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寡核苷酸探针同步标记在Northern blot多基因分析中的应用
1
作者 杜明梅 叶玲 +3 位作者 翟冰 刘建伟 刘静 杨立娜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7期685-688,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多探针同时标记同步杂交检测多基因的简化的Northern blot方法。方法:通过T4多聚核苷酸激酶5′末端放射性磷酸化标记法对Northern blot中多寡核苷酸探针同时标记,实现对同一张转移印迹膜上的多基因同步杂交显影检测。结果... 目的:建立一种多探针同时标记同步杂交检测多基因的简化的Northern blot方法。方法:通过T4多聚核苷酸激酶5′末端放射性磷酸化标记法对Northern blot中多寡核苷酸探针同时标记,实现对同一张转移印迹膜上的多基因同步杂交显影检测。结果:与常规mRNA逐一检测的效果进行比较,同步简化法的各目的基因同时得到较好的检测。结论:同步简化法简化了实验过程,缩减了实验时间,节省了实验试剂,并使各基因表达丰度之间的比较具有更高的准确性,提高了Northern blot的检测效率和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RN BLOT 寡核苷酸探针 多探针标记 多基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椰菜“坐球高度”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蔡诗怡 虞慧芳 +4 位作者 王建升 祝彪 沈钰森 顾宏辉 盛小光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7-533,共7页
“坐球高度”是评价花椰菜品种是否适合机械化采收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为了解析花椰菜“坐球高度”性状的遗传规律,使用早熟、紧实型花椰菜F 7代自交系ZAASC4101与芥蓝F_(6)代自交系ZAASJ1401为亲本构建了包括P_(1)、P_(2)、F_(1)、F_... “坐球高度”是评价花椰菜品种是否适合机械化采收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为了解析花椰菜“坐球高度”性状的遗传规律,使用早熟、紧实型花椰菜F 7代自交系ZAASC4101与芥蓝F_(6)代自交系ZAASJ1401为亲本构建了包括P_(1)、P_(2)、F_(1)、F_(2)、B_(1)、B_(2)的6个联合世代群体,利用主茎高度(六世代群体)和叶痕间距(F_(2)群体)两个指标来锚定“坐球高度”性状。研究结果表明,F_(2)群体中主茎高度与叶痕间距数值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652),并且这两个指标均为连续性的近似正态分布,符合数量遗传的特征;主茎高度的六世代群体遗传分析和叶痕间距的F_(2)群体遗传分析结果均表明,花椰菜“坐球高度”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为: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表明该性状主要受两对主基因+多个微效基因的控制,并且遗传率达到97.84%。因此,可以利用连锁分子标记在早期世代对花椰菜“坐球高度”性状进行辅助选择和遗传改良。综上,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定位和挖掘控制花椰菜“坐球高度”性状的关键基因,最终利用生物技术手段育成适宜机械化采收的花椰菜新品种奠定了前期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椰菜 坐球高度 六世代群体 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数量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基因序列比较分析海南橡胶树炭疽病菌遗传种群 被引量:18
3
作者 林春花 董瑛 +2 位作者 刘文波 缪卫国 郑服丛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43-951,共9页
橡胶树炭疽病是橡胶树上一种重要叶部病害,已知病原菌有胶孢炭疽菌和尖孢炭疽菌,它们是复合种群,群下种类多,遗传多样性丰富。利用ITS、GAPDH、CHS-1和ACT基因的部分序列,对来自海南省橡胶树不同植胶地点的16株炭疽菌,进行基因谱系比较... 橡胶树炭疽病是橡胶树上一种重要叶部病害,已知病原菌有胶孢炭疽菌和尖孢炭疽菌,它们是复合种群,群下种类多,遗传多样性丰富。利用ITS、GAPDH、CHS-1和ACT基因的部分序列,对来自海南省橡胶树不同植胶地点的16株炭疽菌,进行基因谱系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采用单基因部分序列和4基因拼接序列都能将供试菌株分为两大类群:胶孢炭疽菌复合群和尖孢炭疽菌复合群。其中,来自于儋州HN06、乐东志仲HN02和保亭大本HN16的3个菌株聚类于尖孢炭疽菌复合群,其余13个菌株聚类于胶孢炭疽菌复合群。4基因拼接序列分析还可以看出,胶孢炭疽菌复合群下参试的9个菌株都属于分支Musae Clade。但是采用单基因或4基因拼接序列均不能将海南橡胶炭疽菌鉴定到复合群下的具体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树 炭疽病菌 多基因序列分析 遗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麻粗脂肪含量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化青春 赵利 +4 位作者 王利民 赵玮 党照 张建平 党占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3-89,96,共8页
【目的】了解胡麻粗脂肪含量的遗传方式。【方法】以用DYM×STS构建的包含233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F6∶7)和2个亲本为材料,在甘肃定西、宁夏固原和河北张家口3个环境下种植,采用索氏抽提仪测定粗脂肪含量,运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 【目的】了解胡麻粗脂肪含量的遗传方式。【方法】以用DYM×STS构建的包含233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F6∶7)和2个亲本为材料,在甘肃定西、宁夏固原和河北张家口3个环境下种植,采用索氏抽提仪测定粗脂肪含量,运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进行胡麻粗脂肪含量的遗传模型分析。【结果】甘肃定西、宁夏固原和河北张家口3个环境条件下家系间胡麻粗脂肪含量均存在广泛变异,表现超亲遗传现象,近似正态分布;粗脂肪含量的遗传模型均为4MG-AI,表现为4对具有加性上位性效应的主基因遗传模型,不存在多基因效应。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92.80%,99.02%和80.71%,环境引起的变异分别为7.20%,0.98%和19.29%。【结论】胡麻粗脂肪含量受主基因控制,且存在加性上位性效应。在胡麻高油育种中,提高粗脂肪含量不仅要注重主基因的利用,也要考虑基因间的互作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麻 粗脂肪 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株绿僵菌菌株分类地位的多基因系统进化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萌 殷幼平 +2 位作者 王中康 刘娟娟 廖玉凤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21,共8页
为确定10株高效杀虫绿僵菌菌株的分类地位,通过克隆、测序10株绿僵菌菌株的ef1-α、rpb1、rpb2、β-tubulin部分序列进行多基因系统进化分析,并结合形态特征确定10株绿僵菌菌株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多基因分子鉴定在绿僵菌菌种的划分上... 为确定10株高效杀虫绿僵菌菌株的分类地位,通过克隆、测序10株绿僵菌菌株的ef1-α、rpb1、rpb2、β-tubulin部分序列进行多基因系统进化分析,并结合形态特征确定10株绿僵菌菌株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多基因分子鉴定在绿僵菌菌种的划分上较单基因更为准确,结合多基因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和形态学特征,将CQMa114、CQMa117、CQMa125、CQMa126、CQMa128归为大孢绿僵菌,CQMa102归为蝗绿僵菌,CQMa132、CQMa135归为贵州绿僵菌,菌株CQMa138、CQMa140与其他绿僵菌亲缘关系较远,有可能为绿僵菌属的新种或新的分类单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僵菌 分类鉴定 多基因系统进化分析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低磷玉米自交系苗期总根长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岳辉 曹敏建 +4 位作者 于海秋 李春红 鲁俊田 依兵 李兴涛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04-607,共4页
应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研究耐低磷玉米自交系T(P1)和低磷敏感玉米自交系S(P2)及其杂交和回交世代F1、F2、B1、B2等6个世代苗期总根长的遗传机制。结果表明:总根长受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在B... 应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研究耐低磷玉米自交系T(P1)和低磷敏感玉米自交系S(P2)及其杂交和回交世代F1、F2、B1、B2等6个世代苗期总根长的遗传机制。结果表明:总根长受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在B1世代选择效率最高;对于B1、B2和F2世代,其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8.99%、52.65%和45.51%;遗传变异占表型变异平均为55.72%,环境变异占表型变异平均为44.28%。可见,环境对玉米总根长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耐低磷 总根长 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纹枯病抗性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任丽娟 颜伟 +2 位作者 陈怀谷 姚金保 马鸿翔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56-1161,共6页
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方法,对CI12633×扬麦158重组自交系群体的纹枯病抗性资料进行了抗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纹枯病抗性受2对连锁主基因+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间存在累加作用,2个主基因间的重组交换值... 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方法,对CI12633×扬麦158重组自交系群体的纹枯病抗性资料进行了抗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纹枯病抗性受2对连锁主基因+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间存在累加作用,2个主基因间的重组交换值在0.31和0.39之间。小麦纹枯病抗性主基因遗传率在49.01%和58.07%之间,主基因加性效应在-1.19和-6.75之间,主基因互作效应在2.90和4.79之间。因此,在育种实践中,既要重视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又要重视基因间的互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纹枯病 抗性遗传 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Y病毒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及其在株系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6
8
作者 邹文超 沈林林 +3 位作者 沈建国 蔡伟 詹家绥 高芳銮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18-929,共12页
为实现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常见株系的快速鉴定,本文以PVY的P1、HC-pro、VPg和CP 4个基因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快速准确的多基因联合体系。根据基因的不同组合建立5个不同数据集,分别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并通过贝叶斯标签关联显著... 为实现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常见株系的快速鉴定,本文以PVY的P1、HC-pro、VPg和CP 4个基因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快速准确的多基因联合体系。根据基因的不同组合建立5个不同数据集,分别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并通过贝叶斯标签关联显著性(Bayesian tip-association significance,Ba TS)分析各数据集中代表分离物与株系的关联性,以确定实现PVY快速鉴定的最佳组合。不同数据集的系统发育及Ba TS分析结果显示,除了联合P1、VPg和CP 3个基因数据集外,其他4个数据集均无法实现PVY常见株系的准确鉴定。采用不同建树方法对联合P1、VPg和CP 3个基因数据集比较分析显示,基于ML法和NJ法的系统发育树在拓扑结构上基本一致,均优于基于贝叶斯算法的最大分支置信(maximum clade credibility,MCC)树。同时,以HLJ26分离物为研究对象,对建立的多基因联合体系进行实际应用,结果显示该分离物与PVY^(NTN-NW)株系的3个分离物SYR-Ⅱ-2-8、SYR-Ⅱ-Be1和SYR-Ⅱ-Dr H以高置信值聚为一亚簇,表明该分离物可能属于PVY^(NTN-NW)株系(SYR-Ⅱ型)。重组分析显示,HLJ26基因组存在4个潜在的重组信号,分别位于P1、HC-pro/P3、VPg和CP的5¢-末端,与PVY^(NTN-NW)株系(SYR-Ⅱ型)的重组位点相一致,表明其属于PVYNTN-NW株系(SYR-Ⅱ型)。同时,应用多重RT-PCR成功扩增出约为1000 bp和400 bp的2个特异性片段,与PVY^(NTN-NW)株系(SYR-Ⅱ型)的特异条带大小相一致。这些结果进一步支持了多基因联合体系的鉴定结果。联合P1、VPg和CP 3个基因数据集系统发育分析,可以实现PVY常见株系的准确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Y病毒 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系统发育与性状关联分析 SYR-Ⅱ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基因片段和形态特征分析的山西鬼笔属物种多样性分析
9
作者 张泽乾 毛宁 刘虹 《山西农业科学》 2023年第8期921-927,共7页
为阐明野生鬼笔属Phallus食用物种在山西的分布及物种多样性,文章采用ITS和LSU这2个位点基因片段分析比对及形态学特征比较鉴定的联合分析方法,对2017—2022年连续5 a在山西各地林区采集的8个鬼笔状蘑菇样本进行研究鉴定。结果发现,鬼... 为阐明野生鬼笔属Phallus食用物种在山西的分布及物种多样性,文章采用ITS和LSU这2个位点基因片段分析比对及形态学特征比较鉴定的联合分析方法,对2017—2022年连续5 a在山西各地林区采集的8个鬼笔状蘑菇样本进行研究鉴定。结果发现,鬼笔属在山西分布有3个物种,即冬荪鬼笔Phallus dongsun、红鬼笔Phallus rugulosus和超短裙鬼笔(超短裙竹荪)Phallus ultraduplicatus;其中,我国著名的食用真菌冬荪鬼笔Phal-lus dongsun在山西野生分布有黄、白2个颜色品种,其中,黄色品种分布于全省各地针叶林、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下,白色品种仅见于山西南部中条山区域。之前已知,冬荪鬼笔仅有白色品种分布于中国及东南亚各地。该研究结果是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和证实冬荪鬼笔在自然界有黄色品种存在,冬荪鬼笔黄色品种的发现为名贵野生食用菌冬荪鬼笔的人工培育和育种提供了新的材料和研究方向,丰富了中国重要野生食用菌物种的基因库,对野生菌多样性研究和栽培驯化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食用菌 冬荪 分类 系统发育 多基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棉衣分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龚举武 刘爱英 +10 位作者 李俊文 姜骁 段丽 葛群 邓晓英 巩万奎 石玉真 商海红 陈全家 耿洪伟 袁有禄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2-200,共9页
【目的】衣分是决定棉花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关其遗传研究相对较少,解析衣分性状遗传的特点,明确不同环境下衣分对产量形成的贡献机制。【方法】以国审优质棉中棉所70为基础构建的250个RIL(Recombinant inbred lines)群体,在黄河流域... 【目的】衣分是决定棉花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关其遗传研究相对较少,解析衣分性状遗传的特点,明确不同环境下衣分对产量形成的贡献机制。【方法】以国审优质棉中棉所70为基础构建的250个RIL(Recombinant inbred lines)群体,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9个环境下对该RIL群体及其亲本进行了表型鉴定,并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综合研究衣分性状遗传变化特点。【结果】母本s GK中156衣分性状在9个环境下均大于父本901-001,RIL群体衣分分布范围为33.91%~40.18%,平均为38.01%,表现为双向超亲,偏度和峰度绝对值都小于1.0,呈正态分布,变异系数为5.36%~8.17%;不同环境下衣分表现为西北内陆棉区>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的趋势;遗传模型是以2~4对主基因或2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在1.26%~83.13%,多基因遗传率在27.35%~90.83%,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在92.00%~99.35%,一般情况下衣分是以2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为主,在2015年河南安阳、2016年河南安阳和2016年山东临清环境下以2~4对主基因遗传,遗传效应较高,在2015年河南安阳环境下最多检测到4对主基因的存在。【结论】衣分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大于90%,结果有助于进一步阐明优质棉中棉所70产量性状衣分的遗传特征,为不同生态区条件下相互引种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棉花产量、农民增收、QTL定位和高衣分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棉所70 衣分 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多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与4个涉及多巴胺代谢的基因之间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俊宁 许琪 +1 位作者 沈岩 季梁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03-406,共4页
精神分裂症是由多基因相互作用导致的复杂疾病。对其易感基因,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COMT)的众多报道充满了矛盾。在对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研究中,我们用多基因座关联分析法研究了4个涉及神经递质多巴胺代谢的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分... 精神分裂症是由多基因相互作用导致的复杂疾病。对其易感基因,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COMT)的众多报道充满了矛盾。在对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研究中,我们用多基因座关联分析法研究了4个涉及神经递质多巴胺代谢的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结果支持如下假说:COMT-136-BclⅠ对Val108/158Met有调控作用。当前者的基因型是CC时,后者的易感等位基因型是Met(A);而当前者的基因型是GG时,后者的易感等位基因型是Val(G)。这一新的假说可以解释此前单基因座分析对Val108/158Met(COMT)的截然相反的报道,同时也显示了多基因座分析对复杂疾病研究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 多基因座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单株结果数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俊涛 冯鹏龙 +1 位作者 王亚艺 李全辉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43-1450,共8页
为探究辣椒单株结果数的遗传机制,以单株结果数差异较大的辣椒材料XHB(P_(1))和B14-01(P_(2))为亲本,构建四世代遗传家系即P_(1)、P_(2)、F_(1)、F_(2)。运用主基因+多基因多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辣椒单株结果数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辣... 为探究辣椒单株结果数的遗传机制,以单株结果数差异较大的辣椒材料XHB(P_(1))和B14-01(P_(2))为亲本,构建四世代遗传家系即P_(1)、P_(2)、F_(1)、F_(2)。运用主基因+多基因多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辣椒单株结果数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辣椒单株结果数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模型(2MG-ADI)。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d a、d b分别为-16.33、-13.05,2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值h a、h b分别为-10.02、-2.51。2对主基因间的加性×显性(j_(ab))互作效应和显性×加性(j ba)互作效应的效应值分别为8.69和12.93,加性×加性上位性(i)互作效应值为6.86,显性×显性(l)的互作效应值为7.23,主基因间的效应以加性效应为主,其次是加性×显性上位性互作效应。主基因遗传率为68.10%,环境引起的变异占比31.9%,表明环境对辣椒结果数的影响相对较小。相关研究结果为不同单株结果数辣椒新品种的选育及相关基因的定位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单株结果数 基因+多基因多世代联合分析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樱桃采后主要真菌病害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崔建潮 徐海娇 +3 位作者 贾晓辉 王英杰 陈晓会 王文辉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68-1975,共8页
为进一步探究甜樱桃果实采后病原真菌的种类,本研究对甜樱桃采后果实发病部位的病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对引起果实不同腐烂症状的5种病原菌进行形态学观察,并结合多基因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结果表明,菌株YTS6为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 为进一步探究甜樱桃果实采后病原真菌的种类,本研究对甜樱桃采后果实发病部位的病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对引起果实不同腐烂症状的5种病原菌进行形态学观察,并结合多基因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结果表明,菌株YTS6为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YTS13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YTS21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YTS28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YTS37为枝状枝孢(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其中枝状枝孢(C.cladosporioides)系首次报道为甜樱桃果实病原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YTS6、YTS13、YTS21和YTS28均对砂蜜豆有强致病力,YTS37对砂蜜豆有中等致病力;YTS13对萨米脱和奇好有强致病力,对拉宾斯和雷尼有中等致病力;YTS37对拉宾斯具有弱致病力,而对其余品种甜樱桃有中等致病力。不同属病菌对同一品种及同一病菌对不同品种甜樱桃的致病力均具有差异。本研究可为甜樱桃采后贮藏保鲜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樱桃 病原真菌 分离鉴定 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蒺藜苜蓿种子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雷艳芳 魏臻武 +2 位作者 杨占花 盖钧镒 王仪明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7-342,共6页
通过对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 Gaertn.)种子产量相关性状的田间调查,解析影响蒺藜苜蓿种子产量的主要构成因素。结果表明:搜集的38份蒺藜苜蓿种质资源在种子产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选系J1.12单株平均种子产量明显高于... 通过对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 Gaertn.)种子产量相关性状的田间调查,解析影响蒺藜苜蓿种子产量的主要构成因素。结果表明:搜集的38份蒺藜苜蓿种质资源在种子产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选系J1.12单株平均种子产量明显高于其他材料;不同种质在分枝数、伸展长度、小花数、结荚数和百荚重等构成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蒺藜苜蓿种质种子产量与其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伸展长度与种子产量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719,每荚种子数与种子产量相关性最小。通过系统聚类,参试蒺藜苜蓿种质可分为3个类群,并从中筛选6份种子产量特性差异大的蒺藜苜蓿种质作为杂交亲本,利用SSR、EST-SSR和SRAP引物检测亲本的多态性,发现6份亲本多态性差异明显;通过应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发现蒺藜苜蓿A17×A20组合的RILs群体种子产量性状的最佳遗传模型是2对加性-上位性主基因模型,该组合群体种子产量遗传以主基因为主,多基因遗传率较低,第二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高于第一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蒺藜苜蓿 种子产量 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EST—SSR标记 SRAP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桐花树叶尖枯病病原菌鉴定及拮抗细菌筛选
15
作者 袁永强 季文霞 +8 位作者 米仁军 周舜 马海宾 刘松松 李之广 王福生 饶雪琴 WAQAR Ahmed 王新荣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9-150,共12页
[目的]为明确引起广东省湛江市桐花树叶尖枯病的病原菌种类,揭示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并筛选拮抗菌,为该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分离法进行病原分离纯化,通过形态学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ITS、TEF-1α、TUB2)相结... [目的]为明确引起广东省湛江市桐花树叶尖枯病的病原菌种类,揭示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并筛选拮抗菌,为该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分离法进行病原分离纯化,通过形态学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ITS、TEF-1α、TUB2)相结合的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通过人工接种测定其致病性。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其生长特性,利用平板对峙法进行拮抗菌的筛选。[结果]28℃条件下该菌在PDA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较快,3 d即可长满培养基,培养基正面气生菌丝初期为白色,随后变成灰色,背面初期为白色,随后菌落中心变为黑色。菌丝有隔,厚垣孢子链状,分生孢子椭圆形至梭形,薄壁半透明,大小为(15.19~19.66)×(4.59~6.07)μm(n=100)。根据形态特征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将分离菌株鉴定为新壳梭孢菌(Neofusicoccum ribis)。人工接种分离菌株,可以引起桐花树叶片发病,症状与林间一致。新壳梭孢菌菌株THJK1A3最适生长温度为28℃,但该菌的适宜生长温度范围较窄,温度低于20℃或高于30℃时,菌丝生长显著受到抑制。最适p H值为4。解淀粉芽孢杆菌68对菌株THJK1A3的菌丝生长抑制率为(68.71±2.56)%。[结论]明确了N.ribis是引起广东省湛江市桐花树叶尖枯病的致病菌,解淀粉芽孢杆菌68对菌株THJK1A3的拮抗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花树尖枯病 病原菌鉴定 多基因系统分析 生物学特性 拮抗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形态特征和多基因联合序列鉴定卵孢长根菇蛛网病病原菌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国丽 李红 +2 位作者 龚娜 邓会超 张敏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0-36,共7页
从感染病害的卵孢长根菇(Oudemansiella raphanipes)子实体中获得1株真菌CG01,采用平板培养观察该菌的菌落及镜检其菌丝、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等形态特征,采用ITS、RPB1、RPB2及TEF序列对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另外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其... 从感染病害的卵孢长根菇(Oudemansiella raphanipes)子实体中获得1株真菌CG01,采用平板培养观察该菌的菌落及镜检其菌丝、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等形态特征,采用ITS、RPB1、RPB2及TEF序列对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另外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此外研究不同温度(15、20、25、30、35℃)对该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引起卵孢长根菇蛛网病的病原菌是与Cladobotryum paravirescens及C.asterophorum亲缘关系较近的葡枝霉属(Cladobotryum)真菌,病原菌菌丝体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本研究首次鉴定出引起卵孢长根菇蛛网病的病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孢长根菇 蛛网病 形态学鉴定 多基因联合分析 葡枝霉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4省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菌的生物型检测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代玉立 兰成忠 +3 位作者 甘林 刘晓菲 龚国淑 杨秀娟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8-68,共11页
由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Psa)侵染引起的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kiwifruit bacterial canker)是全球猕猴桃生产上最具毁灭性的细菌病害。为探明福建、安徽、四川和陕西4省Psa菌株的生物型和遗传... 由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Psa)侵染引起的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kiwifruit bacterial canker)是全球猕猴桃生产上最具毁灭性的细菌病害。为探明福建、安徽、四川和陕西4省Psa菌株的生物型和遗传多样性,用5对PCR特异性引物PsaJ-F/-R、PsaK-F/-R、Tac-F/-R、Con002-F/-R和avrRps4-F1/-R2检测Psa菌株的生物型;用4对PCR引物27F/1492R、PsaF1/R2、gapA-Fps/Rps和rpoD+364s/-1222ps分别扩增16S rRNA、ITS、gapA和rpoD基因,进行多基因联合分析Psa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特异性引物Tac-F/-R从47株Psa菌株中均能扩增出一条545 bp的特异条带,其他4对引物未扩增出任何条带,说明供试Psa菌株的生物型均为biovar 3。多基因联合分析表明,4省Psa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4个群体共检测出27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955。安徽、福建、四川和陕西群体的单倍型数差异较大,分别为1、8、12个和12个。4个群体的多态性位点数、核苷酸多样性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福建群体的多态性最丰富,而安徽群体的多态性最低。AMOVA分析表明,3.6%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种群间,而96.4%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种群内,说明种群内变异是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遗传分化分析表明,安徽省Psa群体与其他3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极高(F_(st)>0.175),福建、四川和陕西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水平较低(F_(st)<0.017)。研究结果有利于了解福建省Psa的来源,为阻断Psa的传播和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长期可持续控制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菌 生物型 遗传多样性 多基因联合分析 猕猴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木榄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其拮抗细菌筛选
18
作者 袁永强 周舜 +8 位作者 米仁军 潘继东 邓小大 辛琨 蔡书静 王福生 饶雪琴 Waqar Ahmed 王新荣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5-195,共11页
[目的]]明确引起广东省湛江市木榄炭疽病的病原菌,揭示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并筛选拮抗菌,为该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分离法进行病原分离纯化,通过形态学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ITS-TUB2-ACT-GAPDH)相结合的方法对... [目的]]明确引起广东省湛江市木榄炭疽病的病原菌,揭示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并筛选拮抗菌,为该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分离法进行病原分离纯化,通过形态学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ITS-TUB2-ACT-GAPDH)相结合的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通过人工接种测定其致病性。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产孢量法研究其生长特性;利用平板对峙法进行拮抗菌的筛选。[结果]28℃条件下,木榄炭疽病病原菌菌株MLYB1A5在PDA培养基上菌落为圆形,气生菌丝绒毛状,中间灰色,边缘白色,菌落背面为灰白色,子囊壳棕色,分生孢子梗透明,光滑,有隔膜,分支,12~15 d开始产孢,分生孢子单细胞,椭圆形,两端钝圆或一端钝圆一端稍尖。分生孢子平均大小为(16.48±2.13)×(4.82±1.03)μm,(n=100)。根据形态特征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将分离菌株鉴定为果生刺盘胞(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人工接种分离菌株,可以引起木榄叶片发病,症状与林间一致。从发病部位同样可以分离获得接种菌株。果生刺盘孢菌株MLYB1A5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值范围为4~9,最适产孢温度为30℃,平均产孢量为(23.54±0.53)×10^(6)个·mL^(-1),温度高于30℃时,产孢量急剧下降。果生刺盘孢菌株MLYB1A5最适碳源为蔗糖和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为酵母粉和牛肉膏,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最适产孢碳源为果糖和麦芽糖。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对果生刺盘孢菌株MLYB1A5的菌丝生长抑制率达到(74.69±3.14)%。[结论]首次明确了果生刺盘胞是引起广东省湛江市木榄炭疽病的致病菌。该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对pH适应范围较广。首次发现解淀粉芽孢杆菌对果生刺盘孢菌株MLYB1A5的拮抗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榄炭疽病 病原菌鉴定 多基因系统分析 生物学特性 拮抗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nomeLab-(TM) GeXP检测rhIL-24联合顺铂对肺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郭锦锦 王少慧 +3 位作者 孙万邦 唐艳丽 姜广斌 宋明英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4-47,共4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4(rhIL-24)联合顺铂(DDP)诱导人肺腺癌A549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变化。方法用160 ng/m L rhIL-24、3μg/m L DDP及160 ng/m L rhIL-24联合3μg/m L DDP处理A549细胞,应用Genome LabTMGe XP多基因遗传表达分析系... 目的探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4(rhIL-24)联合顺铂(DDP)诱导人肺腺癌A549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变化。方法用160 ng/m L rhIL-24、3μg/m L DDP及160 ng/m L rhIL-24联合3μg/m L DDP处理A549细胞,应用Genome LabTMGe XP多基因遗传表达分析系统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存活蛋白(survivin)、caspase-3、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b)、p53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rhIL-24蛋白处理的A549细胞上调Bax、caspase-3、Rb的mRNA水平,下调Bcl-2、survivin的mRNA水平,但p53mRNA变化无规律,rhIL-24联合DDP组对A549细胞上述基因表达的影响更明显。结论 rhIL-24蛋白可通过上调Bax、抑癌基因Rb,下调Bcl-2、survivin,激活caspase-3而诱导人肺腺癌A549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omeLabTM GeXP多基因遗传表达分析系统 白细胞介素24(IL-24) 肺癌细胞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苗期干物重和叶绿素含量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唐亮 徐正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633-1635,共3页
通过对由杂交稻0201衍生的F7代重组自交系群体(RIL)进行苗期干物重和叶绿素含量的调查,并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研究该群体干物重和叶绿素含量基因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这2个性状均受2对主基因+多基因... 通过对由杂交稻0201衍生的F7代重组自交系群体(RIL)进行苗期干物重和叶绿素含量的调查,并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研究该群体干物重和叶绿素含量基因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这2个性状均受2对主基因+多基因共同控制,且都以主基因遗传为主。控制干物重性状2对独立的主基因间表现为隐性上位,控制叶绿素含量性状的2对连锁主基因间是显性上位性作用,重组率为0.48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干物重 叶绿素含量 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