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化硅多孔陶瓷支撑体表面涂层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刘有智 谷磊 +2 位作者 申红艳 石国亮 刘振河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1-55,共5页
采用悬浮粒子浸浆法对碳化硅多孔陶瓷支撑体表面进行氧化铝涂层研究,探讨了支撑体的孔径、表面粗糙度以及支撑体与膜的匹配性对涂层完整性的影响;考察了涂层前后对气体渗透通量的影响.用SEM分别观察了涂层的表面和断面形貌.结果表明,支... 采用悬浮粒子浸浆法对碳化硅多孔陶瓷支撑体表面进行氧化铝涂层研究,探讨了支撑体的孔径、表面粗糙度以及支撑体与膜的匹配性对涂层完整性的影响;考察了涂层前后对气体渗透通量的影响.用SEM分别观察了涂层的表面和断面形貌.结果表明,支撑体孔径分布窄、孔径与悬浮粒子大小相匹配,支撑体表面平整光洁,且与膜的性质匹配时,可获得完整无开裂的涂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陶瓷支撑体 浸浆法 表面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多孔陶瓷支撑体耐酸碱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吴迪 王怡馨 +4 位作者 朱宁 王艳颖 温暖 贾文轩 邓湘云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2期28-32,共5页
为研究SiC多孔陶瓷支撑体的耐酸、碱腐蚀性,以SiC粉末、钾长石、石英和高岭土为主要原料,以石墨和活性炭为造孔剂,制备了SiC多孔陶瓷支撑体,并在不同的溶质质量分数和时间条件下,利用NaOH和HCl溶液对支撑体进行腐蚀.分别利用扫描电子显... 为研究SiC多孔陶瓷支撑体的耐酸、碱腐蚀性,以SiC粉末、钾长石、石英和高岭土为主要原料,以石墨和活性炭为造孔剂,制备了SiC多孔陶瓷支撑体,并在不同的溶质质量分数和时间条件下,利用NaOH和HCl溶液对支撑体进行腐蚀.分别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过滤压降测试系统和阿基米德排水法对支撑体的受腐蚀程度进行测试,并对支撑体的碱腐蚀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支撑体在HCl溶液中的耐腐蚀性较好,过滤压降和表面形貌均未发生明显变化,支撑体中粘结剂表面没有新的结晶物质生成,说明支撑体具有较好的耐酸腐蚀性能;支撑体在较高浓度的NaOH溶液中受到明显腐蚀,其过滤压降、表面形貌和气孔率受腐蚀时间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影响较大.支撑体在NaOH溶液中腐蚀较严重的原因是支撑体中以玻璃相为主的粘结剂会与Na OH反应生成铝硅酸钠溶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基多孔陶瓷支撑体 耐酸碱性 过滤压降 气孔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Co_2O_3及制样压力对SiC多孔陶瓷支撑体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董又铭 邓湘云 +2 位作者 徐成世 王艳颖 刘阳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9-22,62,共5页
为了优化碳化硅(SiC)多孔陶瓷材料的性能,通过对支撑体掺杂Co_2O_3以提高其高温强度、热抗震性能和抗弯强度,利用X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过滤压降测试系统和YLN-电子压力机分别对烧结后支撑体的物相结构、表面形貌、过滤压降... 为了优化碳化硅(SiC)多孔陶瓷材料的性能,通过对支撑体掺杂Co_2O_3以提高其高温强度、热抗震性能和抗弯强度,利用X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过滤压降测试系统和YLN-电子压力机分别对烧结后支撑体的物相结构、表面形貌、过滤压降及抗弯强度等性能进行测试分析,并应用阿基米德法测试支撑体的气孔率.实验结果表明:Co_2O_3掺杂支撑体经过高温烧结后,莫来石相衍射峰增多,过滤压降提高5%~10%,气孔率从33.02%降至27.25%,支撑体的抗弯强度从33.06 MPa提高到40.84 MPa.当制条压力和制片压力分别为3.5和11.5 MPa时,样品的抗弯强度最高,为44.1 MPa,气孔率为26.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O3掺杂 SiC多孔陶瓷支撑体 过滤压降 气孔率 抗弯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蜂窝状多孔陶瓷支撑体研制成功
4
《水处理技术》 CAS 1982年第1期46-46,共1页
蜂窝状多孔陶瓷支撑体是Zr(Ⅳ)-PAA动力形成膜组件的关键性部件,要求具有较高的膜填充密度和机械强度以及化学稳定性好,能反复使用和造价低等特点。
关键词 多孔陶瓷支撑体 蜂窝状 化学稳定性 耐化学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氧化铝陶瓷膜支撑体在HNO3溶液中的静态腐蚀 被引量:5
5
作者 陈纲领 漆虹 +2 位作者 彭文博 邢卫红 徐南平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5期1-5,共5页
研究了在温度为45~90℃、浓度为1-10mol/L的HNO3溶液中,高铝多孔陶瓷膜支撑体的微观结构变化、质量损失率与时间的关系以及支撑体机械强度随其质量损失率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多孔氧化铝支撑体在酸性溶液中的腐蚀主要发生在支撑体... 研究了在温度为45~90℃、浓度为1-10mol/L的HNO3溶液中,高铝多孔陶瓷膜支撑体的微观结构变化、质量损失率与时间的关系以及支撑体机械强度随其质量损失率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多孔氧化铝支撑体在酸性溶液中的腐蚀主要发生在支撑体颗粒之间的烧结颈部。建立了多孔支撑体的质量损失率与腐蚀时间的定量数学关系,并结合支撑体机械强度与其质量损失率的关系,对多孔支撑体在不同温度和浓度HNO3溶液中的使用寿命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多孔陶瓷膜支撑体具有优异的耐酸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膜 多孔陶瓷支撑体 耐腐蚀性能 烧结颈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陶瓷膜支撑体在HNO_3溶液中的腐蚀性能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陈纲领 漆虹 +2 位作者 彭文博 邢卫红 徐南平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8-51,共4页
为了考察陶瓷膜在苛刻体系中的应用性能,研究了管式多孔陶瓷膜支撑体(质量分数99%Al2O3)在硝酸溶液(温度20—90℃,浓度1—10 mol/L)中的微观结构演变、质量损失率、腐蚀掉的元素成分随时间的关系,以及支撑体的孔结构、纯水通量和机械强... 为了考察陶瓷膜在苛刻体系中的应用性能,研究了管式多孔陶瓷膜支撑体(质量分数99%Al2O3)在硝酸溶液(温度20—90℃,浓度1—10 mol/L)中的微观结构演变、质量损失率、腐蚀掉的元素成分随时间的关系,以及支撑体的孔结构、纯水通量和机械强度随其质量损失率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主要在支撑体颗粒间的烧结颈部发生了选择性的腐蚀,在腐蚀初期其质量损失主要是由于烧结颈部中Na,Ca,Al等元素的溶解。支撑体的耐腐蚀性能与其烧结颈部的杂质含量密切相关。多孔支撑体的机械强度随支撑体在HNO3溶液中的质量损失率增大而逐渐降低。所用的多孔陶瓷膜支撑体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能。该研究为进一步提高支撑体的耐腐蚀性能及预测陶瓷膜在酸性环境中的使用性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膜 多孔陶瓷支撑体 耐腐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陶瓷膜支撑体的制备研究进展 被引量:41
7
作者 王峰 谢志鹏 +3 位作者 千粉玲 张丽莉 孙加林 高波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5-290,共6页
多孔陶瓷膜支撑体是陶瓷膜制备与应用的基础。本文概述了多孔陶瓷膜支撑体主要的制备工艺及其特点;探讨了制备过程中影响多孔陶瓷膜支撑体结构及性能的因素;综述了多孔陶瓷膜支撑体研究现状,并对多孔陶瓷膜支撑体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多孔陶瓷支撑体 制备技术 低温烧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来石-刚玉多孔陶瓷膜支撑体的制备 被引量:11
8
作者 韩火年 李强 +3 位作者 洪昱斌 丁马太 何旭敏 蓝伟光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25-428,431,共5页
通过沉淀法制备碳酸铝铵超细粉体均匀包裹的氧化铝粉体,煅烧后,继令其与纳米二氧化硅按一定比例球磨混合,预烧,添加适当的粘结剂和造孔剂,再经捏合、陈腐、挤出成型、烘坯、烧结,制备膜支撑体。结果表明,二氧化硅加入量为12%(质量分数)... 通过沉淀法制备碳酸铝铵超细粉体均匀包裹的氧化铝粉体,煅烧后,继令其与纳米二氧化硅按一定比例球磨混合,预烧,添加适当的粘结剂和造孔剂,再经捏合、陈腐、挤出成型、烘坯、烧结,制备膜支撑体。结果表明,二氧化硅加入量为12%(质量分数)、1550℃烧结所得的膜支撑体综合性能较好:纯水通量为22.2m3/(m2·h);爆破压力为3.40MPa,开孔率为40.21%;经10%(质量分数)H2SO4或5%(质量分数)NaOH于100℃下浸渍36h后,爆破压力仍分别为2.67和2.89MPa,表明它还具有良好的耐酸碱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淀法 多孔陶瓷支撑体 挤出成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温时间对低温烧成多孔氧化铝支撑体性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漆虹 范益群 徐南平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5-10,共6页
以Al2 O3为骨料 ,添加一定数量的烧结促进剂 ,通过挤出成型 ,在介于 110 0~140 0℃之间的温度下烧成 .制备出管式多孔陶瓷支撑体 .考察了保温时间对多孔支撑体性能的影响 .得到具有较高孔隙率、较好渗透性能。
关键词 多孔氧化铝 烧结促进剂 保温时间 低温烧成 多孔陶瓷支撑体 挤出成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陶瓷支撑型管式固体氧化物电解池性能研究
10
作者 汪恒吉 陈文国 +4 位作者 全周益 赵凯 孙毅飞 陈旻 奥坚科·弗拉基米尔 《电化学(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4-30,共7页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是一种新型能源转换技术,能实现间歇式能源到氢能的高效转化,为能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新途径。本文针对固体氧化物电解池金属镍基阴极支撑体在电解过程中的局部氧化以及由此引发的电池结构稳定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多孔氧...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是一种新型能源转换技术,能实现间歇式能源到氢能的高效转化,为能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新途径。本文针对固体氧化物电解池金属镍基阴极支撑体在电解过程中的局部氧化以及由此引发的电池结构稳定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多孔氧化钇稳定的二氧化锆(YSZ)支撑型管式固体氧化物电解池,其构型为多孔YSZ支撑体/Ni-YSZ燃料极电流收集层/Ni-YSZ燃料极电化学催化层/YSZ/Ce_(0.8)Sm_(0.2)O_(1.9)双层电解质层以及La_(0.6)Sr_(0.4)Co_(0.2)Fe_(0.8)O_(3-δ)空气电极,研究了造孔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含量对多孔YSZ支撑体的孔隙率、孔径分布和支撑体机械强度的影响,考察了电解池在H_(2)O-H_(2)气氛中的电化学电解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当PMMA含量为25wt.%时,电解池具有最优的综合力学性能和电解催化活性,在750°C的工作温度下,电解池的产氢气速率为3 mL•min^(–1)•cm^(–2),电解池在10次升降温热循环过程中电解性能衰减为~5%,表现出优良的电解稳定性。本研究结果验证了多孔YSZ支撑型管式电解池的应用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 多孔陶瓷支撑体 管式电解池 电化学电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paration of defect free ceramic/Ti composite membranes by surface modification and in situ oxidation 被引量:1
11
作者 ZHANG Dong-qiang YANG Ping +2 位作者 WU Jian-yang ZHAO Jing CHEN Yan-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2期3295-3304,共10页
Al2O3 ceramic powder was applied to modify the large pores defects on the surface of the porous metal Ti support,in situ oxidation method was a convenient method to prepare defect free ceramic/Ti composite membranes o... Al2O3 ceramic powder was applied to modify the large pores defects on the surface of the porous metal Ti support,in situ oxidation method was a convenient method to prepare defect free ceramic/Ti composite membranes on this basis.In situ oxidation conditions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best condition for preparing the TiO2-Al2O3/Ti composite membrane is under 800°C for 2 h,and the microstructure and pore sizes of the TiO2-Al2O3/Ti composite membranes are affected obviously.The thickness and composition of the TiO2/Ti composite membranes are determined by SEM and XRD completely.The pore size distribution of the composite membrane is measured by bubble pressure method,the most probable aperture is about 3.12μm,while the average pore size of defect free TiO2-Al2O3/Ti is about 3.23μm.After ultrasonic treatment,the slight weight change of membranes reveals no observable change,which indicates that TiO2-Al2O3/Ti composite membranes maintain a good s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ous Ti CERAMIC TiO2 layer in situ oxidation composite membrane surface modific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