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三十年来的中国多声部民歌研究及展望 被引量:11
1
作者 樊祖荫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09年第3期21-26,共6页
1978年以后,随着整个中华民族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包括多声部民歌研究在内的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开始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本文举要概述了近30年来涌现出来的对多声部民歌的研究成果;展望未来,提出了拓宽... 1978年以后,随着整个中华民族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包括多声部民歌研究在内的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开始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本文举要概述了近30年来涌现出来的对多声部民歌的研究成果;展望未来,提出了拓宽其研究层面的设想和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多声部民歌 民间多声 回顾 展望 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壮族多声部民歌和声特征研究——以平果哈嘹《时逢好年景》与马山三顿欢《孤苦吟》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戴伟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4-147,共4页
本文通过对广西壮族多声部民歌的旋律形态、调式体系、结构特征的本体分析研究,并以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广西平果县哈嘹二声部民歌《时逢好年景》和马山县三顿欢三声部民歌《孤苦吟》为实例,从和声音程、和声色彩上研究... 本文通过对广西壮族多声部民歌的旋律形态、调式体系、结构特征的本体分析研究,并以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广西平果县哈嘹二声部民歌《时逢好年景》和马山县三顿欢三声部民歌《孤苦吟》为实例,从和声音程、和声色彩上研究其和声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壮族多声部民歌 平果哈嘹 马山三顿欢 和声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蜀羌多声部民歌的体裁形式探论 被引量:1
3
作者 肖萍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6-159,共4页
羌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一员,历史悠久,现今主要聚居于岷江上游的广大地区。羌族多声部民歌风格古朴,保存了较多的传统风貌,是羌族人民留给人类的一笔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研究羌族历史的宝贵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史料价值... 羌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一员,历史悠久,现今主要聚居于岷江上游的广大地区。羌族多声部民歌风格古朴,保存了较多的传统风貌,是羌族人民留给人类的一笔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研究羌族历史的宝贵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史料价值和传承价值。本文从山歌、劳动歌、酒歌、风俗歌、舞歌等五方面对羌族多声部民歌的体裁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族 多声部民歌 体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北苗族多声部民歌探析
4
作者 杨明刚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4-156,共3页
黔西北苗族多声部民歌是我国少数民族多声部音乐的一朵艳丽的奇葩,它以非凡的文化纯正性、艺术的多元性与音乐性格的独特性屹立于世,它的多声部浑然天成、道法自然,表达了自强不息、乐观豁达的生命精神与生活情怀。本文以题材、歌词以... 黔西北苗族多声部民歌是我国少数民族多声部音乐的一朵艳丽的奇葩,它以非凡的文化纯正性、艺术的多元性与音乐性格的独特性屹立于世,它的多声部浑然天成、道法自然,表达了自强不息、乐观豁达的生命精神与生活情怀。本文以题材、歌词以及音乐本体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它独具一格的多声音乐形态的探析,能对其进行更好的传承与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西北苗族 多声部民歌 题材 歌词 音乐本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多声部民歌及其未来走向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梅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1-113,共3页
我国具有丰富的多声部民歌资源,它们在音乐题材、织体形态和审美风格上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对这些多声部民歌展开研究,不仅有利于推进和深化我国合唱艺术的民族化进程,有利于我国现代合唱艺术的繁荣,而且也会极大的促进世界合唱艺术... 我国具有丰富的多声部民歌资源,它们在音乐题材、织体形态和审美风格上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对这些多声部民歌展开研究,不仅有利于推进和深化我国合唱艺术的民族化进程,有利于我国现代合唱艺术的繁荣,而且也会极大的促进世界合唱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因此,本文采用比较视角,通过西方合唱艺术与中国多声部民歌的对比,指出中国多声部民歌的独特个性和审美特质,并思考我国多声部民歌的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音乐比较 多声部民歌 民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壮族多声部民歌的表演实践与认知模式
6
作者 朱腾蛟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8-122,165,共16页
不同地区与支系的壮族拥有丰富且多样的多声部歌唱形式。壮族多声部民歌的织体形态所呈现出的多样性与各地民间歌手在表演实践中的互动方式与协作关系的差异密切相关。“高与低”“起与收”以及“合与分”三对重要的关系是壮族民间歌唱... 不同地区与支系的壮族拥有丰富且多样的多声部歌唱形式。壮族多声部民歌的织体形态所呈现出的多样性与各地民间歌手在表演实践中的互动方式与协作关系的差异密切相关。“高与低”“起与收”以及“合与分”三对重要的关系是壮族民间歌唱主体在认知、表述与实践多声部歌唱时的焦点,以此构成主位视角下以表演实践为基础的认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 多声部民歌 表演实践 认知模式 协作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壮族三声部民歌产生年代小考 被引量:1
7
作者 黄滔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1987年第4期56-61,共6页
一九八二年四月间,在广西南宁召开全国部分省、区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座谈会上,范西姆同志发表了《壮族三声部民歌初见》(调查报告)之后,引起了人们的反响与关注。这几年来也有不少同志先后深入广西中部进行采访,但是,对它的产生年代至... 一九八二年四月间,在广西南宁召开全国部分省、区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座谈会上,范西姆同志发表了《壮族三声部民歌初见》(调查报告)之后,引起了人们的反响与关注。这几年来也有不少同志先后深入广西中部进行采访,但是,对它的产生年代至今尚无结论。因此,笔者前年亲赴广西各地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实地调查,其所得和认为如下:1985年11月24至26日,向马山县人大副主任蓝成祺同志采访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部 壮族师公戏 多声部民歌 少数民族 演唱形式 山歌 声部 歌手 产生年代 唱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民歌复调技法探析 被引量:6
8
作者 梁甫基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1-24,共4页
本文在研究广西多声部民歌的歌唱习俗及其声部组合规律与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实例分析和理论探讨,归纳了民歌中运用复调技法的某些具有特点的类型。如:对比式结合、横向移动式结合、模仿式结合等。本文认为:长音持续与音型衬托中的节... 本文在研究广西多声部民歌的歌唱习俗及其声部组合规律与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实例分析和理论探讨,归纳了民歌中运用复调技法的某些具有特点的类型。如:对比式结合、横向移动式结合、模仿式结合等。本文认为:长音持续与音型衬托中的节奏持续和加花装饰持续;调式调性重叠中的同主音调式重叠及调外色彩层的重叠在民歌中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调技法 多声部民歌 声部组合 广西 徵调式 探析 调式调性 声部 节奏 色彩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西多声部音乐的比较谈起 被引量:5
9
作者 樊祖荫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58-59,共2页
论及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关系及其比较研究,我以为首先必须弄清各自的基本情况及其本质特点,然后应在同一层面上以相对应的方式来进行比较。不然,其比较结果常不能说明问题。譬如,不少文章都说西方是多声思维、复音音乐,中国是单声思维。
关键词 比较谈 西方音乐文化 多声部民歌 多声思维 基本情况 汉族 比较研究 中国音乐 苏联 民间合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当前“非遗”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2014海口·黎族音乐传承与保护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被引量:8
10
作者 樊祖荫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共4页
十余年来,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许多成就,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若干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加强对"非遗"本体及其保护的研究、让"非遗"与城镇化建设同行、保持"非遗"在旅游展... 十余年来,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许多成就,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若干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加强对"非遗"本体及其保护的研究、让"非遗"与城镇化建设同行、保持"非遗"在旅游展示中的本真性与继续挖掘未被发现的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四个方面,阐述了个人的思考与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保护 城镇化建设 本真性 多声部民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樊祖荫教授学术之路管窥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天祥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09年第3期176-185,F0002,I0001-I0007,共18页
在中国的音乐学者中,樊祖荫教授的学术风格较为特别。其研究横跨音乐学与作曲技术理论两大领域,并且分别取得了重要成就。本文探究樊祖荫教授的学术之路,认为其全部学术成就可以用"一个中心:建立中国音乐理论体系;两个基本点:中国... 在中国的音乐学者中,樊祖荫教授的学术风格较为特别。其研究横跨音乐学与作曲技术理论两大领域,并且分别取得了重要成就。本文探究樊祖荫教授的学术之路,认为其全部学术成就可以用"一个中心:建立中国音乐理论体系;两个基本点:中国多声部民歌研究、五声调式和声研究"来概括。其基本研究思路为:先做个案,进而专题,再而专著;具体到作曲技术理论,则增加理论结合实践的环节。他的研究,更多地带有作曲家的务实背景;他的创作,更多地带有音乐学家的印记。在他的身上,体现着一代中国音乐学人为建立中国音乐理论体系而奋斗的历程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声部民歌 五声调式和声 音乐教育 个案 专题 论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曲同工 不谋而合——我国民间音乐多声手法与西方近现代和声技法之比较 被引量:2
12
作者 阮弘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29-133,共5页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生成和发展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西方近现代音乐的兴起和形成,尽管时间相对短暂,它也有受独特的地理、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的历史进程。这两者在音乐艺术领域的某些方面却有着相同之处。诸如我国民间器乐曲...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生成和发展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西方近现代音乐的兴起和形成,尽管时间相对短暂,它也有受独特的地理、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的历史进程。这两者在音乐艺术领域的某些方面却有着相同之处。诸如我国民间器乐曲中由于受乐器构造、音域的影响而产生的翻高翻低的旋律进行;民间锣鼓中不同节奏的声部组合;渐进式、不对称的曲式结构;自由多变的节拍,如散板;在合奏中发挥各器乐的性能和音色;演唱演奏中的即兴性以及民间器乐中小型多样的组合形式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民间音乐 西方近现代音乐 和声技法 三度结构 多声部民歌 多声音乐 民间合唱 手法 音乐文化 五声音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