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血管成像、多层螺旋CT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及侧支循环评估中的价值分析
1
作者 李刚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5年第4期778-780,864,共4页
目的:探究CT血管成像联合多层螺旋CT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及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2月~2023年8月期间于本院就诊的6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作为诊断脑梗死和颈动脉狭窄及侧支循环的... 目的:探究CT血管成像联合多层螺旋CT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及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2月~2023年8月期间于本院就诊的6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作为诊断脑梗死和颈动脉狭窄及侧支循环的金标准。分析比较CT血管成像、多层螺旋CT单独及联合评估颈动脉狭窄、侧支循环的结果,并分析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一致性。结果:CT血管成像联合多层螺旋CT诊断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检出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果均显著高于CT血管成像或多层螺旋CT单独诊断(P<0.05)。CT血管成像评估侧支循环一致性Kappa为0.512,多层螺旋CT评估侧支循环一致性Kappa为0.507,两者联合诊断评估侧支循环一致性Kappa为0.796,显著高于单独诊断(P<0.05)。结论:CT血管成像联合多层螺旋CT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及侧支循环中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多层螺旋ct 脑梗死 动脉狭窄 侧支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钆塞酸二钠增强磁共振成像及多层螺旋CT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价值
2
作者 刘博 杨金花 肖月强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5年第4期304-308,共5页
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及多层螺旋CT(MSCT)对肝细胞癌(HCC)微血管侵犯(MVI)的预测价值。选取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和资中县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94例HC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分为... 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及多层螺旋CT(MSCT)对肝细胞癌(HCC)微血管侵犯(MVI)的预测价值。选取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和资中县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94例HC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分为MVI组(n=43)及非MVI组(n=51)。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接受Gd-EOB-DTPA增强MRI及MSCT检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CC患者发生MVI的影响因素;分别采用四格表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Gd-EOB-DTPA增强MRI参数、MSCT参数对HCC患者MVI的预测价值;Kappa检验分析Gd-EOB-DTPA增强MRI及MSCT与病理学评估HCC患者MVI发生情况的一致性。与非MVI组比较,MVI组肿瘤直径≥3 cm、低分化的占比较高(χ²=6.626、7.793,P<0.05)。与非MVI组比较,MVI组病灶边缘不光滑、肝胆期瘤周低信号和动脉期瘤周强化的占比较高(χ²=36.539、26.255、28.333,P<0.05)。与非MVI组比较,MVI组动脉期CT值较低(t=4.733,P<0.05),门静脉期及延迟期CT值较高(t=4.617、5.837,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病灶边缘不光滑(OR=3.529)、肝胆期瘤周低信号(OR=2.756)、动脉期瘤周强化(OR=2.917)、门静脉期CT值(OR=1.235)及延迟期CT值(OR=1.401)为HCC患者MV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动脉期CT值(OR=0.928)为其保护因素(P<0.05)。边缘不光滑、肝胆期瘤周低信号、动脉期瘤周强化三项参数联合预测HCC患者MVI的敏感度为93.02%,准确度为82.98%。ROC曲线显示,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CT值联合预测MVI发生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42%和90.20%。Kappa检验显示,Gd-EOB-DTPA增强MRI及MSCT与病理学诊断MVI的一致性良好(Kappa值=0.663、0.653)。Gd-EOB-DTPA增强MRI及MSCT对HCC患者MVI发生情况均具有较高预测价值,有助于术前MVI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血管侵犯 钆塞酸二钠增强磁共振成像 多层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多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术对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检查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任法云 付克广 +2 位作者 王磊 张俊强 曹真 《当代医药论丛》 2015年第10期50-51,共2页
目的 :探讨用多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技术对肺动脉栓塞(PE)患者进行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0年7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4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院采用16层螺旋CT对这64例患者进行肺动脉造影检查,... 目的 :探讨用多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技术对肺动脉栓塞(PE)患者进行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0年7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4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院采用16层螺旋CT对这64例患者进行肺动脉造影检查,并采用多平面重建术(MPR)、最大强度投影法(MIP)以及容积重建术(VR)等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处理。结果 :在这64例患者中,有44例患者存在偏心型充盈缺损,有20例患者存在中心型充盈缺损;这64例患者的病情共累及98支血管;其中,有30例患者的CT平扫间接征象为局部肺纹理稀疏,有24例患者的CT平扫间接征象为胸腔内有少量积液。结论 :用多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术对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检查具有无创,准确率高等优点。该检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栓塞 多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技术 诊断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双低技术扫描对肺动脉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于丹丹 崔萌萌 《罕少疾病杂志》 2023年第9期46-47,69,共3页
目的 探究多层螺旋CT双低技术扫描对肺动脉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70例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均接受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随机分为A组、B组,各35例,检查中分别实施常规多层螺旋CT扫描(管电压120kV,碘海醇350g/L)、双低技术扫... 目的 探究多层螺旋CT双低技术扫描对肺动脉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70例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均接受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随机分为A组、B组,各35例,检查中分别实施常规多层螺旋CT扫描(管电压120kV,碘海醇350g/L)、双低技术扫描(管电压100kV,碘海醇270g/L),均以iDose~4图像重建,以肺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扫描方式诊断效能及对肺动脉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 B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水平与A组相近(P>0.05);B组图像质量评分、图像对比信噪比(CNR)、信号信噪比(SNR)水平均与A组相近(P>0.05);B组肺动脉主干、左肺动脉、右肺动脉、左上叶肺动脉CT值水平均与A组相近(P>0.05);B组肺动脉扫描容积CT剂量指数(CTDlvol)、计量长度乘积(DLP)、平均用碘剂量水平均较A组低(P<0.05)。结论 应用双层螺旋CT双低技术扫描,与常规扫描方法相比,可获得相近检查效果,但可降低用碘量,安全性更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双低技术扫描 肺动脉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杨健 许承志 +2 位作者 刘彪 黎军强 吴俊宏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31期116-118,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PA)技术在肺动脉栓塞(P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6排螺旋CT诊断肺动脉栓塞患者18例,图像后处理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等方法显示肺动脉并分析其表现。结果:18例PE患...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PA)技术在肺动脉栓塞(P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6排螺旋CT诊断肺动脉栓塞患者18例,图像后处理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等方法显示肺动脉并分析其表现。结果:18例PE患者中,左右肺动脉栓塞9支,叶肺动脉栓塞27支,段肺动脉栓塞98支,亚段肺动脉栓塞64支。PE的直接征象为肺动脉充盈缺损,其中,中心型缺损46支,可见"悬浮征"或"轨道征",环壁缺损型42支,附壁缺损型74支,完全性阻塞36支。PE的间接征象有肺梗死灶4例,局限性肺纹理稀疏12例,马赛克征6例,肺动脉高压8例,两侧胸腔积液3例,心包少量积液2例。结论:MSCTPA可以清晰显示肺动脉的栓塞部位和血栓栓子的形态,应该作为确诊PE的主要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栓塞 多层螺旋ct 肺动脉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诊断价值 被引量:20
6
作者 萧剑彬 林少芒 +3 位作者 张智辉 李强 艾文佳 刘金铃 《中国医学工程》 2014年第3期1-3,6,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对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于2010月4月-2012年3月收治的具有ASO临床症状的62例2型糖尿病患者行双下肢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对所有扫描原始数据行冠状、...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对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于2010月4月-2012年3月收治的具有ASO临床症状的62例2型糖尿病患者行双下肢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对所有扫描原始数据行冠状、矢状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重建,并分析各段血管的显影质量和血管狭窄程度;同时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与MSCTA进行对比,比较这两种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按照国际常用的外周血管狭窄分级方法分别对DSA和MSCTA的诊断结果进行分级,通过比较MSCTA与DSA的吻合度,评估MSCTA对糖尿病ASO的诊断效果。结果 62例患者的MSCTA的图像质量均较为理想。通过MSCTA共发现411个狭窄及闭塞,其中Ⅰ级狭窄128个,Ⅱ级狭窄158个,Ⅲ级狭窄84个,Ⅳ级狭窄41个;采用MSCTA与DSA对ASO诊断,两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DSA为诊断标准,MSCTA对血管不同程度的狭窄以及闭塞的诊断吻合率达到97.1%,对血管不同病变部位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均高于80%。结论 MSCTA可以清晰的显示下肢动脉病变的部位以及程度,与DSA具有相当的效能,可以作为糖尿病ASO术前评价和筛选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2型糖尿病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赵年家 应琦 +1 位作者 蔡卫东 王远 《浙江临床医学》 2006年第1期11-12,共2页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重建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对56例患者进行心电门控16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所得数据行三维重建,其中15例与传统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果相对照。结果56例患者原始横断面图像及重建图像对近端冠状动脉均成...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重建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对56例患者进行心电门控16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所得数据行三维重建,其中15例与传统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果相对照。结果56例患者原始横断面图像及重建图像对近端冠状动脉均成功显示,显示率达100%;对中远段的显示,原始横断面图像优于重建图像。6例显示内支架7只;5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显示桥血管14条;15例MSCTA显示冠状动脉狭窄(>50%)17处,经常规DSA检查发现18处。结论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重建成像技术为有效可靠的冠心病影像学诊断方法,对病变血管腔狭窄、硬化斑块及内支架、桥血管情况的评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重建 血管成像技术 临床应用 横断面图像 冠状动脉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肺动脉栓塞中的临床诊断应用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陈忠仁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23期66-67,共2页
目的观察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肺动脉栓塞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6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普通胸部CT平扫,观察组患者使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比两组患者的确诊率。结果通过观... 目的观察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肺动脉栓塞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6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普通胸部CT平扫,观察组患者使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比两组患者的确诊率。结果通过观察分析,对照组患者的确诊率为75.6%,观察组患者的确诊率为98.0%,观察组患者的确诊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肺动脉栓塞中应用,具有良好的诊断成像效果,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栓塞 64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临床诊断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用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忠 《当代医药论丛》 2016年第23期95-96,共2页
目的 :探讨分析用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近期我院收治的主动脉夹层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这100例患者分为核磁共振组和螺旋CT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分别对核磁共振组患者和螺旋CT组患者进行... 目的 :探讨分析用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近期我院收治的主动脉夹层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这100例患者分为核磁共振组和螺旋CT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分别对核磁共振组患者和螺旋CT组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和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然后将检查的结果进行回顾性的对比分析。结果 :经螺旋CT检查被确诊患有主动脉夹层的螺旋CT组患者有48例,确诊率为96.0%;经核磁共振检查被确诊患有主动脉夹层的核磁共振组患者有38例,确诊率为76.0%。螺旋CT组患者的确诊率明显高于核磁共振组患者。结论 :用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准确率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核磁共振 动脉 诊断 临床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理干预在6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0
作者 邝晓 李智 +2 位作者 赵建农 罗银灯 方正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4-105,共2页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6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0例行6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患者:在检查前进行正确呼吸护理干预、准确的静脉穿刺;对因紧张、恐惧等因素导致不同程度心率增快含服倍他乐克25至50mg使...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6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0例行6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患者:在检查前进行正确呼吸护理干预、准确的静脉穿刺;对因紧张、恐惧等因素导致不同程度心率增快含服倍他乐克25至50mg使心率降至≤75次/分钟,对呼吸节律异常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检查完成后观察30分钟有无对比剂不良反应。结果:1例不能配合屏气,图像达不到诊断要求;1例对比剂渗漏,冠状动脉不显影;其余病例都成功完成检查。结论在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中护理干预起到关键的作用,正确的呼吸配合、准确的静脉穿刺、适当的心率护理干预和恰当的心理护理干预关系到整个检查能否成功,心率护理干预还可以减少患者接受的X线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 血管成像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4
11
作者 盛军 陈宏山 《安徽医学》 2018年第5期568-571,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及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夹层(AD)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7年3月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2例应用MSCTA及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诊断的A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AD患者MSCTA检查的...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及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夹层(AD)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7年3月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2例应用MSCTA及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诊断的A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AD患者MSCTA检查的影像学特点,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MSCTA在主动脉管壁内膜破口总数量和测量左侧锁骨下动脉水平主动脉管径方面的差异。结果 22例患者按De Bakey法分型:Ⅰ型2例(9.09%),Ⅱ型5例(22.73%),Ⅲ型15例(68.18%)。主动脉内膜初始撕裂的初破口位于升主动脉7例(31.81%),主动脉峡部13例(59.09%),胸主动脉1例(4.55%),腹主动脉1例(4.55%)。所有患者均发现夹层远端内膜1个或多个再破口;再破口数量≥2个10例(45.45%),单个12例(54.55%)。其中14例患者完善DSA检查,与DSA检查结果比较,MSCTA在显示内膜破口数量和测量左侧锁骨下动脉水平主动脉管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5;P=0.311)。结论 MSCTA及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对诊断AD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术 后处理技术 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和醋酸-靛胭脂染色联合多层螺旋CT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效能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亮 冯志华 +4 位作者 马为灵 马伟凤 陈帅 张立霞 吴吉海 《中国内镜杂志》 2024年第2期9-16,共8页
目的 分析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ME-NBI)和醋酸-靛胭脂染色联合多层螺旋CT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效能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2年3月于该院就诊的202例疑似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ME-NB... 目的 分析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ME-NBI)和醋酸-靛胭脂染色联合多层螺旋CT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效能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2年3月于该院就诊的202例疑似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ME-NBI、醋酸-靛胭脂染色和多层螺旋CT检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 curve),分析不同检查方法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以胃癌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采用四格表,分析ME-NBI、醋酸-靛胭脂染色联合多层螺旋CT和三者联合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 ME-NBI和醋酸-靛胭脂染色两者联合检查的图像质量明显高于各自单独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临床特征中的分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E-NBI诊断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3,准确度为85.64%,敏感度为88.37%,特异度为83.62%,醋酸-靛胭脂染色诊断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AUC为0.814,准确度为81.68%,敏感度为83.72%,特异度为80.17%,多层螺旋CT诊断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AUC为0.804,准确度为80.69%,敏感度为82.56%,特异度为79.31%,三者联合诊断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AUC为0.893,准确度为89.60%,敏感度为93.02%,特异度为87.07%。结论 ME-NBI和醋酸-靛胭脂染色联合多层螺旋CT,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可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ME-NBI) 醋酸-靛胭脂染色 多层螺旋ct 早期胃癌 癌前病变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显示胃癌患者供胃动脉的价值 被引量:8
13
作者 谢锷 翁泽生 +1 位作者 王小忠 黄耀奎 《现代医院》 2010年第12期70-72,共3页
目的分析68例胃癌患者术前进行腹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 ltislice Sp iral CT Angiog-raphy,MSCTA)检查的结果,探讨该检查在胃癌根治术前后显示供胃动脉解剖的诊断符合率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GE64排L ightSpeed VCT,对68例患者进行MS... 目的分析68例胃癌患者术前进行腹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 ltislice Sp iral CT Angiog-raphy,MSCTA)检查的结果,探讨该检查在胃癌根治术前后显示供胃动脉解剖的诊断符合率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GE64排L ightSpeed VCT,对68例患者进行MSCTA检查,显示供胃动脉、肿瘤血供以及肿瘤与血管的关系,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经MSCTA检查,发现68例患者中供胃血管正常的有62例(91.2%),解剖发生变异的有6例(8.8%)。全部患者于胃癌根治治疗中顺利完成了手术,术后发现供胃血管正常的只有61例(89.7%),解剖发生变异的有7例(10.3%)。其术后的诊断符合率为98.5%(67/68)。结论 MSCTA检查在显示供胃动脉解剖和变异上有较高的符合率,通过对患者术前进行MSCTA检查,用以正确评估肿瘤血管及周围组织结构的信息,有利于对胃癌进行定位及分期诊断,对手术方案的选择、制订以及患者的处理有重要影响。这对提高转移淋巴结的清扫率;防止因缺乏了解而误伤变异血管及误伤某些组织或器官提供了保障;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增加手术的安全和准确性,对指导手术的顺利完成,提高患者的根治水平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检查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浓度对比剂应用于多层螺旋CT腹部动脉血管成像的价值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志平 周海 徐冰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20期79-80,共2页
目的探讨高浓度对比剂应用于多层螺旋CT腹部动脉血管成像的价值。方法选择本科行腹部CT动脉血管成像(CTA)的患者60例,其中30例(研究组)采用高浓度、低剂量对比剂,即370 mgI/mL对比剂60 mL,3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浓度对比剂,即300 mgI... 目的探讨高浓度对比剂应用于多层螺旋CT腹部动脉血管成像的价值。方法选择本科行腹部CT动脉血管成像(CTA)的患者60例,其中30例(研究组)采用高浓度、低剂量对比剂,即370 mgI/mL对比剂60 mL,3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浓度对比剂,即300 mgI/mL对比剂100 mL,根据显像结果评价两种不同浓度造影剂对腹部动脉及其分支的显示效果。结果两种造影方法均能清晰显示腹主动脉及其分支动脉,其中研究组显示肾动脉级别及各级血管显示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动脉内对比剂浓度比较,研究组各动脉内对比剂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浓度对比剂应用于多层螺旋CT腹部动脉血管成像,各动脉显像清晰,并且对比剂使用剂量减少,可以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剂 高浓度 多层螺旋ct 腹部血管成像 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5
作者 杨东 巩若箴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12期1900-1902,共3页
随着螺旋CT和多层螺旋CT技术的发展,CT血管成像在腹部的应用范围由大血管扩展到中小血管,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疾病方面,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本文综述了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特征及多层螺旋CT血管成... 随着螺旋CT和多层螺旋CT技术的发展,CT血管成像在腹部的应用范围由大血管扩展到中小血管,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疾病方面,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本文综述了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特征及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 血管成像 肠系膜动脉栓塞 疾病诊断 MESENTERIC artery diagnosis of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应用价值 应用范围 临床特征 血管 血管 技术 腹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与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急性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对比观察 被引量:5
16
作者 朱纯锋 汤正忠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27期76-77,共2页
目的讨论超声心动图、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急性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s,AD)的诊断价值,评价两种检查方式的优势与不足,为临床选择检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MSCTA)或上... 目的讨论超声心动图、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急性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s,AD)的诊断价值,评价两种检查方式的优势与不足,为临床选择检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MSCTA)或上级医院手术证实为AD,32例患者均在本院行超声心动图、16层螺旋CT检查资料,并与MSCTA或术中所见及病理分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前超声心动图检出率>95%,16层螺旋CT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均为90%。结论两检查方法对AD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超声心动图诊断准确率及检出率高于16层螺旋CT,针对入院后可疑AD、病情危重患者应首先超声心动图检查方法 ,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可选16层螺旋CT,两种检查在临床应用上各有优势与不足,具体选择应视患者病情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 16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急性主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西可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12期2252-2253,共2页
目的分析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于太康县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以DSA检查为“金标准”,分析128层螺旋CT血管成... 目的分析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于太康县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以DSA检查为“金标准”,分析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结果经DSA检查诊断,8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共检测出59枚颅内动脉瘤,其中11枚于大脑前动脉处,7枚于大脑中动脉,7枚于大脑后动脉,10枚于前交通动脉,10枚于颈内动脉,5枚于后交通动脉,6枚于基地动脉,3枚于椎动脉。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为88.75%(71/80)、灵敏度为93.22%(55/59)、特异度为76.20%(16/21)、阳性预测值为91.67%(55/60)、阴性预测值为80.00%(16/20)。结论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均高,能有效提高疾病诊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 128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胜梅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第24期135-135,共1页
目的研究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在临床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6月共23例患有主动脉病变的患者,用16排螺旋CT成像技术(CTA)进行扫描,并通过技术处理,运用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 目的研究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在临床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6月共23例患有主动脉病变的患者,用16排螺旋CT成像技术(CTA)进行扫描,并通过技术处理,运用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容积再现对疑似病变部位进行分析比对。结果 16排螺旋CT成像技术优于以往的检测仪器,成像更清晰迅速准确。结论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是更精确的检查方法,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排螺旋ct 血管成像技术 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及冠脉造影对冠脉搭桥术后桥血管的评价 被引量:1
19
作者 高永谦 赵志勇 +4 位作者 阎志军 冯光兴 何荣海 于新江 高俊淑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9期7-8,共2页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及冠脉造影对冠脉搭桥手术后桥血管的评价作用。方法33例冠脉搭桥手术患者,术前常规冠脉造影检查,手术行不停跳冠脉搭桥术,手术后1 a行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并于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复查后1周内行...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及冠脉造影对冠脉搭桥手术后桥血管的评价作用。方法33例冠脉搭桥手术患者,术前常规冠脉造影检查,手术行不停跳冠脉搭桥术,手术后1 a行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并于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复查后1周内行冠脉造影检查。结果33例患者共行冠脉搭桥101支,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能够成功显示99支,显示率为98.02%。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与冠脉造影结果对比,其对冠脉搭桥手术后桥血管狭窄和阻塞评价敏感度达100%。结论应用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对冠脉搭桥术后桥血管评价简便、无创,具有较好的可信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ct成像 多层螺旋 冠状血管造影术 冠脉搭桥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分析L1RR1型肺癌支气管动脉 被引量:2
20
作者 夏露花 夏欢 +3 位作者 赵艳萍 董占飞 古力努尔.哈布力哈吉 王新华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2期76-79,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及后处理技术对肺癌支气管动脉的显示,运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L1R1型肺癌支气管动脉进行分析研究,比较L1R1型肺癌左右两侧支气管动脉开口位置,开口直径,走形方向的差异,了...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及后处理技术对肺癌支气管动脉的显示,运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L1R1型肺癌支气管动脉进行分析研究,比较L1R1型肺癌左右两侧支气管动脉开口位置,开口直径,走形方向的差异,了解其左右支气管动脉的特点,为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或灌注栓塞治疗肺癌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法收集113例L1R1型肺癌支气管动脉的MSCTA图像进行详细观察分析,比较其左右两侧支气管动脉在开口位置,走形方向,开口直径的差异。结果 L1R1型肺癌左右两侧支气管动脉的开口位置,走形方向,开口直径存在差异。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及后处理技术有助于进一步了解L1R1型肺癌支气管动脉解剖信息,为经支气管动脉进行灌注化疗或灌注栓塞治疗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L1R1型 肺癌支气管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