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铅笔芯电极表面多层自组装膜制备及其对牛血清白蛋白的测定 被引量:2
1
作者 武耐英 高伟 +2 位作者 张明 刘洋 徐茂田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91-695,共5页
采用电沉积技术将金沉积在铅笔芯电极(PGE)上,借助Au-S作用,将L-半胱氨酸(L-Cys)组装于金表面,利用吖啶橙(AO)与L-半胱氨酸之间的静电作用,将吖啶橙间接组装于金表面,构建成三层自组装膜电极AO/L-Cys/Au/PGE。将该复合膜电极连接在电化... 采用电沉积技术将金沉积在铅笔芯电极(PGE)上,借助Au-S作用,将L-半胱氨酸(L-Cys)组装于金表面,利用吖啶橙(AO)与L-半胱氨酸之间的静电作用,将吖啶橙间接组装于金表面,构建成三层自组装膜电极AO/L-Cys/Au/PGE。将该复合膜电极连接在电化学工作站的工作电极和辅助电极端之间,与参比电极浸入溶液中,构建了一个新的检测回路。采用电化学阻抗谱技术和循环伏安法对多层自组装膜的组装过程进行表征。利用吖啶橙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间的相互作用,采用零流电位法,通过对比加入不同浓度BSA后零流电位值的变化(ΔEzcp)对BSA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1.0×10-9~1.0×10-5mol/L范围内,ΔEzcp与BSA浓度的对数值呈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为0.997 0,检出限为1.41×10-11mol/L。该方法选择性和重复性好,有望应用于其它蛋白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流电位法 牛血清白蛋白 铅笔芯电极 多层自组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溶剂抽提法制备3-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自组装单层膜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正春 何农跃 +1 位作者 陈真诚 陆祖宏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08-612,共5页
为提高硅烷自组装单层膜的质量,提出溶剂抽提制备的工艺。玻片在5×10-3mol/L的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TS)苯溶液浸泡反应,依次用苯、丙酮、双蒸水回流抽提,得到MPTS的自组装膜。使用接触角、俄歇电子能谱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方法... 为提高硅烷自组装单层膜的质量,提出溶剂抽提制备的工艺。玻片在5×10-3mol/L的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TS)苯溶液浸泡反应,依次用苯、丙酮、双蒸水回流抽提,得到MPTS的自组装膜。使用接触角、俄歇电子能谱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方法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惰性气体保护下,连续使用非极性溶剂和极性溶剂抽提,有效清除玻璃表面硅烷的物理吸附层,有效防止巯基硅烷的氧化,获得膜厚度为0.8nm、均匀的MPTS自组装单层膜。该工艺为制备稳定的硅烷自组装单层膜提供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组装 多层自组装 硅烷 溶剂抽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铁氰自组装多层膜修饰电极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
3
作者 胡文英 孙向英 何燕芳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0-33,共4页
利用层层组装技术,通过Cu抖的桥联作用,制备出铜铁氰自组装膜修饰电极(CuHCF/L—Cys/Au),并研究扫描速度、支持电解质、pH值对该修饰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铜铁氰自组装膜修饰电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方法简... 利用层层组装技术,通过Cu抖的桥联作用,制备出铜铁氰自组装膜修饰电极(CuHCF/L—Cys/Au),并研究扫描速度、支持电解质、pH值对该修饰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铜铁氰自组装膜修饰电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方法简单易行、干扰小,对对苯二酚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其催化电流与对苯二酚浓度在2.0×10^-5~2.4×10^-4mol·L^-1范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铁氰化物 自组装多层 电化学分析 对苯二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醇分子链长对氧化还原自组装多层膜电化学行为影响的初步研究(英文) 被引量:1
4
作者 王蕴峰 张占军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48-253,共6页
以烷基硫醇和二茂铁衍生物构建的氧化-还原自组装多层膜为模型体系,研究烷基硫醇分子链长对多层膜电化学行为的影响.实验表明,二茂铁基团和电极之间的电子传递反应速率随两者距离的增加呈现指数级下降的趋势;烷基硫醇分子链长对自组装... 以烷基硫醇和二茂铁衍生物构建的氧化-还原自组装多层膜为模型体系,研究烷基硫醇分子链长对多层膜电化学行为的影响.实验表明,二茂铁基团和电极之间的电子传递反应速率随两者距离的增加呈现指数级下降的趋势;烷基硫醇分子链长对自组装膜电化学行为的影响于不同情况下表现不同.本实验条件下,当多层膜上的电活性基团与电极比较接近时,长链分子自组装膜呈现较强的电化学响应.而当电极与电活性基团之间的距离较远时,短链烷基硫醇分子自组装膜呈现较强的电化学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组装多层 循环伏安法 分子链长 氧化还原 烷基硫醇 电子传递 二茂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电解质涂层丝素蛋白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2
5
作者 周伟涛 黄海涛 +1 位作者 何建新 崔世忠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97-902,共6页
本文以乙醇处理后丝素蛋白(SF)纳米膜为载体,通过逐层自组装方法制备SF-PEI(聚乙烯亚胺)涂层复合纳米纤维膜。通过SEM、FTIR、TG-DTA、XPS分别研究多层SF-PEI复合纤维膜的形貌、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少于5层SF-PEI涂层纤维膜保持良好... 本文以乙醇处理后丝素蛋白(SF)纳米膜为载体,通过逐层自组装方法制备SF-PEI(聚乙烯亚胺)涂层复合纳米纤维膜。通过SEM、FTIR、TG-DTA、XPS分别研究多层SF-PEI复合纤维膜的形貌、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少于5层SF-PEI涂层纤维膜保持良好的纤维形貌和基本特征,是理想的潜在重金属离子吸附材料。但继续增加自组装层数(6层SF-PEI),纤维表面有明显的粘附物,且纤维彼此间粘连严重,形貌恶化。IR、TG-DTA和XPS分析结果表明,PEI大分子已被吸附于SF表面,形成了多层自组装SF-PEI复合纤维膜,且复合膜中N1s以单峰的形式存在,反应了自组装后PEI中"N"元素的价态没有改变,说明自组装涂层纤维膜层与层之间主要是依靠简单的静电相互作用。通过控制自组装的层数,可以得到具有理想结构和性能的复合纳米纤维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电解质 多层自组装 纳米纤维 复合膜 表面化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的氢键自组装液晶光控取向膜 被引量:9
6
作者 吕凤珍 彭增辉 +3 位作者 张伶莉 姚丽双 刘艳 宣丽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73-277,共5页
报道了一种新型的以氢键为驱动力的液晶自组装光控取向膜,研究了薄膜的制备方法与光敏特性.通过聚(4-乙烯基吡啶)中的吡啶基团与光敏聚丙烯酰氧基肉桂酸间的氢键作用制备了LBL(layer-by-layer)型的自组装多层膜,制备过程的紫外-可见光... 报道了一种新型的以氢键为驱动力的液晶自组装光控取向膜,研究了薄膜的制备方法与光敏特性.通过聚(4-乙烯基吡啶)中的吡啶基团与光敏聚丙烯酰氧基肉桂酸间的氢键作用制备了LBL(layer-by-layer)型的自组装多层膜,制备过程的紫外-可见光谱表明,该组装过程为逐层、均匀沉积过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明,多层膜的成膜驱动力为氢键.用线性偏振紫外光辐照该薄膜,多层膜中与光矢量方向匹配的光敏基团发生[2+2]环加成反应,形成表面张力各向异性的薄膜.用该薄膜作为向列相液晶的取向膜制成平行液晶器件,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获得了均一、稳定的取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晶 光控取向 自组装多层 线性偏振紫外光 氢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蛋白-凝集素自组装构筑有序膜及在酶电极的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李扬眉 江秀明 +2 位作者 陈志春 傅水玉 林贤福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6-220,共5页
利用糖蛋白-凝集素的识别作用交替沉积伴刀豆球蛋白(ConA)与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制备酶自组装多层膜,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测了自组装膜的表面形貌、表面粗糙度;AFM和椭圆偏振研究测定了自组装膜的厚度.结果表明,ConA和HRP膜厚分别为9.... 利用糖蛋白-凝集素的识别作用交替沉积伴刀豆球蛋白(ConA)与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制备酶自组装多层膜,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测了自组装膜的表面形貌、表面粗糙度;AFM和椭圆偏振研究测定了自组装膜的厚度.结果表明,ConA和HRP膜厚分别为9.0和4.6nm,与两者的晶体衍射结果一致,说明生物识别自组装方法能很好地保持分子的原有形态.以亚甲蓝(MB)溶液为介体,用循环伏安法测定了表面修饰了三层(ConA/HRP)自组装膜的金电极对H2O2的电化学催化还原作用,在H2O2浓度为0.2~1.0mmol·L-1时,响应电流对H2O2浓度变化成线性,酶电极灵敏度为24.0mA·mol-1·L,表观米氏常数为4.2mmo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蛋白-凝集素 自组装多层 酶电极 伴刀豆球蛋白 辣根过氧化物酶 表面形貌 生物膜 生物传感器 有序膜 电化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酸多金属氧酸盐纳米粒子复合膜的制备及抗菌活性 被引量:10
8
作者 孔育梅 彭军 +4 位作者 薛博 潘丽娜 辛志峰 李丽 陆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01-804,共4页
用水热微乳法制备了Keggin结构(CTA)0.2(HG ly)2.8[PMo12O40].nH2O(1)纳米粒子(nano-1),并通过元素分析,XPS,IR,XRD,TEM和CV进行表征.利用层接层自组装技术,将已制备的纳米粒子装配成纳米复合膜,用紫外-可见光谱监测膜的生长,用电化学... 用水热微乳法制备了Keggin结构(CTA)0.2(HG ly)2.8[PMo12O40].nH2O(1)纳米粒子(nano-1),并通过元素分析,XPS,IR,XRD,TEM和CV进行表征.利用层接层自组装技术,将已制备的纳米粒子装配成纳米复合膜,用紫外-可见光谱监测膜的生长,用电化学方法分析膜的成分.测定了纳米粒子对致病Escherichiacoli(E.coli)的拮抗性,结果显示,纳米粒子及其复合膜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A)0.2(HGly)2.8[PMo12O40] 纳米粒子 合成 自组装多层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纳米金膜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质
9
作者 万淼 魏刚 +1 位作者 袁红 洪汉烈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05-410,共6页
本文利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不同尺寸的金纳米颗粒,并利用离子自组装多层技术在玻璃基底上沉积了基于金纳米颗粒的复合纳米金膜,研究了颗粒尺寸和成膜厚度对复合金膜光学性质的影响。不同比例的柠檬酸钠与氯金酸产生的金纳米颗粒溶液的紫... 本文利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不同尺寸的金纳米颗粒,并利用离子自组装多层技术在玻璃基底上沉积了基于金纳米颗粒的复合纳米金膜,研究了颗粒尺寸和成膜厚度对复合金膜光学性质的影响。不同比例的柠檬酸钠与氯金酸产生的金纳米颗粒溶液的紫外-可见光谱随着金颗粒直径增大而红移展宽。适量比例的柠檬酸钠与氯金酸能够产生平均直径为14±1.2nm且尺寸分布均匀的金纳米球;其溶液在518nm处有一特征吸收峰。不同大小的金纳米颗粒形成的薄膜的紫外-可见光谱形状不同,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峰的位置随着颗粒直径的减小而向短波方向迁移。薄膜的沉积层数越多,薄膜表面的颗粒分布越均匀,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峰的峰值变化也将减小。本工作证实了利用离子自组装多层技术能够快速、简易、低成本地在玻璃基底上沉积具有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复合纳米金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颗粒 离子自组装多层技术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复合纳米金膜 光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