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赤泥渗滤液对GCL多尺度孔隙结构及防渗性能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星 黄涛 +2 位作者 彭道平 赵锐 刘运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0-301,共12页
赤泥渗滤液会对赤泥堆场使用的土工合成黏土衬垫(Geosynthetic Clay Liner, GCL)防渗性能造成负面影响,易产生渗滤液渗漏风险,严重威胁地下水和土壤环境安全。为了从多尺度孔隙结构角度揭示GCL对赤泥渗滤液的防渗机理,通过柔性壁渗透试... 赤泥渗滤液会对赤泥堆场使用的土工合成黏土衬垫(Geosynthetic Clay Liner, GCL)防渗性能造成负面影响,易产生渗滤液渗漏风险,严重威胁地下水和土壤环境安全。为了从多尺度孔隙结构角度揭示GCL对赤泥渗滤液的防渗机理,通过柔性壁渗透试验获取GCL对赤泥渗滤液的渗透系数,利用XRD试验分析蒙脱石晶体结构和质量分数的变化,描述固液相互作用,并开展压汞试验和氮气吸附-脱附试验,定量探究渗透液体对GCL中膨润土多尺度孔隙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具有高离子强度的赤泥渗滤液可以压缩GCL中膨润土的扩散双电层厚度,抑制渗透膨胀过程,进而导致作为渗流通道的集合体内和集合体间孔隙(渗流孔隙)体积增大,GCL渗透系数大幅增加;强碱性的赤泥渗滤液能溶解具有吸水膨胀性的蒙脱石,生成非膨胀性的次生矿物。通过降低膨润土膨胀性能和堵塞孔隙作用可改变膨润土多尺度孔隙结构,进而影响GCL渗透系数。天然钠基GCL的防渗性能好于人工钠化GCL,这是因为前者蒙脱石质量分数较高,具有更好的膨胀性能,相同赤泥渗滤液渗透后,天然钠基GCL依旧可以保持较小的渗流孔隙体积。具有更高离子强度和更强碱性的赤泥渗滤液会因剧烈的固液相互作用,导致渗透后的GCL具有较大的渗流孔隙体积和较高的渗透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赤泥渗滤液 土工合成黏土衬垫 渗透系数 固液相互作用 多尺度孔隙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的多尺度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渗透率的影响 被引量:30
2
作者 潘结南 张召召 +2 位作者 李猛 毋亚文 王凯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4-73,共10页
煤中孔隙大小分布不均且分布范围较广,因而利用单一的方法难以对煤的多尺度孔隙结构进行有效地表征。为此,综合运用扫描电镜、低温液氮吸附、高压压汞、恒速压汞等实验方法,对煤的多尺度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并揭示变质作用对煤孔... 煤中孔隙大小分布不均且分布范围较广,因而利用单一的方法难以对煤的多尺度孔隙结构进行有效地表征。为此,综合运用扫描电镜、低温液氮吸附、高压压汞、恒速压汞等实验方法,对煤的多尺度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并揭示变质作用对煤孔体积、孔比表面积的影响,以及煤岩渗透率与孔隙结构特征参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随煤变质程度增强,煤中纳米孔体积及孔比表面积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并且在R_(o,max)为1.8%左右时达到最小值;(2)煤样孔隙半径、喉道半径整体均呈现正态分布,并且随着煤变质程度的增加,最大分布频率对应的孔隙半径增大;(3)低煤阶烟煤煤样的喉道半径分布范围最宽,最大连通喉道半径及喉道半径平均值均最大;(4)无烟煤煤样的喉道半径分布范围最窄且最大连通喉道半径最小;(5)低、中煤阶烟煤煤样的孔喉比分布存在着单一主峰,并且主峰对应孔喉比相对较小;(6)煤岩渗透率与孔隙度、喉道半径平均值表现出了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其与孔喉比平均值呈负相关关系,而与孔隙半径平均值的关系则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尺度孔隙结构 扫描电镜 液氮-压汞联合实验 恒速压汞 渗透率 变质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岩心的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表征与流动能力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宋文辉 刘磊 +3 位作者 孙海 张凯 杨永飞 姚军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1年第4期497-505,共9页
页岩油藏孔隙结构非均质性较强且具有多尺度特征,既有纳米级有机质粒内孔隙、纳米—微米级非有机粒间孔隙,还发育微裂缝。页岩低孔低渗特征导致岩心流动物理实验开展较为困难,无法测量不同尺度孔隙介质内的页岩油渗流参数,难以准确认识... 页岩油藏孔隙结构非均质性较强且具有多尺度特征,既有纳米级有机质粒内孔隙、纳米—微米级非有机粒间孔隙,还发育微裂缝。页岩低孔低渗特征导致岩心流动物理实验开展较为困难,无法测量不同尺度孔隙介质内的页岩油渗流参数,难以准确认识不同尺度孔隙介质内的页岩油流动能力。为解决该问题,提出基于数字岩心的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表征与流动能力计算方法。首先建立考虑纳微尺度运移机制、赋存状态的页岩油纳米孔隙流动数学模型,分析了孔隙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孔隙尺寸对页岩油流动规律的影响。进一步拓展至三维多孔介质,建立孔隙网络页岩油流动数学模型,结合不同尺度下的页岩油储层岩心扫描成像结果,构建了不同介质内的数字岩心,提取孔隙网络模型,研究了页岩油储层多尺度孔隙结构特征与油相流动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孔隙半径在5 nm以下时,页岩油渗透率主要取决于吸附相渗透率;晶间型孔隙介质主导页岩油流动能力,微尺度效应对页岩油储层油相渗透率影响较小,可忽略不计;有机质孔隙介质内页岩油流动微尺度效应较强,滑移现象较为明显,对页岩油储层流动能力贡献取决于有机质内部孔隙联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数字岩心 孔隙网络模型 多尺度孔隙结构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多尺度孔隙耦合效应的非饱和膨胀土本构模型
4
作者 张召 倪雪倩 张升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30,共8页
颗粒型膨润土材料具有颗粒间孔隙、集合体间孔隙和集合体内孔隙等多尺度孔隙结构特征,传统非饱和膨胀土双孔模型(BExM)难以准确描述其宏观力学行为。在现有BExM模型的理论框架基础上,从颗粒型膨润土材料的三重孔隙结构出发,通过双加载... 颗粒型膨润土材料具有颗粒间孔隙、集合体间孔隙和集合体内孔隙等多尺度孔隙结构特征,传统非饱和膨胀土双孔模型(BExM)难以准确描述其宏观力学行为。在现有BExM模型的理论框架基础上,从颗粒型膨润土材料的三重孔隙结构出发,通过双加载屈服面方程和宏微观耦合效应函数表征膨润土颗粒混合物的多尺度孔隙弹塑性变形行为及其相互耦合关系。通过对比试验数据与模型模拟结果发现,模型可较好地描述非饱和颗粒型膨润土材料的膨胀力特征、膨胀变形特征以及宏微观孔隙结构演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润土 非饱和土 本构模型 多尺度孔隙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储层多尺度渗流实验及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刘华 王卫红 +2 位作者 陈明君 刘启国 胡小虎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6-71,共6页
页岩储层中存在纳米孔隙、微米孔隙、微裂隙和裂缝等多尺度孔隙结构。为了认识页岩储层的多尺度渗流规律,采集涪陵龙马溪组页岩岩样,利用改进的实验装置,开展了吸附/解吸、应力敏感和扩散等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吸附/解吸基本符合兰格缪... 页岩储层中存在纳米孔隙、微米孔隙、微裂隙和裂缝等多尺度孔隙结构。为了认识页岩储层的多尺度渗流规律,采集涪陵龙马溪组页岩岩样,利用改进的实验装置,开展了吸附/解吸、应力敏感和扩散等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吸附/解吸基本符合兰格缪尔方程;渗透率与有效应力符合指数函数关系;扩散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符合Fick扩散定律。基于渗流力学理论分析了页岩储层的多尺度渗流机理,认为页岩气在基质中的流动包括由压力差所引起的渗流、浓度差引起的扩散以及由于压力降低而引起的页岩气解吸,裂缝中的流动为压力差引起的渗流。基于实验及理论分析,建立了页岩储层多尺度综合渗流数学模型,为页岩气井渗流规律研究、产能评价及生产动态分析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储层 渗流规律 多尺度孔隙结构 岩页气渗流数学模型 解吸 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山西-太原组海陆过渡相页岩孔缝结构及其主控因素
6
作者 薛纯琦 白晓虎 +5 位作者 常笃 李生楠 达引朋 苏良银 钟建华 邱隆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5年第25期10628-10643,共16页
目前研究认为海陆过渡相页岩整体孔隙体积较小,有机质孔欠发育,储集性较低。然而多尺度镜下观察结果表明海陆过渡相页岩中发育大尺度有机质孔,具备一定的生烃潜力,但对这类储集空间的研究程度较低。此外,受到孔隙结构表征实验设备精度... 目前研究认为海陆过渡相页岩整体孔隙体积较小,有机质孔欠发育,储集性较低。然而多尺度镜下观察结果表明海陆过渡相页岩中发育大尺度有机质孔,具备一定的生烃潜力,但对这类储集空间的研究程度较低。此外,受到孔隙结构表征实验设备精度的限制,中-大孔定量表征的准确性较低,从而低估了海陆过渡相页岩的产气能力。为此,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山西-太原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明确不同尺度同步辐射纳米扫描计算机断层(computed tomography,CT)图像三维重构数据处理方法,定量表征页岩样品的大孔孔隙体积和形态特征,提高大孔表征的准确性和客观性。结合扫描电镜、高压压汞、氮气吸附和二氧化碳吸附实验定性和定量表征海陆过渡相页岩的多尺度孔缝发育特征,并通过总有机碳和X射线全岩衍射实验分析中-大孔孔缝大小、结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山西-太原组时期页岩孔隙体积贡献主要为中孔和大孔。其中,太原组页岩的孔隙体积小于山西组页岩,其孔隙体积均值为5.9×10^(-3) cm^(3)/g,其中中孔占比47%,大孔占比45%,黏土矿物含量相对较高,有机质孔相对欠发育,伴随黏土矿物之间转化,形成扁平状微米级褶皱缝。山西组页岩的总孔隙体积为12.5×10^(-3) cm^(3)/g,其中中孔占比52%,有机质中-大孔发育,受到石英含量相对较高,抗压实性强的影响,有机质孔、球状和形状较为规则的粒间孔得以有效保存,具有较好储集性,为指导海陆过渡相页岩勘探开发提供有利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过渡相页岩 同步辐射纳米扫描CT 多尺度孔隙结构表征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