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7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0
1
作者 顾康康 靳晶 +3 位作者 费强 张鑫 窦鑫 朱斌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87-391,共5页
目的 8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都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颅内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出血,死亡率可达50%。文中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MS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 目的 8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都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颅内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出血,死亡率可达50%。文中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MS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临床手术证实的4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的3D-MSCTA影像学表现。42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后运用容积再现(volume redering,VR)、多层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最大信号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技术重建三维脑血管,并参照原始图像进行观察。结果 42例患者经3D-MSCTA检查后,40名患者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44个,2例未见明确颅内动脉瘤;经DSA检查,41名患者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46个,1例未见明确颅内动脉瘤;3D-MSCT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检出敏感性为95.7%。结论 3D-MSCTA作为无创、操作简便的颅内动脉瘤的检查方法,具有很高的敏感性(95.7%),可作为一种安全、快捷的常规筛查方法,亦可为拟定治疗方案提供详细的资料。对于3D-MSCTA检查未发现颅内动脉瘤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进一步行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不同护理模式的应用意义——评《医学影像学(第9版)》
2
作者 郭丹 张建波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37-1037,共1页
《医学影像学(第9版)》由龚启勇,刘士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ISBN:9787117367318。该书是一本专门介绍医学影像相关知识的书籍。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属于医学影像中的一部分,在检查中需使用造影剂,在临床中的整体运用比较广泛。多层... 《医学影像学(第9版)》由龚启勇,刘士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ISBN:9787117367318。该书是一本专门介绍医学影像相关知识的书籍。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属于医学影像中的一部分,在检查中需使用造影剂,在临床中的整体运用比较广泛。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具有速度快、数据量大优势。f通过运用一次扫描,便能够获取多部位检查诊断信息。并且能够实现多平面重建图像后处理,进而使诊断与鉴别诊断在实施时,获得比较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护理模式 增强扫描 造影 医学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前降支中段心肌桥螺旋CT血管造影特征及其在斑块性质稳定性评估中的应用
3
作者 闪娟 张文涛 +3 位作者 王利娟 刘军 王嘉璇 任忠刚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1-408,共8页
目的探究左前降支(LAD)中段心肌桥(MB)螺旋CT血管造影(CTA)特征、斑块性质关联及其对稳定性评估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经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放射医学科螺旋CTA证实存在粥样硬化斑块(AP)病变的患者300例,其中并发LAD-MB为... 目的探究左前降支(LAD)中段心肌桥(MB)螺旋CT血管造影(CTA)特征、斑块性质关联及其对稳定性评估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经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放射医学科螺旋CTA证实存在粥样硬化斑块(AP)病变的患者300例,其中并发LAD-MB为合并性AP组(150例),无MB为孤立性AP组(150例)。包括男性143例,女性157例,年龄为25~81岁,平均年龄(59.44±9.33)岁。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及生化指标,比较合并性AP组与孤立性AP组的一般资料与临床资料。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探究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结果孤立性AP组距左冠窦口60~80 mm处AP数量多于合并性AP组(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MB行走位点与AP之间存在关联性(P_(趋势)<0.05),当MB位置>75mm,其与AP脂质体积>14 mm^(3)(OR=2.42,95%CI:2.20~2.72,P<0.05)和AP负荷>0.7(OR=2.21,95%CI:1.96~2.40,P<0.05)的关联性最显著。表浅组和纵深组的MB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浅组的AP脂质体积、长度、负荷低于纵深组(均P<0.05)。稳定斑块患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酶(PERK)、C/EBP同源蛋白(CHOP)及活化转录因子4(ATF4)水平低于不稳定斑块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高于不稳定斑块患者(P<0.05);稳定斑块组MB位置、厚度、长度,冠脉收缩期压迫程度、舒张期压迫程度均低于不稳定斑块组,两组内的MB位置、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稳定斑块组的狭窄程度、AP脂质体积、AP长度与AP负荷均低于不稳定斑块组(均P<0.05),稳定斑块组的桥前段AP与MB入口处距离高于不稳定斑块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显示,TC、TG、HDL-C、PERK、CHOP、ATF4、MB位置、MB厚度、狭窄程度、桥前段AP与MB入口处距离是不稳定斑块的保护因素;AP脂质体积、AP长度、AP负荷是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结论AP合并MB会促使左冠状动脉距离左冠窦口60~80 mm处的AP数量有所减少,使AP集中分布于桥前段血管,而纵深型MB能够增加AP的脂质体积、长度和脂质负荷,加剧AP的不稳定性,使其更易于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前降支 心肌桥 螺旋ct血管造影 斑块性质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的16排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常规三维成像方案:与DSA对比研究
4
作者 LeeJH CholCG +2 位作者 ChaJ 王娟 周义成 《放射学实践》 2004年第5期312-312,共1页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螺旋ct 血管造影 三维成像 DSA 影像学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在全身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44
5
作者 王锡明 武乐斌 +3 位作者 邵广瑞 李振家 柳橙 周延强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4期333-334,共2页
目的 通过对 3 0例病人应用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行血管造影检查的前瞻性研究 ,旨在提高MSCT(multi slicespiralCT)成像技术在血管造影检查中的价值。方法 先对 3 0例病人应用MSCT行轴位螺旋扫描 ,应用MSCT成像技术(MIP、SSD、4 D及CTVE... 目的 通过对 3 0例病人应用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行血管造影检查的前瞻性研究 ,旨在提高MSCT(multi slicespiralCT)成像技术在血管造影检查中的价值。方法 先对 3 0例病人应用MSCT行轴位螺旋扫描 ,应用MSCT成像技术(MIP、SSD、4 D及CTVE)将获得的轴位图像利用SGI工作站进行后处理。结果 所有病人中主动脉夹层 3例、主动脉瘤 2例 ,所有重建的大血管均能清晰的显示其主干及其 2 ,3甚至 4级分支。结论 MSCT成像技术在全身血管造影检查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X线计算机体摄影术 多层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 被引量:37
6
作者 蒲红 付凯 +6 位作者 白林 周瀚 陶客言 高燕 张晓军 黄红云 杨靖逸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材料和方法:30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分别进行16层螺旋CT脑血管三维成像(3D-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所有病例均完成多层面重建(MPR)、三维表面遮盖显示(SSD)...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材料和方法:30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分别进行16层螺旋CT脑血管三维成像(3D-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所有病例均完成多层面重建(MPR)、三维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显示(VR)和薄层块最大密度投影(MIP),并对照手术或介入栓塞结果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MSCTA共发现24例28个动脉瘤,其中22例为单个动脉瘤,2例为两个动脉瘤。动脉瘤直径最小2.7mm,最大35mm。MSCTA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瘤轴指向、载瘤动脉及其动脉瘤与临近血管分支和骨性组织间的空间关系。23例与手术/DSA结果一致。结论: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准确性,可部分取代DSA造影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脑动脉瘤 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血管病变的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 被引量:13
7
作者 孙明华 范新东 +1 位作者 余强 罗济程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355-360,共6页
本文通过对16层螺旋CT下肢血管造影的扫描参数、造影计划和重建方式的选择,系统阐述了其最佳的成像技术规范,提出了直接CT静脉造影技术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获得良好效果;同时也介绍了常见下肢动、静脉病变CTA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 静脉造影 下肢 螺旋ct血管造影 下肢血管病变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 16螺旋ct 下肢血管造影 扫描参数 重建方式 成像技术 技术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结合血管造影对结肠癌术前评估价值探讨 被引量:19
8
作者 张正铿 江燕萍 +1 位作者 张树桐 金朝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4056-4058,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结合血管造影对结肠癌术前评估价值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螺旋CT扫描且手术病理证实为结肠癌患者52例,将CT征象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比较肿瘤及累及邻近血管CT征象与手术病理证实结果间有无统计学差异。结...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结合血管造影对结肠癌术前评估价值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螺旋CT扫描且手术病理证实为结肠癌患者52例,将CT征象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比较肿瘤及累及邻近血管CT征象与手术病理证实结果间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各CT影像学征象与手术病理结果之间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分期的准确率达84.6%。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结合血管造影能够较准确判断结肠癌及其累及周围血管情况,具有较高的术前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多层螺旋ct 增强扫描 ct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6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与三维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6
9
作者 张政 韩剑虹 +2 位作者 李迎春 曹毅 朱剑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21-26,共6页
目的对比256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就诊时临床表现疑似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MR血管成像检查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全部行头颈联合3D-CTA及3D-DSA检... 目的对比256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就诊时临床表现疑似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MR血管成像检查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全部行头颈联合3D-CTA及3D-DSA检查,两名影像科医师使用盲法独立判读所有患者的3D-CTA图像,3D-DSA的图像由1名从事血管介入的神经科医师和1名介入影像科医师共同判读确定。以3D-DSA检出动脉瘤的数目为标准,评估3D-cTA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两名3D-CTA阅片者、3D-CTA与3D-DSA技术之间,在动脉瘤检出数量的一致性;测量动脉瘤瘤体最大径,以3D-DSA图像测量值为标准,比较两名3D-CTA阅片者用3D-CTA容积重建图像测量瘤体最大径的差异以及3D-CTA容积重建与3D-DSA图像在瘤体最大径测量上的差异。结果 3D-DSA对46例患者中的37例共检出49个动脉瘤,其余9例未被发现动脉瘤。①3D-CTA在检出动脉瘤数目方面的敏感性为91.8%~93.9%,特异性为77.8%~100%。②对<3mm的动脉瘤,3D-CTA的敏感性均为83.3%,特异性为77.8%~100%。③从动脉瘤的检出率方面,3D-CTA阅片者以及3D-CTA与3D-DSA技术之间一致性均较高(分别为κ=0.730,κ=0.686~0.777)。④两名医师采用3D-CTA法测量的瘤体最大径与3D-DSA法的测量值,以及两名医师的3D-CTA测量值之间均存在高度相关性,均r值=0.996,均P值<0.001。结论 256层螺旋CT 3D-CTA对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3D-CTA对动脉瘤的检出率和瘤体最大径测量与3D-DSA一致性较高,可以作为疑似动脉瘤患者的首选筛查方法。但其对瘤体最大径<3mm的动脉瘤仍有假阴性的表现。在高度怀疑动脉瘤而3D-CTA结果显示为阴性时,仍需进一步行3D-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成像 三维 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三维肺血管重建技术在肺动静脉畸形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智勇 伍建林 +3 位作者 王克礼 宁殿秀 何立岩 刘晓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5期561-563,共3页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三维肺血管成像在肺动静脉畸形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4例肺动静脉畸形的病人行MSCT造影增强检查 ,采用实时薄层螺旋CT扫描 ,在独立工作站上进行三维肺血管重建 ,使用不同的旋转轴观察肺血管的空间解剖...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三维肺血管成像在肺动静脉畸形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4例肺动静脉畸形的病人行MSCT造影增强检查 ,采用实时薄层螺旋CT扫描 ,在独立工作站上进行三维肺血管重建 ,使用不同的旋转轴观察肺血管的空间解剖细节。结果 全部病例三维肺血管图像均能充分显示引流肺动、静脉的空间关系与解剖细节 ,可以对肺动静脉畸形病人提出明确诊断 ;能准确、直观地观察引流肺动脉的走行、数目、直径 ,以指导介入治疗。结论 MSCT三维肺血管成像为肺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静脉畸形 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 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血管造影及CT仿真内窥镜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与评价 被引量:15
11
作者 谭理连 李扬彬 +3 位作者 李树欣 江金带 梁彤杰 刘克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02年第3期190-192,214,共4页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及CT仿真内镜(CTVE)技术对主动脉夹层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12例主动脉夹层行螺旋CT血管造影及二维和三维重建。二维重建包括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RI)。三维重建包括表面遮盖成像(SSD)...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及CT仿真内镜(CTVE)技术对主动脉夹层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12例主动脉夹层行螺旋CT血管造影及二维和三维重建。二维重建包括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RI)。三维重建包括表面遮盖成像(SSD)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其中6例行主动脉CTVE成像。结果:SCTA横断面CT、MPR及CRI均显示12例主动脉夹层真腔与假腔、剥离内膜、瘤壁钙化及血栓。横断面CT显示4例内膜破裂口。MPR及CRI显示5例内膜破裂口。SSD及MIP显示12例真腔与假腔及剥离内膜,2例主动脉弓分支血管。SSD及MIP图像直观,立体感强,但均不能显示夹层动脉瘤内部结构情况及内膜破口。CTVE显示5例主动脉夹层真腔与假腔及其内壁、剥离内膜。结论:以主动脉SCTA的横断面CT图像为基础,结合其MPR,CRI,SSD,MIP及CTVE图像是诊断与评价主动脉夹层最有效无创伤性检查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螺旋ct血管造影 ct仿真内窥镜技术 主动脉夹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对血管病变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12
作者 谭理连 李扬彬 +1 位作者 李树欣 梁彤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28-330,共3页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对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17例血管病变行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及三维重建,三维重建方法采用最大强度投影(MIP),表面成像显示(SSD)和多平面重建(MPR)。结果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能...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对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17例血管病变行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及三维重建,三维重建方法采用最大强度投影(MIP),表面成像显示(SSD)和多平面重建(MPR)。结果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能较好显示正常血管形态和病变,包括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夹层动脉瘤及血管瘤。结论螺旋CT血管造影是诊断血管病变一种有效无创伤性检查方法。对主动脉瘤及夹层动脉瘤,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基本上可替代血管造影或D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病变 螺旋ct 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李辉 刘炎 张林川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5期324-327,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下肢动脉疾病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25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行CTA检查。扫描范围1000~1500mm,层厚1.25mm,螺距0.984。造影剂剂用量90~100ml,注射速度3ml/s,高压注射器...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下肢动脉疾病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25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行CTA检查。扫描范围1000~1500mm,层厚1.25mm,螺距0.984。造影剂剂用量90~100ml,注射速度3ml/s,高压注射器自动触发扫描,扫描时间20—30S,对全部图像进行MIP、VRT、MPR重建使下肢血管清晰显示,每例患者血管分段为10段,并对图像进行评价。其中有20例患者1周内行血管造影检查,并进行相同血管节段对照研究。结果:CTA结果与DSA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阳性预测率92.5%,阴性预测率98.6%。结论:64层CTA能清晰地显示下肢动脉及其病变,可以成为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术前评价和筛选的主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动脉 血管造影 64螺旋ct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颈部动脉狭窄扩张和支架置入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妍焱 吴国庚 +7 位作者 刘加春 翟乐乐 李大军 张征 杨重庆 谭晔 周诚 韦嘉瑚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3期195-201,共7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颈部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在血管腔内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术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05例症状性颈部动脉硬化狭窄患者进行MSCTA检查,其中24例于MSCTA检查前后2周内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颈部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在血管腔内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术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05例症状性颈部动脉硬化狭窄患者进行MSCTA检查,其中24例于MSCTA检查前后2周内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49例进行了彩色多普勒超声(CFDS)检查。MSCTA扫描横断面轴位图像应用三维重建技术作图像后处理,每段病变动脉的狭窄程度和成分比例由GEAW4.3工作站AVA软件自动测量。其中狭窄程度与DSA相比较,评价MSCTA自动测量血管诊断颈部动脉狭窄的准确性。粥样硬化斑块密度分析与CFDS相比较,评价MSCTA彩色编码技术分析成分比例的准确性。结果:以DSA为金标准,MSCTA影像判断颈部动脉硬化狭窄患者病变动脉≥70%狭窄的敏感性为96.4%,特异性为91.0%,阴性预测率为97.6%,阳性预测率为86.9%,准确性为93.1%。MSCTA检出的粥样硬化斑块图密度分析与CFDS的符合率为80.3%,其中诊断钙化斑块的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98.2%,准确性为96.7%,阴性预测率为98.2%,阳性预测率为83.3%。结论:MSCTA影像判断颈部动脉硬化狭窄患者病变动脉≥70%狭窄以及诊断钙化斑块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有助于制订手术方案,选择介入材料及对术中病变部位栓子脱落危险性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粥样硬化斑块 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 血管成形术 气囊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5
作者 何忆雯 秦永文 萧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355-1359,共5页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60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可评估的115枚冠状动脉支架及支架近端、中段及远端共345节段进行重建和分析,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60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可评估的115枚冠状动脉支架及支架近端、中段及远端共345节段进行重建和分析,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其诊断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CTA清晰显示了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的部位、支架长短、支架部位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及引起狭窄斑块的性质。CTA发现支架内引起狭窄病变39处,其中钙化病变8处,非钙化病变31处;支架近端狭窄25例,中段狭窄7例,远端狭窄7例。SCA发现支架内狭窄病变42处,其中钙化病变9处,非钙化病变33处;支架近端狭窄26例,中段狭窄8例,远端狭窄8例。SCA示冠状动脉支架内狭窄42节段,CTA正确诊断36节段,漏诊6节段,误诊3节段,敏感性85.71%,特异性99.01%,阳性预测率92.31%,阴性预测率98.04%,准确率97.39%。其对支架近端病变敏感性及特异性最高,分别达到96.15%和100%;近端支架内狭窄占总再狭窄率的64.10%。结论:CTA能够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内支架再狭窄的情况,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再狭窄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准确判断支架狭窄部位以及引起狭窄病变性质,可以作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一种无创性随访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冠状动脉再狭窄 冠状血管造影 螺旋ct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人肝动脉解剖及变异:160例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分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张龙江 杨亚英 +2 位作者 杨桂芬 包颜明 宋光义 《放射学实践》 2004年第6期401-404,共4页
目的 :探讨国人肝动脉的解剖变异分型及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MSCTA )显示肝动脉解剖的诊断符合率。方法 :分析 160例国人肝动脉的CT血管造影 ,并与DSA( 2 4例 )或手术 ( 12例 )结果进行对照 ,所有病例均在MX 80 0 0型 4层螺旋CT机上进... 目的 :探讨国人肝动脉的解剖变异分型及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MSCTA )显示肝动脉解剖的诊断符合率。方法 :分析 160例国人肝动脉的CT血管造影 ,并与DSA( 2 4例 )或手术 ( 12例 )结果进行对照 ,所有病例均在MX 80 0 0型 4层螺旋CT机上进行。动脉期层厚为 3 .2mm ,重建间隔为 1.6mm ,螺距为 1.2 5 ,延迟时间 2 5s ,对比剂用量以 1.5ml/kg计算。评价 160例CT血管造影中肝动脉的显示分支的级别以及起源部位 ,并根据Michels分型进行分类。结果 :正常肝动脉解剖占 67.5 %,肝动脉解剖变异占 3 2 .5 %。 3 6例有DSA或手术结果者 ,MSCTA显示肝动脉解剖的诊断符合率为97.2 %。结论 :CT血管造影在显示肝动脉解剖及变异方面具有较高的符合率 ,有望应用于介入、手术以及肝移植术前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动脉 解剖 变异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MSc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三维肺血管重建在肺血管相关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智勇 伍建林 +2 位作者 黎庶 李松柏 苗延巍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2年第5期314-317,共4页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三维肺血管成像在肺血管相关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 :对12例中心型肺癌、11例肺动脉栓塞、3例肺动静脉畸型的患者行MSCT造影增强检查 ,采用螺旋薄层CT扫描 ,在独立工作站上进行三维肺血管重建 ,使用不...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三维肺血管成像在肺血管相关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 :对12例中心型肺癌、11例肺动脉栓塞、3例肺动静脉畸型的患者行MSCT造影增强检查 ,采用螺旋薄层CT扫描 ,在独立工作站上进行三维肺血管重建 ,使用不同的旋转轴观察肺血管的空间解剖细节。结果 :全部病例三维肺血管图像均能充分显示肺动、静脉的空间关系与解剖细节 ,能准确、直观地观察肺血管与肿瘤的空间解剖关系 ,可以对肺动脉栓塞与肺动静脉畸型患者提出明确诊断。结论 :MSCT三维肺血管成像能够准确、直观地显示肺血管的立体解剖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循环 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 血管成像 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髂及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价值 被引量:6
18
作者 赵绍宏 郭伟 +2 位作者 刘小平 聂永康 蔡祖龙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5期344-347,共4页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诊断髂及下肢血管闭塞性病变的价值。材料和方法:185例怀疑髂总动脉及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患者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其中大动脉炎6例,外伤4例和动脉粥样硬化175例。采用16层螺旋CT,层厚1.25mm,重建间隔1mm...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诊断髂及下肢血管闭塞性病变的价值。材料和方法:185例怀疑髂总动脉及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患者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其中大动脉炎6例,外伤4例和动脉粥样硬化175例。采用16层螺旋CT,层厚1.25mm,重建间隔1mm。100mL非离子造影剂(300mgI/mL)以4mL/s的速度经手背静脉或肘静脉注入,注射开始后25-30S进行扫描。在工作站获得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图像,并应用血管分析软件测量血管狭窄程度。结果:128例CTA可显示髂及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有7例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治疗;26例行人工血管架桥或大隐静脉植入手术,31例患者同时进行了MSCTA和DSA检查。MSCTA对腘动脉以上和腘动脉以下狭窄和闭塞显示与DSA一致性好。结论:多层面螺旋CT是下肢血管病变的术前评价和术后复查非常有用的影像手段,可以替代有创的诊断性血管造影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16螺旋ct 下肢 髂部 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硬化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19
作者 江金带 谭理连 +3 位作者 李扬彬 李树欣 梁彤杰 周少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5期1784-1786,共3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检查(MSCTA)在下肢动脉硬化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成像检查资料,使用三维重建方法包括最大强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成像(SSD)、容积成像(V...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检查(MSCTA)在下肢动脉硬化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成像检查资料,使用三维重建方法包括最大强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成像(SSD)、容积成像(VRT)及CT仿真内窥镜成像(CTVE)。结果:所有病例血管重建图像显示良好,病变的MSCTA表现为血管管腔不规则,单发或多发狭窄或闭塞,局部侧支血管形成,部分管壁钙化。其中肾动脉以下腹主动脉狭窄3例,闭塞1例;髂动脉狭窄7例,闭塞2例;股动脉狭窄10例,闭塞8例;动脉狭窄8例,闭塞10例;小腿动脉狭窄11例,闭塞12例。23例均显示有动脉管壁钙化。结论:下肢动脉MSCTA检查可清楚地观察下肢动脉的血管形态,了解下肢动脉狭窄程度及闭塞情况,且能观察下肢动脉壁的钙化斑块,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性病变的术前评价诊断和筛选有较大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闭塞性 血管造影 16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假性动脉瘤的价值 被引量:5
20
作者 凌华威 丁蓓 +3 位作者 董海鹏 杨燕萍 李磊 陈克敏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999-1001,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假性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临床拟诊假性动脉瘤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获得三维容积数据在图像工作站上以多平面重建(MPVR)、最大强度投影(M IP)和容积再现(VR)等技术进... 目的探讨分析假性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临床拟诊假性动脉瘤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获得三维容积数据在图像工作站上以多平面重建(MPVR)、最大强度投影(M IP)和容积再现(VR)等技术进行血管图像重建。结果16例假性动脉瘤MSCTA诊断均被手术(9例)或血管介入治疗(7例)证实。假性动脉瘤发生部位包括颈动脉2例,胸主动脉2例,腹腔脏器动脉5例,髂动脉2例,股动脉5例。16例中9例瘤颈得到清晰显示(56.3%),3例形成动静脉瘘(18.8%),6例对周围组织结构造成压迫推移(37.5%)。结论MSCTA是一项简便、微创而有效的影像检查技术,能够有效显示假性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动脉瘤 摄影技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