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CEP中间品贸易网络结构特征演变分析——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表 被引量:1
1
作者 宋长钰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23-127,共5页
本文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从社会网络视角,采用中心性、凝聚子群等方法,构建RCEP中间品贸易网络,研究各成员国在RCEP中间品贸易网络中的结构演变。并进一步将中间品贸易行业划分为初级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以此研究RCEP成员国不同... 本文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从社会网络视角,采用中心性、凝聚子群等方法,构建RCEP中间品贸易网络,研究各成员国在RCEP中间品贸易网络中的结构演变。并进一步将中间品贸易行业划分为初级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以此研究RCEP成员国不同行业中间品贸易网络现状。研究发现,RCEP成员国间的中间品贸易联系越来越密切,区域内最大“链主”已由日本转向中国;中国占区域内中间品贸易总量的贡献度不断上升,对中间品贸易的依赖度却在下降;制造业中间品贸易网络比初级产业和服务业网络具有更高贸易联系密度和强度,是RCEP区域中间品贸易的主要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EP 中间品贸易 社会网络分析法 多区域投入产出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多区域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质量评估问题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郑正喜 黄祖南 周融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0-105,共16页
近几十年来,多区域投入产出表的开发和应用推动了投入产出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但如何评估其数据质量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鉴于此,本文首先从理论角度剖析多区域表与单区域表之间的数据关联,结合实际数据考察国内多区域表与官方数据... 近几十年来,多区域投入产出表的开发和应用推动了投入产出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但如何评估其数据质量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鉴于此,本文首先从理论角度剖析多区域表与单区域表之间的数据关联,结合实际数据考察国内多区域表与官方数据的衔接情况,发现不同多区域表在不同指标上的数据衔接能力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对数据质量评估问题的多方位探讨,基于强化多区域表核算功能的视角提出了一种相对有效的评估思路,并设计了相应的量化评估方案;最后,从指标和地区两个角度对部分已有的国内多区域表进行评估实证,并结合开发特点综合比较这些多区域表的整体评估结果和局部结构特征。本研究对多区域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开发、管理和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区域投入产出表 核算功能 数据质量 评估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EC主要经济体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和地位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3
作者 尹伟华 肖宏伟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107,共6页
文章基于亚洲开发银行的多区域投入产出表(ADB-MRIO)和贸易增加值分解模型(WWZ模型),对APEC主要经济体的出口贸易进行完全分解,据此比较分析APEC主要经济体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和地位,并进一步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文章基于亚洲开发银行的多区域投入产出表(ADB-MRIO)和贸易增加值分解模型(WWZ模型),对APEC主要经济体的出口贸易进行完全分解,据此比较分析APEC主要经济体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和地位,并进一步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APEC主要经济体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均较高,都已普遍融入全球价值链,其中规模较小的经济体参与程度一般较高,而规模较大的经济体参与程度一般较低。(2)发展中经济体和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后向垂直专业化指数较高,发达经济体和资源型经济体的前向垂直专业化指数较高。(3)发达经济体和资源型经济体主要以前向方式参与全球价值链,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相对高端地位,而发展中经济体和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主要以后向方式参与全球价值链,在全球价值链中普遍处于相对低端地位。(4)要素禀赋、技术创新水平、自然资源丰裕程度、市场开放程度、人力资本、制度因素等对全球价值链地位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尤其是技术创新水平,是未来APEC主要经济体价值链提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EC 全球价值链 贸易增加值 多区域投入产出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省际粮食贸易隐含污染与环境比较优势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玲玲 高帆帆 王宗志 《水利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为协调粮食生产、贸易与面源污染的矛盾,实现绿色农业发展、区域间利益共赢,在测算省际粮食贸易量的基础上,运用灰水足迹方法计算各省隐含氮污染和污染强度,构建了粮食贸易隐含氮污染网络,解析了省际粮食生产隐含氮污染的环境比较优势... 为协调粮食生产、贸易与面源污染的矛盾,实现绿色农业发展、区域间利益共赢,在测算省际粮食贸易量的基础上,运用灰水足迹方法计算各省隐含氮污染和污染强度,构建了粮食贸易隐含氮污染网络,解析了省际粮食生产隐含氮污染的环境比较优势。结果表明:中国省际粮食贸易网络格局由“条块式”转向“团块式”,贸易集中化趋势明显;省际粮食贸易隐含污染和污染强度呈下降趋势,但地区差异明显加剧了环境不公平;环境比较优势网络表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分布,环境比较优势最小的地区集中在华北地区,最大为黑龙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粮食贸易 隐含氮污染 多区域投入产出表 灰水足迹 环境比较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排放权价值的中国省域绿色贸易利益测度 被引量:10
5
作者 姜鸿 高洁 张艺影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4-45,共12页
作为碳排放大国和出口强国,中国获得贸易顺差的背后是生产出口产品所带来的巨量碳排放。科学测算碳排放导致的价值损失,对“双碳”目标下的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构建嵌入式多区域投入产出表,从双边贸易层面和行业层面,分析... 作为碳排放大国和出口强国,中国获得贸易顺差的背后是生产出口产品所带来的巨量碳排放。科学测算碳排放导致的价值损失,对“双碳”目标下的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构建嵌入式多区域投入产出表,从双边贸易层面和行业层面,分析中国30个省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的现状,并利用碳排放权价值测算各省份对外贸易的环境净损失;在增加值贸易利益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中国省域绿色贸易利益。研究表明,从双边贸易层面看,中国省域出口贸易隐含碳主要由美国和欧盟转入,进口贸易隐含碳主要向巴西、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和土耳其转出。对东盟贸易隐含碳占比较大的省份主要位于西南地区,对BRIIMT贸易隐含碳占比较大的省份主要位于北部地区,对日韩贸易隐含碳占比较大的省份主要位于东部地区。从行业层面看,出口贸易隐含碳集中在制造业和电热生产供应业,占比之和超过70%,且各省份的行业结构具有一定差异性。进口贸易隐含碳集中在电热生产供应业和运输业,占比之和约63%。引入碳排放权价值后,中国30省份的绿色贸易利益相比于增加值贸易利益减少0.94%。作为隐含碳净出口国,中国有28个省份在对外贸易中承担环境净损失。其中新疆和甘肃环境净损失的比重最高,分别为69.29%和57.43%。天津、吉林等7个省份在损失增加值贸易利益的同时,还承担着净出口贸易隐含碳带来的环境污染。针对结论,该研究提出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省域间差异化减排、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权价值 嵌入式多区域投入产出表 绿色贸易利益 贸易隐含碳 增加值贸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水-能-粮流通及压力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红瑞 王洪冲 +2 位作者 赵伟静 申立杰 张力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1,共11页
为促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了2012年及2017年长江经济带区域9省2市的虚拟水、虚拟能和虚拟粮流通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水、能源、粮食以及水-能源-粮食系统压力指数用以分析长... 为促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了2012年及2017年长江经济带区域9省2市的虚拟水、虚拟能和虚拟粮流通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水、能源、粮食以及水-能源-粮食系统压力指数用以分析长江经济带水-能-粮的流通、压力及其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区域虚拟水、虚拟能及虚拟粮在2012年以及2017年均呈现净流出,虚拟水和虚拟能净流出量减少,虚拟粮净流出量增加,虚拟资源流通格局与其资源分布不协调。长江经济带各省市2012年水资源压力较2017年变化不大,而能源、粮食以及水-能源-粮食系统压力呈现增加的趋势。2017年压力分布格局与2012年基本一致,下游地区较中上游地区压力更大。因此,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应该充分利用好自身的资源禀赋,加强与下游地区的贸易流通,实现区域资源的合理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水-能-粮 流通 压力 多区域投入产出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