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基因序列比较分析海南橡胶树炭疽病菌遗传种群 被引量:18
1
作者 林春花 董瑛 +2 位作者 刘文波 缪卫国 郑服丛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43-951,共9页
橡胶树炭疽病是橡胶树上一种重要叶部病害,已知病原菌有胶孢炭疽菌和尖孢炭疽菌,它们是复合种群,群下种类多,遗传多样性丰富。利用ITS、GAPDH、CHS-1和ACT基因的部分序列,对来自海南省橡胶树不同植胶地点的16株炭疽菌,进行基因谱系比较... 橡胶树炭疽病是橡胶树上一种重要叶部病害,已知病原菌有胶孢炭疽菌和尖孢炭疽菌,它们是复合种群,群下种类多,遗传多样性丰富。利用ITS、GAPDH、CHS-1和ACT基因的部分序列,对来自海南省橡胶树不同植胶地点的16株炭疽菌,进行基因谱系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采用单基因部分序列和4基因拼接序列都能将供试菌株分为两大类群:胶孢炭疽菌复合群和尖孢炭疽菌复合群。其中,来自于儋州HN06、乐东志仲HN02和保亭大本HN16的3个菌株聚类于尖孢炭疽菌复合群,其余13个菌株聚类于胶孢炭疽菌复合群。4基因拼接序列分析还可以看出,胶孢炭疽菌复合群下参试的9个菌株都属于分支Musae Clade。但是采用单基因或4基因拼接序列均不能将海南橡胶炭疽菌鉴定到复合群下的具体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树 炭疽病菌 多基因序列分析 遗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引起田间昆虫流行病的虫生真菌的多基因序列鉴定 被引量:1
2
作者 黄姗 宋章永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1-51,共11页
本研究采用形态学鉴定、单基因、多基因序列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等方法对引起山东临沂地区的白菜地夜蛾科昆虫流行病的病原真菌进行鉴定,明确了此病原真菌的系统分类地位。通过菌株的菌落特征、培养特征和产孢特性初步确定引起山东临沂地... 本研究采用形态学鉴定、单基因、多基因序列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等方法对引起山东临沂地区的白菜地夜蛾科昆虫流行病的病原真菌进行鉴定,明确了此病原真菌的系统分类地位。通过菌株的菌落特征、培养特征和产孢特性初步确定引起山东临沂地区夜蛾科昆虫流行病的病原菌系绿僵菌属Metarhizium spp.,通过多基因序列测定、系统发育进化分析,进一步确定引起流行病的菌株为莱氏绿僵菌Metarhizium rileyi,菌株命名为SDMr01。用浓度为1.0×10^(8)个/mL的SDMr01孢子悬浮液分别浸泡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及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2龄幼虫进行致病性测定,14 d后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7.1%、80.5%。结果表明,莱氏绿僵菌SDMr01对部分夜蛾科害虫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及开发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氏绿僵菌 多基因序列分析 分离鉴定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株中华绒螯蟹源二尖梅奇酵母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力比较
3
作者 刘群 孙妍 +3 位作者 魏俊利 陈浩楠 董学旺 包海岩 《微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93,共11页
本研究旨在比较两株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源酵母菌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力差异,采用多基因序列分析对其进行物种鉴定,结合人工感染试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反应检测及生长曲线测定进行比较分析。基于ITS rRNA、26S rRN... 本研究旨在比较两株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源酵母菌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力差异,采用多基因序列分析对其进行物种鉴定,结合人工感染试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反应检测及生长曲线测定进行比较分析。基于ITS rRNA、26S rRNA、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两株分离菌株均被鉴定为二尖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bicuspidata),分别被命名为Y1和W1;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两株分离菌株均能导致中华绒螯蟹的“牛奶病”,而且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菌株Y1相较于菌株W1能够导致中华绒螯蟹更高的死亡率(100%VS.48.33%±2.36%);两株分离菌株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呈现明显的表型差异,其中,菌株W1菌落呈白色,细胞呈卵圆形、表面圆润光滑,而菌株Y1菌落呈淡黄色,细胞呈椭圆形、表面粗糙,且菌株Y1细胞大于菌株W1细胞;生理生化特征显示两株分离菌株的生理生化指标基本相同,生长曲线显示菌株Y1更早进入对数生长期,到达平台期。本研究明确了两株致“牛奶病”二尖梅奇酵母在相同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力差异,丰富了二尖梅奇酵母的分子分类学研究,为深入研究二尖梅奇酵母致病机制提供参考,为中华绒螯蟹“牛奶病”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二尖梅奇酵母 牛奶病 生物学特性 多基因序列分析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橡胶树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和C. fructicola的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21
4
作者 林春花 杨欢 +4 位作者 赵晓宇 潘潇涵 刘文波 缪卫国 郑服丛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9-136,共8页
橡胶树炭疽病是橡胶树上一种重要叶部病害,胶孢炭疽菌复合群为我国橡胶树炭疽病的重要病原菌,但至今未知具体是由复合群下哪些种引起。为了对前期已经确定为属于胶孢炭疽菌复合群的来自海南13株胶孢炭疽菌进行进一步种属鉴定,本研究继... 橡胶树炭疽病是橡胶树上一种重要叶部病害,胶孢炭疽菌复合群为我国橡胶树炭疽病的重要病原菌,但至今未知具体是由复合群下哪些种引起。为了对前期已经确定为属于胶孢炭疽菌复合群的来自海南13株胶孢炭疽菌进行进一步种属鉴定,本研究继续克隆了供试菌株的Ap Mat和GS 2个基因,并分别采用Ap MAT单基因、GS/Ap MAT双基因和采用ITS/CHS-1/GAPDH/ACT/GS/Ap MAT 6个基因的多基因拼接序列分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采用Ap Mat单基因、GS/Ap Mat双基因还是6基因拼接序列,都能将供试的13株炭疽菌分属胶孢炭疽菌复合群下的C.siamense和C.fructicola 2个种。该结果说明危害海南橡胶树炭疽病的胶孢炭疽菌复合群主要有C.siamense和C.fructicola 2个种,同时也说明了利用Ap MAT基因和GS/Ap MAT双基因能对胶孢炭疽菌复合群下的种进行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树 胶孢炭疽菌复合群 多基因序列分析 分子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瓜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被引量:1
5
作者 曾蓉 徐丽慧 +5 位作者 陈灏岚 成玮 高萍 高士刚 宋志伟 戴富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0-317,共8页
2022年在上海市浦东新区西瓜上发生一种深褐色、不规则至近圆形斑的叶部病害。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害样本进行分离,分离物SHCCC01经柯赫氏法则验证具有较强致病性。根据分离物的菌落特征、分生孢子形态、生物学特征以及基于核糖体内部转... 2022年在上海市浦东新区西瓜上发生一种深褐色、不规则至近圆形斑的叶部病害。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害样本进行分离,分离物SHCCC01经柯赫氏法则验证具有较强致病性。根据分离物的菌落特征、分生孢子形态、生物学特征以及基于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组蛋白基因(histone,His)、真核翻译延伸因子1α(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1α,TEF 1-α)和肌动蛋白(actin,Act)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等,将病原菌鉴定为瓜类尾孢Cercospora citrullina。10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氟啶胺、己唑醇、氟环唑、戊唑醇等4种药剂对病原菌的抑菌活性较高,其EC_(50)分别为0.3752、0.5754、1.4723、1.8902μg/mL。这些结果为西瓜尾孢叶斑病的防控和杀菌剂登记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 瓜类尾孢 多基因序列联合分析 毒力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粒咖啡炭疽病病原菌形态和分子鉴定及杀菌剂筛选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学俊 任圆 +4 位作者 陈红梅 曲鹏 杜华波 何鹏搏 谭万忠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73-1281,共9页
大粒咖啡是重要的遗传种质资源和风景园林植物,在我国部分地区有少量种植。咖啡炭疽病是影响咖啡生长发育和产量的重要真菌病害。本研究对感染炭疽病的大粒种咖啡叶片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纯化后进行组织培养,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其... 大粒咖啡是重要的遗传种质资源和风景园林植物,在我国部分地区有少量种植。咖啡炭疽病是影响咖啡生长发育和产量的重要真菌病害。本研究对感染炭疽病的大粒种咖啡叶片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纯化后进行组织培养,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结合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用菌落生长速率法对10种药剂进行抑菌率测定。分离纯化获得4个真菌纯培养菌株,通过科赫氏法则实验结果确认,菌株KFTJ01是导致大粒种咖啡炭疽病的病原菌。采用PCR扩增成功获得菌株KFTJ01的rDNA-ITS、CAL和Tub2基因序列,其长度分别为554、489、706 bp。分别上传到NCBI GenBank进行blastn比对。结果表明,菌株KFTJ01与卡哈瓦刺盘孢(Colletotrichum kahawae)菌株WZ-135(MN856281.1)、CREADC-ER2212(MT409131.1)和YMTJ4(MK569149.1)的相似率分别达99.62%、100%、100%。用KFTJ01菌株和下载的刺盘孢属同源种菌株的3个DNA序列构建系统演化树,菌株KFTJ01与卡哈瓦刺盘孢(C.kahawae)聚集于同一分枝上(可信度为98%),因此将菌株KFTJ01鉴定为卡哈瓦刺盘孢。这是我国的一个检疫对象物种,在咖啡类作物上尚未报道,应引起高度重视。杀菌剂筛选试验结果显示,70%甲基硫菌灵WP和25%甲硫·乙唑醇SA可完全抑制KFTJ01的生长(抑菌率均为100%),抑菌中浓度(EC_(50))分别为0.0607、0.0809 mg/mL,表明这2种药剂对抑制病菌非常经济有效。由此可见,引起大粒种咖啡炭疽病的病原菌为卡哈瓦刺盘孢,这是在我国报道的一种新记录咖啡炭疽病病原菌;甲硫·乙唑醇和甲基硫菌灵对病原菌具有很好的抑菌效果。本研究结果可为大粒咖啡炭疽病的准确诊断和防控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粒咖啡 炭疽病 卡哈瓦刺盘孢 多基因序列分析 杀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芹菜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其生防菌筛选 被引量:20
7
作者 张建强 吴康莉 +5 位作者 张晓梦 李佳佳 Abdramane Salah Zene 漆永红 沈彤 田永强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89-1099,共11页
为了明确甘肃省定西市芹菜叶斑病的病原,开展了病原菌分离、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生物学特性研究,并初步筛选了该病原菌的生防菌。确定病原菌Q1为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该菌菌丝体生长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玉米粉... 为了明确甘肃省定西市芹菜叶斑病的病原,开展了病原菌分离、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生物学特性研究,并初步筛选了该病原菌的生防菌。确定病原菌Q1为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该菌菌丝体生长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玉米粉和硝酸钾,最适pH为7.5,最适温度为25℃;该菌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7;光照有利于菌丝体生长,但对孢子萌发无影响;菌丝体和孢子的致死温度均为55℃处理10 min。采用对峙法测定了蜡样芽胞杆菌(4-2-1)、贝莱斯芽孢杆菌(F3A)、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9-2-1)、解淀粉芽孢杆菌(SL1)及荧光假单胞菌(YG)5种生防细菌菌株对芹菜叶斑病菌Q1的拮抗效果,结果表明这5株生防菌对Q1菌株均具有拮抗作用,其中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的抑菌率最高,达到69.80%。首次明确了定西市芹菜叶斑病是细极链格孢(A.tenuissima)引起的,解淀粉芽孢杆菌(SL1)具有生防潜力,研究结果为深入开展芹菜链格孢叶斑类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芹菜 细极链格孢 生物学特性 生防菌 多基因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丽崖豆藤炭疽病病原鉴定及防治药剂的室内毒力测定 被引量:6
8
作者 徐丹丹 石力允 +3 位作者 林泽勉 李依庭 姜子德 乔方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3-69,共7页
【目的】明确引起美丽崖豆藤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并筛选其防治药剂。【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后,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依据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种类;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病原菌... 【目的】明确引起美丽崖豆藤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并筛选其防治药剂。【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后,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依据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种类;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病原菌对生产上常用于炭疽病防治的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分离得到的6株菌中有2株菌可侵染美丽崖豆藤叶片引起褐色病斑;结合形态学鉴定和多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引起美丽崖豆藤炭疽病的病原菌为暹罗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iamense。该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的敏感性均高,抑制中浓度(EC50)均小于0.1 mg/L,其中,以咪鲜胺的防效最佳,EC50为0.015 mg/L。【结论】美丽崖豆藤炭疽病的病原菌为暹罗刺盘孢,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可作为防治美丽崖豆藤炭疽病的首选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崖豆藤 炭疽病 暹罗刺盘孢 形态特征 多基因序列分析 防治药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果三种真菌性叶部病害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测定 被引量:3
9
作者 包玲凤 杨群辉 +6 位作者 张庆 施竹凤 杨明英 杨济达 朱红业 何永宏 杨佩文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833-1840,共8页
【目的】明确云南省草果(Amomum tsaoko Crevost et Lemarie)3种叶部病害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为草果叶斑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云南省怒江州草果种植基地内发现的3种真菌性病害,通过单孢分离培养获得CG-N01、CG-N02、CG-... 【目的】明确云南省草果(Amomum tsaoko Crevost et Lemarie)3种叶部病害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为草果叶斑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云南省怒江州草果种植基地内发现的3种真菌性病害,通过单孢分离培养获得CG-N01、CG-N02、CG-N03 3个菌株,分别测定其致病性,根据形态特征观察孢子形态,依据多基因序列分析(rDNA-ITS、LSU、tub2和tef-1α)的系统发育树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测定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菌株CG-N01、CG-N02、CG-N03形态分别符合梨孢属(Pyricularia costina)、茎点霉属(Phoma matteuciicola)、炭疽属(Colletotrichum simmondsii)种属典型特征;菌株CG-N01的rDNA-ITS、LSU和tef-1α的序列长度分别为489、901、475 bp(登录号分别为MN596209、MN689811和MN696687),菌株CG-N02的rDNA-ITS、LSU和tef-1α的序列长度分别为517、997、529 bp(登录号MN596212、MN650644和MN696686),菌株CG-N03的rDNA-ITS、tub2和tef-1α的序列长度分别为560、926、738 bp(登录号MN596210、MN650645和MN696688);纯化病原菌株分别与梨孢属(P.costina)、茎点霉属(P.matteuciicola)和炭疽属(C.simmondsii)具较高同源性。生物学特性测定表明,菌株CG-N01在温度28℃、光照黑暗交替、pH 6.0条件下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形成;菌株CG-N02和CG-N03在温度25℃、光照黑暗交替、pH 8.0条件有利于产孢。【结论】本研究首次报道炭疽属(C.simmondsii)可侵染草果植株并引起草果炭疽病,并对草果叶斑病、叶瘟病和炭疽病病原物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为草果病害的多样性研究和田间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果 叶部病害 生物学特性 多基因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柿炭疽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防治药剂的筛选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童 姚立萍 +4 位作者 胡玉慈 唐鑫彪 何淑敏 陈清西 文志丰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89-596,共8页
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游洋镇采集患有疑似炭疽病的甜柿叶片,按照常规方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通过形态学特征和ITS-TUB2-CAL-ACT基因构建的多基因系统发育树对获得的菌株进行鉴定,并经致病性测定,确定分离到的菌株为胶孢炭疽复合种(th... 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游洋镇采集患有疑似炭疽病的甜柿叶片,按照常规方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通过形态学特征和ITS-TUB2-CAL-ACT基因构建的多基因系统发育树对获得的菌株进行鉴定,并经致病性测定,确定分离到的菌株为胶孢炭疽复合种(the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species complex)中的果生刺盘孢(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药剂筛选结果显示,不同药剂对该菌的抑制效果存在一定差异.其中,75%百菌清对该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最强,抑制率分别为71.64%和85.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柿炭疽病 病原鉴定 多基因序列分析 果生刺盘孢 室内毒力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种杀菌剂对2种草莓炭疽病菌室内毒力测定 被引量:10
11
作者 唐冬兰 唐泉 +2 位作者 蒋立奔 宋芹芹 曹荣祥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06-113,共8页
从江苏省南京地区草莓病株上分离的2株炭疽病致病菌,经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确定为胶孢炭疽复合种中的暹罗炭疽菌和果生刺盘孢。为筛选有效防治草莓炭疽病药剂,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这2个菌株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 从江苏省南京地区草莓病株上分离的2株炭疽病致病菌,经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确定为胶孢炭疽复合种中的暹罗炭疽菌和果生刺盘孢。为筛选有效防治草莓炭疽病药剂,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这2个菌株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不同杀菌剂对2种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不同,各杀菌剂在试验浓度下对2种菌的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均有不同程度地抑制作用,相对抑制率与药剂浓度呈正相关。根据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抑制效果的综合表现,75%肟菌·戊唑醇和10%苯醚甲环唑的EC_(50)值在供试药剂中是相对较小的,在推荐使用浓度下对2种病菌相对抑制率均可达80%以上,可作为南京地区草莓炭疽病防治候选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 炭疽病 多基因序列分析 杀菌剂 室内毒力测定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草附球菌叶斑病的病原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何世芳 孙光军 +4 位作者 曾陨涛 潘忠梅 陈兴江 桑维钧 曹毅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45-1653,共9页
【目的】明确贵州省烟草附球菌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及生物学特性,为烟草附球菌叶斑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采集自贵州省烟区的烟草附球菌叶斑病叶为材料,使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和离体叶片接种法分别对其病原菌进行分离和Koch’s法... 【目的】明确贵州省烟草附球菌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及生物学特性,为烟草附球菌叶斑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采集自贵州省烟区的烟草附球菌叶斑病叶为材料,使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和离体叶片接种法分别对其病原菌进行分离和Koch’s法则验证,使用形态学特征结合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28S rRNA(LSU)、β-微管蛋白(tub2)和RNA聚合酶II第二大亚基(rpb2)部分序列的多核苷酸序列系统学分析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使用菌落生长法研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从烟草附球菌叶斑病叶片病斑上分离获得病原菌(标记为YC1105),经ITS、LSU、tub2和rpb24个核苷酸片段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菌株YC1105与Epicoccum latusicollum聚为一支,且支持率为100%;在PDA培养基上菌丝为红色,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大小为4.35~6.44μm×2.10~3.27μm,分生孢子器椭圆形,无刚毛,NaOH颜色反应呈阳性,其特征与Epicoccum latusicollum相符,结合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将病原菌鉴定为E.latusicollum。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菌株YC1105菌丝生长最适培养基为胡萝卜琼脂培养基,在5和10℃生长缓慢,最适温度为28℃,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牛肉浸粉,尿素不利于菌丝生长;病原菌在pH 4~10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pH为6,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显著(P>0.05);菌丝致死温度为49℃,水浴10 min。【结论】明确引起贵州烟草附球菌叶斑病的病原菌为Epicoccum latusicollum,该病原菌适宜在弱酸性条件下生长,菌丝生长温度范围较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叶斑病 病原菌鉴定 多基因序列分析 附球菌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炭疽病病原分离鉴定及对杀菌剂敏感性测定 被引量:4
13
作者 周志成 孙海 +4 位作者 肖仲久 莫维弟 程欢欢 彭丽娟 丁海霞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30-437,共8页
[目的]明确辣椒炭疽病病原菌Colletotrichum spp.种类,并筛选防治药剂。[方法]采集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具有典型炭疽病症状的‘党武’辣椒叶片和果实,分离病原菌;采用单孢分离法、柯赫氏法则、形态学特征结合ITS、GADPH、CHS-1和ACT多基... [目的]明确辣椒炭疽病病原菌Colletotrichum spp.种类,并筛选防治药剂。[方法]采集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具有典型炭疽病症状的‘党武’辣椒叶片和果实,分离病原菌;采用单孢分离法、柯赫氏法则、形态学特征结合ITS、GADPH、CHS-1和ACT多基因序列分析,明确病原菌的致病能力及分类地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病原菌对6种化学杀菌剂和6种生物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病原菌鉴定为斯高维尔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covillei;室内药剂敏感性测定发现12种杀菌剂对C. scovillei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75%(w)肟菌·戊唑醇WDG、10%(w)苯醚甲环唑WDG和250 g/L吡唑醚菌酯SC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分别为0.254、0.731、0.745 mg/L。其次是200 g/L异硫氰酸烯丙酯SL、3%(w)中生菌素WP、10 g/L申嗪霉素SC、80 g/L宁南霉素AS、200 g/L异硫氰酸烯丙酯EW和10 g/L蛇床子素ME,EC50分别为1.238、1.307、1.711、2.929、3.175和2.191 mg/L。将10%(w)苯醚甲环唑WDG和250 g/L吡唑醚菌酯SC按照1∶4、2∶3的体积比复配时,联合毒力测定和评价结果显示两者复配对该病菌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结论]本研究可为辣椒生产中辣椒炭疽病的田间药剂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炭疽病 多基因序列分析 联合毒力测定 斯高维尔炭疽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柳叶蜡梅真菌病害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3
14
作者 彭成彬 王泽榕 +4 位作者 阮俊峰 魏日凤 薛岚 陈美霞 刘伟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57-463,共7页
【目的】为明确柳叶蜡梅(Chimonanthus Salicifolius)的叶部病害的病原种类,进行病叶病原分离鉴定并研究病原菌株生物学特性。【方法】对福建省寿宁县福瑞泰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种植基地的柳叶腊梅叶斑病病叶采用离体组织分离法进行分... 【目的】为明确柳叶蜡梅(Chimonanthus Salicifolius)的叶部病害的病原种类,进行病叶病原分离鉴定并研究病原菌株生物学特性。【方法】对福建省寿宁县福瑞泰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种植基地的柳叶腊梅叶斑病病叶采用离体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对分离的病原菌采用形态学结合分子方法(rDNA-ITS和TUB序列)进行鉴定,并对该致病菌菌丝体在不同温度、pH值、光照、碳源、氮源及致死温度等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病原菌分离株经形态特征观测及rDNA-ITS和TUB序列在NCBI数据库的分析比对,将寿宁县柳叶腊梅叶斑病病原菌鉴定为子囊菌门,格孢腔目,附球真菌属,高粱附球菌(Epicoccum Sorghinum)。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在5~30℃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25℃;菌丝体生长最适pH值范围为5~9,在供试的11种碳源上均可生长,最佳碳源为蔗糖;在8种氮源培养基中最适菌丝生长的氮源为蛋白胨;光暗交替不影响菌丝生长,菌丝体致死温度为52℃。【结论】分离鉴定了福建省寿宁县柳叶腊梅叶斑病病害的病原菌为高粱附球菌(E.sorghinum),生物学测定结果显示其对环境适应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叶蜡梅 病原菌分离鉴定 多基因序列分析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茼蒿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被引量:2
15
作者 曾蓉 徐丽慧 +3 位作者 高士刚 宋志伟 高萍 戴富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74-279,共6页
茼蒿是上海地区设施叶菜主要种类之一。近年来,上海市部分地区的茼蒿上出现了一种叶部病害,叶片出现外缘灰褐色、中央灰白色的圆形病斑,严重影响茼蒿产量与商品质量。本文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形态... 茼蒿是上海地区设施叶菜主要种类之一。近年来,上海市部分地区的茼蒿上出现了一种叶部病害,叶片出现外缘灰褐色、中央灰白色的圆形病斑,严重影响茼蒿产量与商品质量。本文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形态学、生物学特性以及基于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真核翻译延长因子1α(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TEF)、钙调蛋白(calmodulin,CAL)基因和肌动蛋白(actin,ACT)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等方法进行了病原菌鉴定,结果表明,茼蒿叶斑病的病原菌为芹菜尾孢Cercospora apii,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6℃,复合氮源利于菌丝的生长。杀菌剂的离体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己唑醇、苯醚甲环唑、戊唑醇、氟环唑、嘧菌酯的EC分别为0.042 3、0.060 4、0.317 4、0.452 4、0.863 3μg/mL,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这些结果为小宗作物病害的防控或杀菌剂登记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茼蒿 芹菜尾孢 多基因序列联合分析 杀菌剂 毒力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茶灰斑病病原菌鉴定及防治药剂初步筛选 被引量:13
16
作者 张晓勇 李树江 +1 位作者 王亮 杨友联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09-215,242,共8页
为明确引起贵州六盘水山茶灰斑病的致病菌种类和防治方法,用单孢分离法获得3株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DNA-ITS、β-tubulin、tef 1多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确定该病原菌为葡萄牙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portugalica。6种常规杀菌剂室内... 为明确引起贵州六盘水山茶灰斑病的致病菌种类和防治方法,用单孢分离法获得3株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DNA-ITS、β-tubulin、tef 1多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确定该病原菌为葡萄牙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portugalica。6种常规杀菌剂室内药效测定结果表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两种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在推荐浓度范围内对P.portugalica的抑制率达到了100%,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在推荐浓度范围内对该病原菌的抑制率也在90%以上;有效成分浓度为250~500 mg/L的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和75~300 mg/L的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可显著促进P.portugalica产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 拟盘多毛孢 灰斑病 形态特征 多基因序列分析 杀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美霞 王泽榕 +3 位作者 石玲 阮俊峰 郑世仲 刘伟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1年第4期275-280,共6页
[目的]明确油茶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种类,为其病害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油茶病叶为材料,根据科赫法则,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并进行形态学观察和致病性测定。在PDA培养基上挑取菌丝体并提取基因组DNA,进行ITS、ACT、CAL PCR多... [目的]明确油茶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种类,为其病害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油茶病叶为材料,根据科赫法则,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并进行形态学观察和致病性测定。在PDA培养基上挑取菌丝体并提取基因组DNA,进行ITS、ACT、CAL PCR多基因序列联合分析鉴定,通过MEGA 7.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从油茶病叶中分离到5株病原菌株DH1、DH2、DH3、DH4、DH5,鉴定为炭疽菌属,其中DH1、DH2、DH4、DH5为果生炭疽菌,DH3为山茶炭疽菌,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对病原菌的鉴定结果一致。[结论]引起油茶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为果生炭疽菌和山茶炭疽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炭疽病 病原菌分离鉴定 多基因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18
作者 陈美霞 张承康 +5 位作者 彭成彬 王泽榕 石玲 阮俊峰 郑世仲 刘伟 《安徽农学通报》 2022年第3期102-105,175,共5页
目的:油茶炭疽病是一种重要病害,引起油茶树落果和落蕾,落果率在20%~40%,严重时可达80%以上,给茶农带来的经济损失较大。为明确引起该病害的主要病原菌,特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方法:以油茶病叶作为材料,根据科赫法则采用离体组织... 目的:油茶炭疽病是一种重要病害,引起油茶树落果和落蕾,落果率在20%~40%,严重时可达80%以上,给茶农带来的经济损失较大。为明确引起该病害的主要病原菌,特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方法:以油茶病叶作为材料,根据科赫法则采用离体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采用形态学结合ITS、ACT、CAL多基因系统分析鉴定。结果:从病叶中分离得到5株病原菌株DH1、DH2、DH3、DH4、DH5,根据病原菌株的形态观察和致病性测定,鉴定为炭疽菌属。PDA培养基上分别挑取菌丝体并提取基因组DNA,进行ITS、ACT、CAL PCR多基因序列联合分析,MEGA 7.0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5个菌株均为炭疽属,其中DH1、DH2、DH4、DH5为果生炭疽菌,DH3为山茶炭疽菌,形态学鉴定与分子生物学对病原菌的鉴定结果一致。结论:引起油茶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为果生炭疽菌和山茶炭疽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炭疽病 病原菌分离鉴定 多基因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疆地区枣树叶缘褐斑病的病原鉴定
19
作者 刘振亚 张萍 +1 位作者 訾莉莉 朱天生 《湖南农业科学》 2022年第9期22-26,共5页
从南疆地区枣树主要种植区采集典型的叶缘褐斑病的病叶,从病叶中分离获得病原菌,对其形态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rDNA-ITS、EF-1α、β-tubulin多基因联合序列分析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采用组织分离法从病叶中分离纯化获得HTY... 从南疆地区枣树主要种植区采集典型的叶缘褐斑病的病叶,从病叶中分离获得病原菌,对其形态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rDNA-ITS、EF-1α、β-tubulin多基因联合序列分析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采用组织分离法从病叶中分离纯化获得HTYT-1和HTYT-2这2种菌株,经过柯赫氏法则验证,明确HTYT-2菌株为枣树叶缘褐斑病的致病菌;经形态特征和多基因序列联合分析,确定该菌株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缘褐斑病 病原菌 多基因联合序列分析 系统发育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及炭疽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室内防治药剂筛选 被引量:5
20
作者 侯秀明 王晗怡 +4 位作者 陈婷婷 高萌 高乞 廖宏泽 周浩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6-75,共10页
在广西桂林市白及种植基地调查发现了一种炭疽病,造成白及产量下降.为明确白及炭疽病病原菌并寻找适合的杀菌剂,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单孢纯化法从染病叶片中分离病原真菌,柯赫氏法则验证病原后,运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同时利... 在广西桂林市白及种植基地调查发现了一种炭疽病,造成白及产量下降.为明确白及炭疽病病原菌并寻找适合的杀菌剂,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单孢纯化法从染病叶片中分离病原真菌,柯赫氏法则验证病原后,运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同时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分析了8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结合菌落、显微形态特征以及多基因序列联合分析(ITS,ACT,CHS-1,HIS3,GAPDH,TUB2),鉴定病原菌为Colletotrichum orchidophilum,回接健康白及叶片后能引起明显病斑,病菌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为0.43 cm/d,不同浓度杀菌剂对典型菌株BJ103.2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不同,其中肟菌戊唑醇的抑制作用最强,半数有效浓度(EC 50)为7.92μg/mL.研究结果为炭疽病的诊断与防治策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及 炭疽病 多基因序列联合分析 药剂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