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3A双亲雄性育性基因的SSR标记 被引量:14
1
作者 李曙光 赵团结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061-1066,共6页
利用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MCS3A的质、核供体亲本N21566和N21249构建F_2和BC_1F_1育性分离群体进行雄性育性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结果表明,F1正反交可育,F2和BC1F1的可育株与不育株分离比例经χ2测验分别符合3∶1和1∶1,表明NJCM... 利用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MCS3A的质、核供体亲本N21566和N21249构建F_2和BC_1F_1育性分离群体进行雄性育性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结果表明,F1正反交可育,F2和BC1F1的可育株与不育株分离比例经χ2测验分别符合3∶1和1∶1,表明NJCMS3A供体亲本雄性育性由一对基因控制,可育等位基因为显性。该基因可能是NJCMS3A的一个恢复基因。选用793对SSR引物对F_2和BC_1F_1群体分别进行育性基因定位,发现该育性基因位于O连锁群上,在Satt331和Satt477标记之间,与Satt331、CSSR133和Satt477标记距离的次序一致,分别为8.1~10.4、11.4~16.4和13.3~19.2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雄性不育 雄性性遗传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油菜显性核不育材料基因的互作——兼与李树林先生商榷 被引量:3
2
作者 董振生 赵志海 《西北农业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91-95,共5页
依据李树林先生在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系 2 3 AB的研究[1~ 5 ] ,以及董振生 [6~ 9] 在白菜型油菜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 896AB的研究结果 ,用全不育株与恢复株测交 ,F2 代可能的育性比出现全可育、可育株与不育株 3∶ 1、1 3∶ 3... 依据李树林先生在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系 2 3 AB的研究[1~ 5 ] ,以及董振生 [6~ 9] 在白菜型油菜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 896AB的研究结果 ,用全不育株与恢复株测交 ,F2 代可能的育性比出现全可育、可育株与不育株 3∶ 1、1 3∶ 3的育性分离资料分析 ,认为油菜显性核不育的遗传不宜用上位抑制来解释 ,而应用抑制作用解释较为妥当。即育性是由一对显性不育基因 MSMS和一对显性恢复基因 Rf Rf互作控制 ,且显性恢复基因能抑制不育基因不育性的表达 ,使育性恢复可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白菜型油菜 显性核不 抑制 显性不育基因 显性恢复基因 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大白菜及其近缘芸薹属作物核不育材料的育性遗传兼基因互作的抑制效应 被引量:6
3
作者 王谋强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1-34,共4页
根据大白菜及其近缘芸薹属作物核不育材料育成的纯合两型系和杂合两型系可育株间互交F1可育株自交,其子代可能出现无育性分离情况或者产生13(可育株)∶3(不育株)两种表型的育性比资料,认为前者宜用复等位基因假说解释,而后... 根据大白菜及其近缘芸薹属作物核不育材料育成的纯合两型系和杂合两型系可育株间互交F1可育株自交,其子代可能出现无育性分离情况或者产生13(可育株)∶3(不育株)两种表型的育性比资料,认为前者宜用复等位基因假说解释,而后者用抑制作用解释为妥。抑制作用的内涵有两种可能,一是由一对决定育性表现的育性基因与另一对不决定育性表现的抑制基因互作表现抑制作用,即抑制作用假说;二是由性质相同、作用相反且可育基因起上位作用的两对育性基因彼此互作产生抑制效应,权称之为上位抑制假说解释其育性遗传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白菜 核不 芸苔属 基因 抑制 性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统不育系材料选育中常见的育性分离及基因型判断 被引量:1
4
作者 韩宏仕 张敏琴 高志宏 《种子》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7-110,共4页
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授粉控制系统是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利用安全、高效的授粉控制系统,因其育性稳定、恢复源广等优点,在油菜杂交育种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的遗传机理,结合多年从事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三系选育的... 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授粉控制系统是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利用安全、高效的授粉控制系统,因其育性稳定、恢复源广等优点,在油菜杂交育种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的遗传机理,结合多年从事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三系选育的育种实践,梳理出在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材料选育中,自交或杂交下一代常见的不育株分离比例,并依据遗传机理推断其基因型,从而为育种工作者明晰育种思路和育种方法,提高育种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核不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子核基因互作“三系”研究初报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天宇 杜瑞恒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S1期176-176,共1页
1984年我们开始研究利用高度雄性不育两用系配育适宜夏播的谷子两系杂交种组合.发现部分品种(系)作父本对某些隐性核高度雄性不育系具有一代保持不育性和提高不育度的作用.这种新获得的F<sub>1</sub>不育与恢复系测交容... 1984年我们开始研究利用高度雄性不育两用系配育适宜夏播的谷子两系杂交种组合.发现部分品种(系)作父本对某些隐性核高度雄性不育系具有一代保持不育性和提高不育度的作用.这种新获得的F<sub>1</sub>不育与恢复系测交容易恢复.据此首次提出利用这种核基因互作实现“三系”配套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高度雄性不育 谷子 临保系 恢复系 研究初报 不育 不育 不育株率 不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菜型油菜显性核互作不育系转育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罗鸿源 胡仲梅 《贵州农业科学》 CAS 1995年第1期1-4,共4页
利用大白菜的显性核互作不育基因向白菜型油菜上转育,成功地育成了白菜型油菜显性核基因互作的全不育系93-1A.经测恢,找到了上位显性核互作恢复基因(Ms),它对不育基因(SP)具有上位恢复作用。并证明其F1具有超亲杂种... 利用大白菜的显性核互作不育基因向白菜型油菜上转育,成功地育成了白菜型油菜显性核基因互作的全不育系93-1A.经测恢,找到了上位显性核互作恢复基因(Ms),它对不育基因(SP)具有上位恢复作用。并证明其F1具有超亲杂种优势。应用于生产的强优势组合正在选育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白菜 白菜型油菜 显性不育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互作型雄性不育性遗传研究现状
7
作者 沙学延 周傲南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7-39,共3页
植物雄性不育性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引起不育的原因有遗传、环境以及遗传与环境互作的。遗传的雄性不育性依基因载体又有“三型学说”、“二型学说”和“一型学说”之分。目前普遍为接受的是“二型学说”。
关键词 基因 植物雄性不育 研究现状 上位基因 遗传与环境 显性不育基因 隐性遗传 甘蓝型油菜 基因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B.juncea L.)温敏核不育的温度敏感基因分析
8
作者 李石开 和江明 +2 位作者 刘旭云 张锡顺 李卫芬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B09期75-78,共4页
温敏核不育是雄性育性可受温度调节的一种不育类型。1999年云南省农科院从油菜(Brassica juncea L)核不育材料“05S”中同时选育得到一个温敏核不育系“K121S”和一个不具温敏性的核不育两型系“116A”。遗传试验表明,它们的雄性不... 温敏核不育是雄性育性可受温度调节的一种不育类型。1999年云南省农科院从油菜(Brassica juncea L)核不育材料“05S”中同时选育得到一个温敏核不育系“K121S”和一个不具温敏性的核不育两型系“116A”。遗传试验表明,它们的雄性不育基因等位,不育性由核内2对隐性重叠基因控制,对温度敏感与否与另一对同不育基因互作的抑制基因有关,携带隐性纯合抑制基因的不育系(K121S),低温条件下其不育基因的作用被抑制而表现可育,高温条件下抑制基因作用失活,不育系仍表现雄性不育;携带显性纯合抑制基因的不育系(116A)其育性则不受温度影响。因此,在油菜温敏核不育“K121S”中,隐性抑制基因作用的温敏性导致了不育性的温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敏核不(TGMS) 基因 抑制 温度敏感性 油菜(B.juncea 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是“基因互作”,还是“复等位”?——兼与马尚耀先生讨论
9
作者 胡洪凯 王朝斌 +1 位作者 韩文奎 石艳华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34-36,共3页
对“Ch型”谷子显性核不育材料遗传机制的研究表明,其不育性受两对显性连锁基因控制,属“基因互作”的一种形式。所谓“复等位”的观点,我们认为是错误的。
关键词 谷子 基因 复等位基因 核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材料ZWA的遗传利用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王军 张太平 +1 位作者 魏忠芬 李德文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11,共4页
通过遗传测交试验表明 :甘蓝型油菜核不育系 ZWA的不育性由两对隐性重叠基因和一对上位抑制基因共同控制。当两对重叠隐性基因呈双隐性纯合体 (m1 m1 m2 m2 ) ,而另一对抑制基因的基因型为 Rf Rf或 Rfrf时 ,植株表现为不育(m1 m1 m2 m2 ... 通过遗传测交试验表明 :甘蓝型油菜核不育系 ZWA的不育性由两对隐性重叠基因和一对上位抑制基因共同控制。当两对重叠隐性基因呈双隐性纯合体 (m1 m1 m2 m2 ) ,而另一对抑制基因的基因型为 Rf Rf或 Rfrf时 ,植株表现为不育(m1 m1 m2 m2 Rf Rf或 m1 m1 m2 m2 Rfrf) ,其相应临保系的基因型为三对隐性纯合体 (m1 m1 m2 m2 rfrf)。纯合两型系不育株(m1 m1 m2 m2 Rf Rf)与可育株 (M1 m1 m2 m2 Rf Rf或 m1 m1 M2 m2 Rf Rf)兄妹交 ,后代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分离比例为 1∶ 1;可育株自交 ,其可育株与不育株比例为 3∶ 1。利用纯合两型系中 m1 m1 m2 m2 Rf Rf不育株与临保系 (m1 m1 m2 m2 rfrf)测交可获得基因型为 (m1 m1 m2 m2 Rfrf)全不育系 ,全不育系与相应恢复系 (M1 M1   或 M2 M2    )杂交可获得全可育杂交种 ,从而将隐型核不育系 ZWA的三系杂交种应用于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隐性核不材料ZWA 遗传机制 纯合两型系 上位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新型的小麦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WR950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宏霞 马朋涛 +3 位作者 宋喜悦 安调过 许红星 许云峰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325-1332,共8页
小麦雄性不育系WR9501选自小麦-黑麦远缘杂交后代,具有不育性稳定、遗传力强和易转育等特点。为给小麦雄性不育的研究和利用提供新的种质基因资源,对WR9501及其衍生不育系败育的生物学特征、遗传模式及与黑麦1RS染色体的相关性进行了研... 小麦雄性不育系WR9501选自小麦-黑麦远缘杂交后代,具有不育性稳定、遗传力强和易转育等特点。为给小麦雄性不育的研究和利用提供新的种质基因资源,对WR9501及其衍生不育系败育的生物学特征、遗传模式及与黑麦1RS染色体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WR9501及其衍生不育系具有典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形态特征;WR9501花粉碘-碘化钾(I2-KI)染色呈典型败育特征,其育性受显性核不育基因和抑制基因两对主效基因和多个微效基因共同控制,属于基因互作型显性核不育类型;黑麦1RS染色体与WR9501的育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性核不 基因 遗传分析 分子鉴定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尔斯大白菜选育技术报告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邦福 石磊 《辽宁农业科学》 2008年第2期57-58,共2页
关键词 大白菜 技术报告 基因雄性不育 一代杂交种 国家发明专利 遗传理论 抗病毒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显性核不育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驰 王长春 王长新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1期67-73,共7页
由普通小麦品种间杂交后代分离出的7603A核不育类型,主要由两对独立遗传的显性非等位基因控制。两对基因间存在抑制互作效应,可产生多种持有的育性分离比例。在普通小麦品种中,广泛存在着恢复系和“一次保持系”。人工制造保持... 由普通小麦品种间杂交后代分离出的7603A核不育类型,主要由两对独立遗传的显性非等位基因控制。两对基因间存在抑制互作效应,可产生多种持有的育性分离比例。在普通小麦品种中,广泛存在着恢复系和“一次保持系”。人工制造保持系无效。不育株有纯合和杂合两种基因型。纯合型与“一次保持系”杂交,后代可获得100%的不育株;杂合型与“一次保持系”杂交,后代产生1:1育性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不 显性 基因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级籼粳杂交稻“甬优9号”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研究
14
作者 何锡龙 寿建尧 黄建良 《上海农业科技》 2008年第3期26-26,22,共2页
“甬优9号”(原名02-E8)是浙江省宁波市农科院和宁波市种子公司合作用质核互作型中熟晚粳“甬粳2号”A为母本,早熟中籼稻“K^306093”为父本育成的超级籼粳杂交稻新品种,2007年2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浙审稻200701... “甬优9号”(原名02-E8)是浙江省宁波市农科院和宁波市种子公司合作用质核互作型中熟晚粳“甬粳2号”A为母本,早熟中籼稻“K^306093”为父本育成的超级籼粳杂交稻新品种,2007年2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浙审稻2007011)。我市于2005年引进并试验示范,表现为好看、好种,产量高、米质优,抗病性强,抗倒性好,适应性广。为探索“甬优9号”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保障,从2006年开始我们进行高产、高效配套技术试验研究。经两年试验研究和示范验证,总结完善了“甬优9号”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技术体系 籼粳杂交稻 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试验示范 中熟晚粳 种子公司 高效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白菜育种中杂优利用的手段及现状 被引量:2
15
作者 朱明超 罗伯祥 +2 位作者 赵苏海 靳取 王伟中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6-57,共2页
大白菜育种与生产中现多利用自交不亲和系、NMS、CMS等手段 ,本文对此作了综述与评价。
关键词 大白菜 杂优利用 自交不亲和系 两用系 基因不育 不育型雄性不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CMS和TGMS近等基因系的构建及其配合力评价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际凤 陆作楣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共5页
以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和6311S为母本和轮回亲本,与保持系新协黄B杂交,采用回交-测交的方法,排除恢复基因和温敏核不育基因,首次育成了温敏核雄性不育系的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近等基因系培矮64A和6311A。并配组了一套4个不育系×6个... 以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和6311S为母本和轮回亲本,与保持系新协黄B杂交,采用回交-测交的方法,排除恢复基因和温敏核不育基因,首次育成了温敏核雄性不育系的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近等基因系培矮64A和6311A。并配组了一套4个不育系×6个恢复系的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研究了温敏核不育系和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近等基因系培矮64S和培矮64A及6311S和6311A的育性、形态特征和一般配合力的差异。结果表明,在遗传背景相同的前提下,不育期的温敏核不育系与其相应的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系除花粉特征、柱头大小和异交结实率有一定差异外,其他农艺经济性状均表现一致。近等基因系培矮64S和培矮64A与6311S和6311A产量及其他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培矮64S和培矮64A、6311S和6311A的产量及其他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没有显著差异,说明水稻杂种优势的高低与两系三系法没有必然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等基因 温敏核不 型雄性不育 配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型大白菜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利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周邦福 李显石 石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0-192,共3页
用天津型大白菜津绿75连续自交,分离出雄性不育株;通过系内兄妹交,找到两用系和保持系;用两用系中的不育株与保持系杂交,选育出雄性不育系9769A.2005年用9769A与自交系9531杂交,配制成杂交种福青一号,证明不育源在天津型大白菜品种中存在.
关键词 大白菜 雄性不育 天津 基因 不育系9796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丰5号大白菜杂交种选育
18
作者 武兴丽 赵雪云 +1 位作者 周邦福 张书芳 《辽宁农业科学》 2003年第1期49-49,共1页
绿丰 5号 (93 8A× 992 8)是采用大白菜核基因互作雄性不育育种技术育成的晚熟杂交种。具有丰产、优质、多抗、耐贮等优点 ,生产试种面积已达 2 0 0 0多hm2 。
关键词 绿丰5号 大白菜 杂交种 基因不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攻克杂交油菜制种世界性难题 记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油菜育种专家陈凤祥研究员 被引量:1
19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农业科技通讯》 2008年第3期1-1,共1页
2008年1月8日,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油菜科研人员的高新技术成果“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三系选育及制种方法”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项成果被国家科技部高度评... 2008年1月8日,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油菜科研人员的高新技术成果“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三系选育及制种方法”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项成果被国家科技部高度评价为“解决了杂交油菜选育和制种技术中世界性难题”。作为该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安徽省农科院陈凤祥研究员出席了表彰大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杂交油菜 制种方法 研究员 世界性 种专家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隐性上位核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杂交芝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0
作者 郑永战 张海洋 +4 位作者 梅鸿献 张体德 卫双玲 马强国 范国成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7-19,共3页
综述了中国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杂交芝麻研究的现状及进展 ,并对杂交芝麻制种技术的改进提出了新设想。
关键词 中国 芝麻 制种技术 杂种优势 多基因互作核不育技术体系 化学保持法 远缘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