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声乐多声思维训练——重唱训练功用研究
1
作者 刘洪岩 崔向东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2-194,共3页
声乐训练多年以来一直以声乐发声技巧训练为主,忽视了声,乐多声立体思维的重要性。重唱就很好的解决了声乐多声思维的问题。并且在集体协作精神、视唱练耳和舞台表演能力的提高方面都具有相当显著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多声思维 重唱 概念 功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声思维中的力度层次在钢琴音乐创作中的体现
2
作者 谈大为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30-132,共3页
钢琴虽然是独奏乐器,但由于其多声的特点,作品中更多体现了管弦乐的多声思维。特别是钢琴作品中的力度层次,不仅仅表现在作曲家在乐谱上所标示的力度标记上,我们应以多声思维来解析作品,通过仔细阅读乐曲的节拍标记,同时要看到节拍在乐... 钢琴虽然是独奏乐器,但由于其多声的特点,作品中更多体现了管弦乐的多声思维。特别是钢琴作品中的力度层次,不仅仅表现在作曲家在乐谱上所标示的力度标记上,我们应以多声思维来解析作品,通过仔细阅读乐曲的节拍标记,同时要看到节拍在乐曲中所隐含的变化,以及乐曲所常用的典型节奏型,分析节拍与节奏所代表的力度变化;还要看到乐曲的音区变化以及单个声部与多个声部的走向变化,分析其中所隐含的力度变化;同时兼顾声部关系以及声部数量,分析出主次旋律和陈述与高潮时的声部数量关系;以及分析乐曲的调式调性和每一个和弦的功能意义及和弦结构还有和弦外音的种类及其解决方式,体验其中隐含的力度变化。只有通过这样对乐谱全方位的分析,才能完整地理解作曲家在作品中力度处理的想法,准确地表达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只有形成这样的多声读谱思维,才能在钢琴作品中的创作中了解到正确的力度表现方式,形成良好的力度处理思维,才能更好的完成钢琴作品的分析与演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度 多声思维 钢琴作品 音乐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论多声思维及其时空性、系统性
3
作者 李汉杰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1987年第2期31-32,共2页
由文化部主办、委托武汉音乐学院召开的"全国高等音乐院校和声学学术报告会"已在不久前结束了。与会代表向大会提交的学术论文,部分已在《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以及本刊等学术季刊的八七年第一期上全文发表,还有一部分... 由文化部主办、委托武汉音乐学院召开的"全国高等音乐院校和声学学术报告会"已在不久前结束了。与会代表向大会提交的学术论文,部分已在《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以及本刊等学术季刊的八七年第一期上全文发表,还有一部分论文也以摘要的形式集中载于《中国音乐学》今年第一期上。为了更全面地反映这次会议的成果,本刊继而刊出另外十五篇论文摘要以利于学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声思维 系统性 时空性 多声音乐 中国音乐学 音乐美学 高等音乐院校 浅论 相结合 主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西多声部音乐的比较谈起 被引量:5
4
作者 樊祖荫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58-59,共2页
论及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关系及其比较研究,我以为首先必须弄清各自的基本情况及其本质特点,然后应在同一层面上以相对应的方式来进行比较。不然,其比较结果常不能说明问题。譬如,不少文章都说西方是多声思维、复音音乐,中国是单声思维。
关键词 比较谈 西方音乐文化 多声部民歌 多声思维 基本情况 汉族 比较研究 中国音乐 苏联 民间合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乐作以崇德,其声归于始初——从歌剧《北川兰辉》的创作手法看音乐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融入
5
作者 任佳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19年第4期110-114,共5页
歌剧,以美声唱法与管弦乐队建构的一种西方舞台表演艺术一直是中国专业音乐发展道路上不断探索的一个"年轻领域"。在宣扬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当下,歌剧这一体裁更进一步被推升至中西文化交汇的聚点。在这个聚点之... 歌剧,以美声唱法与管弦乐队建构的一种西方舞台表演艺术一直是中国专业音乐发展道路上不断探索的一个"年轻领域"。在宣扬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当下,歌剧这一体裁更进一步被推升至中西文化交汇的聚点。在这个聚点之下,脚本、音乐、演唱、乐队、导演、舞美无一不例外地需要做到把握当代、为人民抒写这个最终命题。因而,观当代歌剧,《北川兰辉》中诸多唱段融合巴蜀民间调式,不仅运用大量支声复调手法而且借助丰富的乐队音响诠释人物情感,最终体现出音乐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融入,从而达到为时代画像、为时代明德的立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剧 北川兰辉 民族调式 多声思维 音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对朱践耳室内乐《玉》的创作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阮昆申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0-112,共3页
本文选择以朱践耳的室内乐作品《玉》为研完对象,从音乐分析的角度入手,深入作品本身,有针对性的对作品的音高组织、多声思维、琵琶演奏技法以及美学意义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进而说明在这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中国当代室内乐的袁现... 本文选择以朱践耳的室内乐作品《玉》为研完对象,从音乐分析的角度入手,深入作品本身,有针对性的对作品的音高组织、多声思维、琵琶演奏技法以及美学意义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进而说明在这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中国当代室内乐的袁现新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 中国传统音乐 多声思维 演奏技法 美学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的不同”与“不及的不同” 被引量:2
7
作者 魏廷格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60-61,共2页
其实,(我觉得)早在1928年,赵元任在他的《新诗歌集》序中,已经用极平易的语句,将中西音乐的关系说得挺清楚了。他说:“要比较中西音乐的异同,得要辨清楚哪一部分是不同的不同,哪一部分是不及的不同。”
关键词 多声思维 中国音乐 中西音乐 赵元任 新诗歌 民族音乐文化 关系说 多声音乐 中国现代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音回响,再诉眷恋之情——析肖武雄艺术歌曲《永远爱你,中国》创作特征
8
作者 任佳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3-92,共10页
《永远爱你,中国》是一首女高音独唱作品。作为一首艺术歌曲,其具有艺术歌曲的普遍特征,也存在着一些游离于艺术歌曲之外的个性化表达。本文以《永远爱你,中国》为研究对象,旨在剖析作品的创作技法以及音乐文化内涵,并且试图透过音符窥... 《永远爱你,中国》是一首女高音独唱作品。作为一首艺术歌曲,其具有艺术歌曲的普遍特征,也存在着一些游离于艺术歌曲之外的个性化表达。本文以《永远爱你,中国》为研究对象,旨在剖析作品的创作技法以及音乐文化内涵,并且试图透过音符窥探作曲家浓烈而深厚的个人情感——对祖国的眷恋和歌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歌曲 《永远爱你 中国》 色彩性 多声思维 蒙太奇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