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SP90表达与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迁移力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黄灵娟 马艳萍 +1 位作者 杨薏蓉 杨林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2期372-375,共4页
本研究探讨热休克蛋白90(HSP90)与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迁移力的相关性。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经终浓度为50、100、150和200nmol/L的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作用于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 4小时后细胞中HSP90的mRNA的表... 本研究探讨热休克蛋白90(HSP90)与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迁移力的相关性。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经终浓度为50、100、150和200nmol/L的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作用于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 4小时后细胞中HSP90的mRNA的表达情况。应用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检测经上述相同浓度硼替佐米作用4小时后U266细胞迁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硼替佐米药物浓度的增加,U266细胞中HSP90α的mRNA表达量逐渐增加(p<0.05),而HSP90β的mRNA表达量虽然总体上有差别(p<0.05),但增加趋势不很明显。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U266细胞迁移力逐渐减弱(p<0.05)。结论:HSP90表达与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迁移力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 U266细胞 HSP90 硼替佐米 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替佐米和柔红霉素联合应用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KM3的作用(英文)
2
作者 欧阳桂芳 林茂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6期1468-1471,共4页
为了研究硼替佐米(bortezomib,Bor)单用及与柔红霉素(daunorubicin,DNR)联合应用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细胞株KM3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MTT法检测Bor单用及与DNR联合应用对KM3细胞的抑制作用,求出其IC50。结果表明:Bor、DNR... 为了研究硼替佐米(bortezomib,Bor)单用及与柔红霉素(daunorubicin,DNR)联合应用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细胞株KM3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MTT法检测Bor单用及与DNR联合应用对KM3细胞的抑制作用,求出其IC50。结果表明:Bor、DNR对KM3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IC50分别为0.27μmol/L,0.16μmol/L;Bor联合DNR对KM3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明显增强(p<0.05)。结论:在体外,Bor联合DNR对KM3细胞生长抑制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替佐米 柔红霉素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 KM3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钠素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探讨 被引量:3
3
作者 袁利亚 戎吉平 +8 位作者 文珠 熊耀斌 俞红 吴霞 丁江华 陈国安 黄先豹 纪德香 卢玮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2268-2271,共4页
目的:探讨心钠素(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MM1.S)的增殖抑制及其作用机制。方法:MM1.S置于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培养,ANP浓度分别为1、10、50及100μmol/L。收集各组不同培养时间(24、48、72 h)... 目的:探讨心钠素(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MM1.S)的增殖抑制及其作用机制。方法:MM1.S置于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培养,ANP浓度分别为1、10、50及100μmol/L。收集各组不同培养时间(24、48、72 h)细胞,CKK-8方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法检测MM1.S细胞NPR-A、NPR-C蛋白的表达,qRT-PCR检测不同浓度ANP作用MM1.S细胞24 h后miR-21的表达。结果 :ANP对MM1.S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P<0.01)。细胞周期检测为G1期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S期、G2期细胞比例下降(P<0.05),4个浓度组间两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MM1.S细胞存在NPR-A、NPR-C蛋白的表达。ANP不同浓度(1.0,10,50,100μmol/L)作用MM1.S细胞24 h后miR-21表达下调,相对表达量较阴性对照组分别下降了8.6%、24.2%、37.5%和49%(P<0.05)。结论:ANP能抑制MM1.S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阻滞细胞周期于G1期和下调miR-21表达发挥其抗肿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钠素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 细胞增殖 MIR-2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姜酮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U266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敏 雷荟融 +2 位作者 成延娟 唐元艳 黄知平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572-577,共6页
目的探讨花姜酮(zerumbone)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U266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花姜酮5,10和20μmol∙L^(-1)处理U266细胞48 h,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克隆形成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RT-qPCR检测高... 目的探讨花姜酮(zerumbone)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U266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花姜酮5,10和20μmol∙L^(-1)处理U266细胞48 h,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克隆形成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RT-qPCR检测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mRNA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周期蛋白D1、Bax、Bcl-2和HMGB1蛋白表达。结果与细胞对照组相比,花姜酮5,10,20μmol∙L^(-1)组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P<0.05);细胞克隆形成率显著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和S期细胞比例显著增加(P<0.05),G_(2)和M期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5);HMGB1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细胞周期蛋白D1、Bcl-2和HMGB1蛋白表达降低(P<0.05),Bax蛋白增加(P<0.05)。结论花姜酮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可能与下调周期蛋白D1、Bcl-2、HMGB1和上调Bax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姜酮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氧化二砷联合伊曲康唑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Hedgehog信号通路的影响及抗肿瘤活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黄晓兵 石毅 +3 位作者 王春森 王晓冬 陈姣 车菲菲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59-1465,共7页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TO)联合伊曲康唑(ITRA)协同抑制多发性骨髓瘤NCI-H929细胞HH信号通路的抗肿瘤作用。方法:应用MTT法检测两药联合对NCI-H92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用多发性骨髓瘤NCI-H929细胞株局部成瘤小鼠模型,观察给药后平均瘤...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TO)联合伊曲康唑(ITRA)协同抑制多发性骨髓瘤NCI-H929细胞HH信号通路的抗肿瘤作用。方法:应用MTT法检测两药联合对NCI-H92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用多发性骨髓瘤NCI-H929细胞株局部成瘤小鼠模型,观察给药后平均瘤重、瘤重抑制率、肿瘤体积的变化并分析荷瘤小鼠生存情况。ELISA法检测M蛋白,q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Hedgehog信号通路中Ptch、SMO和Gli表达,以及Gli下游靶标基因cyclin D1和BCL-2表达水平变化。结果:ATO联合ITRA与单一给药相比能更显著地抑制NCI-H929细胞增殖。体内实验发现,两药联合应用可更显著地抑制肿瘤生长,降低肿瘤负荷,延迟荷瘤小鼠的生存期。两药联合可显著地下调Hedgehog信号通路下游的关键分子Gli1表达,继而可导致Gli1下游靶标基因cyclin D1和BCL-2等表达水平显著地降低。结论:ATO联合ITRA具有更强地抑制多发性骨髓瘤NCI-H929细胞生长作用。两药协同作用显著地下调Hedgehog信号通路下游的关键分子Gli1表达,而抑制靶标基因的过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曲康唑 三氧化二砷 多发性骨髓NCI-H929细胞 HEDGEHOG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移植小鼠的成瘤情况分析
6
作者 安娜 刘加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22-1529,共8页
目的:探讨在无γ射线照射条件下,几种常见的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系移植小鼠的成瘤情况,以及构建MM疾病模型便于体内实验研究。方法:利用MM细胞系LP-1、OPM2、RPMI 8226和MOLP8,以及通过转染带有Luciferase荧光素酶的慢病毒载体得到的RP... 目的:探讨在无γ射线照射条件下,几种常见的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系移植小鼠的成瘤情况,以及构建MM疾病模型便于体内实验研究。方法:利用MM细胞系LP-1、OPM2、RPMI 8226和MOLP8,以及通过转染带有Luciferase荧光素酶的慢病毒载体得到的RPMI-Luc-Puro(载体带Puromycin抗性基因)、RPMI-LucmCherry(载体带mCherry标记基因)和MOLP8-Luc-Puro稳定细胞系,经皮下或者尾静脉植入NOD/SCID或NSG小鼠。观察其肿瘤生长,测量肿瘤大小;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尾血中CD138^+肿瘤细胞的比例;应用血清免疫固定电泳检测外周血中的游离轻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鉴定肿瘤类型;应用活体成像技术监测全身肿瘤信号。结果:LP-1和OPM2细胞皮下植入NOD/SCID小鼠各21只,观察至7周均未见成瘤。RPMI 8226细胞皮下植入的NOD/SCID小鼠15只,1周后可观察到肿瘤形成,截至7周时,成瘤率80%(12/15)。血清免疫固定电泳可以检测到λ轻链,尾血中未检测到CD138^+的肿瘤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支持浆细胞肿瘤。RPMI-Luc-Puro、RPMI-Luc-mCherry和MOLP8-Luc-Puro细胞皮下植入NOD/SCID小鼠各2只。活体成像显示RPMI-Luc-mCherry细胞植入小鼠无明显肿瘤信号,RPMI-Luc-Puro和MOLP8-Luc-Puro细胞植入小鼠1周时能探测到明显肿瘤信号,但前者2周时信号消失,后者观察至3周时肿瘤信号仍存在;这两种细胞皮下植入NSG小鼠时,两者的肿瘤信号均能持续存在。RPMI 8226、RPMI-Luc-Puro、RPMI-Luc-mCherry和MOLP8-Luc-Puro细胞经尾静脉植入NOD/SCID或NSG小鼠均未出现全身播散的肿瘤信号,仅MOLP8-Luc-Puro细胞植入的1只NSG小鼠出现过短暂的全身播散信号。结论:在无γ射线照射条件下,MM细胞系植入小鼠可以成瘤,有局部成瘤倾向,全身播散能力低;不同细胞系成瘤性存在较大差异,载体改造会降低细胞的成瘤能力;免疫缺陷更严重的NSG小鼠有利于肿瘤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 NOD/SCID小鼠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移植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血管新生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陈文明 吴垠 +2 位作者 朱嘉芷 Jeannette Soria Massoud Mirshahi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10-314,共5页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培养上清液对人骨髓来源内皮细胞系(HBMEC)的增殖、迁移及血管新生的作用。用含2%胎牛血清(FBS)的RPMI 1640培养液培养骨髓瘤细胞系获得上清液,将此培养液培养HBMEC,研究其时HBMEC的增殖及迁移的影响,并将此液...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培养上清液对人骨髓来源内皮细胞系(HBMEC)的增殖、迁移及血管新生的作用。用含2%胎牛血清(FBS)的RPMI 1640培养液培养骨髓瘤细胞系获得上清液,将此培养液培养HBMEC,研究其时HBMEC的增殖及迁移的影响,并将此液放入含有携带HBMEC微珠的三维纤维蛋白中,研究其对血管新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含2%FBS的RPMI 1640培养液比较,骨髓瘤细胞系培养液对HBMEC的增殖有明显促进作用(P<0.001),并促进HBMEC的迁移,诱导毛细血管管腔的形成(长度及宽度)(P<0.001)。结论:骨髓瘤细胞系可能通过分泌某些细胞因子促进HBMEC增殖、迁移及血管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 骨髓来源内皮细胞 血管新生 M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侧群细胞分选及其生物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张晓丽 张丽娜 +5 位作者 黄红铭 丁润生 施维 徐瑞容 于晓棠 姜胜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47-752,共6页
本研究旨在从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中分选出侧群(SP)细胞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细胞经Hoechst33342染色后,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Hoechst荧光染色情况,采用流式细胞荧光激活分选(FACS)技术,将细胞分选为SP细胞与主群(main popul... 本研究旨在从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中分选出侧群(SP)细胞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细胞经Hoechst33342染色后,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Hoechst荧光染色情况,采用流式细胞荧光激活分选(FACS)技术,将细胞分选为SP细胞与主群(main population,MP)细胞,用细胞生长曲线法比较两群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集落形成试验比较细胞集落形成能力、流式细胞术分析两群细胞CD138的表达情况,应用RT-PCR法检测ABCG2mRNA在两群细胞中的表达不平、硼替佐米对CCK-8法和集落形成试验检测对两群细胞增殖、活力和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骨髓瘤细胞株中存在小部分比例的SP细胞,RPMI 8226细胞株中SP细胞高达(7.10±2.69)%,在荧光显微镜下也检测到SP细胞;SP细胞增殖活力、细胞集落形成能力明显高于MP细胞(P<0.05);该基因SP和MP细胞的CD138表达率无明显差异(P>0.05);SP细胞表达耐药基因ABCG2,而MP细胞几乎不表达该基因;SP细胞的硼替佐米抑制率明显低于MP细胞(P<0.05),但在40 nmol/L作用下,两者抑制率未显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硼替佐米均能降低两群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但MP细胞降低更为明显。结论:骨髓瘤细胞系中存在少量SP细胞,具有肿瘤干细胞的相关生物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细胞 侧群细胞 主群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扩增多发性骨髓瘤特异杀伤性T淋巴细胞 被引量:2
9
作者 杨凯 李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8期1989-1991,共3页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体外扩增培养的方法,并进行细胞毒检测。方法:取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身的外周血,分离淋巴细胞,再按一定比例体外与经处理骨髓瘤细胞集落及巨噬细胞混合培养(MTLC)可获得多发性骨髓瘤...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体外扩增培养的方法,并进行细胞毒检测。方法:取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身的外周血,分离淋巴细胞,再按一定比例体外与经处理骨髓瘤细胞集落及巨噬细胞混合培养(MTLC)可获得多发性骨髓瘤的特异性CTL细胞,进行鉴定并进一步观察其杀伤特性。结果:混合培养7d后,即可扩增出大量淋巴细胞,流式细胞仪证实主要是CD8+细胞,这些具有杀伤活性的CTL细胞体外对自身骨髓瘤细胞有很强的细胞毒作用。结论:应用自体骨髓瘤细胞集落、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体外混合培养,并在IL-2作用下,是体外扩增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可行方法,CTL作为特异性免疫治疗方法有望提高骨髓瘤的免疫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扩增 多发性骨髓特异杀伤性T淋巴细胞 细胞培养 免疫治疗 骨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CD45 and CD200 expression in newly diagnosed multiple myeloma patients
10
作者 LONG Xinyi LIU Jing +2 位作者 HU Rong WANG Chen FU Yunfeng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5-559,共15页
Objective:Multiple myeloma(MM)is a hematologically malignant clonal plasma cell disease.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mmunophenotypes and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MM,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ex... Objective:Multiple myeloma(MM)is a hematologically malignant clonal plasma cell disease.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mmunophenotypes and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MM,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expression of CD45 and CD200 is related to the prognosis of newly diagnosed MM(NDMM)patients,and to evaluat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mbined expression of CD45 and CD200 in NDMM.Methods:A total of 123 NDMM patients admitted to Shengjing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July 2015 to August 2019 were enrolled.Five key immunophenotypic markers(including CD38,CD138,CD45,CD56,and CD200)were screened through flow cytometry and identified using random forest analysis and univariate Cox regression analysis.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Group A,CD45 and CD200 double-positive;Group B,CD45 or CD200 single-positive;Group C,CD45 and CD200 double-negative.Kaplan-Meier curves were used to analyze overall survival(OS)and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across groups.Multivariate Cox regression was performed to evaluate prognostic factors,and a nomogram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se results.Results:The OS and PFS of single-positive groups for CD38,CD138,CD45,CD56,and CD200 were all shorter than those of their respective single-negative groups(all P<0.05).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OS(P<0.001)and PFS(P=0.001)among Groups A,B,and C.Group A had shorter OS and PFS(all P=0.001)compared to the Group B+C(cases from Group B and Group C were combined).CD45 and CD200 double-positive was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for NDMM[hazard ratio(HR)=2.178,95%confidence interval(CI)1.048 to 4.529;P=0.037].The nomogram and calibration curves constructed from multivariate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demonstrated good concordance(concordance index=0.706;95%CI 0.661 to 0.751).Conclusion:NDMM patients with double-positive expression of CD45 and CD200 have significantly shorter OS and PFS.Compared with the use of either marker alone,the combined assessment of CD45 and CD200 may provide better prognostic stratification for MM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45 CD200 multiple myeloma PROGNOSIS flow cytomet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