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本立克次体感染导致多器官功能损伤1例
1
作者 张庆勇 龚萍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214,共3页
日本立克次体可引起人类及动物的日本斑点热(Japanese spotted fever),该病是由携带日本立克次体的蜱虫或恙螨叮咬传播所致。1984年,在日本德岛县发现首例病例而得名,近年来我国浙江、河南、安徽、湖北等地区均有散发病例报道,且发病呈... 日本立克次体可引起人类及动物的日本斑点热(Japanese spotted fever),该病是由携带日本立克次体的蜱虫或恙螨叮咬传播所致。1984年,在日本德岛县发现首例病例而得名,近年来我国浙江、河南、安徽、湖北等地区均有散发病例报道,且发病呈现上升态势[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立克次体 日本斑点热 多器官功能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维生素C对家兔挤压伤后多器官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方玉荣 袁荣潜 +1 位作者 王立金 张梅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474-474,共1页
关键词 维生素C 挤压伤 多器官功能损伤 保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西他滨致急性多器官功能损伤1例
3
作者 韩晗 张宇祯 +1 位作者 林佳 谢诚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6-118,共3页
1病例介绍患者,男,76岁,因“右侧胸痛3年,加重伴咳粉红色泡沫样痰1 d”于2017年11月12日入住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患者2017年10月23日于我院血液科就诊,行骨髓穿刺确诊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017年11月4日入住外院,实... 1病例介绍患者,男,76岁,因“右侧胸痛3年,加重伴咳粉红色泡沫样痰1 d”于2017年11月12日入住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患者2017年10月23日于我院血液科就诊,行骨髓穿刺确诊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017年11月4日入住外院,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WBC)5.5×109·L-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70.6%,红细胞计数(RBC)2.52×1012·L-1,血红蛋白(HGB)77 g·L-1,血小板计数(PLT)27×109·L-1,总胆红素(T-BiL)36.7μmol·L-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8 U·L-1,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9 U·L-1,血肌酐(Cr-S)89μmol·L-1,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162 pg·mL-1。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70次·min-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西他滨 多器官功能损伤 皮下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进或抑制ACE2-Ang(1-7)-MasR轴活化对大鼠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不全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袁琦松 朱丽 +4 位作者 王炳今 李岚 黄佳 周霞 周厚荣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915-1919,共5页
目的探讨ACE2-Ang(1-7)-MasR轴在大鼠心脏骤停-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后(CA-CPRROSC)心、肝、肾功能损伤中的作用,为提高ROSC后患者生存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建立CA-CPR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常规复苏组、Ang(1-7)组及A779组,... 目的探讨ACE2-Ang(1-7)-MasR轴在大鼠心脏骤停-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后(CA-CPRROSC)心、肝、肾功能损伤中的作用,为提高ROSC后患者生存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建立CA-CPR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常规复苏组、Ang(1-7)组及A779组,监测各组血流动力学指标、生化指标、心肌病理性损伤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其余3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LVdp/dtmax下降(P <0.05),ROSC后6 h的BNP、cTnT、Cr、ALT升高(P <0.05)。与常规复苏组相比,Ang(1-7)组各时点±LVdp/dtmax增高,ROSC后6 h的BNP、cTnT均降低(P <0.05),而A779组则相反。结论大鼠在CA-CPRROSC后的心、肝、肾功能出现一定程度的损害,促进该轴活化参与大鼠心肺复苏后器官功能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 大鼠 Ang(1-7) 多器官功能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急性胰腺炎治疗作用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
5
作者 马清涌 沙焕臣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共4页
关于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探讨的热点。对于AP发病的机制,目前主要有胰酶自身消化学说、微循环障碍学说、炎症因子与细胞介质学说、细胞内钙超载学说、肠道细菌易位与"二次打击"... 关于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探讨的热点。对于AP发病的机制,目前主要有胰酶自身消化学说、微循环障碍学说、炎症因子与细胞介质学说、细胞内钙超载学说、肠道细菌易位与"二次打击"学说、氧化应激与NO作用学说等。白藜芦醇因具有抗炎、抗氧化、抑制血小板凝集、改善微循环等药理作用而受到临床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天然药物。近年来,本课题就白藜芦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并做了系统的文献分析,认为白藜芦醇可以从多个环节发挥作用,从而起到缓解AP造成的胰腺损害及由此引发的多器官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白藜芦醇 多器官功能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