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6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诊断价值 被引量:20
1
作者 萧剑彬 林少芒 +3 位作者 张智辉 李强 艾文佳 刘金铃 《中国医学工程》 2014年第3期1-3,6,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对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于2010月4月-2012年3月收治的具有ASO临床症状的62例2型糖尿病患者行双下肢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对所有扫描原始数据行冠状、...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对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于2010月4月-2012年3月收治的具有ASO临床症状的62例2型糖尿病患者行双下肢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对所有扫描原始数据行冠状、矢状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重建,并分析各段血管的显影质量和血管狭窄程度;同时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与MSCTA进行对比,比较这两种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按照国际常用的外周血管狭窄分级方法分别对DSA和MSCTA的诊断结果进行分级,通过比较MSCTA与DSA的吻合度,评估MSCTA对糖尿病ASO的诊断效果。结果 62例患者的MSCTA的图像质量均较为理想。通过MSCTA共发现411个狭窄及闭塞,其中Ⅰ级狭窄128个,Ⅱ级狭窄158个,Ⅲ级狭窄84个,Ⅳ级狭窄41个;采用MSCTA与DSA对ASO诊断,两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DSA为诊断标准,MSCTA对血管不同程度的狭窄以及闭塞的诊断吻合率达到97.1%,对血管不同病变部位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均高于80%。结论 MSCTA可以清晰的显示下肢动脉病变的部位以及程度,与DSA具有相当的效能,可以作为糖尿病ASO术前评价和筛选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2型糖尿病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脑出血早期诊断及病因判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刘东胜 刘慧云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18期3394-3395,共2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脑出血早期诊断及病因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出血早期患者7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先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脑出血早期诊断及病因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出血早期患者7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先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对病变部位的检出率、病因分析判断情况。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对出血病灶的检出率为91.43%;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病因总判断率为85.71%。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脑出血早期诊断及病因判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早期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诊断 病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腹部血管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3
作者 关永记 《中国医学工程》 2014年第10期163-163,168,共2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诊断腹部血管性疾病的应用价值,评价其三维图像的质量。方法收集2012年5月-2013年11月在我院接受CTA检查的30例患者的影像资料,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诊断腹部血管性疾病的应用价值,评价其三维图像的质量。方法收集2012年5月-2013年11月在我院接受CTA检查的30例患者的影像资料,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均能准确诊断出腹部血管疾病。在30例腹部血管疾病中,门静脉系统疾病8例,腹主动脉瘤4例,脾血管瘤4例,肝血管瘤3例,肾动脉钙化狭窄4例,腹主动脉钙化狭窄2例,肠系膜上动脉钙化狭窄3例,另2例患者为髂动脉钙化狭窄。结论螺旋CT扫描获得的容积数据可以重建出高质量的血管病变的三维图像,可为临床提供比较准确的诊断结果,并且费用相对较低,安全性高,可在临床诊断中推广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技术 腹部血管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延正 柳翔耀 《中国医学工程》 2022年第6期32-35,共4页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3月至2021年5月南阳南石医院52例ADA患者,对比MS-CTA与数字减影技术(DSA)夹层分型和对动脉壁钙化、血栓等特征检出结果。分析重建技术在破口位置...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3月至2021年5月南阳南石医院52例ADA患者,对比MS-CTA与数字减影技术(DSA)夹层分型和对动脉壁钙化、血栓等特征检出结果。分析重建技术在破口位置显示清晰率,分析个例CT图像,观察术后内漏检出率。结果MS-CTA与DSA分型符合率为88.46%,一致性Kappa=0.784。MS-CTA与DSA在动脉壁钙化、腔内血栓、夹层血管形成检出率以及破口与LSA距离、累计分支血管数、主动脉破口数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破口显示清晰率分别为100.00%、100.00%、88.46%、0.00%。MS-CTA检出术后内漏率为7.69%,DSA为11.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A评估ADA与DSA符合度高,MPR和CPR重建技术在破口位置显示上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主动脉夹 图像重建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成像、多层螺旋CT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及侧支循环评估中的价值分析
5
作者 李刚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5年第4期778-780,864,共4页
目的:探究CT血管成像联合多层螺旋CT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及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2月~2023年8月期间于本院就诊的6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作为诊断脑梗死和颈动脉狭窄及侧支循环的... 目的:探究CT血管成像联合多层螺旋CT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及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2月~2023年8月期间于本院就诊的6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作为诊断脑梗死和颈动脉狭窄及侧支循环的金标准。分析比较CT血管成像、多层螺旋CT单独及联合评估颈动脉狭窄、侧支循环的结果,并分析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一致性。结果:CT血管成像联合多层螺旋CT诊断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检出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果均显著高于CT血管成像或多层螺旋CT单独诊断(P<0.05)。CT血管成像评估侧支循环一致性Kappa为0.512,多层螺旋CT评估侧支循环一致性Kappa为0.507,两者联合诊断评估侧支循环一致性Kappa为0.796,显著高于单独诊断(P<0.05)。结论:CT血管成像联合多层螺旋CT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及侧支循环中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多层螺旋ct 脑梗死 颈动脉狭窄 侧支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心病PCI术后恢复情况的评估价值
6
作者 肖百奇 管枢 +1 位作者 王灵灵 黄海珅 《河南医学研究》 2025年第7期1308-1311,共4页
目的分析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恢复情况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于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影像科行PCI术治疗的98例冠心病患者为本研究对象,PCI术后6个月进行256层CTA检查,... 目的分析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恢复情况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于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影像科行PCI术治疗的98例冠心病患者为本研究对象,PCI术后6个月进行256层CTA检查,2周内行冠脉造影(CAG)检查,评价256层CTA和CAG的图像质量和支架内再狭窄(ISR)情况,Kappa一致性分析256层CTA对ISR的评估价值。结果256层CTA平均图像质量评分和ISR诊断结果与CA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6层CTA诊断PCI术后ISR的灵敏度为100.00%,特异度为96.83%,准确率为97.96%,阳性预测值为94.59%,阴性预测值为100.00%,Kappa值为0.956。256层CTA诊断PCI术后管壁厚度<0.1 mm的灵敏度为84.44%,特异度为79.25%,准确率为81.63%,阳性预测值为77.55%,阴性预测值为85.71%,Kappa值为0.633。结论256层CTA图像质量佳,对冠心病PCI术后恢复情况的诊断效能高,可作为术后恢复情况评估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256螺旋ct 冠状动脉成像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支架内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5
7
作者 钱根年 陈自谦 +2 位作者 李天然 赵春雷 张小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6期413-416,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技术及其诊断脑血管病变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受检者69例,用GE公司Discovery Ultra 16层螺旋CT扫描仪按颅脑血管成像参数扫描,然后将所采集的参数送入ADW4.1高级后处理工作站,行VR、MIP、MPR进行重建。...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技术及其诊断脑血管病变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受检者69例,用GE公司Discovery Ultra 16层螺旋CT扫描仪按颅脑血管成像参数扫描,然后将所采集的参数送入ADW4.1高级后处理工作站,行VR、MIP、MPR进行重建。结果:69例中,脑血管无异常18例,检出脑血管动脉瘤29例、脑血管动静脉畸形15例、脑动脉狭窄或中断6例和烟雾病1例;VR、MIP、MPR都能清楚显示颅内血管情况,VR色彩鲜艳,层次丰富;MIP、MPR色彩单调,但对诊断价值较大。结论:多层螺旋CT颅脑血管成像术是一种无创伤的颅内血管性病变检查方法,定性、定位明确,确诊率高,可部分替代D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术 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和醋酸-靛胭脂染色联合多层螺旋CT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效能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杨亮 冯志华 +4 位作者 马为灵 马伟凤 陈帅 张立霞 吴吉海 《中国内镜杂志》 2024年第2期9-16,共8页
目的 分析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ME-NBI)和醋酸-靛胭脂染色联合多层螺旋CT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效能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2年3月于该院就诊的202例疑似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ME-NB... 目的 分析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ME-NBI)和醋酸-靛胭脂染色联合多层螺旋CT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效能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2年3月于该院就诊的202例疑似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ME-NBI、醋酸-靛胭脂染色和多层螺旋CT检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 curve),分析不同检查方法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以胃癌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采用四格表,分析ME-NBI、醋酸-靛胭脂染色联合多层螺旋CT和三者联合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 ME-NBI和醋酸-靛胭脂染色两者联合检查的图像质量明显高于各自单独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临床特征中的分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E-NBI诊断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3,准确度为85.64%,敏感度为88.37%,特异度为83.62%,醋酸-靛胭脂染色诊断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AUC为0.814,准确度为81.68%,敏感度为83.72%,特异度为80.17%,多层螺旋CT诊断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AUC为0.804,准确度为80.69%,敏感度为82.56%,特异度为79.31%,三者联合诊断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AUC为0.893,准确度为89.60%,敏感度为93.02%,特异度为87.07%。结论 ME-NBI和醋酸-靛胭脂染色联合多层螺旋CT,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可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ME-NBI) 醋酸-靛胭脂染色 多层螺旋ct 早期胃癌 癌前病变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6
9
作者 赵年家 应琦 +1 位作者 蔡卫东 王远 《浙江临床医学》 2006年第1期11-12,共2页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重建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对56例患者进行心电门控16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所得数据行三维重建,其中15例与传统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果相对照。结果56例患者原始横断面图像及重建图像对近端冠状动脉均成...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重建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对56例患者进行心电门控16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所得数据行三维重建,其中15例与传统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果相对照。结果56例患者原始横断面图像及重建图像对近端冠状动脉均成功显示,显示率达100%;对中远段的显示,原始横断面图像优于重建图像。6例显示内支架7只;5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显示桥血管14条;15例MSCTA显示冠状动脉狭窄(>50%)17处,经常规DSA检查发现18处。结论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重建成像技术为有效可靠的冠心病影像学诊断方法,对病变血管腔狭窄、硬化斑块及内支架、桥血管情况的评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重建 血管成像技术 临床应用 横断面图像 冠状动脉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肝脏血管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韦进军 黎军强 《内科》 2011年第6期587-589,共3页
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MSCT)的发展应用及计算机软件开发,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越来越成熟,应用更加广泛,几乎适用于全身各重要脏器的血管重建,在肝脏血管成像技术研究方面也取得很大... 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MSCT)的发展应用及计算机软件开发,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越来越成熟,应用更加广泛,几乎适用于全身各重要脏器的血管重建,在肝脏血管成像技术研究方面也取得很大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血管成像 多层螺旋ct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双低技术扫描对肺动脉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于丹丹 崔萌萌 《罕少疾病杂志》 2023年第9期46-47,69,共3页
目的 探究多层螺旋CT双低技术扫描对肺动脉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70例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均接受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随机分为A组、B组,各35例,检查中分别实施常规多层螺旋CT扫描(管电压120kV,碘海醇350g/L)、双低技术扫... 目的 探究多层螺旋CT双低技术扫描对肺动脉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70例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均接受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随机分为A组、B组,各35例,检查中分别实施常规多层螺旋CT扫描(管电压120kV,碘海醇350g/L)、双低技术扫描(管电压100kV,碘海醇270g/L),均以iDose~4图像重建,以肺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扫描方式诊断效能及对肺动脉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 B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水平与A组相近(P>0.05);B组图像质量评分、图像对比信噪比(CNR)、信号信噪比(SNR)水平均与A组相近(P>0.05);B组肺动脉主干、左肺动脉、右肺动脉、左上叶肺动脉CT值水平均与A组相近(P>0.05);B组肺动脉扫描容积CT剂量指数(CTDlvol)、计量长度乘积(DLP)、平均用碘剂量水平均较A组低(P<0.05)。结论 应用双层螺旋CT双低技术扫描,与常规扫描方法相比,可获得相近检查效果,但可降低用碘量,安全性更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双低技术扫描 肺动脉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分析L1RR1型肺癌支气管动脉 被引量:2
12
作者 夏露花 夏欢 +3 位作者 赵艳萍 董占飞 古力努尔.哈布力哈吉 王新华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2期76-79,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及后处理技术对肺癌支气管动脉的显示,运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L1R1型肺癌支气管动脉进行分析研究,比较L1R1型肺癌左右两侧支气管动脉开口位置,开口直径,走形方向的差异,了...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及后处理技术对肺癌支气管动脉的显示,运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L1R1型肺癌支气管动脉进行分析研究,比较L1R1型肺癌左右两侧支气管动脉开口位置,开口直径,走形方向的差异,了解其左右支气管动脉的特点,为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或灌注栓塞治疗肺癌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法收集113例L1R1型肺癌支气管动脉的MSCTA图像进行详细观察分析,比较其左右两侧支气管动脉在开口位置,走形方向,开口直径的差异。结果 L1R1型肺癌左右两侧支气管动脉的开口位置,走形方向,开口直径存在差异。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及后处理技术有助于进一步了解L1R1型肺癌支气管动脉解剖信息,为经支气管动脉进行灌注化疗或灌注栓塞治疗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L1R1型 肺癌支气管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用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忠 《当代医药论丛》 2016年第23期95-96,共2页
目的 :探讨分析用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近期我院收治的主动脉夹层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这100例患者分为核磁共振组和螺旋CT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分别对核磁共振组患者和螺旋CT组患者进行... 目的 :探讨分析用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近期我院收治的主动脉夹层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这100例患者分为核磁共振组和螺旋CT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分别对核磁共振组患者和螺旋CT组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和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然后将检查的结果进行回顾性的对比分析。结果 :经螺旋CT检查被确诊患有主动脉夹层的螺旋CT组患者有48例,确诊率为96.0%;经核磁共振检查被确诊患有主动脉夹层的核磁共振组患者有38例,确诊率为76.0%。螺旋CT组患者的确诊率明显高于核磁共振组患者。结论 :用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准确率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核磁共振 主动脉夹 诊断 临床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14
作者 刘巍峰 《中国医学工程》 2010年第4期101-102,共2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血管造影成像技术在血管检查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98例病人进行了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检查。结果全部病例均一次顺利造影成像检查成功,能清晰显示血管分支和走形,病变部位、范围及重要的侧支循环路径...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血管造影成像技术在血管检查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98例病人进行了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检查。结果全部病例均一次顺利造影成像检查成功,能清晰显示血管分支和走形,病变部位、范围及重要的侧支循环路径。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是一种快速、分辨率高、无创伤性血管成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后处理技术 血管造影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多层螺旋CT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
15
作者 黄雪莹 党佩 +2 位作者 杨瑞 田博 王晓东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期47-51,共5页
目的 探究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WB-DWI)联合多层螺旋CT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3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8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检测方式将其分为WB-DWI组(n=25)、多层螺旋CT组(n=25)、联合组(n=... 目的 探究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WB-DWI)联合多层螺旋CT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3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8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检测方式将其分为WB-DWI组(n=25)、多层螺旋CT组(n=25)、联合组(n=30)。分析WB-DWI、多层螺旋CT单一及联合对患者累及部位的检出率,分析两种检查方式单一及联合对多发性骨髓瘤的检出情况,通过ROC曲线分析WB-DWI、多层螺旋CT联合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价值。结果 检测结果主要与Durie-Salmon分期、国际骨髓瘤分期相关(P<0.05)。与WB-DWI、多层螺旋CT单一检测对比,联合检测患者累及部位的检出率较高(P<0.05)。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WB-DWI、多层螺旋CT联合检测高于单一检测(P<0.05)。与WB-DWI、多层螺旋CT单项诊断对比,两项联合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性均较高(P<0.05)。结论 相较于WB-DWI、多层螺旋CT单项检测,联合检测可有效提升患者病理检出情况,提高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多层螺旋ct 国际肿瘤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的MPR及VR重建技术对外伤性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
16
作者 敖平 张玉霖 +4 位作者 朱丽 罗艺 陈聪 俞梅美 修志刚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5期149-152,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技术对外伤性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10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龙泉医院收治的90例外伤性肋骨骨折患者的MSCT图像,根据轴位薄层图像分别结合MPR、VR重建图像进...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技术对外伤性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10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龙泉医院收治的90例外伤性肋骨骨折患者的MSCT图像,根据轴位薄层图像分别结合MPR、VR重建图像进行诊断,比较两种重建技术对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结果90例患者共371处肋骨骨折,其中错位骨折254处,MPR及VR的诊断敏感度率分别为98.03%(249/254)、96.85%(246/254),误诊率分别为0.40%(1/250)、0.40%(1/247),MPR及VR对肋骨错位骨折诊断的敏感度及误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R及VR对117处无错位骨折的诊断敏感度分别为88.03%(103/117)、74.36%(87/117),误诊率分别为2.83%(3/106)、5.43%(5/92);MPR及VR对总的肋骨骨折诊断敏感度分别为94.88%(352/371)、89.76(333/371),误诊率分别为1.12%(4/356)、1.77%(6/339);MPR对无错位骨折及总的肋骨骨折诊断敏感度高于V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误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R平均诊断时间(174.59±21.64)s短于MPR平均诊断时间(211.66±27.70)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R诊断用时短,MPR对无错位骨折敏感度更高,合理利用两种重建技术能提高肋骨骨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后处理技术 肋骨骨折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脑肿瘤患者使用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容积显示成像技术进行检查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冯贤荣 杨东东 唐宇姣 《当代医药论丛》 2019年第19期161-162,共2页
目的 :探讨对脑肿瘤患者使用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容积显示成像技术进行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60例脑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均使用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容积... 目的 :探讨对脑肿瘤患者使用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容积显示成像技术进行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60例脑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均使用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容积显示成像技术进行检查。然后,观察这些患者脑内各动脉(包括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及颅内动脉)成像的质量。结果 :这些患者脑内的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及颅内动脉成像的清晰度均较高。结论 :对脑肿瘤患者使用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容积显示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可清晰地观察到其脑内各动脉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容积显示成像技术 应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4
18
作者 盛军 陈宏山 《安徽医学》 2018年第5期568-571,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及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夹层(AD)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7年3月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2例应用MSCTA及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诊断的A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AD患者MSCTA检查的...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及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夹层(AD)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7年3月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2例应用MSCTA及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诊断的A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AD患者MSCTA检查的影像学特点,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MSCTA在主动脉管壁内膜破口总数量和测量左侧锁骨下动脉水平主动脉管径方面的差异。结果 22例患者按De Bakey法分型:Ⅰ型2例(9.09%),Ⅱ型5例(22.73%),Ⅲ型15例(68.18%)。主动脉内膜初始撕裂的初破口位于升主动脉7例(31.81%),主动脉峡部13例(59.09%),胸主动脉1例(4.55%),腹主动脉1例(4.55%)。所有患者均发现夹层远端内膜1个或多个再破口;再破口数量≥2个10例(45.45%),单个12例(54.55%)。其中14例患者完善DSA检查,与DSA检查结果比较,MSCTA在显示内膜破口数量和测量左侧锁骨下动脉水平主动脉管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5;P=0.311)。结论 MSCTA及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对诊断AD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术 后处理技术 主动脉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8层螺旋CT4D技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及血管成像的评价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海峰 龙斌 +2 位作者 阳义 蒋鸿 张东友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年第11期1813-1815,1824,共4页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4D技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及血管成像的价值。方法选择自2011年10月~2012年3月之间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15例,全部患者均在发病24h内行CT4D扫描,入院后给予静脉溶栓治疗,72h内行CT4D技术复查,...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4D技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及血管成像的价值。方法选择自2011年10月~2012年3月之间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15例,全部患者均在发病24h内行CT4D扫描,入院后给予静脉溶栓治疗,72h内行CT4D技术复查,测量病灶边缘区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并同时行脑血管成像了解病灶区血管情况,然后行前后对比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在治疗前均发现低灌注区,13例患者梗死区血管分支减少,2例脑血管成像未见明显异常;静脉溶栓治疗后,全部患者低灌注边缘区局部脑血流量(rCBF)及局部脑血容量(rCBV)增加〔rCBF治疗前(20.72±3.11)s,治疗后(38.33±8.07)s;rCBV治疗前(1.21±0.30)s,治疗后(1.98±0.38)s〕,7例患者达峰时间(TTP)缩短,8例患者TTP延长;6例患者MTT缩短,9例患者延长;13例患者梗死区局部血管分支增多;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全部患者溶栓治疗后梗死边缘区脑灌注明显改善,rCBF及rCBV与溶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P与MTT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8层螺旋CT4D技术能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病灶区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局部脑血管分布情况,为评价溶栓治疗后效果提供准确依据,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4D技术 灌注成像 急性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肺动脉栓塞中的临床诊断应用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忠仁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23期66-67,共2页
目的观察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肺动脉栓塞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6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普通胸部CT平扫,观察组患者使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比两组患者的确诊率。结果通过观... 目的观察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肺动脉栓塞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6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普通胸部CT平扫,观察组患者使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比两组患者的确诊率。结果通过观察分析,对照组患者的确诊率为75.6%,观察组患者的确诊率为98.0%,观察组患者的确诊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肺动脉栓塞中应用,具有良好的诊断成像效果,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栓塞 64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临床诊断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