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塔大底盘层间隔震结构地震响应控制研究
1
作者 刘谦敏 苗启松 +1 位作者 閤东东 陈曦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8-156,共9页
探讨不同响应控制方法对层间隔震建筑抗震性能的影响,并识别不同方法在提升层间隔震建筑抗震性能方面的优劣,进而为层间隔震结构地震响应控制设计提供参考。基于一多塔大底盘层间隔震结构工程案例,分别考虑在隔震层和大底盘中加入黏滞... 探讨不同响应控制方法对层间隔震建筑抗震性能的影响,并识别不同方法在提升层间隔震建筑抗震性能方面的优劣,进而为层间隔震结构地震响应控制设计提供参考。基于一多塔大底盘层间隔震结构工程案例,分别考虑在隔震层和大底盘中加入黏滞阻尼器以及增加大底盘刚度这3种方案,基于Perform-3D建立了3种设计案例和原型结构的弹塑性分析模型,对比分析了4个结构的地震响应,从而识别出3种设计方案对多塔大底盘层间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的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对隔震层位移和大底盘楼面加速度控制效果最优的方案是在隔震层中设置黏滞阻尼器,但该方案会导致塔楼的地震响应显著增加;对大底盘层间位移角以及塔楼层间位移角和楼面加速度的控制效果最优的方案是增加大底盘刚度。对于塔楼的层间位移角,3种方案均无明显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塔大底盘层间隔震结构 黏滞阻尼器 刚度 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底盘双塔结构层间隔震技术的抗震性能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清 薛耀东 +2 位作者 王永花 刘航 杨鸣泽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5-91,114,共8页
大底盘双塔结构在地震时底盘与上部塔楼连接处的薄弱层易遭到破坏。为解决竖向刚度不均匀造成的地震破坏,采用层间隔震技术,在大底盘与上部塔楼之间设置隔震层,减小传入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运用SAP2000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层间隔震结... 大底盘双塔结构在地震时底盘与上部塔楼连接处的薄弱层易遭到破坏。为解决竖向刚度不均匀造成的地震破坏,采用层间隔震技术,在大底盘与上部塔楼之间设置隔震层,减小传入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运用SAP2000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层间隔震结构和非隔震结构模型,对其进行时程分析。结果表明:隔震结构的加速度幅值,层间位移,底部剪力都相应地减小;隔震结构的变形主要由隔震层承担,隔震结构加速度和层间位移在隔震层处达到最大值,层间剪力在隔震层处大幅度减小,起到了相应的隔震效果,为工程实际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底盘双塔结构 间隔 响应 时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向地震作用下层间隔震结构的动力反应研究
3
作者 胡岳 汪权 汤涛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3-378,共6页
文章针对竖向地震作用下高层结构隔震层位置变化对结构竖向动力反应的影响问题,研究5种层间隔震结构分别在3种竖向地震作用下的竖向动力反应。以国际平台的20层Benchmark钢结构模型为基准模型,利用ANSYS软件建立隔振层分别位于第1层、第... 文章针对竖向地震作用下高层结构隔震层位置变化对结构竖向动力反应的影响问题,研究5种层间隔震结构分别在3种竖向地震作用下的竖向动力反应。以国际平台的20层Benchmark钢结构模型为基准模型,利用ANSYS软件建立隔振层分别位于第1层、第3层、第5层、第7层和第9层的层间隔震结构有限元数值模型,对比分析5种层间隔震结构分别在竖向ElCentro波、竖向Taft波、竖向天津波作用下的楼层竖向位移、楼层位移角、楼层竖向加速度和基底轴力等竖向动力反应。结果表明:在竖向地震作用下,楼层竖向位移和楼层位移角控制效果较差,甚至会出现增大的现象,基底轴力具有较小的控制效果;随着隔震层位置的升高,楼层竖向加速度和基底轴力均逐渐增大,但当隔震层位于第9层时,楼层竖向加速度和基底轴力相较于隔震层位于第7层时有一定的减小。该文研究成果可用于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高层结构抗震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结构 BENCHMARK模型 竖向地作用 竖向动力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底盘层间隔震模型试验与平–扭耦合效应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吴应雄 陆剑峰 +1 位作者 赵欣 林友勤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8-55,共8页
大底盘结构在竖向刚度突变处震害严重,采用层间隔震体系能有效解决底盘和塔楼间刚度及质量突变的问题。已有研究对层间隔震结构进行了大量的数值分析,但相应的振动台试验研究缺乏,且塔楼偏置的大底盘层间隔震结构平扭耦合效应研究未见... 大底盘结构在竖向刚度突变处震害严重,采用层间隔震体系能有效解决底盘和塔楼间刚度及质量突变的问题。已有研究对层间隔震结构进行了大量的数值分析,但相应的振动台试验研究缺乏,且塔楼偏置的大底盘层间隔震结构平扭耦合效应研究未见报道。因此为了指导工程抗震设计,研究了塔楼偏置的大底盘层间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和平–扭耦合效应。首先,建立一个位于8度设防区具有典型工程应用意义且塔楼偏置的大底盘结构(单塔楼),其底盘为2层,塔楼为6层,塔楼与底盘的平面面积比为1∶2.4,塔楼高宽比为1∶3,符合大底盘结构的受力特征和条件;接着,对其进行简化和缩尺并制作模型;最后,进行了双向振动台试验与数值分析对比。试验得到了模型各楼层的加速度和层间位移。结果表明:采用层间隔震技术,塔楼各层加速度和层间位移减震效果均显著,在0.60g作用下,减震率(Y向)分别为83.13%和81.18%以上;底盘加速度响应不减少反而增加,减震率(Y向)处于–12.69%~–24.07%;底盘层间位移减震率(Y向)在15.53%~17.15%,减震效果差;进一步分析得,模型在0.60g作用下塔楼仍处于弹性,而底盘在0.40g作用下就进入了弹塑性,且底盘第2层位移明显大于第1层。基于振动台的试验结果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进一步分析了结构的平–扭耦合效应。结果表明,与抗震模型相比,层间隔震底盘扭转角减少2/3,隔震层扭转响应较大但不向塔楼传递,塔楼层间扭转角趋于零,塔楼与底盘的扭转耦联效应不明显,从而塔楼偏置的大底盘单塔楼建筑采用层间隔震形式时,可有效降低结构的扭转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底盘结构 塔楼偏置 间隔 振动台试验 平–扭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层装配式层间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及破坏失效模式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卫杰彬 谭平 +1 位作者 匡珍 周福霖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71-176,共6页
本文在同时考虑隔震层及其上、下部结构非线性的基础上,对一高层装配式层间隔震结构进行了动力弹塑性分析。通过分析结构地震响应,研究其不同地震波输入下的抗震性能。并通过增量动力分析(IDA)探讨高层装配式层间隔震结构在超大地震下... 本文在同时考虑隔震层及其上、下部结构非线性的基础上,对一高层装配式层间隔震结构进行了动力弹塑性分析。通过分析结构地震响应,研究其不同地震波输入下的抗震性能。并通过增量动力分析(IDA)探讨高层装配式层间隔震结构在超大地震下的损伤机理和失效破坏模式,为高层层间隔震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结构 结构 间隔 弹塑性分析 破坏失效 增量动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结构相互作用对层间隔震结构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尚荣 谭平 +2 位作者 杜永峰 包超 周福霖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246-252,共7页
基于集总参数SR(Sway-Rocking)模型,建立层间隔震结构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简化分析模型,推导得到简化模型动力特性参数表达式,进而通过对结构反应传递函数和方差进行分析,讨论波速参数和结构高宽比对体系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SS... 基于集总参数SR(Sway-Rocking)模型,建立层间隔震结构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简化分析模型,推导得到简化模型动力特性参数表达式,进而通过对结构反应传递函数和方差进行分析,讨论波速参数和结构高宽比对体系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SSI效应的层间隔震结构,延长了体系周期,同时,也放大了各子结构位移反应,而对上、下部子结构的加速度反应影响不同,其影响程度主要与场地剪切波速和体系高宽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结构 土-结构相互作用 集总参数模型 动力特性 传递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层间隔震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尚荣 谭平 +2 位作者 杜永峰 周福霖 赵丽洁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42-48,共7页
考虑地震动和结构物理参数不确定性,提出一种基于响应面法的层间隔震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以中心复合设计方法建立地震动-层间隔震结构样本,对系统样本模型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分别建立层间隔震结构各子结构的响应面模型,在此... 考虑地震动和结构物理参数不确定性,提出一种基于响应面法的层间隔震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以中心复合设计方法建立地震动-层间隔震结构样本,对系统样本模型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分别建立层间隔震结构各子结构的响应面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蒙特卡洛模拟获得易损性曲线。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计算量少、精度高,有效提高了易损性分析作为层间隔震结构性能评估的时效性,具有较大的工程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面法 间隔结构 蒙特卡洛模拟法 易损性分析 中心复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场地震下层间隔震偏心结构的减震控制 被引量:16
8
作者 谭平 殷伟希 张颖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81-286,共6页
提出了近场地震分析模型,建立了层间隔震偏心结构平-扭耦联运动方程。基于三刚片系简化模型分析了偏心参数对层间隔震偏心结构的影响规律,定量分析了近场地震中脉冲分量对层间隔震偏心结构地震反应的作用效应。研究了在隔震层附设黏滞... 提出了近场地震分析模型,建立了层间隔震偏心结构平-扭耦联运动方程。基于三刚片系简化模型分析了偏心参数对层间隔震偏心结构的影响规律,定量分析了近场地震中脉冲分量对层间隔震偏心结构地震反应的作用效应。研究了在隔震层附设黏滞阻尼器的参数优化规律并对某典型算例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层间隔震体系隔震层处设置参数合适的黏滞阻尼器可有效地控制上部结构、隔震层与下部结构结构的地震响应,减小结构的基底剪力,对改善层间隔震偏心结构的地震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 偏心结构 近场地 黏滞阻尼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性能的层间隔震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张尚荣 谭平 +2 位作者 杜永峰 周福霖 包超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88-196,共9页
提出一种基于性能的层间隔震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定义了层间隔震结构的四个极限状态,提出基于层间隔震结构极限破坏状态确定结构抗震性能水平限值的方法。通过考虑近场与远场地震动的不确定性,采用增量动力分析(IDA)对比分析了一... 提出一种基于性能的层间隔震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定义了层间隔震结构的四个极限状态,提出基于层间隔震结构极限破坏状态确定结构抗震性能水平限值的方法。通过考虑近场与远场地震动的不确定性,采用增量动力分析(IDA)对比分析了一传统抗震结构和相应层间隔震结构在近、远场地震作用下的概率地震需求危险性及基于性能的地震易损性,分别得到传统抗震结构和相应层间隔震结构的地震危险性曲线和易损性曲线,给出层间隔震结构的破坏概率,探讨了层间隔震结构的破坏模式和破坏规律,为受地震灾害的层间隔震结构损伤评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结构 增量动力分析 易损性分析 近场地 需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间隔震结构计算模型的简化分 被引量:35
10
作者 李向真 欧海龙 林舒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21-125,共5页
本文通过对层间隔震结构整体动力性能及时域反应的分析,用模态练合方法建立了该结构计算分析简 化模型。该模型合理、可靠,为建立实用设计方法、推广层间隔震结构的应用提供了有效途径。
关键词 间隔结构 模态综合方法 时域反应分析 计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SGA-Ⅱ的巨-子结构层间隔震体系优化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良坤 谭平 +2 位作者 李祥秀 张颖 周福霖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7-193,共7页
对巨-子结构中子结构采用层间隔震策略,形成巨-子结构层间隔震体系。建立了该新型隔震体系的分析模型与运动方程,采用复模态方法在随机域内推导了该体系的随机地震响应方差。基于NSGA-Ⅱ算法提出了巨-子结构层间隔震体系参数优化流程,... 对巨-子结构中子结构采用层间隔震策略,形成巨-子结构层间隔震体系。建立了该新型隔震体系的分析模型与运动方程,采用复模态方法在随机域内推导了该体系的随机地震响应方差。基于NSGA-Ⅱ算法提出了巨-子结构层间隔震体系参数优化流程,仿真分析表明了该优化设计方法的准确性与高效性。对巨-子结构层间隔震体系的进一步研究表明,随子结构质量比增大,其减震工作机理也相应地从调谐转化为耗能隔震。此外,时程分析也表明巨-子结构采用层间隔震策略后,主结构和子结构的地震响应均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且体系的输入能、动能、变形能和主结构自身耗能均有较大程度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子结构 间隔体系 NSGA-1Ⅱ 复模态 随机振动 优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位层间隔震结构地震反应参数影响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祁皑 许航莉 +1 位作者 郑国琛 范宏伟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1-56,共6页
针对考虑参数优化的层间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中,传统抗震结构与隔震层位于结构较高位置时的试验部分进行仿真分析,验证了层剪切计算模型的合理性。并采用两质点计算模型,经过分析拟合得到能使高位层间隔震结构减震效果达到整体最优的设... 针对考虑参数优化的层间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中,传统抗震结构与隔震层位于结构较高位置时的试验部分进行仿真分析,验证了层剪切计算模型的合理性。并采用两质点计算模型,经过分析拟合得到能使高位层间隔震结构减震效果达到整体最优的设计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间隔结构 仿真分析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客站房桥合一结构层间隔震优化策略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国巍 余志武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57-164,共8页
作为当前高速铁路建造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客站形式———房桥合一结构体系已经开始应用于实际工程,其抗震设防研究有着迫切需求和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对房桥合一结构中设置层间隔震来实现减震控制开展研究工作,并重点探讨此类控制方法... 作为当前高速铁路建造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客站形式———房桥合一结构体系已经开始应用于实际工程,其抗震设防研究有着迫切需求和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对房桥合一结构中设置层间隔震来实现减震控制开展研究工作,并重点探讨此类控制方法的参数优化策略。首先建立了房桥合一结构数值模型,通过引入虚拟激励法推导了高效准确的随机计算式,继而指出采用参数域方法进行优化更为合理,它可实现隔震层参数有效配置。最后,通过数值研究对随机地震激励下房桥合一结构层间隔震优化策略进行了验证分析,分别基于单桥模型和多桥模型研究了其减震机理和减震效果,提出可提高减震效果的参数优化策略。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设置经过参数合理优化的层间隔震装置对房桥合一结构减震是可行且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桥合一结构 间隔 虚拟激励法 参数域 优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间隔震结构模型降阶和优化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周强 黄襄云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9-67,共9页
基于模态综合理论,对层间隔震结构的多质点计算模型进行了降阶分析,推导了1个新型的两质点模型。与常规的两质点模型相比较,本模型中下部质点的质量为隔震层下部子结构的第1阶模态质量而不是总质量,并且下部质点所受的地震作用要考虑下... 基于模态综合理论,对层间隔震结构的多质点计算模型进行了降阶分析,推导了1个新型的两质点模型。与常规的两质点模型相比较,本模型中下部质点的质量为隔震层下部子结构的第1阶模态质量而不是总质量,并且下部质点所受的地震作用要考虑下部子结构的第1阶振型参与系数。与常规两质点模型相比较,提出的模型在预测顶部加速度和基底剪力方面与多质点全模型的计算结果更为接近,尤其是在预测基底剪力方面。据此,基于底部剪力均方值最小评价指标对隔震层的优化参数给出了解析解。进一步的,考察了隔震层设置位置对层间隔震结构减震效果的影响,分析表明,当隔震层位置处于原结构的下部时,对顶层加速度和基底剪力有较明显的减震效果,随着隔震层所处楼层的提升,减震效果逐渐减弱,因此隔震层的位置应优先安装在结构的中下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结构 模态综合理论 模型降阶 参数优化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波变换的层间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尚荣 杜永峰 +1 位作者 惠迎新 毛明杰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36-842,共7页
利用小波多分辨率分析将地震动加速度分解为多频段小波分量,并运用复模态方法推导其计算层间隔震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公式,讨论各频段地震信号及结构响应的能量分配。同时利用小波时频工具分析地震动能量在时频域内的分布对层间... 利用小波多分辨率分析将地震动加速度分解为多频段小波分量,并运用复模态方法推导其计算层间隔震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公式,讨论各频段地震信号及结构响应的能量分配。同时利用小波时频工具分析地震动能量在时频域内的分布对层间隔震结构响应的影响,进而为考察地震动非平稳性对层间隔震结构非线性分析的影响提供方法。利用小波分析的以上优势,对一典型层间隔震结构分别进行弹性和弹塑性分析,结果表明弹性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可由该地震波各小波分量的响应叠加而得,地震动能量在时间上的集中会对层间隔震结构响应产生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变换 间隔结构 多分辨率分析 复模态法 动非平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SSI效应的层间隔震结构自振特性及随机响应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尚荣 邓海瑞 +2 位作者 胡宇琛 谭金宝 刘欣雨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51-660,共10页
基于水平摇摆阻尼系统模型,建立土-层间隔震结构简化分析模型,将地基土等效到上部结构,推导得到简化模型动力特性参数表达式,并通过对结构周期比及振型参与位移进行分析,讨论质量比及土体剪切波速对层间隔震结构自振特性的影响规律。利... 基于水平摇摆阻尼系统模型,建立土-层间隔震结构简化分析模型,将地基土等效到上部结构,推导得到简化模型动力特性参数表达式,并通过对结构周期比及振型参与位移进行分析,讨论质量比及土体剪切波速对层间隔震结构自振特性的影响规律。利用虚拟激励法及均匀调制非平稳随机响应分析方法,分别从时域和频域角度分析不同场地条件下SSI效应对层间隔震结构的振动响应影响。结果表明:在刚性地基下,结构质量比对结构周期比及振型参与位移的影响较小,SSI效应放大了各子结构响应,尤其对下部子结构响应影响最大,各子结构在场地土差异下变化明显,软土场地下各子结构响应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结构 土-结构相互作用 自振特性 随机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惯容‑层间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吴应雄 郑祥浴 +2 位作者 翁锦华 王林建 江丽玲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22-1232,共11页
已有研究表明惯容系统与基础隔震技术结合使用可以减小长周期地震动下基础隔震结构的动力响应,但惯容系统对层间隔震结构控制效果与基础隔震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研究。提出将SPIS‐Ⅱ惯容系统应用于层间隔震结构,对惯容系统进行参数设计... 已有研究表明惯容系统与基础隔震技术结合使用可以减小长周期地震动下基础隔震结构的动力响应,但惯容系统对层间隔震结构控制效果与基础隔震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研究。提出将SPIS‐Ⅱ惯容系统应用于层间隔震结构,对惯容系统进行参数设计,通过数值分析研究长周期地震动下惯容‐层间隔震结构的减震效果。结果表明:采用虚拟激励法求解结构的随机振动响应,能够快捷有效地确定惯容系统参数;惯容系统大大减少了隔震层位移,有效解决了长周期地震动下隔震层位移超限的问题,且随地震动幅值增大,位移减震率也随之提高;惯容‐层间隔震系统在很好地控制上部结构响应的同时,进一步减小了下部子结构的地震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结构 长周期地 惯容系统 位移 位移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模态能量平衡法的层间隔震结构性能评估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德稳 刘长春 +1 位作者 张亚飞 房思彤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32-838,共7页
目的建立一种能够对层间隔震结构进行抗震性能评估的实用方法.方法通过建立层间隔震结构的简化动力方程,根据多模态能量平衡方法给出层间隔震建筑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的评估流程,并通过实际工程案例验证评估方法的精确度及可靠性.结果基于... 目的建立一种能够对层间隔震结构进行抗震性能评估的实用方法.方法通过建立层间隔震结构的简化动力方程,根据多模态能量平衡方法给出层间隔震建筑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的评估流程,并通过实际工程案例验证评估方法的精确度及可靠性.结果基于多模态能量平衡法的层间隔震抗震性能评估方法预测结果与弹塑性时程分析法计算结果平均值接近,误差为0~15%,在可接受范围内.结论笔者提出的层间隔震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可以考虑高阶振型的影响,流程清晰、精度可靠且计算简单,适用于层间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结构 多模态 能量平衡 性能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摆动的层间隔震结构自振特性及随机响应分析
19
作者 张尚荣 毛明杰 +1 位作者 刘芳兰 包超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8-124,共7页
采用铅芯叠层橡胶支座的层间隔震结构,由于结构自重和活载产生的竖向荷载较大,当叠层橡胶层的总厚度较大时,隔震支座在产生水平变形的同时,也会产生竖向压缩变形,导致上部子结构产生摆动效应,同时对下部子结构的响应也产生影响,进而影... 采用铅芯叠层橡胶支座的层间隔震结构,由于结构自重和活载产生的竖向荷载较大,当叠层橡胶层的总厚度较大时,隔震支座在产生水平变形的同时,也会产生竖向压缩变形,导致上部子结构产生摆动效应,同时对下部子结构的响应也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层间隔震结构的隔震效果.根据层间隔震结构的自振特性将其简化为两质点模型和多质点模型,分析层间隔震结构考虑摆动效应时的固有自振特性,以及采用虚拟激励法,运用均匀调制非平稳随机响应分析方法,分析隔震层摆动对层间隔震结构的振动响应影响.结果表明,考虑层间隔震结构的摆动效应,将对各子结构的响应产生不同的影响;考虑摆动效应的不同质量比的层间隔震结构,自振特性变化规律存在一界限刚度比K;随着隔震层刚度比的增大,考虑摆动效应的层间隔震结构各子结构的响应逐渐趋近于未考虑摇摆特性结构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结构 摆动效应 自振特性 随机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随机风作用下层间隔震混合耗能结构系列响应的简明封闭解
20
作者 赵立菊 葛新广 王善库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182-2187,共6页
为了获取随机风载荷下结构的响应,给出了层间隔震混合耗能结构基于Davenport风速谱横向脉动风作用下的简明封闭解。首先,建立了层间隔震和粘弹性阻尼器组成的混合耗能结构的横风向振动方程;其次,综合运用复模态法和虚拟激励法提出了结... 为了获取随机风载荷下结构的响应,给出了层间隔震混合耗能结构基于Davenport风速谱横向脉动风作用下的简明封闭解。首先,建立了层间隔震和粘弹性阻尼器组成的混合耗能结构的横风向振动方程;其次,综合运用复模态法和虚拟激励法提出了结构频率响应特征值函数的二次正交化,获得了结构系列响应的0阶和2阶谱矩以及绝对加速度方差的简明封闭解;最后,以8层层间隔震混合耗能结构为例,利用该方法对其结构系列响应方差和谱矩进行了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 混合耗能结构 频率响应特征值函数 二次正交化 DAVENPORT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