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变形下周期性轴对称多孔微结构等效导热系数分析
1
作者 阎军 刘志辉 +2 位作者 隋倩倩 聂英豪 范志瑞 《计算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0-449,共10页
周期性多孔微结构广泛应用于新型柔性变体飞行器结构设计中。飞行器高速运行产生大量热的同时会发生严重的变形,多孔微结构的变形将直接影响到结构的散热效果。目前,关于周期性多孔微结构变形与等效导热系数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充分的研... 周期性多孔微结构广泛应用于新型柔性变体飞行器结构设计中。飞行器高速运行产生大量热的同时会发生严重的变形,多孔微结构的变形将直接影响到结构的散热效果。目前,关于周期性多孔微结构变形与等效导热系数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因此,本文开展大变形下三种周期性轴对称多孔微结构等效导热系数分析研究。基于逆向运动非线性分析方法,建立了考虑均匀压缩位移载荷下三种微结构大变形非线性分析模型,实现了三种微结构发生大变形下变形前结构形状的求解。利用稳态热传导方法求解变形前后结构的等效导热系数,并对比探讨变形与等效导热系数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大变形情况下,随着压缩位移的增大,周期性轴对称多孔微结构变形前形状发生显著变化,等效导热系数的变化量最大接近90%,因此需考虑大变形下微结构等效导热系数的变化。本研究为大变形情况下多孔微结构的传热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变形 周期性 多孔微结构 逆向运动 等效导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秒脉冲作用下两种多孔微结构光纤超连续谱的产生 被引量:3
2
作者 宋学鹏 林健飞 +3 位作者 陈波 张霞 黄永清 任晓敏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92-695,共4页
报道了利用20 fs激光脉冲在两种多孔微结构光纤产生超连续谱的现象,光纤长度均为40 cm,连续谱展宽范围分别是420-980 nm和570-920 nm。实验上证明了不仅仅具有周期性结构的微结构光纤可以用于产生超连续谱,由无序填充气孔组成的多孔微... 报道了利用20 fs激光脉冲在两种多孔微结构光纤产生超连续谱的现象,光纤长度均为40 cm,连续谱展宽范围分别是420-980 nm和570-920 nm。实验上证明了不仅仅具有周期性结构的微结构光纤可以用于产生超连续谱,由无序填充气孔组成的多孔微结构光纤也可以出现类似的超强非线性和超连续谱展宽。分析表明,小模场面积和高非线性系数更有利于产生宽的超连续谱,不完全光子带隙的存在导致了光谱的分立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子学 多孔微结构光纤 飞秒激光 超连续谱 超短脉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蘑菇状多孔分级结构ZnTiO_(3)/TiO_(2)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祥艳 董如林 +1 位作者 陈智栋 金长春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7-170,176,共5页
以碱式醋酸锌和钛酸四正丁酯分别为锌源和钛源,采用溶胶-凝胶过程合成了具有蘑菇形状分级结构的ZnTiO_(3)/TiO_(2)复合光催化剂,并应用XRD、FT-IR、FESEM和光电流等分析技术,考察了锌-钛比例、煅烧温度对所合成光催化剂的形貌、微结构... 以碱式醋酸锌和钛酸四正丁酯分别为锌源和钛源,采用溶胶-凝胶过程合成了具有蘑菇形状分级结构的ZnTiO_(3)/TiO_(2)复合光催化剂,并应用XRD、FT-IR、FESEM和光电流等分析技术,考察了锌-钛比例、煅烧温度对所合成光催化剂的形貌、微结构及光电特性的影响。当样品锌-钛物质的量比为1∶3,煅烧温度为500℃时,催化剂粒子呈现多孔或中空的蘑菇形状,微米尺寸的蘑菇状催化剂由纳米尺寸的ZnTiO_(3)和TiO_(2)晶体构建。对亚甲基蓝溶液的光催化降解实验表明,该复合光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活性,紫外光照30min内,亚甲基蓝的降解率达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蘑菇状ZnTiO_(3)/TiO_(2) 多孔微结构 分级结构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微结构可控参数建模技术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雷鹏福 戴宁 +2 位作者 汪志鹏 陈为 黄仁凯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53-560,共8页
针对多孔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设计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由复合函数驱动的大规模微结构自动化建模技术。通过函数驱动生成三组平行于三轴方向的微结构基本单元,并借助集合论定义的交、并集操作对其进行组合,通过对生成的规则微结构进行... 针对多孔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设计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由复合函数驱动的大规模微结构自动化建模技术。通过函数驱动生成三组平行于三轴方向的微结构基本单元,并借助集合论定义的交、并集操作对其进行组合,通过对生成的规则微结构进行仿射、弯曲算子操作,能使其获得一定的复杂曲面适形效果。对胞元节点处形成的自然圆角过渡进行了分析,相对于直接过渡、球体过渡这两种节点处理方式,自然圆角过渡的胞元力学性能分别提高了43.6%和27.9%。将3个变阶数圆形截面微结构填充于旋翼截面模型内部,通过计算3个变阶数旋翼模型在指定的10个采样点处的刚度值以得到模型的节点刚度曲线,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调控微结构的分布阶数可以改变模型的刚度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功能一体化 多孔微结构 建模技术 自然圆角过渡 刚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多孔材料水热合成羟基磷灰石 被引量:7
5
作者 汪港 张伟钢 +3 位作者 唐建 严俊 李浩璇 张刚生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038-2040,共3页
研究发现牡蛎白垩层是一种天然方解石质多孔微结构材料,并以其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在90℃水浴、常压条件下与磷酸氢二铵溶液反应生成羟基磷灰石。产物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分析。结果表... 研究发现牡蛎白垩层是一种天然方解石质多孔微结构材料,并以其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在90℃水浴、常压条件下与磷酸氢二铵溶液反应生成羟基磷灰石。产物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常压下反应15min就出现了羟基磷灰石。48h后白垩层几乎完全转化为羟基磷灰石,并且生成的羟基磷灰石仍完好的保留原多孔微结构。这种转化是通过两种历程完成的,即方解石表面的溶解-重结晶及其内部的固态局域规整离子交换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层 多孔微结构 羟基磷灰石 水热反应 反应历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涤纶基叉指电极的柔性电阻式压力传感器
6
作者 谭佳朋 张鹏 +4 位作者 黄梁松 李玉霞 窦刚 陈志富 步晓飞 《传感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65-1372,共8页
柔性压力传感器作为可穿戴智能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体行为监测,电子皮肤系统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更简单地制备一种电极与基底贴合紧密并且佩戴舒适度高的传感器,提出了一种基于点胶工艺和涤纶基叉指电极的柔性电阻式压... 柔性压力传感器作为可穿戴智能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体行为监测,电子皮肤系统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更简单地制备一种电极与基底贴合紧密并且佩戴舒适度高的传感器,提出了一种基于点胶工艺和涤纶基叉指电极的柔性电阻式压力传感器的制备。该传感器选用涤纶作为基底、导电银浆作为电极、聚氨酯和炭黑(PU/CB)聚合材料作为压阻层。采用点胶工艺将导电银浆按叉指状打印到涤纶基底表面,又利用水浴法制备出带有多孔微结构的压阻层。经测试,该压阻式传感器灵敏度最高可达-0.1268 kPa-1(≤6 kPa),具有检测微小压力的能力(≈500 Pa)和较快的响应时间(180 ms),并且在3000 s的重复性测试下仍保持良好的初始性能。将该传感器集成在手套上,并设计了由数据手套、信号采集电路和LabVIEW上位机共同组成的信号监测系统。通过观察上位机的波形和传感模块的颜色变化来判断每根手指所受压力的大小,对抓握物体的重量和操作者手势进行初步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压力传感器 点胶工艺 叉指电极 多孔微结构 数据手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静电场强化多孔介质表面沸腾传热特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海 林宏 +3 位作者 王晨 许浩洁 左磊 王军锋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869-2879,共11页
采用电镀法通过调节电镀电流密度和时长制备出不同孔隙的多孔微结构表面,利用网状电极和介电流体工质AE-3000对高压静电场作用下多孔微结构表面池沸腾换热性能开展研究。通过显微可视化测量手段与沸腾传热特性实验,对比分析了高压静电... 采用电镀法通过调节电镀电流密度和时长制备出不同孔隙的多孔微结构表面,利用网状电极和介电流体工质AE-3000对高压静电场作用下多孔微结构表面池沸腾换热性能开展研究。通过显微可视化测量手段与沸腾传热特性实验,对比分析了高压静电场下不同多孔微结构表面沸腾换热的强化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高压静电场在低热流区对小孔隙结构表面沸腾换热强化效果最佳,电场作用下沸腾传热系数强化因子随多孔微结构换热表面孔隙尺寸增大而减小。与无电场相比,低热流区施加场强为1600 kV/m电场后多孔微结构表面气泡脱离频率最大提升5.11倍,气泡脱离直径下降53.57%。有源电场的引入能够有效解决小孔隙结构表面沸腾气泡脱离困难、逸出阻力大等问题,提高气泡脱离效率,强化沸腾传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场 池沸腾 强化传热 多孔微结构 气泡脱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 co-doped microporous carbon as a high-performance electrode for supercapacitors
8
作者 YAN Jing-jing FANG Xiao-hao +3 位作者 YAO De-zhou ZHU Cheng-wei SHI Jian-jun QIAN Shan-shan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1-242,共12页
Carbon materials with adjustable porosity,controllable het-eroatom doping and low-cost have been receiv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as supercapacitor electrodes.However,using carbon materials with abundant micropores,a h... Carbon materials with adjustable porosity,controllable het-eroatom doping and low-cost have been receiv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as supercapacitor electrodes.However,using carbon materials with abundant micropores,a high surface area and a high-dopant content for an aqueous su-percapacitor with a high energy output still remains a challenge.We report the easy synthesis of interconnected carbon spheres by a polymerization re-action between p-benzaldehyde and 2,6-diaminopyridine.The synthesis in-volves adjusting the mass ratio of the copolymer and KOH activator to achieve increased charge storage ability and high energy output,which are attributed to the high ion-accessible area provided by the large number of micropores,high N/O contents and rapid ion diffusion channels in the porous structure.At a PMEC∶KOH mass ratio of 1∶1,the high electrolyte ion-adsorption area(2599.76 m^(2) g^(−1))and the N/O dopant atoms of the conductive framework of a typical carbon electrode produce a superior specific capacity(303.2 F g^(−1)@0.5 A g^(−1))giving an assembled symmetric capacitor a high energy delivery of 11.3 Wh kg^(−1)@250 W kg^(−1).This study presents a simple strategy for synthesizing microporous carbon and highlights its potential use in KOH-based supercapaci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 codoping Carbon electrode Microporous structure High energy density SUPERCAPACI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质热塑性复合片材吸声性能 被引量:9
9
作者 黄君 孙斌 戴干策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7-181,共5页
以聚丙烯树脂和玻璃纤维为原料,依托预混粉体浸渍专利技术,无需发泡剂,制备出轻质多孔、吸声降噪的轻质热塑性复合材料。利用SEM、偏光显微镜和毛细渗透实验研究了材料的微结构与吸声特性的关系。通过使用驻波管测量材料的吸声系数,分... 以聚丙烯树脂和玻璃纤维为原料,依托预混粉体浸渍专利技术,无需发泡剂,制备出轻质多孔、吸声降噪的轻质热塑性复合材料。利用SEM、偏光显微镜和毛细渗透实验研究了材料的微结构与吸声特性的关系。通过使用驻波管测量材料的吸声系数,分析了材料的厚度和面密度对材料吸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材料的多孔微结构有利于声能的吸收;4mm厚的片材,峰值吸声系数达0.65;材料厚度和面密度的增大,能显著提高其吸声性能,特别是低中频吸声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塑性复合材料 玻璃纤维 轻质 多孔微结构 吸声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秒激光刻蚀增强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邵珠峰 杨秀娟 +1 位作者 陆晓东 钟敏 《半导体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08-614,共7页
通过恒速移动线偏振飞秒激光焦点对非晶硅(a-Si)pin型薄膜太阳电池n型硅膜表面进行绒化刻蚀处理,形成不同周期间隔"凹槽"状结构。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刻蚀后薄膜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证实了刻蚀区域... 通过恒速移动线偏振飞秒激光焦点对非晶硅(a-Si)pin型薄膜太阳电池n型硅膜表面进行绒化刻蚀处理,形成不同周期间隔"凹槽"状结构。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刻蚀后薄膜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证实了刻蚀区域表面能够诱导晶态多孔微结构形成。比较了飞秒激光刻蚀前后a-Si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η)、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密度和填充因子。结果表明,当飞秒激光脉冲能量为0.75 J/cm^2、刻蚀周期间隔为15μm时,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达到14.9%,是未经过激光刻蚀处理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1.87倍。同时,反射吸收谱表明,电池表面多孔"光俘获"微结构的形成对其光电转换效率的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激光 非晶硅(a-Si)太阳电池 微纳加工 多孔微结构 刻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