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层螺旋CT肝门静脉成像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4
1
作者 刘学静 武乐斌 +1 位作者 柳澄 王道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78-480,484,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肝门静脉成像(MSCTP)技术在显示肝内肝门静脉解剖及其在占位性病变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70例疑有肝脏疾病患者行增强后肝门静脉期扫描,对每一例均行三维重建后处理,对二维及三维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MSCTP...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肝门静脉成像(MSCTP)技术在显示肝内肝门静脉解剖及其在占位性病变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70例疑有肝脏疾病患者行增强后肝门静脉期扫描,对每一例均行三维重建后处理,对二维及三维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MSCTP对肝内门静脉第5级以上分支的显示率为94.5%;170例肝内门静脉可分为3种类型;二维及三维图像对病变定位不相符合率为36.8%。 结论:MSCTP可以用来准确评价肝内门静脉解剖并对肝脏病灶进行准确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肝门静脉成像 门静脉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肖平 娄明武 +3 位作者 谭理连 李扬彬 高立 黄伟年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3-126,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CT灌注成像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肝硬化43例,按有无腹水、上消化道出血门静脉高压并发症分4组。采用彩色灌注图法获得各肝脏灌注参数;3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对照组、单纯肝硬化组、出血组、... 目的:探讨多层CT灌注成像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肝硬化43例,按有无腹水、上消化道出血门静脉高压并发症分4组。采用彩色灌注图法获得各肝脏灌注参数;3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对照组、单纯肝硬化组、出血组、腹水组、混合组的灌注参数分别为:肝动脉灌注量(HAP)为24.80±5.84、18.09±6.65、23.44±11.08、20.94±7.23、17.29±3.41ml.min-1.100ml-1,门静脉灌注量(PVP)为104.91±21.70、91.68±20.14、78.43±28.92、67.26±12.95、54.08±3.88ml.min-1.100ml-1,总肝灌注量(TLP)为129.90±25.19、109.76±21.22、101.86±25.11、88.20±13.04、71.37±2.89ml.min-1.100ml-1,肝动脉灌注指数(HPI,%)为19.13±3.33、16.82±5.92、24.42±14.34、23.96±8.18、24.22±4.65。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以肝硬化组43例的TLP的平均值97.1ml.min-1.100ml-1为阈值,TLP对腹水/上消化道出血门静脉高压并发症发生的阳性预测值为88.0%,阴性预测值为83.3%。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可评价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血流灌注变化。TLP对于预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化 门静脉 高血压 血液动力学 多层螺旋ct 灌注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门静脉癌栓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 被引量:7
3
作者 俞同福 王德杭 +1 位作者 冯阳 张廉良 《放射学实践》 2003年第5期357-358,共2页
目的 :探讨门静脉癌栓多层螺旋CT(MSCT) 3D成像的诊断意义。方法 :搜集 57例门静脉 3D成像资料 ,包括 6例正常 ,5例肝硬化门脉高压 ,42例肝癌门静脉癌栓 ,4例肝门部淋巴结肿大 ,所有病例来源于肝脏常规双期扫描。对比剂按 1 .5~ 2 .0ml... 目的 :探讨门静脉癌栓多层螺旋CT(MSCT) 3D成像的诊断意义。方法 :搜集 57例门静脉 3D成像资料 ,包括 6例正常 ,5例肝硬化门脉高压 ,42例肝癌门静脉癌栓 ,4例肝门部淋巴结肿大 ,所有病例来源于肝脏常规双期扫描。对比剂按 1 .5~ 2 .0ml/kg ,注射流率 2 .5~ 3 .0ml/s,门脉期延迟时间 60~ 70s。对肝癌形成的 42例门静脉癌栓进行轴位和 3D成像观察 ,并行两组对照。结果 :根据癌栓不同部位分为门脉左支 (1 3例 )、右支 (2 0例 )、主干 (9例 ) 3种类型。 3D成像与轴位对显示门静脉癌栓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但 3D对显示主干栓塞形成的侧支循环优于轴位。结论 :门静脉癌栓MSCT 3D成像可较好地多方位显示癌栓部位及类型 ,CT 3D成像和轴位结合可更好地对门静脉癌栓做出判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癌栓 多层螺旋ct 三维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肖文莲 罗光华 +3 位作者 李丹 罗明贤 王俊波 陆从容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5年第3期193-196,共4页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TTPV)的发生机制与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表现的关系,评价MSCT在诊断TTPV中的优势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68例HCC患者进行肝脏MSCT动态增强检查,共发现56例TTPV,结合DSA表现综合分析。结果56例TTP...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TTPV)的发生机制与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表现的关系,评价MSCT在诊断TTPV中的优势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68例HCC患者进行肝脏MSCT动态增强检查,共发现56例TTPV,结合DSA表现综合分析。结果56例TTPV患者在MSCT动态增强扫描时均显示出门静脉内癌栓及相关的阳性征象:表现为门静脉扩张、门静脉腔内充盈缺损及“门静脉铸形”、门静脉癌栓内及其周围可见网状供血动脉、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以及肝脏灌注异常等。有3例TTPV在DSA上显示不明显。结论MSCT可判断TTPV的发生机制、供血来源及血供的丰富程度、栓子的良恶性及范围、有否合并APS及分流量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TTPV的MSCT诊断对指导肝癌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癌栓 多层螺旋ct诊断 临床意义 细胞癌 动脉-门静脉分流 ct动态增强扫描 门静脉内癌栓 脏灌注异常 周围组织结构 MSct诊断 发生机制 DSA表现 门静脉扩张 增强表现 增强检查 综合分析 阳性征象 充盈缺损 供血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联合CT肝脏体积测定对评价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硬化程度及预后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魏雪 张光勇 刘娇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3期36-39,共4页
目的探讨分析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联合CT肝脏体积测定对评价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硬化程度及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本院行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及CT肝脏体积测定的1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临床确诊为肝硬... 目的探讨分析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联合CT肝脏体积测定对评价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硬化程度及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本院行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及CT肝脏体积测定的1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临床确诊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68例患者纳入病例组,将肝功能正常、无肝病病史且无门静脉高压症的6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门静脉分支显示情况、肝脏体积及门静脉主干、脾静脉、肝内门静脉右支、肝内门静脉左支、胃左静脉的直径,分析不同肝功能分级患者上述各指标变化情况。根据患者临床预后分为死亡组(28例)和存活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上述各指标差异。结果病例组患者门静脉主干、脾静脉、肝内门静脉右支及左支直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而肝脏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随着肝功能分级的增加,病例组患者门静脉主干、脾静脉、肝内门静脉右支及左支直径均明显增大(P<0.05),而肝脏体积明显缩小(P<0.05);胃左静脉直径及食管下静脉曲张断面数量均明显增加(P<0.05)。存活组患者门静脉主干、脾静脉、肝内门静脉右支及左支直径均显著小于死亡组(P<0.05),肝脏体积显著大于死亡组(P<0.05)。结论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联合CT肝脏体积测定对评价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硬化程度及其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脏体积测定 门静脉高压 硬化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对肝移植患者术前门静脉异常表现与手术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沈文 尹建中 +4 位作者 边铁成 温连庆 崔明慧 温连芳 祁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6期880-882,共3页
目的 回顾分析多层面螺旋CT发现与手术证实的门静脉栓子或异常与原位肝移植手术操作的相关性。方法 在 15 0例原位肝移植中 ,门静脉异常 3 5例 ,分别回顾手术纪录及CT图像表现 ,评价肝外门静脉通透性、海绵样变、静脉壁或栓子钙化。... 目的 回顾分析多层面螺旋CT发现与手术证实的门静脉栓子或异常与原位肝移植手术操作的相关性。方法 在 15 0例原位肝移植中 ,门静脉异常 3 5例 ,分别回顾手术纪录及CT图像表现 ,评价肝外门静脉通透性、海绵样变、静脉壁或栓子钙化。结果  3 5例中 ,CT描述门静脉栓子 2 8例、钙化 1例、海绵样变 4例、门脉分流术后 2例、门静脉栓子在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汇合处以上 2cm 6例 ,栓子到肠系膜上静脉 3例。 2 0例进行栓子切除后直接进行门静脉端 端吻合 ,4例门静脉异常者亦行门静脉端端吻合 ,8例行栓子切除后行PV PV吻合 ,3例行门静脉间置植片。结论 多层面螺旋CT对原位肝移植术前评价门静脉及相应的手术计划制定是有帮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 多层螺旋ct 门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短静脉256层螺旋CT最佳血管成像时间优化 被引量:3
7
作者 林婷 全显跃 +2 位作者 顾杨 梁文 田霞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90-1593,共4页
目的:应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优化肝短静脉最佳扫描时间。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5例行上腹CTA被检查者随机分成A^E 5组,每组15例。使用团注示踪技术行全肝扫描,将膈顶水平腹主动脉触发阈值设定为200 HU,达到预设触发扫描CT阈值后... 目的:应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优化肝短静脉最佳扫描时间。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5例行上腹CTA被检查者随机分成A^E 5组,每组15例。使用团注示踪技术行全肝扫描,将膈顶水平腹主动脉触发阈值设定为200 HU,达到预设触发扫描CT阈值后,便启动肝动脉期扫描;门静脉期扫描时间设定为达到预设触发扫描CT阈值后延迟21 s;肝静脉期扫描时间分别设定为达到预设触发扫描CT阈值后延迟35 s(A组)、40 s(B组)、45 s(C组)、50 s(D组)、55 s(E组);平衡期延迟时间为90~120 s。评价肝静脉期肝短静脉三维重建(MIP)图像质量。结果:对观察者1前后两次图像质量评价及观察者1、2间的图像质量评价进行比较,kappa值分别为0.88,0.86。A^E五组肝短静脉得分分别为(4.00±1.46)、(5.20±1.08)、(3.73±1.58)、(3.80±1.42)、(3.53±1.96)分,B组与A、C、D、E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短静脉256层螺旋CT最佳血管成像时间为达到预设触发扫描CT阈值后延迟40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 多层螺旋ct ct血管成像 摄影技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及其门静脉造影在TIPS联合胃冠状静脉栓塞术前应用价值 被引量:18
8
作者 李松蔚 张捷 +6 位作者 闫东 王家平 孙勇 童玉云 李琳 谢雯钰 李迎春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76-480,共5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多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MSCTP)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TIPS)联合胃冠状静脉栓塞(GCVE)术前应用的价值。方法对12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或顽固性腹水拟行TIPS联合GCVE患者,术前行M...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多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MSCTP)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TIPS)联合胃冠状静脉栓塞(GCVE)术前应用的价值。方法对12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或顽固性腹水拟行TIPS联合GCVE患者,术前行MSCT及MSCTP检查。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遮蔽表面显示(SSD)和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全面了解肝脏情况。结果 MSCT及MSCTP能清晰显示肝硬化肝脏形态变化、肝静脉与门静脉空间位置关系、门静脉侧支循环开放程度和范围以及腹水等情况,为TIPS联合GCVE术前评估提供了重要的解剖信息。结论 MSCT及MSCTP是无创性检查并明确诊断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可靠方法,对TIPS联合GCVE术中准确引导门静脉穿刺及曲张静脉栓塞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化 静脉内门体分流术 多层螺旋ct 多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多期扫描成像质量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敏杰 王培军 +4 位作者 左长京 李晓兵 萧毅 邵成伟 薛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5期417-418,共2页
目的 回顾性分析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多期扫描成像质量 ,找出影响该图像质量的因素及相关关系。方法 选择我院完成的 2 45 6例肝脏增强多期扫描图像 ,分别对肝动脉期、门脉期进行成像质量评价。结果 当注射速度为3 .0ml/s、剂量为 1.5... 目的 回顾性分析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多期扫描成像质量 ,找出影响该图像质量的因素及相关关系。方法 选择我院完成的 2 45 6例肝脏增强多期扫描图像 ,分别对肝动脉期、门脉期进行成像质量评价。结果 当注射速度为3 .0ml/s、剂量为 1.5ml/kg时 ,大部分 (>70 % )病人能在注射开始后 2 3s与 45s获得满意的动脉期和门脉期图像。 结论 当以上述注射速度和剂量从肘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 (3 0 0mgI/ml)时 ,超过 70 %的病人肝动脉和门静脉对比剂达到峰值的时间分别为 2 6~ 2 8s和 48~ 5 0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脏增强多期扫描成像 质量分析 对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对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5
10
作者 徐宏伟 晁明 +4 位作者 徐风峰 刘奕青 顾卫根 詹灵 赵嵩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4期432-434,共3页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1年中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的 40 5例肝癌病人的CT资料和同时接受介入治疗的 64例病人的DSA资料 ,并进行对照。结果 共发现 41例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 ,分为 :肝动...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1年中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的 40 5例肝癌病人的CT资料和同时接受介入治疗的 64例病人的DSA资料 ,并进行对照。结果 共发现 41例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 ,分为 :肝动脉门静脉瘘 3 6例 (87.8% ) ,肝动脉肝静脉瘘 2例 (4 .9% ) ,混合型肝动静脉瘘 3例 (7.3 % )。 13例肝动静脉瘘得到DSA证实 ,特异性为 10 0 %。结论 多层螺旋CT诊断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具有相当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合并症 静脉 诊断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技术优化及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郭成伟 梁文 全显跃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573-1576,1578,共5页
目的应用小剂量预注射法(Test Bolus)优化64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的最佳延迟扫描时间。方法60例无肝脏病变的检查者随机分成4组(A、B、C、D),每组15例。采用Test Bolus(15 ml、5 ml/s)在第一肝门层面测取门静脉的时间密度曲线(TDC),测其... 目的应用小剂量预注射法(Test Bolus)优化64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的最佳延迟扫描时间。方法60例无肝脏病变的检查者随机分成4组(A、B、C、D),每组15例。采用Test Bolus(15 ml、5 ml/s)在第一肝门层面测取门静脉的时间密度曲线(TDC),测其峰值时间,以Test Bolus峰值时间相应延迟4 s、6 s、8 s、10 s行腹部多层螺旋CT门静脉血管造影(MSCTP)检查。测量并分析4组门静脉主干及主要分支、肝脏实质最大CT值;原始数据采用最大强度投影、容积再现技术三维重建并评价其图像质量。结果Test Bolus(15 ml,5 ml/s)平均峰值时间24~32 s(95%可信区间)。C组门静脉的图像质量最好,观察细分支可达6~7级,门静脉1~4级主干强化较好。D组门静脉显影虽受到肝静脉轻度污染,但对肝脏表面门静脉边缘细小终末分支显影清晰、细腻。结论对比剂注射速率为5 ml/s时,门静脉延迟时间为小剂量预注射峰值时间延迟8~10 s(即注射对比剂后32~40 s)为最佳启动扫描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ct血管造影 摄影技术 门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肝脏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杨 杜勇 +3 位作者 罗天友 杨汉丰 黄小华 林杰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8年第2期139-143,共5页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MSCT)肝脏三期扫描,研究肝脏血管成像在肝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75例怀疑或者已知肝脏肿瘤的患者行MSCT肝脏三期扫描,男性46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56岁,年龄范围24~77岁。其中肝细胞癌45例,血管...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MSCT)肝脏三期扫描,研究肝脏血管成像在肝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75例怀疑或者已知肝脏肿瘤的患者行MSCT肝脏三期扫描,男性46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56岁,年龄范围24~77岁。其中肝细胞癌45例,血管瘤15例,腺瘤3例,肝转移癌12例,病理确诊51例(68%),其余24例(32%)经临床随访与治疗和实验室检查确诊。通过病人肘静脉以3ml/s速度注射90~120ml含碘对比剂,在注射对比剂后25s、50s、90s开始扫描,获得相应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图像。所有数据采用1mm薄层重组,0.5mm薄层间距,然后传输到工作站进行VR、MIP图像重组。结果:通过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血管成像和图像后处理,MSCT图像可清晰显示肿块和部分肿块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在肝动脉期,42例肝细胞癌病例清楚显示肿瘤血管及其供血动脉,其中20例DSA对照检查,MSCT图像分析结果与DSA相一致;9例动静脉瘘形成;门静脉期,16例显示门静脉癌栓,门静脉闭塞5例。在肝动脉期,14例肝血管瘤清楚显示肝动脉及其分支供血,与DSA所见一致,门静脉期均见其引流静脉及其小分支。3例腺瘤在肝动脉期明显强化,均见其供血动脉。10例肝脏转移癌在肝动脉期见肿块边缘有细小供血动脉。结论:MSCT血管成像作为一种无创、简便的检查方法,利用VR和MIP相结合的成像方法可提供更详细的肝脏肿瘤的血管信息,尤其在显示肿瘤、供血动脉、引流静脉、肿瘤侵犯血管方面,为肝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 脏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门脉成像和胃镜诊断胃静脉曲张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康 吕富荣 +3 位作者 马千红 杨庆军 吕发金 罗天友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0期1964-1965,共2页
关键词 64螺旋ct 门静脉成像 静脉曲张 侧支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价心脏静脉 被引量:6
14
作者 赵锡海 蔡祖龙 +1 位作者 杨立 徐贤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2期100-104,共5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评价心脏静脉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筛选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并经影像学和临床其他检查最终证实为无冠状动脉疾病及心肌病患者24例(男15例,女9例;平均年龄53.5岁),将其冠状动脉CTA图像数据进行最大密度...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评价心脏静脉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筛选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并经影像学和临床其他检查最终证实为无冠状动脉疾病及心肌病患者24例(男15例,女9例;平均年龄53.5岁),将其冠状动脉CTA图像数据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和容积再现(VR)等图像后处理,采用血管分析测量冠状窦、心大静脉、心中静脉、侧静脉和后静脉近端直径,心中静脉、侧静脉、后静脉及从冠状窦口至心大静脉肉眼可辨别的最远端管腔中心线的长度,对冠状静脉血管图像质量进行评分(0~3分),并测定心脏静脉的对比噪声比(CNR)。结果:冠状窦、心大静脉、心中静脉、侧静脉和后静脉的近端直径分别为9.3±2mm、6.8±2.2mm、4.9±1.1mm、3.6±0.9mm、2.5±0.8mm,冠状窦近端上下径明显大于前后径(P<0.05),横截面积为71.4±29.2mm2,冠状窦瓣显示率75%。心脏静脉CT冠状动脉成像重建图像表现为较好的图像质量和较高的对比噪声比。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在评价冠状动脉的同时可以评价心脏静脉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像 64螺旋ct 冠状动脉 心脏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术准直与螺距匹配及重建方法优化选择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学静 武乐斌 +2 位作者 柳澄 王道萍 王丽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12期1933-1936,共4页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术 (MSCTP)准直与螺距匹配及重建方法的优化选择。方法  15 0例疑肝脏疾病患者 ,按不同螺距及准直随机分为 4组行MSCTP检查 ,对比分析不同组间及不同重建方法 (MIP、VR、SSD)间的图像质量。结果 不同...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术 (MSCTP)准直与螺距匹配及重建方法的优化选择。方法  15 0例疑肝脏疾病患者 ,按不同螺距及准直随机分为 4组行MSCTP检查 ,对比分析不同组间及不同重建方法 (MIP、VR、SSD)间的图像质量。结果 不同准直间、不同螺距间CTP图像质量存在明显差异。一定扫描时间内 ,2 .5mm准直、0 .875螺距组CTP图像质量优于 1mm、1.75螺距组。不同重建方法间存在明显差异 ,以VR图像质量最好。结论 相同螺距、相同扫描条件下 ,准直越薄 ,三维图像质量越好。三种重建方法以VR显示门静脉图像质量最佳 ;SSD在显示立体结构空间定位准确性方面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造影术 重建方法 多层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三维重建对各肝段门静脉解剖结构的观察 被引量:14
16
作者 金武男 杨香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6期692-695,共4页
目的 利用经动脉性门静脉造影CT重建门静脉、肝静脉三维结构 ,观察生理状态下的各肝段门静脉的分支形式。方法  73例病人 ,导管置入于肠系膜上动脉内 ,注入造影剂后门静脉期和肝静脉期连续扫描肝脏。三维重建门静脉及肝静脉 ,分析各... 目的 利用经动脉性门静脉造影CT重建门静脉、肝静脉三维结构 ,观察生理状态下的各肝段门静脉的分支形式。方法  73例病人 ,导管置入于肠系膜上动脉内 ,注入造影剂后门静脉期和肝静脉期连续扫描肝脏。三维重建门静脉及肝静脉 ,分析各肝段内的门静脉的分支形式。结果 肝右叶 4个段的门静脉分支形式分为 4个类型 ,肝左叶外侧段的门静脉分为 3个类型 ,内侧段分为 2个类型。结论 门静脉的三维图像重建及类型分析对术前手术方式的确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 静脉 观察 螺旋ct三维重建 解剖结构 置入 肠系膜上动脉 后门 三维图像重建 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例成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多层螺旋CT影像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蒋燕妮 刘希胜 +1 位作者 徐海 张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200-1203,共4页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in.CTPV)由Balfour和Stewart^[1]于1869年报道,是一种由于肝门部或肝内门静脉分支部分或完全栓塞/阻塞后导致门静脉血流受阻,门脉系统广泛侧支循环形成的疾病。由于...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in.CTPV)由Balfour和Stewart^[1]于1869年报道,是一种由于肝门部或肝内门静脉分支部分或完全栓塞/阻塞后导致门静脉血流受阻,门脉系统广泛侧支循环形成的疾病。由于大体标本切面呈海绵状血管瘤改变,故称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既往因检查技术所限,此病被认为是一种少见疾病。本文报道12例本院经多层螺旋CT诊断证实的CT-PV对其影像学表现行分析并复习有关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 海绵样变性 多层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活体肝静脉的研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新文 王剑华 +2 位作者 周庭永 吕发金 洪永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08-411,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应用于正常人活体体肝静脉研究的可行性,观察三维重建肝静脉的一般形态及走行规律。方法:153例正常受试者经肘正中静脉注射造影剂后,使用64层螺旋CT进行上腹部扫描,图像采集后经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技术...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应用于正常人活体体肝静脉研究的可行性,观察三维重建肝静脉的一般形态及走行规律。方法:153例正常受试者经肘正中静脉注射造影剂后,使用64层螺旋CT进行上腹部扫描,图像采集后经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技术重建肝静脉。结果:重建图像清晰,可显示出6~8级血管及与周围组织间的关系。其中153例肝静脉的分型结果如下:①3分支型,占35.3%(54例);②中左共干型,占41.8%(64例);③中左合干型,占20.9%(32例);④中右共干型,占2.0%(3例)。结论:64层螺旋CT可以作为研究活体肝静脉形态的有效手段,三维重建能更准确、全方位地显示肝静脉的正常解剖类型和发现变异,而且图像清晰,对于活体肝静脉的研究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螺旋ct 三维重建 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系膜下静脉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 被引量:3
19
作者 钟唐力 张小明 +1 位作者 赵建龙 黄小华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6年第2期105-108,共4页
目的:研究肠系膜下静脉(IMV)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显示及其汇入门静脉系统的方式,并探讨正常人与肝硬化患者IMV的变化情况。材料和方法:腹部增强CT扫描221例连续病例,全部用16层螺旋CT做三期增强扫描。运用容积重建显示IMV,观察IMV的... 目的:研究肠系膜下静脉(IMV)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显示及其汇入门静脉系统的方式,并探讨正常人与肝硬化患者IMV的变化情况。材料和方法:腹部增强CT扫描221例连续病例,全部用16层螺旋CT做三期增强扫描。运用容积重建显示IMV,观察IMV的显示情况和汇入门静脉系统的方式。其中经临床证实的肝硬化患者22例,无肝疾病及相关疾病患者30例作为正常组,测量IMV的直径,并进行比较。结果:221例中207例(94%)显示IMV主干,159例(72%)显示一级分支,68例(31%)显示二级分支。显示IMV主干的207例中,IMV汇入脾静脉占12%,汇入门静脉汇合处占19%,汇入肠系膜上静脉占69%。在正常组和肝硬化组IMV直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中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直径明显大于正常组(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较好地显示IMV及其分支。多数IMV汇入肠系膜上静脉。肝硬化患者IMV不受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下静脉 16螺旋ct 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标志物与中医证型及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的关系 被引量:2
20
作者 朱峰 张荣坤 刘桂林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2年第9期134-137,223,共5页
目的探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标志物与中医证型及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参数的关系。方法以2016年1月—2021年1月90例CHB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肝纤维化程度的不同将患者分为S0组、S1~S2组及S3~S4组。比较不同纤维化程度患者... 目的探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标志物与中医证型及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参数的关系。方法以2016年1月—2021年1月90例CHB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肝纤维化程度的不同将患者分为S0组、S1~S2组及S3~S4组。比较不同纤维化程度患者肝纤维标志物水平及MSCT灌注成像参数,分析其对肝纤维化程度的评估价值及MSCT灌注成像参数与肝纤维化标志物的相关性,并分析中医证型与肝纤维标志物水平的关系。结果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水平随着肝纤维化分级的升高而升高(P<0.05);HA、PCⅢ、CⅣ水平联合检测评估CHB患者肝脏纤维化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各指标单独检测(P<0.05);瘀血阻络证患者HA、PCⅢ、CⅣ水平高于其他证型,肝郁脾虚证患者HA、PCⅢ、CⅣ水平低于其他证型(P<0.05);肝动脉灌注量(HAP)、灌注指数(HPI)值随着肝脏纤维化分级的升高而增大,门静脉灌注量(PVP)、总肝灌注量(THBF)值随着肝脏纤维化分级的升高而而减少(P<0.05);HA、PCⅢ、CⅣ水平与PVP值呈正相关,与THBF值呈负相关(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CHB患者肝纤维标志物水平存在差异,且患者肝纤维标志物对肝脏纤维化程度具有评估价值,并与MSCT灌注成像参数具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 纤维标志物 中医证型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