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子房性状应用于杂种小麦的研究Ⅰ.多子房性状基因和细胞质效应 被引量:15
1
作者 马守才 张改生 +2 位作者 刘宏伟 王军卫 王小利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6期949-953,共5页
利用单体分析和多亲本常规杂交 ,研究了小麦多子房性状基因遗传传递规律和细胞质效应。结果表明 :小麦多子房性状有显、隐性两种基因类别 ,均位于 6B染色体 ;粘果山羊草和偏凸山羊草细胞质对 F1杂合显性多子房性状具有抑制表达作用。多... 利用单体分析和多亲本常规杂交 ,研究了小麦多子房性状基因遗传传递规律和细胞质效应。结果表明 :小麦多子房性状有显、隐性两种基因类别 ,均位于 6B染色体 ;粘果山羊草和偏凸山羊草细胞质对 F1杂合显性多子房性状具有抑制表达作用。多子房小麦对 K、Ven型不育系有着不同程度的育性恢复能力 ,恢复度变幅为 4.82 %~ 48.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多子房性状 基因定位 细胞质效应 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子房性状应用于杂种小麦的研究Ⅱ.多子房小麦的杂种优势与利用 被引量:8
2
作者 马守才 张改生 +1 位作者 刘宏伟 王军卫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6期1295-1299,共5页
利用 3个多子房小麦与 8个普通小麦品种杂交后获得的 2 4个杂种及其相应的亲本材料 ,对多子房小麦的杂种优势与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F1 各性状的杂种优势依次为株高 >穗粒数 >单株产量 >千粒重。单株产量有较强的杂种优... 利用 3个多子房小麦与 8个普通小麦品种杂交后获得的 2 4个杂种及其相应的亲本材料 ,对多子房小麦的杂种优势与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F1 各性状的杂种优势依次为株高 >穗粒数 >单株产量 >千粒重。单株产量有较强的杂种优势 ,1 8个组合超双亲均值 ,平均增产 32 .71 % ;1 2个组合有超标正优势 ,幅度为 3.41~ 42 .84%。多子房小麦杂种优势的主要表现是穗粒数增多 ,其生产应用还应注意加强对多子房小麦其它农艺性状的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子房性状 应用 杂种小麦 多子房小麦 杂种优势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多子房性状近等基因系的选育及遗传背景的检测 被引量:14
3
作者 马守才 张改生 牛娜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85-588,共4页
以矮败小麦为杂交材料,以多子房小麦多II为供体亲本、单子房小麦77(2)为轮回亲本,经过连续回交和自交,初步培育成多子房近等基因系(NIL)M04309-1和M04309-3。应用APAGE技术对NIL及其亲本的遗传相似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育成的... 以矮败小麦为杂交材料,以多子房小麦多II为供体亲本、单子房小麦77(2)为轮回亲本,经过连续回交和自交,初步培育成多子房近等基因系(NIL)M04309-1和M04309-3。应用APAGE技术对NIL及其亲本的遗传相似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育成的多子房近等基因系多子房、单子房性状稳定,农艺性状与77(2)一致;(2)用醇溶蛋白APAGE分析多子房近等基因系的遗传相似性,发现该NIL选系内、系间及选系与轮回亲本间已达到较高的遗传一致性,但含多子房基因的选系低于单子房选系的遗传相似性;(3)用醇溶蛋白检测NIL,未发现其与导致该近等基因系子房性状差异的基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近等基因系 多子房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粒小麦多子房性状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武军 李邦琴 赵继新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8-60,共3页
普通小麦 (♀ )×三粒小麦 (♂ ) ,F1全为单子房植株 ,F2 及以后各代一直表现为单子房性状 ;三粒小麦 (♀ )×普通小麦 (♂ ) ,F1全为多子房小麦 ,F2 分离 ,且多子房植株与单子房植株分离比例为 3∶ 1 ,F3以后仍有部分分离。分... 普通小麦 (♀ )×三粒小麦 (♂ ) ,F1全为单子房植株 ,F2 及以后各代一直表现为单子房性状 ;三粒小麦 (♀ )×普通小麦 (♂ ) ,F1全为多子房小麦 ,F2 分离 ,且多子房植株与单子房植株分离比例为 3∶ 1 ,F3以后仍有部分分离。分析结果表明 ,三粒小麦的多子房性状是在三粒小麦细胞质存在的前提下 ,由 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的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粒小麦 多子房性状 遗传分析 种质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品系多Ⅱ多子房性状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马守才 张改生 +1 位作者 李红茹 赵常胜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5-37,共3页
为了解小麦多子房性状的遗传特性,为多子房性状在小麦高产育种及杂种小麦选育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将多子房小麦品系多Ⅱ分别与4个普通小麦正反杂交,F1自交并与单子房普通小麦回交得到F2和BC1群体。结果表明,F1全为多子房植株,F2分离,... 为了解小麦多子房性状的遗传特性,为多子房性状在小麦高产育种及杂种小麦选育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将多子房小麦品系多Ⅱ分别与4个普通小麦正反杂交,F1自交并与单子房普通小麦回交得到F2和BC1群体。结果表明,F1全为多子房植株,F2分离,且多子房植株与单子房植株分离比例适合于3∶l;BC1分离,其多子房植株与单子房植株分离比例适合于1∶1,说明供试小麦多Ⅱ的多子房性状是由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多子房性状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多子房性状的遗传分析
6
作者 谭恩俭 万勇 《新疆农垦科技》 2009年第1期38-39,共2页
小麦的多子房性状是在小麦遗传育种过程中发现的一种普通小麦的特殊性状,其发育过程中小穗上每朵小花内有3个雌蕊,经过自花授粉或人工授粉,可结2~3粒种子,该性状经过多年种植观察遗传稳定。
关键词 多子房性状 普通小麦 遗传分析 育种过程 发育过程 人工授粉 自花授粉 遗传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