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7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孔聚酰亚胺含油材料的储油性能及摩擦学行为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邱优香 王齐华 +1 位作者 王超 王廷梅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38-543,共6页
通过冷压热烧结技术制备了多孔聚酰亚胺(PI)材料,利用其多孔结构分别浸渍不同性质的润滑油M1、M1001和P200得到3种PI含油材料.研究了多孔PI材料的微观结构,并考察了PI含油材料的储油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多孔PI材料呈现"... 通过冷压热烧结技术制备了多孔聚酰亚胺(PI)材料,利用其多孔结构分别浸渍不同性质的润滑油M1、M1001和P200得到3种PI含油材料.研究了多孔PI材料的微观结构,并考察了PI含油材料的储油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多孔PI材料呈现"墨水瓶"型贯通孔结构,孔径分布较窄约为1.6μm,孔隙率为26%,3种PI含油材料的含油率只与所含润滑油密度相关,而油保持率大小则随着润滑油黏度的增大而增大;在摩擦过程中3种PI含油材料的摩擦系数均稳定且小于0.1,对于含润滑油M1和M1001的PI含油材料其摩擦系数随着转速的提高而增大,而含P200的PI含油材料的摩擦系数却随着转速的增大而明显降低.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提出多孔PI含油材料的纳米薄膜润滑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聚酰亚胺含油材料 含油性能 摩擦磨损 纳米薄膜润滑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键工艺参数对含油多孔聚酰亚胺保持器材料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贺颖 胡继星 +5 位作者 胡汉军 王世伟 霍丽霞 周晖 张凯锋 高鸿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49-54,共6页
含油多孔聚酰亚胺(PI)材料不仅具备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和自润滑性能,同时由于具有特殊的孔隙结构,可实现持续稳定的贮油和供油功能,在轴承保持器中被广泛应用,可为轴承运转提供可靠的润滑保障。本工作主要研究多孔材料成型过程中的关键工... 含油多孔聚酰亚胺(PI)材料不仅具备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和自润滑性能,同时由于具有特殊的孔隙结构,可实现持续稳定的贮油和供油功能,在轴承保持器中被广泛应用,可为轴承运转提供可靠的润滑保障。本工作主要研究多孔材料成型过程中的关键工艺参数(包括粉末粒径、保压过程及烧结方式)对多孔PI材料孔隙微观结构、含油性能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进一步优化设计多孔PI保持器材料的成型工艺。结果表明:选择粒径为200目的粉末、至少两次泄压排气及定容烧结方法制备出的多孔PI材料综合性能优异,其含油率在23%左右(可调控),含油保持率可达99%,大气和真空条件下的摩擦系数均小于0.09。优化后的工艺在制造适用于严苛的空间使用工况下长寿命、高精度的高速轴承保持器方面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多孔 工艺参数 含油性能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油分子结构对多孔聚酰亚胺含油特性及两者复合体系润滑机理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东伟 段春俭 +5 位作者 高传平 王超 张晟卯 张平余 王齐华 王廷梅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00-714,共15页
利用已成熟的造孔工艺,制备得到了具有一定孔径(1.46μm)和孔隙率(22.63%)的多孔聚酰亚胺材料(PPI).选择3种不同极性与黏度的基础油,通过探究基础油极性和PPI含油特性与外界刺激响应行为,揭示了基础油的分子结构和PPI含油特性与刺激响... 利用已成熟的造孔工艺,制备得到了具有一定孔径(1.46μm)和孔隙率(22.63%)的多孔聚酰亚胺材料(PPI).选择3种不同极性与黏度的基础油,通过探究基础油极性和PPI含油特性与外界刺激响应行为,揭示了基础油的分子结构和PPI含油特性与刺激响应行为的内在关联.同时,以含不同基础油的PPI为摩擦材料样品,通过改变载荷和速度的方式,实现多孔含油PPI的刺激响应,进而起到润滑的效果.通过探究不同结构基础油的响应润滑行为,分析磨损之后的形貌和组成结构,阐明了不同极性基础油的润滑机制,预期试验结果对多孔含油自润滑材料的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 基础油 分子结构 润滑机理 固液复合润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燃、疏水含氟聚酰亚胺多孔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
作者 王宏宇 段浩东 +4 位作者 刘颜德 姜大伟 韩宇航 吴子剑 张庆波 《绝缘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3-51,共9页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电子器件包装材料对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聚酰亚胺(PI)基材料由于其卓越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而被广泛应用。本研究通过在PI中引入含氟基团和多孔结构,并添加阻燃剂9,10-二氢-9-氧杂-10-膦杂菲-10...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电子器件包装材料对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聚酰亚胺(PI)基材料由于其卓越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而被广泛应用。本研究通过在PI中引入含氟基团和多孔结构,并添加阻燃剂9,10-二氢-9-氧杂-10-膦杂菲-10-氧化物(DOPO),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含氟聚酰亚胺(FPI)多孔复合薄膜。结果表明:在相对湿度为80%RH和DOPO质量分数为5%的条件下,新型FPI多孔复合薄膜展示出均匀且规则分布的孔径、优异的力学性能以及更低的吸水率。阻燃剂DOPO的加入在薄膜表面形成了含磷保护层,显著改善了薄膜的阻燃和疏水性能。这一研究为电子器件包装领域提供了一种具有更高安全性的新材料,有望在提高电子设备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氟 呼吸图案法 多孔结构 阻燃性能 疏水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亚胺基碳材料在超级电容器中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郑浩宇 申知朋 +3 位作者 金璐 衡芳芳 张永刚 王雪飞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2,共6页
超级电容器是一种具有高功率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的能源存储系统,电极材料是超级电容器的核心部分。碳材料是目前已商业化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低的能量密度使其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聚酰亚胺具有易碳化、富含杂原子、碳收率高、结构设计... 超级电容器是一种具有高功率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的能源存储系统,电极材料是超级电容器的核心部分。碳材料是目前已商业化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低的能量密度使其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聚酰亚胺具有易碳化、富含杂原子、碳收率高、结构设计性强等诸多优点,是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潜在前驱体材料。介绍了基于聚酰亚胺碳材料的超级电容器电极的制备方法,以及聚酰亚胺基复合碳材料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进展,最后展望了聚酰亚胺基碳材料在超级电容器电极中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 杂原子掺杂 超级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处理增强聚酰亚胺复合材料与硅橡胶粘接性能研究
6
作者 曹鹏宇 董宏刚 +2 位作者 李娜 李丽英 王国勇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53-156,共4页
为改善聚酰亚胺复合材料与硅橡胶粘接性能,采用打磨、喷砂以及硅烷偶联剂分别对复合材料进行表面处理,并对不同处理表面微观形貌、粗糙特性、室温及高温粘接强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喷砂处理表面粗糙度显著提高,粘接性能提升效果最... 为改善聚酰亚胺复合材料与硅橡胶粘接性能,采用打磨、喷砂以及硅烷偶联剂分别对复合材料进行表面处理,并对不同处理表面微观形貌、粗糙特性、室温及高温粘接强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喷砂处理表面粗糙度显著提高,粘接性能提升效果最为明显,室温粘接强度提高125.1%,300℃和400℃粘接强度对应提升206.8%和387.5%。最后利用扫描电镜分别观察了不同表面处理下对应粘接破坏界面的微观形貌特征,对粘接界面破坏行为和增强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处理 复合材料 硅橡胶 粘接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黏度聚硅炔酰亚胺树脂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7
作者 蓝豪翔 王玉园 +5 位作者 邹仁珍 宋爽 张崇印 高梁 蔡春华 林嘉平 《功能高分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39,共9页
以4,4'-氧双邻苯二甲酸酐(ODPA)、1,3-双(4-氨基苯氧基)苯(1,3,4-APB)、3-氨基苯乙炔(APA)为原料合成了乙炔基封端的聚酰亚胺(PI)。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PI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将PI与含硅芳炔(PSA)树脂进行共... 以4,4'-氧双邻苯二甲酸酐(ODPA)、1,3-双(4-氨基苯氧基)苯(1,3,4-APB)、3-氨基苯乙炔(APA)为原料合成了乙炔基封端的聚酰亚胺(PI)。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PI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将PI与含硅芳炔(PSA)树脂进行共聚反应,成功合成了聚硅炔酰亚胺(PSI)树脂。通过旋转流变仪分析了PSI树脂的流变行为,PI质量分数为10%的PSI树脂(PSI-10)熔体黏度小于1 Pa·s的温度区间为98~187℃,在110℃下可维持黏度小于1 Pa·s的时间超过6 h,符合树脂传递模塑成型(RTM)工艺的要求。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PSI树脂的热固化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并据此设计固化工艺。同时,利用热重分析(TGA)对PSI树脂的热稳定性进行了评估。对于PSI-10树脂的固化产物,其在失重5%时的热分解温度(Td5)为602℃,而在800℃时的残碳率(Yr800)高达89.8%。用万能试验机测得PSI-10树脂固化物的弯曲强度为34.0 MPa,比纯PSA树脂提升了64%。石英纤维增强PSI-10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层间剪切强度(ILSS)分别为340 MPa和23.0 MPa,力学性能较好。这是因为PI的引入使得树脂的韧性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树脂与增强材料的黏结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硅芳炔树脂 复合材料 低黏度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亚胺纤维基气体过滤与分离材料研究进展
8
作者 李春婷 陆赵情 +5 位作者 贾峰峰 徐明源 杨朋波 黄涛 赵会媚 马浩 《中国造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44,共11页
聚酰亚胺纤维是典型人工合成材料,其分子链中苯环与酰亚胺环交替连接,由于旋转能低且分子链呈现相对刚性,从而赋予材料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耐辐射、耐化学性及优异阻燃性,使其在高温气体过滤与分离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本文综... 聚酰亚胺纤维是典型人工合成材料,其分子链中苯环与酰亚胺环交替连接,由于旋转能低且分子链呈现相对刚性,从而赋予材料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耐辐射、耐化学性及优异阻燃性,使其在高温气体过滤与分离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本文综述了以聚酰亚胺纤维为基体的纸基材料、膜材料及泡沫材料的制备技术,探讨了聚酰亚胺纤维基气体过滤与分离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聚酰亚胺基气体过滤与分离材料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 气体过滤与分离 耐高温 纸基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荧光材料对光敏聚酰亚胺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张明水 肖沁瑶 +2 位作者 付蕾 丁镠 杨旭凯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58,共6页
以2,2-二(3-氨基-4-羟基苯基)六氟丙烷、5-氨基-2-(4-氨基苯基)苯并咪唑、3,3′,4,4′-二苯酮四酸二酐为主要原料合成了光敏聚酰亚胺(PSPI)预聚物,再将预聚物与自制的含有二硫代水杨酸的4种不同荧光材料充分混合涂膜并紫外光固化,得到... 以2,2-二(3-氨基-4-羟基苯基)六氟丙烷、5-氨基-2-(4-氨基苯基)苯并咪唑、3,3′,4,4′-二苯酮四酸二酐为主要原料合成了光敏聚酰亚胺(PSPI)预聚物,再将预聚物与自制的含有二硫代水杨酸的4种不同荧光材料充分混合涂膜并紫外光固化,得到加上对照组共5组的PSPI薄膜样品。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万能拉力试验机、差示扫描量热仪,接触角测量仪等对各组PSPI薄膜进行性能表征,并对PSPI薄膜的水接触角和吸水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虽成功合成出含有聚酰亚胺特征官能团的PSPI薄膜,但加入荧光材料的PSPI薄膜相较于未加入荧光材料的PSPI薄膜,拉伸强度略有降低,玻璃化转变温度升高,说明荧光剂的加入,会使PSPI分子侧基体积增大并改变其对称性,降低分子柔性;荧光材料会增大PSPI分子的结构空隙,从而表现出更好的亲水性和吸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敏 有机荧光材料 紫外固化 拉伸强度 玻璃化转变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亚胺复合材料防潮漆性能及防水机理研究
10
作者 史新月 樊林峰 +2 位作者 张文康 武元娥 李松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35,共4页
使用有机硅漆、聚酰亚胺漆和氟塑料清漆对石英纤维增强聚酰亚胺复合材料进行防潮处理,并对防潮漆的吸水性、电性能、表面附着力、耐热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氟塑料清漆表现出更优异的防水性能;表面涂覆一定厚度防潮漆的聚酰亚胺复... 使用有机硅漆、聚酰亚胺漆和氟塑料清漆对石英纤维增强聚酰亚胺复合材料进行防潮处理,并对防潮漆的吸水性、电性能、表面附着力、耐热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氟塑料清漆表现出更优异的防水性能;表面涂覆一定厚度防潮漆的聚酰亚胺复合材料可以保持较好的电性能;氟塑料清漆在聚酰亚胺复合材料表面的附着效果更好;聚酰亚胺漆拥有更好的耐温性能,耐温500℃。防潮漆引入疏水基团或分子结构的紧密堆积均可达到防水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防潮漆 电性能 表面附着力 耐温性能 防水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亚胺类复合隔热材料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李仁豪 鲍艳 赵海航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27-236,共10页
聚酰亚胺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低导热性。近年来,由于对节能的重视,聚酰亚胺类复合材料在隔热领域的应用引起了广泛研究。但传统聚酰亚胺复合隔热材料的隔热效果相比于无机复合材料并不占优势,因此研究具有超低导热系数的聚... 聚酰亚胺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低导热性。近年来,由于对节能的重视,聚酰亚胺类复合材料在隔热领域的应用引起了广泛研究。但传统聚酰亚胺复合隔热材料的隔热效果相比于无机复合材料并不占优势,因此研究具有超低导热系数的聚酰亚胺类复合隔热材料意义重大。本文综述了聚酰亚胺类复合隔热材料的研究进展,首先分析了聚酰亚胺类复合隔热材料的隔热机理,并对聚酰亚胺类复合隔热材料进行了分类,然后重点从聚酰亚胺分子链、填料类型及用量和复合成型工艺三方面归纳了其对聚酰亚胺类复合材料隔热性能的影响,并针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可行性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隔热材料 导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等离子体改性的碳纤维/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研究
12
作者 曹鹏宇 李娜 +1 位作者 王凯 李昕洋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45-250,共6页
分别采用O_(2)等离子体和Ar等离子体对两种具有不同表面特征的碳纤维进行改性处理,通过SEM、AFM、XPS、微脱粘测试等方法系统研究了等离子体改性对碳纤维表面物理化学特性及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界面结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碳纤维在等离... 分别采用O_(2)等离子体和Ar等离子体对两种具有不同表面特征的碳纤维进行改性处理,通过SEM、AFM、XPS、微脱粘测试等方法系统研究了等离子体改性对碳纤维表面物理化学特性及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界面结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碳纤维在等离子体刻蚀下形成微小沟槽并使得原有沟槽加深,表面粗糙程度增大,活性官能团含量最高分别提升38.99%和36.85%。等离子体处理后碳纤维/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界面结合性能均明显增强,其中O_(2)等离子体表现出最优的界面改性效果,对应两种纤维的界面剪切强度分别提高19.24%和23.58%。最后,结合界面剥脱断口的微观形貌及碳纤维表面物理化学特性变化,深入探究了界面改性机理。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处理通过物理啮合及化学键合的协同作用有效提高了碳纤维/聚酰亚胺界面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 碳纤维改性 复合材料 界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含油聚酰亚胺润滑性能及其与氮化硅配副的摩擦磨损分析
13
作者 李颂华 邓俊杰 +2 位作者 张丽秀 王俊海 魏超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70-81,共12页
目的探究多孔聚酰亚胺(PPI)对氮化硅(Si_(3)N_(4))陶瓷材料的减摩润滑效果及其自润滑机理。方法利用Retc球/盘摩擦磨损试验机在浸油和干摩擦条件下进行不同温度和载荷下的滑动摩擦磨损试验,通过泰勒粗糙度仪和3D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试... 目的探究多孔聚酰亚胺(PPI)对氮化硅(Si_(3)N_(4))陶瓷材料的减摩润滑效果及其自润滑机理。方法利用Retc球/盘摩擦磨损试验机在浸油和干摩擦条件下进行不同温度和载荷下的滑动摩擦磨损试验,通过泰勒粗糙度仪和3D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试样在不同润滑条件下的磨损机制与润滑机理。结果浸油条件下的摩擦因数及磨损率要明显低于干摩擦条件下的摩擦因数及磨损率,且在试验时间内PPI含油试样保持润滑持续稳定。在滑动摩擦过程中,PPI含油试样由于温度和压力作用,PPI孔隙内的润滑油逐渐向试样表面移动,形成润滑油膜,使摩擦因数处于一个持续较低的状态,对PPI试样起到良好的润滑和保护作用。随着温度和载荷的增加,润滑油黏度及出油量发生变化导致润滑油膜的质量也发生变化,使PPI在浸油条件下的摩擦因数呈现波动的趋势。结论适当的温度与载荷,有利于形成完整且稳定的润滑油膜,起到较好的润滑效果。因此,合理控制温度和载荷,可使PPI减摩润滑效果最佳,为其作为保持架材料在Si_(3)N_(4)全陶瓷轴承中润滑提供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 Si_(3)N_(4) 润滑性能 摩擦因数 磨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多孔聚酰亚胺自润滑保持架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14
作者 李媛媛 尚晓辉 +2 位作者 李柯颖 刘璐瑶 孙小波 《轴承》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4-169,共6页
为提高航天长寿命轴承用多孔聚酰亚胺(PPI)保持架材料的自润滑性能,采用机械混合和原位聚合的方式分别制备了石墨烯(GP)改性多孔聚酰亚胺材料,通过扫描电镜、压汞仪、万能拉伸试验机及摩擦试验机等设备对其微孔性能、力学性能以及摩擦... 为提高航天长寿命轴承用多孔聚酰亚胺(PPI)保持架材料的自润滑性能,采用机械混合和原位聚合的方式分别制备了石墨烯(GP)改性多孔聚酰亚胺材料,通过扫描电镜、压汞仪、万能拉伸试验机及摩擦试验机等设备对其微孔性能、力学性能以及摩擦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原位聚合能形成“蜂窝状”多孔结构,有利于制备低孔隙率和小孔径的多孔聚酰亚胺材料;石墨烯含量0.5%时,机械混合和原位聚合工艺所制得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均最高,较未改性PPI分别提高了13.0%和42.3%;石墨烯含量0.5%和1.0%时,原位聚合试样具有更优异的耐磨性,磨损量较未改性PPI分别降低了73.3%和4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动轴承 航天轴承 保持架 多孔材料 自润滑 石墨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亚胺多孔含油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被引量:20
15
作者 闫普选 朱鹏 +3 位作者 黄丽坚 王晓东 谷和平 黄培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2-276,共5页
采用冷压烧结工艺制备含聚α-烯烃润滑油、多元醇酯润滑油及锂基通用润滑脂3种聚酰亚胺(PI)多孔含油材料,研究了PI多孔含油材料的含油性能与耐热性能,考察了不同转速条件下3种PI多孔含油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PI多孔含油... 采用冷压烧结工艺制备含聚α-烯烃润滑油、多元醇酯润滑油及锂基通用润滑脂3种聚酰亚胺(PI)多孔含油材料,研究了PI多孔含油材料的含油性能与耐热性能,考察了不同转速条件下3种PI多孔含油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PI多孔含油材料的孔径主要集中于1—0μm范围以内;在摩擦过程中,PI多孔含油材料中的润滑油可以稳定析出并形成润滑膜,从而降低了摩擦系数,其中含聚α-烯烃润滑油PI多孔含油材料的减摩效果最好;在转速较高的条件下,由于PI多孔含油材料中的润滑油缺失,使其摩擦系数迅速上升,并产生大量的摩擦热而导致摩擦表面温度升高,黏着磨损加重,最终导致材料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 多孔含油材料 摩擦磨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尺寸超轻高弹聚酰亚胺纳米纤维气凝胶的制备与性能
16
作者 徐钊 申承成 +5 位作者 赵海峰 刘聪 郭栋才 张羽 王珂 盛强 《机械工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47,97,共6页
采用优化的模板冻干法在不同冷冻温度(−50,−20,0℃)下制备聚酰亚胺(PI)纳米纤维质量分数为0.3%~0.7%的大尺寸PI纳米纤维气凝胶,研究了气凝胶的微观结构、导热性能、力学性能、介电性能以及吸声性能。结果表明:采用模板冻干法制备的PI纳... 采用优化的模板冻干法在不同冷冻温度(−50,−20,0℃)下制备聚酰亚胺(PI)纳米纤维质量分数为0.3%~0.7%的大尺寸PI纳米纤维气凝胶,研究了气凝胶的微观结构、导热性能、力学性能、介电性能以及吸声性能。结果表明:采用模板冻干法制备的PI纳米纤维气凝胶最大尺寸可达50 cm×50 cm×1 cm;−20℃冷冻温度下制备的PI纳米纤维气凝胶的孔洞尺寸更小,纤维分布更均匀;PI纳米纤维质量分数0.3%~0.5%气凝胶的密度在(3~5)×10^(−3) g·cm^(−3),导热系数在0.0236~0.0266 W·m^(−1)·K^(−1),最大压缩应变大于90%,弹性模量在1~3 kPa;PI纳米纤维质量分数0.3%气凝胶的介电常数在1 MHz处为2.65,小于PI固体树脂,PI纳米纤维质量分数0.4%气凝胶在4000~6400 Hz频段下的平均吸声系数可达0.86。制备的PI纳米纤维气凝胶具有超轻质与低导热、良好柔韧性与回弹性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凝胶 隔热材料 纳米纤维 超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共聚结构对智能形变聚酰亚胺性能的影响
17
作者 柴兴鹏 孙雪洁 +1 位作者 韦嘉 俞燕蕾 《功能高分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30,共9页
将形状记忆效应与光致形变性质相结合,使材料在按需塑造不同形状的同时具有光致形变的能力,能够扩展材料的多功能性。然而,在一种材料中同时获得互不干扰的光致形变和形状记忆性能仍然具有挑战。本研究采用三元共聚策略制备交联偶氮苯... 将形状记忆效应与光致形变性质相结合,使材料在按需塑造不同形状的同时具有光致形变的能力,能够扩展材料的多功能性。然而,在一种材料中同时获得互不干扰的光致形变和形状记忆性能仍然具有挑战。本研究采用三元共聚策略制备交联偶氮苯聚酰亚胺,交联结构赋予材料热致形状记忆效应,而侧链中的偶氮苯使其具有光致形变能力。通过引入含有短柔性链段的第二组分二胺单体4,4'-(1,3-丙二氧基)二苯胺(DA3 MG)调节了聚合物中偶氮苯的含量,确保聚酰亚胺在兼具光致形变和形状记忆性能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其综合性能,提升材料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致形变 形状记忆效应 智能材料 三元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基液态金属@COFs的制备及其聚酰亚胺复合涂层的摩擦学性能
18
作者 刘超 唐雨凡 +3 位作者 薛新 靳子 杨仓 鲍艳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2,232,共9页
采用共价有机框架聚合物(COFs)对经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改性的镓基液态金属(GLM)进行包覆,制备了固-液复合润滑微胶囊(GLM@COFs),将GLM@COFs加入到聚酰亚胺(PI)中制备了GLM@COFs/PI复合涂层。通过TEM、XRD和EDS对GLM@COFs的结构组成进... 采用共价有机框架聚合物(COFs)对经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改性的镓基液态金属(GLM)进行包覆,制备了固-液复合润滑微胶囊(GLM@COFs),将GLM@COFs加入到聚酰亚胺(PI)中制备了GLM@COFs/PI复合涂层。通过TEM、XRD和EDS对GLM@COFs的结构组成进行了表征,考察了GLM@COFs添加量〔以4,4'-二氨基二苯醚(ODA)、均苯四甲酸酐(BTDA)和GLM@COFs总质量计,下同〕对GLM@COFs/PI复合涂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采用SEM和XPS探究了磨损面对涂层的磨损机理。结果表明,GLM@COFs呈平均粒径约为2μm的球形;当GLM@COFs添加量为0.9%时,GLM@COFs/PI复合涂层的摩擦学性能最优,摩擦系数和体积磨损率分别为0.22和6.3×10^(–6) mm^(3)/(N·m),与未添加GLM@COFs的PI涂层相比,分别降低了35.3%和61.1%。COFs包覆GLM不仅可有效改善GLM与PI基体的相容性,还可有效发挥COFs与GLM协同减摩和耐磨的作用,在摩擦表面形成一层固-液复合自润滑转移膜,避免了基体和金属摩擦副之间的直接接触,进而有效降低了复合涂层的摩擦系数及体积磨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基液态金属 共价有机框架合物 涂层 摩擦学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琥珀酰亚胺纳米纤维膜改性及其染料吸附性能
19
作者 邱月 杨询 +3 位作者 李昊 李海东 吴国忠 张彩丹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8-95,共8页
为制备环境友好型高效吸附材料,以生物质材料聚琥珀酰亚胺(PSI)为纺丝原料,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纤维膜。通过乙二胺交联和水合肼胺解开环反应,制备得到聚天冬酰肼(PAHy)纳米纤维功能膜,对其化学结构、形貌和吸水倍率进行分析;并以... 为制备环境友好型高效吸附材料,以生物质材料聚琥珀酰亚胺(PSI)为纺丝原料,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纤维膜。通过乙二胺交联和水合肼胺解开环反应,制备得到聚天冬酰肼(PAHy)纳米纤维功能膜,对其化学结构、形貌和吸水倍率进行分析;并以刚果红为阴离子染料模型,探讨了PAHy纳米纤维功能膜对刚果红的吸附性能以及可再生性。结果表明:PSI纳米纤维膜经乙二胺开环后形成交联结构,具备良好的吸水性能;水合肼胺解后形成的PAHy纳米纤维膜仍能保持良好的纳米纤维形貌;当水合肼质量分数为15%、pH值为5时,PAHy纳米纤维膜的吸附性能最优,最大刚果红吸附量为1679.3 mg/g,其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热力学模型,吸附过程主要以化学吸附和单层分子吸附为主;经过4次吸附循环后,PAHy纳米纤维膜对刚果红的吸附量为初始吸附量的83.4%,其具有良好的吸附可再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琥珀 纳米纤维 静电纺丝 吸附性能 可再生性 水处理 吸附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改性聚酰亚胺特种工程塑料的性能分析
20
作者 冯献礼 王一帆 +2 位作者 陈行州 沈丰 王玮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8-133,共6页
美国杜邦公司的Vespel®SP-21作为一种高性能聚酰亚胺工程塑料,因具有优异耐高低温性能、尺寸稳定性和耐磨损性能,已经广泛应用于低温行业,但是,其存在韧性差、加工困难和成本高等问题。为替代Vespel®SP-21,以质量分数为15%的... 美国杜邦公司的Vespel®SP-21作为一种高性能聚酰亚胺工程塑料,因具有优异耐高低温性能、尺寸稳定性和耐磨损性能,已经广泛应用于低温行业,但是,其存在韧性差、加工困难和成本高等问题。为替代Vespel®SP-21,以质量分数为15%的石墨微粉填充结晶性聚酰亚胺,通过热压成型制备了石墨/结晶性聚酰亚胺复合材料(PI/C),系统地测试了PI/C的热学、力学、尺寸稳定性及摩擦磨损等性能,并与Vespel®SP-21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PI/C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约为215℃,熔融温度为370℃,5%热失重温度为537℃,略高于Vespel®SP-21(531℃),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PI/C与Vespel®SP-21在50~150℃范围内具有相当的储能模量,且熔融加工性更加优异,但是耐热性相对较差。PI/C在-150~100℃温度区间内热膨胀系数变化率约为26%,优于Vespel®SP-21的35%;室温下PI/C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压缩强度和简支梁无缺口冲击强度均远高于Vespel®SP-21;在200℃下PI/C也保持了优异的力学性能;在-150℃下PI/C的压缩强度达到297 MPa,表现出更加优异的低温压缩性能;PI/C的摩擦系数为0.3,磨痕宽度为4.5 mm,显示出良好的耐磨损性能。制备的PI/C可替代Vespel®SP-21成为低温环境的优选材料,在低温泵行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 复合材料 摩擦磨损 尺寸稳定性 高温力学性能 低温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