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4篇文章
< 1 2 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排螺旋计算机体层扫描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在胸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俞同福 王德杭 +2 位作者 吴飞云 张思全 周科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87-489,F003,共4页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多排螺旋计算机体层扫描三维血管成像(CTA3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胸主动脉CTA3D血管成像。造影剂量按1.5~2.0ml/kg,注射速率为3ml/s。扫描延迟时间按2种方法进行:①Bolus tracking法,即造影剂跟踪扫描;②test...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多排螺旋计算机体层扫描三维血管成像(CTA3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胸主动脉CTA3D血管成像。造影剂量按1.5~2.0ml/kg,注射速率为3ml/s。扫描延迟时间按2种方法进行:①Bolus tracking法,即造影剂跟踪扫描;②test Bolus法,即造影剂峰值测试进行时间延迟。数据重建为三维工作站用实时三维重建(Real time 3D,RT3D)及Fly3D(VR),有的亦用多平面重建法(MPR)、曲面重建法(CPR)及仿真内镜法(VE)。结果:58例中,11例正常,10例主动脉硬化,可见主动脉壁有不同程度的钙化斑。6例胸主动脉瘤和28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经MPR及RT3D等成像,均可清晰显示动脉瘤体及夹层的真假腔和破裂口。3例主动脉缩窄可显示缩窄的部位、程度和范围。结论:多排螺旋CTA3D胸主动脉成像是一种安全、无创性的检查方法,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 多排螺旋计算机体层扫描 血管造影 三维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扫描的成像质量及对头颈部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陶磊 夏明武 李若梅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7期99-103,共5页
目的探究头颈部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扫描的成像质量及对头颈部动脉斑块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70例为研... 目的探究头颈部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扫描的成像质量及对头颈部动脉斑块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头颈部CTA扫描(管电压120 kV,碘海醇350 mgI/ml);观察组患者接受头颈部低千伏(管电压100 kV)低浓度造影剂(碘克沙醇320 mgI/ml)CTA扫描,并于2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平均CT值、对比度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平均基底动脉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平均噪声、碘摄入量、有效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评分。比较患者头颈部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CTA扫描与DS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分析头颈部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CTA扫描对头颈部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患者图像质量评分、CNR、平均噪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CT值、平均基底动脉SNR、碘摄入量和有效辐射剂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CTA扫描对患者头颈部钙化斑块的检出率显著高于DSA(P<0.05)。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CTA扫描诊断血管狭窄与DSA检查具有一致性(Kappa=0.829,P<0.001)。结论头颈部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CTA扫描可获得与高电压高浓度造影剂CTA扫描相当的成像质量,并能有效减少患者碘摄入量和有效辐射剂量,对头颈部动脉钙化斑块的检出率较高,对血管狭窄的诊断与DSA一致,有利于协助患者的临床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千伏 低浓度造影剂 头颈部 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 成像质量 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成分和体积的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评价 被引量:6
3
作者 李金勇 孙宏亮 +2 位作者 叶志东 樊雪强 刘鹏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33-839,共7页
目的:通过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DCTA)评价无症状性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斑块的成分和体积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大学中日友好临床医... 目的:通过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DCTA)评价无症状性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斑块的成分和体积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大学中日友好临床医学院连续行血管造影确诊的颈内动脉狭窄≥70%患者的临床资料。症状性患者定义为6个月内出现一过性黑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非致残性脑卒中者,否则定义为无症状性患者。共有78例患者符合条件,其中无症状性患者35例(44.9%),症状性患者43例(55.1%)。所有患者造影前一个月内行MDCTA检查。通过MDCTA利用后处理工作站斑块分析软件并根据不同的HU值将颈动脉斑块分为脂质斑块(富含脂质坏死核心,≤60 HU)、纤维斑块(60~130 HU)和钙化斑块(≥130 HU),计算斑块的总体积,各种斑块的体积及所占的比例,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无症状性患者的钙化斑块比例明显高于症状性患者(t=2.760,P=0.007),而脂质斑块比例低于症状性患者(Z=-2.009,P=0.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表明钙化斑块比例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呈正相关(OR=0.949,95%CI:0.915~0.985,P=0.005),脂质斑块比例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呈负相关(OR=1.068,95%CI:1.021~1.117,P=0.004)。对于症状性患者,当脂质斑块比例大于30.3%时,其特异度为94.3%,而敏感度仅为37.2%。两组斑块体积及纤维斑块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斑块相比,无症状斑块钙化比例增加、脂质比例减少,脂质斑块比例大于30.3%在临床上可以作为预测症状性斑块一个有用的截点,对于颈动脉狭窄患者,可以应用MDCTA斑块分析进行风险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无症状性 症状性 斑块成分与体积 多排螺旋计算机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诊断大血管炎三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4
作者 任启洁 顾冰洁 +5 位作者 王小琴 陈兴国 苏定雷 袁海 杨磊磊 沈敏宁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3期4256-4258,4263,共4页
大血管炎是一类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炎性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且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常造成漏诊及误诊。近年来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在大血管炎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提高了诊断效率。本文总结了南京医... 大血管炎是一类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炎性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且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常造成漏诊及误诊。近年来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在大血管炎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提高了诊断效率。本文总结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接诊的3例经^18F标记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明确诊断的大血管炎病例,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18F-FDG PET/CT在大血管炎诊断及病情监测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正电子发射断显像术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冠状动脉造影临床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戴汝平 吕滨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3-234,共2页
关键词 计算机扫描 冠状动脉造影 临床应用 64螺旋CT SPIRAL 冠状动脉检查 MDCT 1998年 2001年 2004年 血管 CT技术 临床医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6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与三维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6
6
作者 张政 韩剑虹 +2 位作者 李迎春 曹毅 朱剑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21-26,共6页
目的对比256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就诊时临床表现疑似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MR血管成像检查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全部行头颈联合3D-CTA及3D-DSA检... 目的对比256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就诊时临床表现疑似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MR血管成像检查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全部行头颈联合3D-CTA及3D-DSA检查,两名影像科医师使用盲法独立判读所有患者的3D-CTA图像,3D-DSA的图像由1名从事血管介入的神经科医师和1名介入影像科医师共同判读确定。以3D-DSA检出动脉瘤的数目为标准,评估3D-cTA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两名3D-CTA阅片者、3D-CTA与3D-DSA技术之间,在动脉瘤检出数量的一致性;测量动脉瘤瘤体最大径,以3D-DSA图像测量值为标准,比较两名3D-CTA阅片者用3D-CTA容积重建图像测量瘤体最大径的差异以及3D-CTA容积重建与3D-DSA图像在瘤体最大径测量上的差异。结果 3D-DSA对46例患者中的37例共检出49个动脉瘤,其余9例未被发现动脉瘤。①3D-CTA在检出动脉瘤数目方面的敏感性为91.8%~93.9%,特异性为77.8%~100%。②对<3mm的动脉瘤,3D-CTA的敏感性均为83.3%,特异性为77.8%~100%。③从动脉瘤的检出率方面,3D-CTA阅片者以及3D-CTA与3D-DSA技术之间一致性均较高(分别为κ=0.730,κ=0.686~0.777)。④两名医师采用3D-CTA法测量的瘤体最大径与3D-DSA法的测量值,以及两名医师的3D-CTA测量值之间均存在高度相关性,均r值=0.996,均P值<0.001。结论 256层螺旋CT 3D-CTA对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3D-CTA对动脉瘤的检出率和瘤体最大径测量与3D-DSA一致性较高,可以作为疑似动脉瘤患者的首选筛查方法。但其对瘤体最大径<3mm的动脉瘤仍有假阴性的表现。在高度怀疑动脉瘤而3D-CTA结果显示为阴性时,仍需进一步行3D-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成像 三维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在全身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44
7
作者 王锡明 武乐斌 +3 位作者 邵广瑞 李振家 柳橙 周延强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4期333-334,共2页
目的 通过对 3 0例病人应用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行血管造影检查的前瞻性研究 ,旨在提高MSCT(multi slicespiralCT)成像技术在血管造影检查中的价值。方法 先对 3 0例病人应用MSCT行轴位螺旋扫描 ,应用MSCT成像技术(MIP、SSD、4 D及CTVE... 目的 通过对 3 0例病人应用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行血管造影检查的前瞻性研究 ,旨在提高MSCT(multi slicespiralCT)成像技术在血管造影检查中的价值。方法 先对 3 0例病人应用MSCT行轴位螺旋扫描 ,应用MSCT成像技术(MIP、SSD、4 D及CTVE)将获得的轴位图像利用SGI工作站进行后处理。结果 所有病人中主动脉夹层 3例、主动脉瘤 2例 ,所有重建的大血管均能清晰的显示其主干及其 2 ,3甚至 4级分支。结论 MSCT成像技术在全身血管造影检查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多层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气管动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咯血诊断及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5
8
作者 魏鼎泰 余燕武 张云亭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6期4259-4262,共4页
目的探讨大咯血相关血管的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影像学特征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因反复或大量咯血来我院行支气管动脉64层螺旋CTA扫描的患者38例,采用CTA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等后处理... 目的探讨大咯血相关血管的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影像学特征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因反复或大量咯血来我院行支气管动脉64层螺旋CTA扫描的患者38例,采用CTA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等后处理技术对咯血相关血管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大咯血常见病因:支气管扩张16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8例,炎性病变8例,肺结核6例。CTA共检出54支咯血相关动脉,供应病灶的支气管动脉均显示异常,7例伴有肺循环动脉供血,7例伴有肺外体循环动脉供血。结论 CTA能够提供咯血相关血管的起源、走行、数目等三维影像特征,不但在介入栓塞术前的病情评估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咯血病因的鉴别诊断方面提供了更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咯血 支气管动脉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CT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小肾癌NSS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3
9
作者 宋殿宾 于满 +2 位作者 迟强 王胜林 张晶晶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825-1827,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在小肾癌保留肾单位手术(NS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小肾癌患者67例,随机分为MSCTA组37例,非MSCTA组30例。均行NSS,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热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拔除肾周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在小肾癌保留肾单位手术(NS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小肾癌患者67例,随机分为MSCTA组37例,非MSCTA组30例。均行NSS,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热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拔除肾周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肾功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MSCTA组显示,37例患者出现的各种肾血管异常与术中所见一致。MSCTA组和非MSCTA组手术平均时间分别为104 min和125 min,术中热缺血平均时间分别18 min和2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分别为85 mL和130 mL,拔出肾周引流管平均时间分别为2.1 d和3.5 d,术后住院平均时间分别为9.1 d和10.5 d,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A组术前、术后患肾GFR分别为(52.1±8.7)mL/min和(50.1±7.7)mL/min(P>0.05),非MSCTA组术前、术后患肾GFR分别为(53.1±7.6)mL/min和(40.1±6.7)mL/min(P<0.05)。血清肌酐及尿素氮术前、术后对比因为受对侧肾功能的影响不能反映对分肾功能的影响。结论:MSCTA能够提供较多的血管异常情况,缩短术中热缺血时间,有利于术后患肾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NSS 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系膜上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舒健 张小明 +3 位作者 黄小华 董国礼 翟昭华 赵建农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5年第2期110-114,共5页
目的:探讨多层CT血管成像不同后处理技术显示肠系膜上动脉(SMA)分支的能力。材料和方法:正常上腹部20例用16层CT动脉期追踪扫描,进行图像后处理,得到多平面重建(MPR)、血管外型观察(VS)、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评价三种方法对SMA的显... 目的:探讨多层CT血管成像不同后处理技术显示肠系膜上动脉(SMA)分支的能力。材料和方法:正常上腹部20例用16层CT动脉期追踪扫描,进行图像后处理,得到多平面重建(MPR)、血管外型观察(VS)、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评价三种方法对SMA的显示情况。结果:中结肠动脉各级分支,显示情况MPR优于MIP或VS。空、回肠动脉1、2、3级分支三种方法显示情况相似,4级分支的显示率MPR>MIP>VS,显示程度均差。SMA4级以上分支MPR显示率超过50%。结论:多层CT血管成像可获得良好的SMA图像。MPR结合VS或MIP能很好地显示SMA的细小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 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 MP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减影技术在头颈部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1
作者 程晓青 左长京 +4 位作者 田建明 邵成伟 王敏杰 生晶 萧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201-1204,共4页
目的:应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减影软件进行头颈部动脉CT血管成像,探讨新的半自动减影软件的使用方法并评价效果。方法:100例患者经过头颈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期间使用特殊的头部固定装置利于图像配准,通过减影软件将增强前骨骼的三... 目的:应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减影软件进行头颈部动脉CT血管成像,探讨新的半自动减影软件的使用方法并评价效果。方法:100例患者经过头颈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期间使用特殊的头部固定装置利于图像配准,通过减影软件将增强前骨骼的三维模型从增强后的数据中减去,得到头颈部血管减影图像。(1)让1名有经验的操作者分别对这100例患者进行常规血管成像和减影血管成像,记录图像处理时间。(2)让2位资深放射科医生双盲评价两种方法做出的头颈部动脉图像并按质量等级(1~5级)进行评分。结果:(1)两种图像处理方法所需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14.30±2.25minvs11.01±1.89min,P<0.01),减影组比常规组明显节省了时间。(2)两位盲法观察者的相关系数达到0.87,具有很高的相关性,结合两位观察者的数据,常规法与减影法得到的头颈部动脉图像质量有统计学差异(评分为2.93±0.36vs4.22±050,P<0.05),减影法图像质量优于常规法图像。结论:在头颈部CT血管造影中,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减影技术操作简便、省时,较好的克服了常规方法难以从骨骼中提取血管的难题,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减影技术 血管造影术 狭窄 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理干预在6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邝晓 李智 +2 位作者 赵建农 罗银灯 方正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4-105,共2页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6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0例行6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患者:在检查前进行正确呼吸护理干预、准确的静脉穿刺;对因紧张、恐惧等因素导致不同程度心率增快含服倍他乐克25至50mg使...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6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0例行6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患者:在检查前进行正确呼吸护理干预、准确的静脉穿刺;对因紧张、恐惧等因素导致不同程度心率增快含服倍他乐克25至50mg使心率降至≤75次/分钟,对呼吸节律异常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检查完成后观察30分钟有无对比剂不良反应。结果:1例不能配合屏气,图像达不到诊断要求;1例对比剂渗漏,冠状动脉不显影;其余病例都成功完成检查。结论在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中护理干预起到关键的作用,正确的呼吸配合、准确的静脉穿刺、适当的心率护理干预和恰当的心理护理干预关系到整个检查能否成功,心率护理干预还可以减少患者接受的X线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 血管成像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前评价肾癌肾动脉解剖及肿瘤供血动脉 被引量:12
13
作者 牟焕晨 杨絮 +3 位作者 张武 刘健 徐鹏 许传斌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1-104,共4页
目的采用256层MSCTA观察肾癌患者肾动脉解剖及肿瘤供血动脉情况,为肾癌患者术前评估提供影像学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手术后病理确诊的肾癌患者(肾癌组)及300例非肾癌患者(对照组)肾动脉CTA资料,采用VR及MPR技术重建肾动脉图像,观... 目的采用256层MSCTA观察肾癌患者肾动脉解剖及肿瘤供血动脉情况,为肾癌患者术前评估提供影像学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手术后病理确诊的肾癌患者(肾癌组)及300例非肾癌患者(对照组)肾动脉CTA资料,采用VR及MPR技术重建肾动脉图像,观察肿瘤供血动脉形态改变、肿瘤与肾动脉空间解剖关系及肿瘤肾外迷走供血动脉情况;比较肾癌组及对照组肾动脉解剖及变异差异。结果肾癌组肿瘤位于左肾者31例、位于右肾者24例、双肾癌1例,肿瘤最大径(5.86±2.48)cm;肾动脉主干及分支、肾盂、肾静脉呈各种受压、受侵改变;患侧肾动脉直径分别为左侧(7.14±0.72)mm、右侧(7.04±0.70)mm,较对照组[左侧:(5.98±0.58)mm,右侧:(5.92±0.54)]明显增粗(P<0.05);共发现肿瘤肾外迷走供血动脉27支,分别来自脾动脉、肠系膜下动脉、膈下动脉、肾包膜动脉、肝动脉、腰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肾癌组肾动脉变异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64%(25/56)vs 41.67%(125/300),P>0.05)。结论肾癌患者肿瘤供血动脉形态表现复杂,肿瘤肾外迷走供血动脉来源多样,256层MSCTA可对其准确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肾动脉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活体评价肝VX2移植瘤新生血管生成 被引量:10
14
作者 姜慧杰 徐克 +3 位作者 张慧博 刘白鹭 舒圣捷 黄亚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967-970,共4页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灌注技术研究兔肝VX2移植瘤新生血管生成。方法选取10只正常新西兰大白兔肝脏,以及15只种有肝VX2移植瘤的兔肝脏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对比肿瘤边缘区、非肿瘤区肝脏、正常肝脏的肝血流量(HBF)、血容积(HBV)、平均通...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灌注技术研究兔肝VX2移植瘤新生血管生成。方法选取10只正常新西兰大白兔肝脏,以及15只种有肝VX2移植瘤的兔肝脏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对比肿瘤边缘区、非肿瘤区肝脏、正常肝脏的肝血流量(HBF)、血容积(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AI)的变化规律。结果肿瘤边缘区HBF、HBV、HAI、PS增高与非肿瘤区肝脏和正常肝脏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边缘区MTT降低与非肿瘤区肝组织和正常肝脏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灌注参数在非肿瘤区肝脏和正常肝脏中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能活体评价肝VX2移植瘤新生血管生成,提供量化功能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灌注成像 参数 VX2肿瘤 新生血管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内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9
15
作者 明韦迪 李晓光 +1 位作者 薛华丹 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6-299,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在内脏动脉瘤(VA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0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PACS工作站上,经腹部普通增强CT及MSCTA诊断的123例VAA患者的影像资料,以综合诊断为参照标准,以血管为...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在内脏动脉瘤(VA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0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PACS工作站上,经腹部普通增强CT及MSCTA诊断的123例VAA患者的影像资料,以综合诊断为参照标准,以血管为分析单位,评价后处理图像检出VAA的诊断敏感性。结果综合诊断出123例共172枚VAA,脾动脉瘤91例,肾动脉瘤16例,多支内脏动脉瘤8例,胃周动脉瘤、肠系膜上动脉瘤各2例,腹腔干、胃十二指肠、胰十二指肠动脉瘤及肝右动脉瘤各1例,VAA行MSCTA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100%。结论 MSCTA不同重建方法可准确、清晰地显示瘤体位置、形态、范围、瘤壁、载瘤动脉和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内脏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9
16
作者 戚跃勇 邹利光 +4 位作者 陈林 孙清荣 帅杰 周政 黄岚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10期652-656,共5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行血管内介入诊疗的MSCTA影像资料,总结这些资料在该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MSCTA检查均能获得明确诊断。通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行血管内介入诊疗的MSCTA影像资料,总结这些资料在该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MSCTA检查均能获得明确诊断。通过多平面重建测量42例84侧颈内动脉起始部的面积狭窄百分率,其中面积狭窄百分比≤50%者15支,狭窄程度在50%~70%者17支,>70%者30支,闭塞者4支,单侧正常者18例。MSCT重建技术能显示斑块及狭窄管腔内部形态。结论MSCTA可直观地显示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在颈内动脉起始部支架内再狭窄的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供血动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三维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刘历 吴景全 +5 位作者 李信友 罗天友 欧阳羽 吕发金 李琦 郭轶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6-60,共5页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检查对甲状腺供血动脉显示能力及三维影像学特征。方法:将103例行64层螺旋CTA扫描并符合本研究患者的颈部原始图像数据在AW4.2工作站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检查对甲状腺供血动脉显示能力及三维影像学特征。方法:将103例行64层螺旋CTA扫描并符合本研究患者的颈部原始图像数据在AW4.2工作站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高级血管分析(AVA)等后处理并结合原始图像综合分析,观察甲状腺供血动脉特征。结果:103例共显示207支甲状腺上动脉,180支甲状腺下动脉,10支甲状腺最下动脉。甲状腺上动脉多源自颈外动脉起始部(61.35%);甲状腺下动脉多源自甲状颈干(87.78%);甲状腺最下动脉多源自头臂干(88.89%)。甲状腺上动脉源自起源动脉前内壁最多(58.45%);起源于甲状颈干的双侧甲状腺下动脉均源自其内侧壁;甲状腺最下动脉均源自起源动脉前壁。本研究共统计分支类型:甲状腺上动脉腺体支7种,甲状腺下动脉腺体支2种。结论:甲状腺供血动脉解剖学特征复杂,64层螺旋CTA能对其予以较好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供血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成像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多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李丽艳 周顺科 +3 位作者 管艳敏 王冰卉 贾钧理 李海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1804-1806,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颅内多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6月于本院诊治的10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手术证实。10例患者均进行MSCTA检查,并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颅内多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6月于本院诊治的10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手术证实。10例患者均进行MSCTA检查,并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等三维重组脑动脉,观察动脉瘤的数目、瘤体大小、瘤颈宽度、载瘤动脉及瘤体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结果 10例患者经DSA或手术确诊了23枚颅内多发动脉瘤,其中MSCTA显示了22枚(95.7%)脑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瘤顶指向、瘤颈宽度、载瘤动脉及其与相邻结构的关系,并且与DSA或手术所见结果高度符合,仅1枚小动脉瘤因入口过窄、腔内有部分血栓导致MSCTA未显影。结论 MSCTA可作为颅内多发动脉瘤诊断、治疗方案选择、术后随访的首选影像学无创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4
19
作者 蔡武 龚建平 +6 位作者 乔方 朱江涛 张伟 刘蓉 张博 钱爱民 曹勇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24-827,共4页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比,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24例行CTA和DSA检查,在CT工作站对锁骨下动脉和无名动脉进行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容...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比,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24例行CTA和DSA检查,在CT工作站对锁骨下动脉和无名动脉进行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后处理,并与DSA结果对照。结果 24例CTA显示共72支锁骨下动脉和无名动脉,25支血管存在狭窄性病变,重度狭窄18支,完全闭塞7支。CTA诊断血管低估1支,高估0支。以DSA检出血管狭窄程度≥70%为阈值,CTA对狭窄程度诊断的敏感性96.0%,特异性100%,准确率98.6%,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97.9%。根据CTA检查结果行单纯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4例,同时行支架置入20例,共21枚。结论 64层螺旋CTA是评估锁骨下动脉和无名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可靠方法,可作为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术前评价的首选检查,为临床选择介入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气囊扩张术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心肌灌注显像探测功能相关冠状动脉病变 被引量:9
20
作者 董薇 杨本涛 +4 位作者 宋乐 李全 李静 王振常 戴皓洁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888-1891,共4页
目的比较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和心肌灌注显像(MPI)对功能相关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确诊和11例拟诊冠状动脉病变(CAD)患者的64层CTA和MPI图像。按照目测直径法判断CTA图像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或<... 目的比较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和心肌灌注显像(MPI)对功能相关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确诊和11例拟诊冠状动脉病变(CAD)患者的64层CTA和MPI图像。按照目测直径法判断CTA图像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或<50%;相应MPI图像上的心肌缺血分为可逆性和固定性灌注异常区。结果31例患者的124条冠状动脉中,23条CTA图像上狭窄≥50%,其中7条(30.43%)狭窄血管的供血心肌在MPI上呈现灌注异常区;101条狭窄<50%及正常,其中10条(9.90%)血管的供血心肌在MPI图像上呈现灌注异常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其供应心肌节段发生缺血的风险概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67,P=0.01),而冠状动脉不同狭窄部位与其供应心肌节段发生缺血的风险概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839,P=0.065)。64层螺旋CTA在探测MPI图像上缺血心肌节段所对应的狭窄≥50%冠状动脉的敏感度、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分别为41.18%、85.05%、90.01%和30.43%。结论64层螺旋CTA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重要形态学信息,但其探测功能相关狭窄≥50%冠状动脉的阳性预测值较低,而MPI则是评价CAD导致心脏功能改变的重要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心肌灌注显像 冠状动脉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