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砖-泥结构Ti/(Al_(3)Ti-AlTi_(3))微叠层复合材料的组织和力学性能
1
作者 景栋 孟令刚 +2 位作者 刘运峰 许金琛 张兴国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0-74,共5页
采用真空热压烧结法制备了砖-泥结构Ti/(Al_(3)Ti-AlTi_(3))微叠层复合材料。利用XRD、EPMA和SEM对复合材料的组成相和显微组织进行了表征,并通过与层状结构Ti/(Al_(3)Ti-AlTi_(3))微叠层复合材料进行对比,研究了组元复合结构对微叠层... 采用真空热压烧结法制备了砖-泥结构Ti/(Al_(3)Ti-AlTi_(3))微叠层复合材料。利用XRD、EPMA和SEM对复合材料的组成相和显微组织进行了表征,并通过与层状结构Ti/(Al_(3)Ti-AlTi_(3))微叠层复合材料进行对比,研究了组元复合结构对微叠层材料弯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砖-泥结构Ti/(Al_(3)Ti-AlTi_(3))微叠层复合材料中,Al_(3)Ti和AlTi_(3)形成了多边形薄片组织,薄片在复合材料中交错堆叠分布,薄片中心为Al3Ti层,层厚76μm;薄片外层为AlTi_(3),层厚40μm,薄片长度1~2mm,相邻薄片间通过韧性的Ti连接。相比于层状结构微叠层复合材料,砖-泥结构复合材料抗弯强度和失效应变分别提升了82%和25%,弯曲强度为675.6MPa,弯曲失效应变为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 叠层复合材料 组织 弯曲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用Cu_(2)O/电气石微纳结构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2
作者 张梦鑫 张技术 +3 位作者 陆鑫 刘雷艮 王薇 吴建兵 《毛纺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为了进一步提升负离子功能纤维的性能,选取Cu、CuO、Cu_(2)O和电气石(TM)为主要原料,采用分步合成和直接添加法制备新型Cu_(2)O/TM微纳结构复合材料,并测试样品的微观形貌(SEM)、物相构成(XRD)、红外光谱(FTIR)、电子自旋共振图谱(ESR)... 为了进一步提升负离子功能纤维的性能,选取Cu、CuO、Cu_(2)O和电气石(TM)为主要原料,采用分步合成和直接添加法制备新型Cu_(2)O/TM微纳结构复合材料,并测试样品的微观形貌(SEM)、物相构成(XRD)、红外光谱(FTIR)、电子自旋共振图谱(ESR)、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和负离子释放量,深入研究负离子发射的效率增强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研磨未对电气石粉体的分子结构造成破坏;分步合成法制备的电气石复合材料性能优于直接添加法;当球磨时间控制在50 h(第1阶段)和20 h(第2阶段)时,分步合成法制备的粉体粒径分布和微观结构较好;当Cu、CuO和电气石粉末的物质的量比为1∶1.25∶2.50时,制备的复合材料负离子发射量为1647个/cm^(3),与未研磨的电气石粉末相比提高了5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气石 Cu_(2)O 结构复合材料 功能纤维 负离子发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结构Cr_(3)C_(2)-NiCr陶瓷涂层在3.5%NaCl溶液中的腐蚀磨损行为
3
作者 南鹏娟 贾均红 +3 位作者 焦小雨 张宗宇 徐艺飞 张庆庆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60,共11页
目的设计并制备微/纳结构Cr_(3)C_(2)-NiCr陶瓷涂层,以改善机械部件的耐腐蚀磨损性能。方法采用行星式球磨机结合喷雾造粒仪制备了微/纳结构Cr_(3)C_(2)粉体,造粒得到的Cr_(3)C_(2)粉体与NiCr粉混合均匀后通过等离子喷涂技术,在316L不... 目的设计并制备微/纳结构Cr_(3)C_(2)-NiCr陶瓷涂层,以改善机械部件的耐腐蚀磨损性能。方法采用行星式球磨机结合喷雾造粒仪制备了微/纳结构Cr_(3)C_(2)粉体,造粒得到的Cr_(3)C_(2)粉体与NiCr粉混合均匀后通过等离子喷涂技术,在316L不锈钢基体上制备了微/纳结构Cr_(3)C_(2)-NiCr复合涂层。利用球-盘式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结合电化学工作站,研究了3.5%NaCl水溶液中复合涂层的腐蚀磨损性能。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复合粉体、复合涂层和复合涂层腐蚀磨损后的微观形貌,利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复合粉体和复合涂层的相变。结果复合粉体表面大小颗粒随机分布,表面结构致密。4种复合涂层显微结构致密,未见明显孔隙及裂纹生成。WNC3(纳米Cr_(3)C_(2)含量)复合涂层的孔隙率低至0.7%,显微硬度为853.26HV0.3。WNC3涂层所遭受的腐蚀程度最小。复合涂层动态下的自腐蚀电流密度相较于静态下有所升高,磨损和腐蚀的共同作用导致滑动接触下涂层的腐蚀速率大于静态下的涂层腐蚀速率。WNC3复合涂层的平均摩擦因数(约0.20)和磨损率(约9.7×10^(‒7)mm^(3)/(N·m))均最低。在摩擦过程中,磨损痕迹内部的腐蚀电流密度较高,腐蚀溶液通过涂层的缺陷不断向涂层内部扩散,导致局部剥落面积扩大。结论添加50%纳米Cr_(3)C_(2)晶粒使涂层内部更加致密,涂层孔隙率降低,显微硬度增加,在3.5%NaCl水溶液中表现出优异的耐腐蚀磨损性能。复合涂层在3.5%NaCl水溶液中腐蚀磨损时,腐蚀会降低复合涂层的机械性能,增加复合涂层的磨损;而磨损会导致复合涂层暴露出更多的缺陷,进而增加腐蚀发生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 复合涂层 Cr_(3)C_(2)-NiCr陶瓷涂层 等离子喷涂 腐蚀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聚苯乙烯-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4
作者 尚靖昊 靳钊 +1 位作者 邵华锋 孔令毅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42,共10页
二氧化硅微球是核酸提取、核酸检测的重要试剂,然而亚微米级的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较难制备。本文通过制备单分散的羟基及羧基表面改性的聚苯乙烯微球,并以其为核,在其表面生长二氧化硅壳层,制备了一系列粒径在250 nm~1μm之间的单分散... 二氧化硅微球是核酸提取、核酸检测的重要试剂,然而亚微米级的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较难制备。本文通过制备单分散的羟基及羧基表面改性的聚苯乙烯微球,并以其为核,在其表面生长二氧化硅壳层,制备了一系列粒径在250 nm~1μm之间的单分散聚苯乙烯-二氧化硅核-壳微球,为制备新型单分散核酸提取试剂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仪(TG)对制备的复合微球进行了性能表征。结果表明,分别以丙烯酸、丙烯酸2-羟乙酯作为功能单体和苯乙烯共聚,通过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出了单分散的羧基化或羟基化的聚苯乙烯微球,通过调控体系内电解质浓度可以实现微球粒径在250 nm~1μm之间的可控化制备。进而以羧基化或羟基化的聚苯乙烯微球作为模板制备核-壳聚苯乙烯-二氧化硅复合微球。通过TG表征可知,以羧基化聚苯乙烯微球为模板制备的核-壳微球二氧化硅的质量占整体的52.97%;以羟基化的聚苯乙烯微球作为模板制备核-壳微球二氧化硅的质量占整体的48.10%。以羧基化聚苯乙烯微球为模板制备的亚微米级核-壳聚苯乙烯-二氧化硅微球时,二氧化硅壳层更加致密,相容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 复合 无皂乳液聚合 聚苯乙烯 二氧化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料组成对多微孔方镁石-镁铁铝复合尖晶石陶瓷显微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陈茜琳 鄢文 +1 位作者 王晓 李亚伟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672-2679,共8页
利用原位分解合成法,以轻烧MgO、Fe2O3和Al(OH)3为原料,成功制备了多微孔方镁石-镁铁铝复合尖晶石陶瓷,并研究原料组成对其显微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理论镁铁铝复合尖晶石含量为0%(质量分数,下同)时,试样中颈部连接形成较... 利用原位分解合成法,以轻烧MgO、Fe2O3和Al(OH)3为原料,成功制备了多微孔方镁石-镁铁铝复合尖晶石陶瓷,并研究原料组成对其显微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理论镁铁铝复合尖晶石含量为0%(质量分数,下同)时,试样中颈部连接形成较少,耐压强度较低;当理论镁铁铝复合尖晶石含量为4%~16%时,试样中生成的液相量增多,物质运输速率加大,形成的颈部连接较多,耐压强度较高;当理论镁铁铝复合尖晶石含量为24%时,试样中镁铁铝复合尖晶石生成带来的体积膨胀增多,增大颗粒间距,颈部连接的形成减少,试样的耐压强度减小。同时,当理论镁铁铝复合尖晶石含量为12%~16%时,多微孔方镁石-镁铁铝复合尖晶石陶瓷具有较高的显气孔率(22.3%~24.6%)、较低的体积密度(2.75~2.80 g/cm^(3))和较高的耐压强度(100.6~123.1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陶瓷 方镁石-镁铁铝复合尖晶石 原料组成 原位分解合成法 结构 耐压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电沉积复合制备定域微纳结构及其超疏水性能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孙诗成 张朝阳 +4 位作者 吴予澄 杨帅 张嘉蓓 顾少警 晏恒峰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64-74,95,共12页
目的实现金属超疏水表面特定微纳结构的定域制备。方法利用激光电沉积复合工艺(LECP)制备出由Cu微米锥和Ni纳米锥所组成的定域微纳结构。首先,依次使用800目和2000目砂纸机械抛光纯铜表面,皮秒激光刻蚀纯铜表面,获得周期性的微米锥结构... 目的实现金属超疏水表面特定微纳结构的定域制备。方法利用激光电沉积复合工艺(LECP)制备出由Cu微米锥和Ni纳米锥所组成的定域微纳结构。首先,依次使用800目和2000目砂纸机械抛光纯铜表面,皮秒激光刻蚀纯铜表面,获得周期性的微米锥结构,并电解去除熔融产物。在电沉积加工过程中引入激光辐照,进而控制Ni纳米锥结构的定域生长。分别将机械抛光、激光刻蚀、激光刻蚀后电沉积(常温、60℃)、LECP所制备的微纳结构表面进行化学改性处理,对所得样品的表面形貌、化学成分、疏水性能、自清洁、延迟结冰和耐腐蚀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激光刻蚀后电沉积相比,LECP能够定域制备Ni纳米锥结构。LECP定域制备的微纳结构表面经化学改性后实现了超疏水,其接触角为163°±2°,滚动角为1°±0.5°。与未加工微纳结构的表面相比,LECP制备样品表面水滴结冰时间延长近5倍,腐蚀电流密度减小了2个数量级。结论本研究通过LECP实现了表面微纳结构的定域制备,为超疏水表面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 超疏水表面 定域加工 复合工艺 激光 电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雾干燥法制备微米-纳米复合结构高吸油树脂中空微球 被引量:11
7
作者 黄凯兵 肖侠 +1 位作者 陈振华 李劲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398-1402,共5页
以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十八酯为单体、甲基丙烯酸双环戊二烯酯为交联剂,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高吸油树脂中空微球。表征了高吸油树脂微球的微观形貌,考察了交联剂用量对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同时与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的树脂的吸油及疏水... 以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十八酯为单体、甲基丙烯酸双环戊二烯酯为交联剂,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高吸油树脂中空微球。表征了高吸油树脂微球的微观形貌,考察了交联剂用量对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同时与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的树脂的吸油及疏水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的微球是由许多纳米粒子聚集而成的中空微米级微球;随着交联剂用量的增加,树脂吸油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到达饱和吸油率所需时间减少;交联剂用量为3%(质量分数)的树脂吸油性能达到最好,对甲苯、三氯甲烷的饱和吸油率分别为20.78及28.32g/g,4h内对甲苯的吸收基本饱和;而采用悬浮聚合所制备的高吸油树脂,对甲苯和三氯甲烷的饱和吸油率分别为11.26、24.18g/g,12h吸油达到饱和;喷雾干燥及悬浮聚合制备的树脂与水的接触角分别为111.14与85.39°,表面能分别为38.10与42.85mJ/m2,采用喷雾干燥制备的高吸油树脂中空微球表现出较好的疏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吸油树脂 喷雾干燥 -复合结构 中空 乳液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米复合结构ZnO薄膜的制备及其浸润性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徐来林 赵宇翔 +4 位作者 杨周 公茂刚 刘艳松 刘玲 许小亮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2-114,共3页
采用水浴法,在ITO玻璃表面生长出具有微-纳复合结构的ZnO薄膜,分别用高分辨扫描电镜(SEM)和接触角测量仪对其表面形貌和表面的浸润性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随着HF使用量的增加,ZnO薄膜的微观结构由球形逐渐过渡到花瓣状,使用三甲基... 采用水浴法,在ITO玻璃表面生长出具有微-纳复合结构的ZnO薄膜,分别用高分辨扫描电镜(SEM)和接触角测量仪对其表面形貌和表面的浸润性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随着HF使用量的增加,ZnO薄膜的微观结构由球形逐渐过渡到花瓣状,使用三甲基氯硅烷修饰后,其表面接触角由(70±0.5)°逐渐增大到(141.5±0.5)°,同时也对氢氟酸(HF)对ZnO生长的调控机理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 HF 水浴生长 -复合结构 浸润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米结构复合表面的疏水-冰性能 被引量:3
9
作者 文孟喜 郑咏梅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11-1015,共5页
通过软复型和水热法制备出一种由有机材料和ZnO纳米棒组成的微纳米结构复合表面,这种表面的微米结构是周期为300μm、高度为70μm的锯齿状结构, ZnO纳米线的直径为300~500 nm,长度为2~3μm.这种有机材料和ZnO纳米线复合成的表面经过全... 通过软复型和水热法制备出一种由有机材料和ZnO纳米棒组成的微纳米结构复合表面,这种表面的微米结构是周期为300μm、高度为70μm的锯齿状结构, ZnO纳米线的直径为300~500 nm,长度为2~3μm.这种有机材料和ZnO纳米线复合成的表面经过全氟硅烷修饰后,具有良好的低黏滞特性和低温超疏水性(约为150&#176;)以及较长的结冰延时性(6000~7630 s),实验结果对设计表面低温疏水/疏冰材料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 复合表面 防冰 防雾 低黏滞 超疏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天然纤维素物质的C/TiO_(2)/CuMoO_(4)微-纳结构复合纤维材料构筑及其电化学性能
10
作者 张吉栋 杨展 黄建国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16-1624,共9页
锂离子电池作为目前常见的储能器件,具有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大、价格低廉、绿色环保等特点,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发展非石墨基负极材料以提升电池性能的需求日益迫切,钼酸铜由于理论比容量高、还原电位低,是一种极具潜力的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作为目前常见的储能器件,具有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大、价格低廉、绿色环保等特点,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发展非石墨基负极材料以提升电池性能的需求日益迫切,钼酸铜由于理论比容量高、还原电位低,是一种极具潜力的负极材料。本研究工作以天然棉花纤维为结构支架和碳源构建了一种具有微-纳结构的C/TiO_(2)/CuMoO_(4)复合纤维材料,解决了钼酸铜作为电极材料时导电性差和易粉碎的问题,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首先对棉花纤维进行酸碱预处理提高其比表面积;然后通过溶胶-凝胶法在纤维表面沉积超薄二氧化钛层;再利用层层自组装(LbL)技术沉积钼酸铜层;最后在氩气氛围中于500℃煅烧6h得到微-纳结构的C/TiO_(2)/CuMoO_(4)复合纤维材料。当用作电极材料时,在100mA/g的电流密度下,钼酸铜质量分数为22.8%的复合材料首圈放/充电比容量分别为1212mAh/g和675mAh/g,库仑效率为55.7%,经过200圈循环后,其比容量为403mAh/g,保持率为59.7%,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这种微-纳结构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和稳定性,从而增强了其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结构 负极材料 钼酸铜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复合结构MFe_2O_4负极材料的可控合成与性能 被引量:7
11
作者 岳红云 王秋娴 +4 位作者 张雪 华双 马华 岳东媛 杨书廷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45-750,共6页
采用新溶剂热体系一步合成MFe2O4(M=Zn/Co)负极材料.通过调控反应时间可分别制备出由一次纳米颗粒组装成的亚微米级空心和实心球形结构复合材料.与实心球形微纳复合材料相比,空心球形微纳复合材料具有结晶度高、颗粒粒径大、放电比容量... 采用新溶剂热体系一步合成MFe2O4(M=Zn/Co)负极材料.通过调控反应时间可分别制备出由一次纳米颗粒组装成的亚微米级空心和实心球形结构复合材料.与实心球形微纳复合材料相比,空心球形微纳复合材料具有结晶度高、颗粒粒径大、放电比容量高、循环性能好及电化学阻抗低等优点.空心球形Zn Fe2O4和Co Fe2O4样品充放电循环50周后分别保持655和1180 m A·h/g的比容量,远高于实心球形Zn Fe2O4和Co Fe2O4材料的305和524 m A·h/g,说明微纳复合铁酸盐材料的结构和组装形式对其电性能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结构 溶剂热合成 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溶性PI/SiO_2纳米复合材料中SiO_2微相结构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3
12
作者 尚修勇 朱子康 +1 位作者 印杰 李勇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68-71,共4页
选取可溶性聚酰亚胺 ( PI)作为有机高聚物基体 ,通过正硅酸四乙酯 ( TEOS)在聚酰胺酸 ( PAA)的N-甲基 - 2 -吡咯烷酮 ( NMP)溶液中进行溶胶 -凝胶反应 ,制备出新型的聚酰亚胺 /二氧化硅 ( PI/ Si O2 )纳米复合材料。并用 UV- Vis、FT- I... 选取可溶性聚酰亚胺 ( PI)作为有机高聚物基体 ,通过正硅酸四乙酯 ( TEOS)在聚酰胺酸 ( PAA)的N-甲基 - 2 -吡咯烷酮 ( NMP)溶液中进行溶胶 -凝胶反应 ,制备出新型的聚酰亚胺 /二氧化硅 ( PI/ Si O2 )纳米复合材料。并用 UV- Vis、FT- IR、SEM和光子相关法等对其溶胶 -凝胶转变过程、二氧化硅微相结构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并对溶液中粒子间的团聚行为作了进一步探讨。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 ,PAA逐步亚胺化 ,同时 TEOS水解后的硅羟基 ( Si- OH)逐步缩合 ,由线型结构向环状结构过渡 ,原位生成Si O2 凝胶网络。实验结果还发现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对二氧化硅无机粒子的尺寸无明显的影响 ,而光子相关法结果则表明颗粒表面活性 S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二氧化硅 复合材料 溶胶-凝胶 有机-无机 杂化 团聚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ckering乳液聚合制备核-壳结构PS-SiO_2复合微球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煜 王朝阳 +1 位作者 陈云华 童真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4-158,共5页
用二氯二甲基硅烷对纳米SiO2粒子进行疏水改性,当其表面Zeta电位由-54.8 mV变成-25.8 mV时,SiO2粒子就能在苯乙烯-水界面自组装,形成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即以胶体粒子为乳化剂的乳液。利用Pickering乳液聚合制备了以聚苯乙烯(PS)为核... 用二氯二甲基硅烷对纳米SiO2粒子进行疏水改性,当其表面Zeta电位由-54.8 mV变成-25.8 mV时,SiO2粒子就能在苯乙烯-水界面自组装,形成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即以胶体粒子为乳化剂的乳液。利用Pickering乳液聚合制备了以聚苯乙烯(PS)为核、纳米SiO2为壳的PS-SiO2复合微球。用FT-IR、XPS、SEM、偏光显微镜等对复合微球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复合微球由聚苯乙烯和纳米二氧化硅粒子组成,二氧化硅粒子以单层、六方密排的方式分布在聚苯乙烯微球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kering乳液聚合 复合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植物表面微纳复合结构电铸模芯的制备 被引量:2
14
作者 黎醒 蒋炳炎 +2 位作者 吕辉 周明勇 翁灿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6-72,共7页
以竹叶下表面为疏水生物母板,针对疏水表面电铸成型的特殊性,分别采取湿润剂浸润处理和阴极水平旋转运动两个技术手段改善微纳复合结构的电铸成型质量。结果表明:浸润处理可有效提高沉积离子在微纳米凹槽内部的沉积,阴极水平旋转对提高... 以竹叶下表面为疏水生物母板,针对疏水表面电铸成型的特殊性,分别采取湿润剂浸润处理和阴极水平旋转运动两个技术手段改善微纳复合结构的电铸成型质量。结果表明:浸润处理可有效提高沉积离子在微纳米凹槽内部的沉积,阴极水平旋转对提高电铸镍模芯宏观质量和微观结构复制质量均有一定效果。采用浸润处理与阴极旋转相结合的电铸复制工艺,可明显提高竹叶下表面微纳复合结构的复制质量,成功实现具有疏水植物表面微纳复合结构的模塑成型镍模芯的高质量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铸 疏水 复合结构 表面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核-壳结构复合微球对聚丙烯的改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彦生 马德鹏 +4 位作者 吴凤龙 陈凯 刘永梅 魏华 吴永新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2-75,80,共5页
以吸附自组装和共缩聚法制备的PS/MCM-41-g-MPS和P(St-MPS)/MCM-41两种具有不同界面作用的"核-壳"结构复合微球为填料,对聚丙烯(Polypropylene,PP)进行改性,研究了复合微球种类及用量对PP力学与结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 以吸附自组装和共缩聚法制备的PS/MCM-41-g-MPS和P(St-MPS)/MCM-41两种具有不同界面作用的"核-壳"结构复合微球为填料,对聚丙烯(Polypropylene,PP)进行改性,研究了复合微球种类及用量对PP力学与结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复合微球的添加均可以显著提高PP的力学性能,在复合微球PS/MCM-41-g-MPS和P(St-MPS)/MCM-41的添加量均为2%(质量分数,下同)时,两种PP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分别比纯PP提高了12%和13%;而添加量为4%时,两种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分别提高了68%和63%,复合微球的添加也促进了β晶的形成;但由于两种复合微球核-壳界面作用的不同,对PP力学及结晶性能的改善作用具有一定的差异;SEM测试表明,核-壳粒子界面作用不同,直接影响其在基体中的分散及增韧增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复合 改性 聚丙烯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_2O_3/TiC/Mo/Ni微纳陶瓷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维民 艾兴 +1 位作者 赵军 周咏辉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5-38,共4页
采用真空热压烧结技术制备了纳米TiC体积分数为3%~5%的Al2O3/TiC/Mo/Ni微纳陶瓷复合材料,并对其力学性能、相对密度、微观结构和三点弯曲断口形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纳陶瓷复合材料中存在非典型的灰芯/白环结构;复合材料的断裂... 采用真空热压烧结技术制备了纳米TiC体积分数为3%~5%的Al2O3/TiC/Mo/Ni微纳陶瓷复合材料,并对其力学性能、相对密度、微观结构和三点弯曲断口形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纳陶瓷复合材料中存在非典型的灰芯/白环结构;复合材料的断裂方式为穿晶断裂和沿晶断裂的混合形式;添加的纳米粒子分布于Al2O3基体晶粒的内部与晶界,形成了晶内/晶界型结构,细化了晶粒,强化了晶界,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强度和相对密度,其抗弯强度、断裂韧度、硬度和相对密度分别为970 MPa,5.5 MPa·m1/2,20.4 GPa和9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2O3 米TIC 陶瓷复合材料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结构的氯化银/聚丙烯酰胺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4
17
作者 奚强 程时远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441-445,共5页
用反相微乳液作为模板制备了核-壳结构的氯化银/聚丙烯酰胺(AgCl/PAM)复合纳米粒子。透射电镜(TEM)证实复合粒子为核-壳结构,平均直径约 100 n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 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平均粒径约50 nm的AgCl均匀分散在聚合物中。F... 用反相微乳液作为模板制备了核-壳结构的氯化银/聚丙烯酰胺(AgCl/PAM)复合纳米粒子。透射电镜(TEM)证实复合粒子为核-壳结构,平均直径约 100 n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 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平均粒径约50 nm的AgCl均匀分散在聚合物中。FTIR谱图表明:AgCl与PAM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用能级探测光谱(Energy Detected Spectrum,EDS)和润湿分散实验比较了不同方法改性的复合粒子的表面结构与润湿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 氯化银 聚丙烯酰胺 复合米粒子 制备 结构表征 反相乳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水界面反应制备不同微/纳结构的系列金属硫化物 被引量:1
18
作者 丁筛霞 张卫新 杨则恒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119-1123,共5页
利用二硫化碳与水不混溶的特点,设计了油相为溶有单质硫的二硫化碳溶液、水相为金属盐水溶液的两相体系,在100℃溶剂热条件下发生反应,制备出具有不同微/纳结构的系列金属硫化物,如CdS、PbS和CuS枝晶、ZnS微米球和Ag2S花生状纳米球结构... 利用二硫化碳与水不混溶的特点,设计了油相为溶有单质硫的二硫化碳溶液、水相为金属盐水溶液的两相体系,在100℃溶剂热条件下发生反应,制备出具有不同微/纳结构的系列金属硫化物,如CdS、PbS和CuS枝晶、ZnS微米球和Ag2S花生状纳米球结构等,证实了该合成方法具有通用性。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等手段对产物进行成分与结构的表征,提出了油-水界面反应制备微/纳结构金属硫化物的可能机理,并用荧光分光光度计(PL)对产物的光学性质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界面 /结构 金属硫化物 光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DMS-MMT/SiO_2/RTV-1微-纳米结构的构建及超疏水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洪丽 李家东 +3 位作者 李洪彦 魏宁 杨久俊 张磊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7-89,共3页
首先利用氨基封端聚二甲基硅氧烷(APDMS)对蒙脱土(MMT)进行有机改性,再用改性蒙脱土(APDMSMMT)结合气相白炭黑作为填料,修饰室温硫化硅橡胶(RTV-1)构建微-纳米结构,形成超疏水表面。通过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对改性蒙脱土进... 首先利用氨基封端聚二甲基硅氧烷(APDMS)对蒙脱土(MMT)进行有机改性,再用改性蒙脱土(APDMSMMT)结合气相白炭黑作为填料,修饰室温硫化硅橡胶(RTV-1)构建微-纳米结构,形成超疏水表面。通过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对改性蒙脱土进行了表征,利用扫描电镜(SEM)和水触角仪(WCA)研究了涂层(APDMS-MMT/SiO_2/RTV-1)微观结构及其疏水效果。结果表明,APDMS改性的蒙脱土层间距由1.24nm增加到1.81nm,使蒙脱土能更好地分散在RTV-1中;2种填料在RTV-1表面构建了微-纳米复合结构,测得涂层的接触角(CA)为156°,滚动角(SA)为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封端聚二甲基硅氧烷 蒙脱土 超疏水 -复合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纳结构与光催化作用的超纤合成革表面高效清洁性能构建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绮 方政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6-42,共7页
超纤合成革在日常使用过程中极易被污渍沾污,且难以清洗。通过在超纤合成革表面构筑具有微-纳结构的复合水凝胶涂层,可实现超纤合成革全效去除水性和油性污渍的效果。超纤合成革经等离子体活化处理后,将含有亲水性处理后的石墨相氮化碳(... 超纤合成革在日常使用过程中极易被污渍沾污,且难以清洗。通过在超纤合成革表面构筑具有微-纳结构的复合水凝胶涂层,可实现超纤合成革全效去除水性和油性污渍的效果。超纤合成革经等离子体活化处理后,将含有亲水性处理后的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的温敏聚合物单体和交联剂的混合溶液均匀涂覆于合成革表面。利用交联作用和g-C_(3)N_(4)纳米颗粒的可控聚集行为,在超纤合成革表面构筑具有微-纳尺寸突起结构的复合水凝胶涂层。利用K S值表征微-纳结构与光催化作用对超纤合成革表面油性和水性污渍协同清洁效果。结果表明:借助微-纳结构的高比表面积和水凝胶良好的亲水性,协同g-C_(3)N_(4)的光催化特性可以极大地提升油性和水性污渍的去除率,实现改性后超纤合成革的高效清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纤合成革 复合水凝胶 -结构 光催化 高效清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