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草鱼趋化因子基因ccl8的克隆、鉴定及其对嗜水气单胞菌和多子小瓜虫感染的表达响应
1
作者 何梦韩 李越 +1 位作者 岑伊莛 郭书权 《水产科技情报》 2025年第4期235-243,共9页
为丰富草鱼趋化因子免疫调控机制的相关研究,克隆了草鱼趋化因子基因ccl8,其全长为675 bp,开放阅读框为315 bp,编码104个氨基酸。该基因具有典型的趋化因子超家族特征,在第31、32、55和71个氨基酸位置具有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氨基... 为丰富草鱼趋化因子免疫调控机制的相关研究,克隆了草鱼趋化因子基因ccl8,其全长为675 bp,开放阅读框为315 bp,编码104个氨基酸。该基因具有典型的趋化因子超家族特征,在第31、32、55和71个氨基酸位置具有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草鱼的ccl8基因与团头鲂的ccl8-like基因同源性较高,为88.3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ccl8基因在健康草鱼的10个不同组织中都有表达,在免疫组织肝胰脏和脾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在头肾、皮肤、肠、鳃、心脏中的相对表达量较高,而在血液、脑和肌肉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最低,这表明ccl8基因在草鱼不同组织中普遍表达。经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草鱼肝胰脏中ccl8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感染6 h后迅速升高,头肾和脾在感染9 h和12 h后才出现峰值,而在皮肤、鳃等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变化。经多子小瓜虫感染后,草鱼皮肤和脾组织中ccl8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感染后48 h最高,而鳃和头肾在感染36 h时相对表达量最高。结果表明,ccl8基因在鱼体被嗜水气单胞菌和多子小瓜虫感染后在不同组织中有快速响应且与入侵部位相关,可能参与了免疫调节反应,在抗病原体感染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ccl8 趋化因子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嗜水气单胞菌 多子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鱼小瓜虫病抗病相关免疫功能酶活性差异和氨基酸组分变化研究
2
作者 陈锋 饶昌浩 +3 位作者 任芸 张显波 黄梦璐 沈玉帮 《水产科技情报》 2025年第4期244-250,共7页
为解决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对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抗病能力减弱的问题,进一步了解多子小瓜虫对草鱼的致病、致死机制,根据草鱼感染小瓜虫病的情况,将其分为健康组、抗病组和易感组,对各组鳃部组织学特... 为解决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对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抗病能力减弱的问题,进一步了解多子小瓜虫对草鱼的致病、致死机制,根据草鱼感染小瓜虫病的情况,将其分为健康组、抗病组和易感组,对各组鳃部组织学特征、抗病相关酶活性指标以及氨基酸组分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健康组和抗病组个体鳃丝结构完整,毛细血管丰富充盈且细胞排列有序,而易感组个体鳃部出现典型的畸形病变特征,如毛细血管明显减少、鳃丝细胞结构紊乱等。抗病组草鱼的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过氧化氢酶(CAT)、溶菌酶(LSZ)、谷草转氨酶(AST)、过氧化物酶(PER)、蛋白酶(PRO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健康组和易感组(P<0.05),而丙二醛(MDA)含量极显著低于易感组(P<0.01);抗病组与易感组之间有20种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抗病组与健康组之间有22种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磷乙醇胺、牛磺酸、精氨酸和赖氨酸是共有的差异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多子小 酶活性 氨基酸组分 抗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瓜虫研究进展及循环水防治实例
3
作者 袁海林 吴欢欢 +6 位作者 黄学潇 刘超 胡文 穆娴 刘茂春 徐华建 邓竣文 《科学养鱼》 2025年第9期59-60,共2页
多子小瓜虫(简称“小瓜虫”)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分布最为广泛的原生动物寄生虫,虫体呈球形,全身披有纤毛,直径约0.8毫米,为肉眼可见的小白点,常寄生在鱼的皮下、尾鳍和鳃部,吸食鱼体组织的营养,并刺激鱼体分泌大量黏液,因此在鱼体表形成... 多子小瓜虫(简称“小瓜虫”)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分布最为广泛的原生动物寄生虫,虫体呈球形,全身披有纤毛,直径约0.8毫米,为肉眼可见的小白点,常寄生在鱼的皮下、尾鳍和鳃部,吸食鱼体组织的营养,并刺激鱼体分泌大量黏液,因此在鱼体表形成一个个白色脓泡,遍布鱼全身。采用光学显微镜镜检鱼体黏液、鳍条和鳃组织可见球状的虫体,虫体中央有一弧形亮带。在患病初期,病鱼会用身体摩擦硬物。表现在鱼鳍上先出现白点,病鱼显得精神呆滞、漂浮于水面,很少活动。或者常在水草、砂石旁侧身迅速游动蹭痒。严重时,导致鱼体周身密布白点、停止摄食、肌体消瘦,直至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动物寄生 多子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香酚的分离及其杀多子小瓜虫活性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姚嘉赟 徐洋 +5 位作者 袁雪梅 蔺凌云 尹文林 潘晓艺 郝贵杰 沈锦玉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69-674,共6页
利用不同极性大小的溶剂石油醚、乙酸乙酯、氯仿、甲醇回流提取丁香制备粗提物,进行杀灭多子小瓜虫幼虫和包囊的药效活性追踪,确定丁香杀虫的活性部位为石油醚提取部分,进而利用硅胶柱层析和中压制备液相等分离技术结合活性追逐试验追... 利用不同极性大小的溶剂石油醚、乙酸乙酯、氯仿、甲醇回流提取丁香制备粗提物,进行杀灭多子小瓜虫幼虫和包囊的药效活性追踪,确定丁香杀虫的活性部位为石油醚提取部分,进而利用硅胶柱层析和中压制备液相等分离技术结合活性追逐试验追踪分离丁香石油醚提取物(对多子小瓜虫幼虫和包囊的100%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50mg/L和80mg/L),最终分离获得一种杀虫活性物质,经质谱、核磁氢谱、核磁碳谱等多种波谱分析技术确定该活性物质为丁香酚。体外杀虫结果表明,丁香酚对多子小瓜虫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其对幼虫15min、1h、2h、3h和4h的半数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6.21(5.85~6.65)mg/L、3.50(3.24~3.84)mg/L、2.90(2.62~3.22)mg/L、2.33(2.10~2.50)mg/L和2.15(1.98~2.32)mg/L,对幼虫4h的100%杀灭的质量浓度为3.5mg/L,对包囊6h的100%杀灭质量浓度为3.5mg/L。结果表明,丁香酚是一种具有较好开发前景的杀多子小瓜虫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酚 多子小 活性追踪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子小瓜虫感染后草鱼TLR信号通路基因的表达动态 被引量:5
5
作者 赵飞 谭爱萍 +5 位作者 孔璐璐 刘付翠 邓玉婷 潘厚军 张瑞泉 姜兰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885-1892,共8页
【目的】明确草鱼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信号通路基因在防御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multifiliis)感染过程中的免疫作用,为有效防控鱼类多子小瓜虫感染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多子小瓜虫感染草鱼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目的】明确草鱼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信号通路基因在防御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multifiliis)感染过程中的免疫作用,为有效防控鱼类多子小瓜虫感染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多子小瓜虫感染草鱼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分析在不同时间点(感染后6 h、12 h、1 d、2 d、3 d、5 d和7 d)草鱼部分TLRs基因(TLR1、TLR2、TLR4、TLR9、TLR20和TLR21)、接头蛋白基因(MyD88和TRIF)、信号转导分子(IRAK4和IRAK1)及细胞因子(IL-1β、TNF-α和IFN)在其皮肤和脾脏中的表达动态变化。【结果】草鱼感染多子小瓜虫后,TLR1、TLR2、TLR9、TLR20和TLR21基因在皮肤和脾脏中的表达主要呈上调趋势,TLR4基因在皮肤中主要呈上调表达,在脾脏中则主要呈下调表达;TLR信号通路接头蛋白基因MyD88和TRIF的表达变化趋势明显不同,其中,MyD88基因的表达在感染后第1~3 d均呈显著上调趋势(P<0.05,下同),而TRIF基因的表达在整个试验过程中绝大多数时间点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IRAK4和IRAK1在皮肤和脾脏中的表达也主要呈上调趋势,但在脾脏中IRAK4在感染后第1 d和IRAK1在感染后第6 h的表达呈显著下调趋势;IL-1β和TNF-α在绝大多数时间点均显著上调,但IFN的表达基本没有变化。【结论】草鱼TLR信号通路中的部分TLRs基因(TL1、TLR2、TLR4、TLR9、TLR20和TLR21)、接头蛋白基因(MyD88)、信号转导分子(IRAK4和IRAK1)及下游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均参与防御多子小瓜虫感染的免疫反应,尤其是在感染早期和中期发挥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多子小 Toll样受体(TLR) 信号通路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子小瓜虫的形态发生及其寄生导致翘嘴鲌鳃组织病理变化 被引量:9
6
作者 王哲 刘春雷 +1 位作者 顾泽茂 翟艳花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35-941,共7页
为阐明小瓜虫的形态发生及其对鳃组织的危害过程,本文开展了多子小瓜虫的光镜观察和翘嘴鲌鳃组织病理切片方面的研究。光镜形态研究发现小瓜虫运动时呈球形,直径500—800μm;前端具有耳廓状胞口和内陷的袋状胞咽;环境温度为18℃时,滋养... 为阐明小瓜虫的形态发生及其对鳃组织的危害过程,本文开展了多子小瓜虫的光镜观察和翘嘴鲌鳃组织病理切片方面的研究。光镜形态研究发现小瓜虫运动时呈球形,直径500—800μm;前端具有耳廓状胞口和内陷的袋状胞咽;环境温度为18℃时,滋养体经1h左右发育成包囊,体表形成一层透明胶膜,并以虫体中央的分裂沟为界进行二分裂;子代虫体从8细胞期进入16细胞期时,包囊内部形成内胞膜将子代虫体等分为两个集团。组织切片结果显示虫体呈卵圆形,挤压了周围的包裹细胞,导致组织变形;鳃小片黏连,鳃丝上皮细胞受到破坏,严重区域鳃丝结构被完全破坏。本研究解析了小瓜虫的形态发生与发育过程以及对宿主危害的组织病理结构与机制,为揭示小瓜虫的侵染、发育和成熟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小瓜虫病害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子小 滋养体 形态发生 翘嘴鲌 组织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温对多子小瓜虫孵化及幼虫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张其中 张占会 +1 位作者 陈达丽 鉏超 《生态科学》 CSCD 2010年第2期116-120,共5页
多子小瓜虫引起的白点病是严重危害淡水鱼类的重要疾病之一,该寄生虫的发育繁殖受温度影响极大,因此,温度是影响小瓜虫培养及其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为了阐明温度在多子小瓜虫生活史中的作用,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了水温对该寄生虫包... 多子小瓜虫引起的白点病是严重危害淡水鱼类的重要疾病之一,该寄生虫的发育繁殖受温度影响极大,因此,温度是影响小瓜虫培养及其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为了阐明温度在多子小瓜虫生活史中的作用,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了水温对该寄生虫包囊形成、孵化和幼虫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在4℃左右或28—32℃,多子小瓜虫都不能孵化,但有少部分虫体以包囊形式存活下来;在9~27℃,随水温升高,包囊形成和孵化时间缩短,孵化率升高至100%,孵出的感染性幼虫活力增强,但活力维持时间缩短至4h。因此,建议在多子小瓜虫培养及人工感染试验中,维持23℃左右的水温较合适,这时感染性幼虫使用的有效时限是孵出后4h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子小 感染性幼活力 水温: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氢异喹啉衍生物的合成及体外抗多子小瓜虫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姚嘉赟 徐洋 +5 位作者 袁雪梅 蔺凌云 尹文林 潘晓艺 郝贵杰 沈锦玉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1-146,共6页
合成四氢异喹啉衍生物并进行杀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药效评价。以1-甲基-1,2,3,4-四氢异喹啉为起始原料,在2位的胺基上引入与环己甲酰氯、苯甲酰氯、噻吩甲酰氯、乙酰氯以及氯乙酰氯等不同的酰基进而合成5种四氢异... 合成四氢异喹啉衍生物并进行杀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药效评价。以1-甲基-1,2,3,4-四氢异喹啉为起始原料,在2位的胺基上引入与环己甲酰氯、苯甲酰氯、噻吩甲酰氯、乙酰氯以及氯乙酰氯等不同的酰基进而合成5种四氢异喹啉衍生物(化合物1~化合物5),研究其对小瓜虫掠食体和包囊的杀虫活性,并对杀虫活性物质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5种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的杀虫活性,其中,化合物1 [(1-甲基-3,4-二氢异喹啉-2(1H)-基)-苯基-甲酮]的杀虫活性最强,其对多子小瓜虫掠食体4 h的100%杀灭浓度为24.0 mg/L,对包囊6 h的100%杀灭浓度为60.0 mg/L,对掠食体的半数致死浓度(LD_(50))为16.4mg/L。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1对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的48 h LD_(50)为234.3 mg/L,其安全浓度为64.1 mg/L。研究表明,化合物1[(1-甲基-3,4-二氢异喹啉-2(1H)-基)-苯基-甲酮]是一种具有较好开发前景的杀小瓜虫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氢异喹啉衍生物 掠食体 包囊 多子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蒿末水浸提液对多子小瓜虫杀灭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徐先栋 周智勇 +2 位作者 盛银平 黄江峰 饶毅 《水产科技情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0-72,共3页
采用0.05、0.1、0.5、1.0以及5.0 g/L 5个浓度梯度的青蒿末水浸提液对多子小瓜虫成虫、幼虫及孢囊进行离体杀灭试验。结果表明:0.5 g/L以上浓度的青蒿末水浸提液可完全杀灭多子小瓜虫的幼虫,0.1~1.0 g/L浓度可部分杀灭成虫,1.0 g/L浓... 采用0.05、0.1、0.5、1.0以及5.0 g/L 5个浓度梯度的青蒿末水浸提液对多子小瓜虫成虫、幼虫及孢囊进行离体杀灭试验。结果表明:0.5 g/L以上浓度的青蒿末水浸提液可完全杀灭多子小瓜虫的幼虫,0.1~1.0 g/L浓度可部分杀灭成虫,1.0 g/L浓度可部分抑制孢囊分裂,5.0 g/L浓度可完全杀灭成虫和孢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子小 青蒿 水浸提液 体外杀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薄鳅感染多子小瓜虫一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海涛 张其中 +1 位作者 赵海鹏 周传江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6-156,F003,共2页
关键词 长薄鳅 多子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取代四氢异喹啉衍生物的合成及杀多子小瓜虫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姚嘉赟 张成赛 +6 位作者 尹文林 蔺凌云 潘晓艺 曹铮 刘忆翰 夏炎春 沈锦玉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68-773,共6页
以苯乙醇为起始原料,对醇基的α位碳上的氢进行取代,反应合成3种N-取代四氢异喹啉衍生物(化合物1~3),研究其对多子小瓜虫掠食体和包囊的杀虫活性,评价杀虫活性物质的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合成的3种四氢异喹啉衍生物对多子小瓜虫的掠食... 以苯乙醇为起始原料,对醇基的α位碳上的氢进行取代,反应合成3种N-取代四氢异喹啉衍生物(化合物1~3),研究其对多子小瓜虫掠食体和包囊的杀虫活性,评价杀虫活性物质的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合成的3种四氢异喹啉衍生物对多子小瓜虫的掠食体和包囊均具有一定的杀灭作用,其中化合物1(2-甲胺基-1,2,3,4-四氢异喹啉-1-甲腈)的杀虫活性最强,其对多子小瓜虫掠食体4h的100%灭杀质量浓度为20.0mg/L,对包囊6h的100%灭杀质量浓度为40.0mg/L,对掠食体的半数致死质量浓度为11.6mg/L。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化合物1对翘嘴红鲌的48h半致死质量浓度为62.78mg/L。2-甲胺基-1,2,3,4-四氢异喹啉-1-甲腈具有较好的体外杀多子小瓜虫活性,且毒性较低,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喹啉衍生物 掠食体 包囊 多子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种中草药杀灭离体多子小瓜虫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彬 张其中 +1 位作者 陈本亮 付耀武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7期147-153,共7页
研究了40种中草药不同浓度水提物对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的离体杀灭效果,结果表明:夏枯草、仙鹤草和三七等18种中草药在浓度为50g/L时才能在4h内杀灭多子小瓜虫滋养体;药物浓度为10g/L时,槐花、皂角刺和毛冬青等13... 研究了40种中草药不同浓度水提物对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的离体杀灭效果,结果表明:夏枯草、仙鹤草和三七等18种中草药在浓度为50g/L时才能在4h内杀灭多子小瓜虫滋养体;药物浓度为10g/L时,槐花、皂角刺和毛冬青等13种中草药可杀灭滋养体;药物浓度为1g/L时,紫荆和鹅不食草即可杀灭滋养体;药物浓度为0.1g/L时,只有生姜能杀灭多子小瓜虫滋养体。生姜水提物对滋养体和幼虫的最低致死浓度分别为100、50mg/L,半数有效浓度分别为30.3、15.7mg/L,100mg/L可完全抑制包囊孵化。由此可见生姜是一种可有效杀灭多子小瓜虫的中草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 生姜 活性 多子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子小瓜虫的繁殖、离体存活、感染及病理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素芳 马成伦 《淡水渔业》 1986年第5期32-34,40,共4页
多予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灶危害鱼类较严重的寄生虫之一。自1876年Fouquel命名后,小瓜虫的繁殖曾引起各国学者的争论。Norsheimer,Maclennqn和Hass等作了这方面的研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倪达书等也进行过此... 多予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灶危害鱼类较严重的寄生虫之一。自1876年Fouquel命名后,小瓜虫的繁殖曾引起各国学者的争论。Norsheimer,Maclennqn和Hass等作了这方面的研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倪达书等也进行过此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繁殖方法 多子小 离体存活率 寄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子小瓜虫生态特性研究现状 被引量:3
14
作者 宋飞彪 王伟洪 +1 位作者 吴礼广 杨兵 《河北渔业》 2012年第5期45-48,共4页
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s)是淡水寄生性原生动物,分布广泛,对寄主无严格选择性,几乎能感染所有的淡水鱼类,常常给水产养殖业和观赏鱼业造成极大的损失,因此小瓜虫病一直是全球研究的热点。目前,针对小瓜虫病的研究大多... 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s)是淡水寄生性原生动物,分布广泛,对寄主无严格选择性,几乎能感染所有的淡水鱼类,常常给水产养殖业和观赏鱼业造成极大的损失,因此小瓜虫病一直是全球研究的热点。目前,针对小瓜虫病的研究大多从治疗方法上入手,而忽视了对多子小瓜虫的基础研究,本文就多子小瓜虫的生态特性、病理学特征与致病机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分析,旨在为国内小瓜虫病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子小 生态特性 病理 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激隐核虫与多子小瓜虫免疫学特性比较研究综述 被引量:3
15
作者 柯翎 龚晖 +1 位作者 杨金先 刘晓东 《福建水产》 2010年第3期77-81,共5页
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与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是影响渔业生产重要寄生虫,本文主要阐述了刺激隐核虫与多子小瓜虫种内和种间的免疫学相似性和差异性,及其两种寄生虫抑动抗原的免疫学特性以及克隆表达... 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与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是影响渔业生产重要寄生虫,本文主要阐述了刺激隐核虫与多子小瓜虫种内和种间的免疫学相似性和差异性,及其两种寄生虫抑动抗原的免疫学特性以及克隆表达研究。为免疫学方法预防两种寄生虫病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隐核 多子小 免疫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子小瓜虫滋养体糖蛋白残基的种类和分布研究
16
作者 赖晓健 熊静 +1 位作者 张哲 李忠琴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13-717,共5页
应用伴刀豆凝集素A、麦胚凝集素、大豆凝集素和荆豆凝集素Ⅰ,检测寄生于金鱼皮肤、鳃和鳍上的多子小瓜虫滋养体糖蛋白残基的种类和分布。研究结果发现,伴刀豆凝集素A和麦胚凝集素免疫阳性染色在金鱼皮肤、鳃和鳍寄生的滋养体上均有分布... 应用伴刀豆凝集素A、麦胚凝集素、大豆凝集素和荆豆凝集素Ⅰ,检测寄生于金鱼皮肤、鳃和鳍上的多子小瓜虫滋养体糖蛋白残基的种类和分布。研究结果发现,伴刀豆凝集素A和麦胚凝集素免疫阳性染色在金鱼皮肤、鳃和鳍寄生的滋养体上均有分布,麦胚凝集素免疫阳性染色强于伴刀豆凝集素A,未见有大豆凝集素和荆豆凝集素Ⅰ免疫阳性染色。鳃上寄生的滋养体伴刀豆凝集素A免疫阳性染色最强,皮肤次之,鳍最弱。鳍上寄生的滋养体麦胚凝集素免疫阳性染色最强,皮肤次之,鳃最弱。研究结果表明,滋养体有单糖D-甘露糖和D-葡萄糖,以及氨基衍生物乙酰氨基葡萄糖。寄生于鳃上的滋养体D-甘露糖和D-葡萄糖可能较多,寄生在鳍上的滋养体乙酰氨基葡萄糖可能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凝集素 多子小 糖基 金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蛇(鱼旬)感染多子小瓜虫病一例
17
作者 赵海鹏 张耀光 +1 位作者 陈达丽 王志坚 《四川动物》 CSCD 2003年第4期234-234,共1页
关键词 蛇鮈 多子小 饲养 浮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肽HBβ-C在全雄和杂交黄颡鱼对多子小瓜虫抗性差异中的作用 被引量:8
18
作者 熊阳 王帅 +2 位作者 丹成 张义兵 梅洁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75-985,共11页
为研究全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瓦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和杂交黄颡鱼(黄颡鱼P.fulvidraco♀×瓦氏黄颡鱼P.vachelli♂)对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的抗性差异,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黄颡鱼... 为研究全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瓦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和杂交黄颡鱼(黄颡鱼P.fulvidraco♀×瓦氏黄颡鱼P.vachelli♂)对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的抗性差异,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黄颡鱼皮肤黏液蛋白质组,发现其血红蛋白源抗菌肽(HBβ-C)位于血红蛋白β链HBβ的碳端,共33个氨基酸。利用化学合成的不同浓度的HBβ-C肽段进行体外抗虫实验,研究发现其能有效杀死滋养体、包囊体和掠食体阶段的多子小瓜虫,其中15μg/mL的HBβ-C能在3min内杀死所有滋养体。基因表达量分析显示,在杂交黄颡鱼的鳃和皮肤组织中,HBβ的mRNA表达量高于全雄黄颡鱼;但在应对小瓜虫感染的过程中,全雄黄颡鱼的HBβmRNA转录水平快速提升,其表达水平和上升倍率显著高于杂交黄颡鱼。蛋白表达量分析显示,HBβ在全雄黄颡鱼鳃组织中的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杂交黄颡鱼。免疫荧光定位结果显示,抗菌肽HBβ-C特异地在红细胞中表达,可以分泌并附着在滋养体上。综上所述,相对于杂交黄颡鱼,全雄黄颡鱼中HBβ具有更高的翻译效率,可以更高效地应对多子小瓜虫的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子小 全雄黄颡鱼 杂交黄颡鱼 血红蛋白β链 抗菌肽 体外抗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裸鲤和黄河裸裂尻鱼感染多子小瓜虫的病理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马德昭 田菲 +6 位作者 刘思嘉 汤永涛 宋文珠 王虹蕾 史建全 祁洪芳 赵凯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81-1091,共11页
为探讨不同裂腹鱼类感染多子小瓜虫后的病理学差异,利用多子小瓜虫对青海湖裸鲤指名亚种(Gymnocypris przewalskii przewalskii)和黄河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pylzovi Kessler)实施感染实验,并对2种鱼进行了深入的病理学研究。研究结... 为探讨不同裂腹鱼类感染多子小瓜虫后的病理学差异,利用多子小瓜虫对青海湖裸鲤指名亚种(Gymnocypris przewalskii przewalskii)和黄河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pylzovi Kessler)实施感染实验,并对2种鱼进行了深入的病理学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2种鱼的死亡量均呈现先激增后明显回落的趋势,青海湖裸鲤死亡高峰在感染后第3至第4天,黄河裸裂尻鱼死亡高峰在第3至第5天,青海湖裸鲤的死亡比黄河裸裂尻鱼急剧。(2)感染后2种鱼体表均出现大量肉眼可见的白点。青海湖裸鲤皮肤黏液分泌量明显增加,体表形成胶状黏液层,黏液层中见不同细胞期小瓜虫包囊。黄河裸裂尻鱼鳍出现蛀鳍现象,皮肤出现细菌感染样溃烂。(3)解剖发现,感染组青海湖裸鲤和黄河裸裂尻鱼肝脏发生病理改变呈淡黄色,胆有不同程度肿大。(4)组织切片和电镜观察显示,小瓜虫在鳃部位的寄生导致青海湖裸鲤和黄河裸裂尻鱼鳃丝黏连,鳃小片和鳃丝上皮细胞萎缩、脱落,鳃丝结构被严重破坏。小瓜虫在2种鱼皮肤的寄生使寄生部位组织突起,周围组织塌陷。青海湖裸鲤表皮下层出现空隙,表皮结构被严重破坏。黄河裸裂尻鱼皮肤表皮细胞出现空泡化病理改变,失去原有紧密结构,表皮层和固有层间界限变模糊。综上所述,小瓜虫的感染对青海湖裸鲤和黄河裸裂尻鱼的鳃和皮肤组织造成严重损伤,但2种鱼表现的症状和造成的组织损伤类型有明显差异,这与2种鱼长期适应不同水体环境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裸鲤指名亚种 黄河裸裂尻鱼 多子小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瓦氏黄颡鱼多子小瓜虫病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3
20
作者 贺扬 樊威 +3 位作者 陈杰 廖碧华 覃川杰 王均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16-1022,共7页
【目的】探讨多子小瓜虫对瓦氏黄颡鱼的致病机理。【方法】对6尾小瓜虫感染的自然发病的瓦氏黄颡鱼的皮肤、鳃、胃肠道、肝、脾、肾和心进行石蜡切片制备、常规HE染色和爱先蓝-糖原染色(AB-PAS),并对各组织脏器进行病理损伤观察。【结... 【目的】探讨多子小瓜虫对瓦氏黄颡鱼的致病机理。【方法】对6尾小瓜虫感染的自然发病的瓦氏黄颡鱼的皮肤、鳃、胃肠道、肝、脾、肾和心进行石蜡切片制备、常规HE染色和爱先蓝-糖原染色(AB-PAS),并对各组织脏器进行病理损伤观察。【结果】多子小瓜虫感染后,鱼体主要表现为消瘦,皮肤出现小白点,严重时可见皮肤破溃;皮肤黏液涂片和鳃丝压片可见虫体。病理学观察各组织脏器病理变化显示:多子小瓜虫对胃肠道、肝、脾、肾和心影响较小,且未见虫体寄生;但可引起鳃和皮肤严重病变,并大量寄生于鳃和皮肤。多子小瓜虫可寄生于鳃的鳃丝、鳃耙和鳃弓,引起其结构紊乱,鳃小片、鳃耙和鳃弓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鳃耙和鳃弓上的味蕾细胞消失或被增生的细胞掩盖,且感染后黏液细胞尤其以Ⅴ型黏液细胞明显增多。多子小瓜虫寄生于皮肤,可引起寄生部位或隆起或溃烂,表皮层黏液细胞和棒状细胞增生、坏死,真皮的致密层向表皮层隆起,形成"乳头样"结构,肌纤维颗粒变性、严重时出现坏死溶解,肌间隙炎性细胞浸润。【结论】多子小瓜虫主要损伤瓦氏黄颡鱼的皮肤和鳃,导致鱼体食欲丧失,渗透失调,最终破坏机体内环境,引起鱼体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氏黄颡鱼 多子小 皮肤 组织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