU249297。通过序列比较,在179位点处发生了(T→C)转换,但并没有导致氨基酸的变化。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方法进行了多态性检测,结果在不同个体中检测到3种基因型:AA、AB和BB型。对该基因的不同基因型与自咬行为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DRD1多态性对水貂自咬行为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在该群体中A等位基因的频率均高于B等位基因,AA型的基因型频率均高于BB型的基因型频率;自咬行为组AA基因型的频率远低于健康组,BB和AB基因型个体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黑貂 多巴受体d1基因 自咬行为 PCR-SSC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