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7篇文章
< 1 2 9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测定的心外膜脂肪体积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
作者 寇晨光 李彩英 +3 位作者 贾芳莹 卓利勇 袁迎芳 田伟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214-1217,共4页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测定的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EATV)与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09至2017-09我院收治的房颤患者66例作为房颤组,其中阵发性房颤患者42例,持续性房颤患者24例;同期入选70例窦性心律者...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测定的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EATV)与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09至2017-09我院收治的房颤患者66例作为房颤组,其中阵发性房颤患者42例,持续性房颤患者24例;同期入选70例窦性心律者作为窦性心律组。136例患者均行256层螺旋CT心脏成像,测量所有患者的EATV、房颤组患者的心周脂肪组织体积(PATV)。进一步对阵发性房颤患者与持续性房颤患者的EATV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房颤组患者的EATV大于窦性心率组[(138.94±37.93)ml vs(93.55±34.79)ml,P<0.001]。持续性房颤患者的EATV[(142.20±40.86)ml vs (137.07±36.53)ml]、PATV[(230.67±60.83)mlvs(223.56±60.62)ml]均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患者的EATV与PATV呈显著正相关(r=0.95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ATV是房颤发生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OR=1.143,95%CI:1.027~1.158),P=0.000)。结论:采用256层螺旋CT可以客观定量测量EATV,EATV与PATV显著相关,EATV的增加与房颤的发生密切相关,但不同类型房颤患者之间的EATV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外膜脂肪组织 心周脂肪组织 256螺旋计算机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对冠状动脉分支夹角及径线正常值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任向杰 李彩英 +3 位作者 刘晓伟 王伟 马国景 于晨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24-427,共4页
目的:采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SCT)测量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和径线,为临床诊治冠状动脉疾病提供正常参考值。方法:①收集30例先后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及冠状动脉造影(CAG漶者,测量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左前降支、回旋支、... 目的:采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SCT)测量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和径线,为临床诊治冠状动脉疾病提供正常参考值。方法:①收集30例先后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及冠状动脉造影(CAG漶者,测量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根部径线及截面积,并作对照分析。②收集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冠心病患者180例,男68例,女112例,按年龄分为24~40岁组(n=25),41~60岁组(n=127),61~76岁组(n=28),测量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根部径线及截面积,分析其号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的相关性。结果:①30例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及CAG患者,MSCT与CAG所测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径线及截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180例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患者,MSCT所测男性各项指标均大于女性(P〈0.05),但按体表面积进行标化,男性各项指标与女性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之间上述指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O.05)。③正常参考值范围(95%参考值范围):夹角为29.53°-135.42°,不论性别,均按身高、体重标化后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径线及截面积95%参考值范围分别为1.12~2.41mm,2.06~9.22mm2;0.95~2.07mm,1.82~7.11mm2;1.24~2.70mm,2.39~11.10mm2。结论:MSCT可以客观评价左冠状动脉夹角及径线,在诊断冠状动脉径线狭窄及左冠状动脉夹角增大时可以做为参考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叉角度 冠心病 冠状动脉径线 多层螺旋计算机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成人冠状静脉的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定量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郑彩端 李彩英 +6 位作者 贾芳莹 袁迎芳 张丹 寇晨光 王岑 田伟伟 卓利勇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97-800,共4页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SCT)测量正常成人冠状静脉的定量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9至2016-05在我院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临床可疑冠心病或无症状体检95例受试者。95例受试者按照性别因素分为男性组(n=40)与女性组(...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SCT)测量正常成人冠状静脉的定量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9至2016-05在我院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临床可疑冠心病或无症状体检95例受试者。95例受试者按照性别因素分为男性组(n=40)与女性组(n=55);又按照年龄分为≤45岁组(n=32)、45~65岁组(n=33)和≥65岁组(n=30)三组。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结果并未发现冠状动脉病变(无冠状动脉畸形、变异,均为右冠优势型)的原始图像选取心动周期舒张期(75%)进行重建,定量测量冠状静脉窦及其主要属支开口径线、截面积,并对各测量值与性别、年龄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冠状静脉窦、后室间静脉、左心室后静脉、左边缘静脉显示率分别为100%、100%、98%及46%。(2)男女受试者的冠状静脉窦、后室间静脉、左心室后静脉、左边缘静脉直径及截面积比较;≤45岁组与45~65岁组和≥65岁组受试者比较,冠状静脉窦、后室间静脉、左边缘静脉的直径及截面积均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5~65岁组与≥65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冠状静脉窦口上下径、冠状静脉窦口面积、冠状静脉窦口直径、冠状静脉窦口前后径,后室间静脉直径、左心室后静脉直径、左边缘静脉直径,后室间静脉面积、左心室后静脉面积、左边缘静脉面积95%参考值范围分别为:11.95~13.09 mm,61.10~76.94 mm^2,8.54~9.54 mm,8.38~9.35 mm;3.41~3.97 mm,3.10~3.56 mm,2.02~2.45 mm;10.41~14.08 mm2,7.84~10.39 mm^2,3.39~5.04 mm^2。结论:MSCT可客观定量测量冠状静脉窦及其主要属支开口径线、冠状静脉截面积,为临床成功实行心脏介入手术提供重要影像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静脉 心脏介入治疗 多层螺旋计算机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对心动周期不同时相正常人冠状静脉定量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贾芳莹 李彩英 +4 位作者 寇晨光 王岑 田伟伟 袁迎芳 卓利勇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1-195,共5页
目的:采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SCT)定量测量正常成人不同时相冠状静脉系统参数,提出不同时相冠状静脉窦口及其分支静脉开口径线、截面积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选取临床可疑冠心病或无症状体检的受试者70例, MSCT冠状动脉成像... 目的:采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SCT)定量测量正常成人不同时相冠状静脉系统参数,提出不同时相冠状静脉窦口及其分支静脉开口径线、截面积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选取临床可疑冠心病或无症状体检的受试者70例, MSCT冠状动脉成像结果并未发现冠状动脉病变,无冠状动脉畸形、变异,均为右冠状动脉优势型,对原始图像选取心脏收缩期(45%时相)、心脏舒张期(75%时相)进行重建,测量冠状静脉窦口及其分支静脉开口径线、截面积,并对心动周期不同时相各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1)心动周期不同时相,冠状静脉窦口及其分支静脉开口径线、截面积45%时相数值均较75%时相增大(P<0.05)。(2)心动周期同一时相,冠状静脉窦口及其分支静脉开口径线、截面积男性与女性数值无差异(P>0.05);按照身高、体重计算截面积进行标化,在同一时相冠状静脉窦及其分支静脉开口径线、截面积男性与女性数值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3)提出45%及75%时相冠状静脉窦口及其分支静脉开口径线、截面积95%参考范围。结论:采用MSCT显示冠状静脉成像可以客观定量测量、分析不同时相冠状静脉窦口及其分支静脉开口径线、截面积,其正常参考值提出为临床成功实行心脏介入手术提供了重要影像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6螺旋计算机摄影术 冠状静脉 定量测量 心动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心律失常症状心肌桥患者的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造影特点 被引量:3
5
作者 袁明远 张慧群 +2 位作者 李荣先 宁忠平 李新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80-583,共4页
目的:探讨伴心律失常症状心肌桥患者的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A)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表现有心律失常的心肌桥患者(有心律失常组)31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包括病历记录、心电图、心肌酶、超声心动图和CTA资料。重点研究其CTA影像... 目的:探讨伴心律失常症状心肌桥患者的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A)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表现有心律失常的心肌桥患者(有心律失常组)31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包括病历记录、心电图、心肌酶、超声心动图和CTA资料。重点研究其CTA影像学表现。另选取30例无心律失常单纯心肌桥患者(无心律失常组)作为对照。结果:有心律失常组31例患者均只表现为单纯心肌桥,排除了冠心病、瓣膜结构性心脏病及其它系统性疾病的病因。31例患者中心室颤动2例,心房颤动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5例,室性心动过速23例。31例患者中17例为深埋型,14例为浅表型。与无心律失常组比较,有心律失常组回顾性心电门控心肌收缩末期直径和心肌舒张末期直径、CTA上其壁冠状动脉横断面管腔变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心律失常心肌桥患者CTA表现无明显特点,CTA上显示的心肌桥病理解剖特点只是可用来解释部分心肌显著缺血引起的临床症状,不能完全解释心肌桥患者的心律失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桥 心律失常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断层扫描三维重建在B超引导下经皮肾镜取石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6
作者 许清泉 黄晓波 +4 位作者 马凯 陈亮 朱积川 王晓峰 那彦群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85-486,共2页
关键词 肾结石 肾造口术 经皮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诊断大血管炎三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7
作者 任启洁 顾冰洁 +5 位作者 王小琴 陈兴国 苏定雷 袁海 杨磊磊 沈敏宁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3期4256-4258,4263,共4页
大血管炎是一类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炎性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且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常造成漏诊及误诊。近年来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在大血管炎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提高了诊断效率。本文总结了南京医... 大血管炎是一类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炎性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且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常造成漏诊及误诊。近年来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在大血管炎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提高了诊断效率。本文总结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接诊的3例经^18F标记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明确诊断的大血管炎病例,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18F-FDG PET/CT在大血管炎诊断及病情监测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炎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正电子发射断显像术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算机断层成像探索左心耳周围脂肪的影像学定量参数与房颤的关系
8
作者 吴静萍 王雪 张帆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1期787-790,共4页
目的:应用CT的定量参数探讨其在房颤与窦性心律患者及不同类型房颤患者中的差异。方法:选取163例窦性心律患者及134例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92例,持续性房颤42例)为研究对象,探索左心耳容积及左心耳周围脂肪组织体积在房颤与窦性心律患者... 目的:应用CT的定量参数探讨其在房颤与窦性心律患者及不同类型房颤患者中的差异。方法:选取163例窦性心律患者及134例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92例,持续性房颤42例)为研究对象,探索左心耳容积及左心耳周围脂肪组织体积在房颤与窦性心律患者及不同类型房颤患者中的差异。结果:房颤患者的左心耳容积比窦性心律患者大,持续性房颤患者具有更大的左心耳容积,且具有统计学差异。房颤患者与窦性心律患者相比,具有更小的左心耳周围脂肪组织体积,持续性房颤组的左心耳周围脂肪组织体积小于阵发性房颤组。结论:基于CT的左心耳及其周围脂肪组织的影像学定量参数在房颤与窦性心律患者及不同类型房颤患者中具有差异,有助于为房颤的诊疗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耳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时段口服稀释碘剂后全腹部平扫及增强多层螺旋CT诊断急性胰腺炎继发胃肠瘘
9
作者 黄鹂 周广 +3 位作者 李国光 李光义 谭显政 雷衍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3,共7页
目的评价分时段口服稀释碘剂后全腹部平扫及增强多层螺旋CT在诊断急性胰腺炎(AP)继发胃肠瘘(GIF)中的应用。资料与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连续收集的数据库中108例AP后期患者,记录其人口学信息和临床特征,... 目的评价分时段口服稀释碘剂后全腹部平扫及增强多层螺旋CT在诊断急性胰腺炎(AP)继发胃肠瘘(GIF)中的应用。资料与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连续收集的数据库中108例AP后期患者,记录其人口学信息和临床特征,行分时段口服稀释碘剂后全腹部平扫及增强多层螺旋CT筛查GIF,以此后5 d内的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作为参考标准,计算分时段口服稀释碘剂后全腹部平扫及增强多层螺旋CT诊断AP继发GIF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评价两种方法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分时段口服稀释碘剂后全腹部平扫及增强多层螺旋CT诊断AP继发GIF的敏感度为91.5%(95%CI 78.7%~97.2%),特异度为98.4%(95%CI 90.0%~99.9%),阳性预测值为97.7%(95%CI86.5%~99.9%),阴性预测值为93.8%(95%CI 84.0%~98.0%),准确度为95.4%(95%CI 91.4%~99.3%);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一致性非常好,Kappa值为0.905;Mc Nemar’s检验P=0.375,提示两种方法诊断GIF及其亚组的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分时段口服稀释碘剂后全腹部平扫及增强多层螺旋CT可简单、无创、快速、准确诊断AP继发GIF,为临床诊疗提供更早、更精确和更可靠的影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胃肠瘘 诊断 造影剂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在宫颈癌FIGO分期及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潘丹丹 吴磊 冯爱平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7-350,359,共5页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在宫颈癌FIGO分期及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136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64排CT仪进行扫描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CT...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在宫颈癌FIGO分期及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136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64排CT仪进行扫描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CT扫描评估宫颈癌FIGO分期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依照ROC曲线下面积(AUC)对诊断结果进行评估。结果:利用CT扫描检查诊断评估FIGO分期时Ⅰ~Ⅱ期60例,Ⅲ~Ⅳ期76例,利用CT扫描检查诊断评估盆腔淋巴结转移时未转移69例,转移67例;利用CT扫描方法诊断评估FIGO分期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均高于90%;CT扫描方法诊断评估FIGO分期的AUC为0.951,高于0.9,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CT扫描方法诊断评估盆腔淋巴结转移的AUC为0.933,高于0.9,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结论:多层螺旋CT在宫颈癌诊断和评估FIGO分期及盆腔淋巴结转移时AUC均>0.9,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淋巴转移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的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4
11
作者 曲新凯 方唯一 +5 位作者 关韶峰 沈艳 叶剑定 焦静 李若谷 艾力.麦合木提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92-795,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征。方法:6只家猪开胸结扎前降支远端1/3,建立急性无再灌注心肌梗死模型,行双期螺旋CT扫描,对得到的CT影像学图像特点进行分析。结果:6只动物全部成功建模,早期CT扫描特征为造影剂灌注缺损,...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征。方法:6只家猪开胸结扎前降支远端1/3,建立急性无再灌注心肌梗死模型,行双期螺旋CT扫描,对得到的CT影像学图像特点进行分析。结果:6只动物全部成功建模,早期CT扫描特征为造影剂灌注缺损,延迟扫描时灌注缺损面积百分比明显减少[(13.52±5.22)%vs(9.07±3.47)%,P=0.004],平均下降32.14%;残余灌注缺损区域周围CT值明显高于非梗死区域[(156±21)vs(132±25)HU,P=0.004);在不同扫描时相,不同区域组织的CT值密度发生变化,心腔由(586±111)HU下降到(294±53)HU(P=0.001),非梗死区域心肌由(247±54)HU降到(132±25)HU(P=0.001),灌注缺损区域CT值无明显变化[(29±23)vs(42±14)HU,P=0.289]。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的双期螺旋CT影像学特征为早期灌注缺损,延迟灌注改善和残余灌注缺损;早期扫描高估梗死区域的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在埋伏牙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洁 刘渊 +2 位作者 贺琦 李崴 赵云富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201-1203,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后的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成像技术对埋伏牙的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的意义。方法在获取MSCT扫描数据的基础上建立MPR、VR、MIP图像,对10例通过X线检查证实有埋伏牙存在的病例进...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后的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成像技术对埋伏牙的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的意义。方法在获取MSCT扫描数据的基础上建立MPR、VR、MIP图像,对10例通过X线检查证实有埋伏牙存在的病例进行定位检查。结果 MPR可提供埋伏牙所处部位骨组织的相对密度,精确测量埋伏牙各个解剖位置与颊舌向骨壁或邻牙间的距离;VR图像可直观表达埋伏牙的立体位置及与邻牙的相对关系;MIP能显示埋伏阻生牙的解剖结构及其周围骨质密度。结论 3种三维重建图像的联合应用可精确直观地表达埋伏阻生牙的位置及其与邻牙等相关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为手术治疗或正畸治疗提供可靠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伏牙 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三维重建 容积再现 最大密度投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影像组学评估Ⅰ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研究进展
13
作者 崔淑丽 孙美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5-448,共4页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既往研究显示子宫内膜癌是否浸润子宫肌层及浸润深度影响治疗方式的选择。目前MRI是评估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首选影像学方法,其中MRI影像组学近年在其全面评估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潜...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既往研究显示子宫内膜癌是否浸润子宫肌层及浸润深度影响治疗方式的选择。目前MRI是评估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首选影像学方法,其中MRI影像组学近年在其全面评估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本文就MRI影像组学在I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浸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检测输尿管结石CT值对结石成分、手术效果的评估价值
14
作者 莫从辉 李南南 杨珊燕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40-342,352,共4页
目的:分析螺旋CT检测输尿管结石CT值对结石成分、手术效果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月—2023年12月318例输尿管结石患者资料,均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并在术前接受螺旋CT检查,采取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一水草酸钙结石、尿... 目的:分析螺旋CT检测输尿管结石CT值对结石成分、手术效果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月—2023年12月318例输尿管结石患者资料,均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并在术前接受螺旋CT检查,采取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一水草酸钙结石、尿酸结石、羟基磷灰石结石CT值,根据手术效果分为完全清除组与碎石失败组,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法比较两组CT值,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T值对结石成分及手术效果的评估效能。结果:尿酸结石CT值(582.09±156.32) HU,明显小于一水草酸钙结石((803.82±176.53) HU)、羟基磷灰石结石((785.38±184.72) HU)(P=0.000、0.000),一水草酸钙结石与羟基磷灰石结石CT值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P=0.506);ROC分析显示,CT值评估尿酸结石曲线下面积(AUC)0.861,95%CI:0.774~0.947,评估敏感度78.31%,特异度81.24%,最佳截断值648.54 HU;完全清除组CT值(651.05±147.08) HU,明显低于碎石失败组(926.84±196.53) HU (P<0.05);ROC分析显示,CT值评估手术完全清除AUC为0.896,95%CI:0.813~0.980,评估敏感度88.23%,特异度80.01%,最佳截断值801.71 HU。结论:螺旋CT检测输尿管结石CT值对结石成分与手术效果具有较高评估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结石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及新分型对鼻骨骨折法医鉴定的价值 被引量:30
15
作者 苏雪娟 李运奇 +2 位作者 马文伟 刘帆 葛英辉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43-446,共4页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检查,探讨鼻骨骨折多种后处理技术的差异,优化后处理方法;探讨新的鼻骨骨折分型方法。以利于影像科医师和法医工作者掌握,为法医鉴定及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355例鼻...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检查,探讨鼻骨骨折多种后处理技术的差异,优化后处理方法;探讨新的鼻骨骨折分型方法。以利于影像科医师和法医工作者掌握,为法医鉴定及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355例鼻骨骨折的CT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骨算法VR、MPR及薄层MIP等多种后处理技术进行重组;结合实际工作及新的人体损伤鉴定标准将鼻骨骨折分为以下4种类型(新分型):I型:单侧鼻骨单纯骨折(不论移位成角);Ⅱ型:单侧鼻骨粉碎性骨折;Ⅲ型:双侧鼻骨骨折(不论移位成角,是否粉碎);Ⅳ型:鼻骨骨折合并鼻中隔、上颌骨额突骨折。Ⅰ型属轻微伤范畴,Ⅱ~Ⅳ型属轻伤范畴。并将新、旧分型与法医学伤情分级进行对照分析。结果:355例鼻骨骨折中,Ⅰ型28例,Ⅱ型14例,Ⅲ型48例,Ⅳ型265例。新分型标准明确,使影像科医师及法医工作者更容易掌握。骨算法VR与MPR、薄层MIP相结合更能直观、清晰显示骨折情况。结论:多层螺旋CT多种后处理技术是鼻骨骨折的理想检查方法,新的分型标准更加明确,更利于影像科医师和法医工作者理解和掌握,可为法医学鉴定及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鼻骨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价值 被引量:26
16
作者 宋光义 张龙江 +3 位作者 包颜明 何茜 杨亚英 王克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8期779-781,共3页
目的 对多层螺旋CT诊断主动脉疾病的能力进行评价。方法 用多层螺旋CT机对 12例临床怀疑主动脉疾病的患者进行扫描 ,层厚 3 .2mm ,重建间隔 1.6mm ,由高压注射器经静脉团注 10 0ml造影剂 ,速度 3ml/s ,将数据传至专门工作站进行后处... 目的 对多层螺旋CT诊断主动脉疾病的能力进行评价。方法 用多层螺旋CT机对 12例临床怀疑主动脉疾病的患者进行扫描 ,层厚 3 .2mm ,重建间隔 1.6mm ,由高压注射器经静脉团注 10 0ml造影剂 ,速度 3ml/s ,将数据传至专门工作站进行后处理。结果 检出 2例主动脉瘤、5例主动脉夹层 ,其中 4例Ш乙型主动脉夹层 ,1例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形成 ,4例正常主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诊断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主动脉夹 血管造影术 A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在全身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44
17
作者 王锡明 武乐斌 +3 位作者 邵广瑞 李振家 柳橙 周延强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4期333-334,共2页
目的 通过对 3 0例病人应用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行血管造影检查的前瞻性研究 ,旨在提高MSCT(multi slicespiralCT)成像技术在血管造影检查中的价值。方法 先对 3 0例病人应用MSCT行轴位螺旋扫描 ,应用MSCT成像技术(MIP、SSD、4 D及CTVE... 目的 通过对 3 0例病人应用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行血管造影检查的前瞻性研究 ,旨在提高MSCT(multi slicespiralCT)成像技术在血管造影检查中的价值。方法 先对 3 0例病人应用MSCT行轴位螺旋扫描 ,应用MSCT成像技术(MIP、SSD、4 D及CTVE)将获得的轴位图像利用SGI工作站进行后处理。结果 所有病人中主动脉夹层 3例、主动脉瘤 2例 ,所有重建的大血管均能清晰的显示其主干及其 2 ,3甚至 4级分支。结论 MSCT成像技术在全身血管造影检查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多层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内镜及胃肠道造影对胃脂肪瘤诊断价值的比较 被引量:33
18
作者 唐双玥 黄燕 +3 位作者 张春来 程诚 旷连勤 王毅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4-157,共4页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MSCT)、胃肠道造影、常规胃镜和超声内镜在胃脂肪瘤初诊的检出率和定性诊断准确率的差异,探讨MSCT在胃脂肪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26例胃脂肪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26例...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MSCT)、胃肠道造影、常规胃镜和超声内镜在胃脂肪瘤初诊的检出率和定性诊断准确率的差异,探讨MSCT在胃脂肪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26例胃脂肪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26例患者中男6例,女20例,年龄41~82岁,平均61岁。26例患者均行常规胃镜、MS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其中21例行超声内镜、12例行胃肠道造影检查。结果 MSCT、常规内镜初诊胃脂肪瘤的检出率分别为88.5%(23/26)和80.8%(21/26),均高于胃肠道造影的检出率(41.7%,5/12,P>0.05)。MSCT的定性诊断准确率为100%(23/23),高于超声内镜(71.4%,15/21)、胃肠道造影(0%,0/5)和常规胃镜(0%,0/21),且超声内镜定性诊断的准确率高于胃肠道造影和常规胃镜。26例脂肪瘤位于胃窦18例(69.2%,前壁10例,后壁6例,幽门管2例),胃体7例(26.9%),胃底1例(3.8%)。胃脂肪瘤MSCT表现均为边界清楚的类圆形或椭圆形结节影,呈均匀或混杂低密度,CT值在–50~–95Hu(平均–72.58Hu),增强扫描均无明显强化。肿瘤长径5.7~40.7mm(平均17.67mm),体积0.02~7.03cm3(平均1.89cm3)。结论 MSCT能对胃脂肪瘤做出准确的定位及定性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脂肪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胃镜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2
19
作者 苏金亮 徐兆龙 +3 位作者 纪建松 卢陈英 周利民 孟潘炜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17,31,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67例临床拟诊为急性阑尾炎的病例行MSCT检查,并经工作站进行多层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PR)图像后处理,分析其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急性阑尾炎M...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67例临床拟诊为急性阑尾炎的病例行MSCT检查,并经工作站进行多层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PR)图像后处理,分析其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急性阑尾炎MSCT的主要征象有阑尾管腔直径增粗(直径>6mm)、管壁增厚38例,阑尾周围炎31例,阑尾结石19例,回盲部管壁肥厚15例,阑尾脓肿12例,阑尾炎性包块7例。MSCT对急性阑尾炎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82%、93%、96%、75%。结论:急性阑尾炎有典型的CT表现。MS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多方位显示阑尾本身及其周围组织改变及合并症,可显著提高急性阑尾炎的术前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阑尾炎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6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与三维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6
20
作者 张政 韩剑虹 +2 位作者 李迎春 曹毅 朱剑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21-26,共6页
目的对比256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就诊时临床表现疑似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MR血管成像检查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全部行头颈联合3D-CTA及3D-DSA检... 目的对比256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就诊时临床表现疑似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MR血管成像检查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全部行头颈联合3D-CTA及3D-DSA检查,两名影像科医师使用盲法独立判读所有患者的3D-CTA图像,3D-DSA的图像由1名从事血管介入的神经科医师和1名介入影像科医师共同判读确定。以3D-DSA检出动脉瘤的数目为标准,评估3D-cTA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两名3D-CTA阅片者、3D-CTA与3D-DSA技术之间,在动脉瘤检出数量的一致性;测量动脉瘤瘤体最大径,以3D-DSA图像测量值为标准,比较两名3D-CTA阅片者用3D-CTA容积重建图像测量瘤体最大径的差异以及3D-CTA容积重建与3D-DSA图像在瘤体最大径测量上的差异。结果 3D-DSA对46例患者中的37例共检出49个动脉瘤,其余9例未被发现动脉瘤。①3D-CTA在检出动脉瘤数目方面的敏感性为91.8%~93.9%,特异性为77.8%~100%。②对<3mm的动脉瘤,3D-CTA的敏感性均为83.3%,特异性为77.8%~100%。③从动脉瘤的检出率方面,3D-CTA阅片者以及3D-CTA与3D-DSA技术之间一致性均较高(分别为κ=0.730,κ=0.686~0.777)。④两名医师采用3D-CTA法测量的瘤体最大径与3D-DSA法的测量值,以及两名医师的3D-CTA测量值之间均存在高度相关性,均r值=0.996,均P值<0.001。结论 256层螺旋CT 3D-CTA对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3D-CTA对动脉瘤的检出率和瘤体最大径测量与3D-DSA一致性较高,可以作为疑似动脉瘤患者的首选筛查方法。但其对瘤体最大径<3mm的动脉瘤仍有假阴性的表现。在高度怀疑动脉瘤而3D-CTA结果显示为阴性时,仍需进一步行3D-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成像 三维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