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能源消费PM_(2.5)足迹评估——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法 被引量:1
1
作者 刘莹莹 王赵明 +4 位作者 沈瑞华 姚磊 王旭 杨毅 李博雨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141-4154,共14页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PM_(2.5)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尤其是能源消费密集型产业的扩展显著加剧了PM_(2.5)的排放。尽管已有大量研究关注PM_(2.5)的来源和治理,但如何量化各省份的PM_(2.5)足迹,并系统分析其跨区域转移的路径,仍然是一...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PM_(2.5)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尤其是能源消费密集型产业的扩展显著加剧了PM_(2.5)的排放。尽管已有大量研究关注PM_(2.5)的来源和治理,但如何量化各省份的PM_(2.5)足迹,并系统分析其跨区域转移的路径,仍然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课题。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量化了2007—2017年中国生产PM_(2.5)足迹(PF_(P)),消费PM_(2.5)足迹(PF_(C))以及省际间隐含PM_(2.5)足迹(EP_(F))的转移量。结果显示,PF_(P)和PF_(C)均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PF_(P)始终大于PF_(C)。各省份对PF的贡献差异显著,多数省份EP_(F)出口量超过本省PF_(P)总量的一半,三分之一省份需通过进口EP_(F)的方式来满足发展需求。同时,中国向海外EP_(F)的转移重心正在由沿海向内陆迁移。从部门贡献来看,在研究期间,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和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始终是PF_(P)的主要来源。由此可见,根据不同省份的特点对大气污染治理政策进行不断优化是至关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足迹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省际转移 能源消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和LMDI模型的黄河流域水足迹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
2
作者 张子龙 张意萍 +2 位作者 吕诗雨 孙颖琦 晏欣嫄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2-708,共17页
水资源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资源,而水足迹作为衡量区域水资源利用压力的关键指标,可以综合反映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状况。因此,对黄河流域水足迹时空格局、区域间转移特征以及水足迹变化背后驱动因素的探究,可为全流域... 水资源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资源,而水足迹作为衡量区域水资源利用压力的关键指标,可以综合反映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状况。因此,对黄河流域水足迹时空格局、区域间转移特征以及水足迹变化背后驱动因素的探究,可为全流域区域间协同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此研究构建了地级市尺度水资源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2012、2015和2017年黄河流域水足迹的时空格局演变和城市间虚拟水转移特征,并采用对数迪氏指数(LMDI)模型探究水足迹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及其影响作用。研究发现:黄河流域水足迹在时间上整体呈先增长后下降的倒“U”型演变趋势,在空间上呈现“中下游高,上游低”的区域格局;虚拟水转移主要集中在省域内部,且具有明显的经济梯度导向特征;经济增长和技术因素等是水足迹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且各因素对水足迹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基于驱动机制差异,将78个城市划分为5类水足迹驱动模式,为分区施策、精准提升流域城市节水效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足迹 黄河流域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LMDI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的黄河流域贸易隐含碳排放时空格局及结构分解 被引量:3
3
作者 吴乐英 赵义义 +1 位作者 苗长虹 杜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8737-8750,共14页
厘清黄河流域贸易隐含碳排放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对于制定公平有效的减排方案,实现区域合作减排的重要目标至关重要。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深入研究2007—2017年黄河流域9个省区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构成,以及其在省级和行业层面的转移... 厘清黄河流域贸易隐含碳排放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对于制定公平有效的减排方案,实现区域合作减排的重要目标至关重要。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深入研究2007—2017年黄河流域9个省区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构成,以及其在省级和行业层面的转移路径;通过结构分解方法,追踪黄河流域贸易隐含碳排放区域内外的影响因素,揭示其区域内外影响因素的异质性。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整体呈净贸易隐含碳转出区域,主要由中间投入的贸易方式进入其他各省的生产需求时导致。该流域的生产供应和整体需求正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而对东南沿海省份的供应和需求正逐渐减少。区域外的最终需求和本地的碳排放强度是影响转出贸易隐含碳的主要因素,区域内的最终需求和区域外的碳排放强度是影响转入贸易隐含碳的主要因素。此外,生产结构和最终需求是影响黄河流域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关键因素,前者对黄河流域贸易隐含碳排放起抑制作用,后者则主要起驱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贸易隐含碳排放 结构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CEP中间品贸易网络结构特征演变分析——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表 被引量:1
4
作者 宋长钰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23-127,共5页
本文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从社会网络视角,采用中心性、凝聚子群等方法,构建RCEP中间品贸易网络,研究各成员国在RCEP中间品贸易网络中的结构演变。并进一步将中间品贸易行业划分为初级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以此研究RCEP成员国不同... 本文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从社会网络视角,采用中心性、凝聚子群等方法,构建RCEP中间品贸易网络,研究各成员国在RCEP中间品贸易网络中的结构演变。并进一步将中间品贸易行业划分为初级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以此研究RCEP成员国不同行业中间品贸易网络现状。研究发现,RCEP成员国间的中间品贸易联系越来越密切,区域内最大“链主”已由日本转向中国;中国占区域内中间品贸易总量的贡献度不断上升,对中间品贸易的依赖度却在下降;制造业中间品贸易网络比初级产业和服务业网络具有更高贸易联系密度和强度,是RCEP区域中间品贸易的主要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EP 中间品贸易 社会网络分析法 多区域投入产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京津冀地区虚拟水贸易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韩宇平 李想 +3 位作者 苏潇雅 黄会平 林睿 张俊峰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5-52,共8页
研究京津冀地区各产业部门的用水系数、内外部虚拟水贸易对促进京津冀水资源合理配置、区域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及水资源管理政策制定有重要意义。基于2015年多区域投入产出表及各产业部门的用水数据,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京津冀地... 研究京津冀地区各产业部门的用水系数、内外部虚拟水贸易对促进京津冀水资源合理配置、区域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及水资源管理政策制定有重要意义。基于2015年多区域投入产出表及各产业部门的用水数据,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京津冀地区不同产业部门的直接用水系数、完全用水系数和拉动系数,进一步核算区域内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虚拟水流动及区域同其他省区间的虚拟水贸易。计算结果表明:①京津冀地区农业的直接用水系数、完全用水系数最大,分别为226.1、271.1 m^(3)/(万元);②京津冀地区内部农业为最大的虚拟水输出部门,净输出量为128.9亿m^(3);食品及烟草业为最大的虚拟水输入部门,净输入量为56.8亿m^(3);③2015年京津冀地区整体为虚拟水净输入,净输入总量为88.4亿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多区域投入产出 虚拟水 用水系数 贸易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的我国省区虚拟水流动格局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吴兆丹 赵敏 Upmanu LALL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6期62-69,共8页
分析省区虚拟水流动格局有利于我国特色水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细分我国30个省区(不涉及西藏)及42个经济部门,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法分析各省区虚拟水流动的空间、部门、需求格局,指出我国在实施虚拟水战略中,应重点提高新疆、黑龙江等... 分析省区虚拟水流动格局有利于我国特色水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细分我国30个省区(不涉及西藏)及42个经济部门,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法分析各省区虚拟水流动的空间、部门、需求格局,指出我国在实施虚拟水战略中,应重点提高新疆、黑龙江等虚拟水流出、净流出较高省区的生产用水效率;加强改善山东等虚拟水流入、净流入较高省区的消费习惯,重点调整城镇、农村居民消费等虚拟水流动主要需求,结合虚拟水主要来源,合理调整其贸易结构。两方面调整中均应对农林牧渔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等虚拟水流动主要部门予以侧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水流动 虚拟水战略 用水管理 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长江经济带虚拟水流动格局研究 被引量:36
7
作者 田贵良 李娇娇 李乐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1-88,共8页
水资源是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关键领域和核心要素之一,分析长江经济带虚拟水流动格局有利于把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水资源利用的深层次规律,实现长江经济带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区域协调发展。本文为揭示长江经济带内、... 水资源是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关键领域和核心要素之一,分析长江经济带虚拟水流动格局有利于把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水资源利用的深层次规律,实现长江经济带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区域协调发展。本文为揭示长江经济带内、外经济贸易隐含虚拟水流动关系,依据多区域投入产出核算原理,基于产业经济、贸易数据及产业部门用水量,设计2012年长江经济带多区域投入产出表,构建长江经济带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框架,计算分析了长江经济带虚拟水流动格局,并评价净输出省区虚拟水贸易状态与水资源承载力的协调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全国贸易中,长江经济带区域整体呈虚拟水净输出状态。上海、浙江和重庆为虚拟水净输入区,其余省区均为虚拟水净输出区,其中江苏、安徽、湖北和湖南虚拟水净输出状态与当地水资源承载力不协调。②长江经济带各省区主要虚拟水输入、输出产业部门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下游区域和上游地区重庆主要虚拟水输出产业为制造业,中游区域和上游地区四川、贵州、云南主要输出水资源密集型产品,输入劳动密集型产品。③在长江经济带区域内部贸易中,各省区贸易联系呈现出沿长江流域地理分布的特征。上游地区间贸易交流频繁,与中下游区域贸易联系不强,而中下游区域间贸易交流频繁。上海、浙江是虚拟水主要流向地,江苏、湖南是各省区虚拟水主要来源地。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应对水资源利用进行统筹规划,建立多区域协调发展机制,转变区域间贸易结构;在长江经济带区域内部,根据地区间资源禀赋差异性和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合理制定产业和贸易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水流动 虚拟水贸易 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 水资源承载力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中美贸易隐含能源、碳排放的测算 被引量:15
8
作者 韩中 王刚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16-426,共11页
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利用欧盟资助开发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和环境账户数据,测算了1995-2009年中国与美国的增加值贸易规模及净值,在此基础上利用环境账户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数据测算出中美外贸隐含能源和隐含碳排放总体水平及... 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利用欧盟资助开发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和环境账户数据,测算了1995-2009年中国与美国的增加值贸易规模及净值,在此基础上利用环境账户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数据测算出中美外贸隐含能源和隐含碳排放总体水平及其行业结构。研究表明:1995-2009 年,中国对美国的增加值出口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尤其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但随后受2008 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增加值出口规模有所减小;相比于美国,中国单位增加值能耗和碳排放水平较高,从而导致较大规模的隐含能源和隐含碳出口,长期处于隐含能源和隐含碳净输出国地位,且净输出规模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从行业结构来看,电力、燃气及水的供应业等能源行业是中国出口隐含能源和隐含碳排放的主要行业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加值贸易 隐含能源 隐含碳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中国钢铁行业虚拟污水转移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韩宇平 张霖子 +1 位作者 赵晶 于靖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2-88,共7页
为深入了解中国钢铁行业的虚拟污水排放及转移情况,构建了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了2012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钢铁行业虚拟污水排放量(本次尚未收集西藏数据),分析了虚拟污水排放情况及虚拟污水贸易格局,识别出了净承接污染... 为深入了解中国钢铁行业的虚拟污水排放及转移情况,构建了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了2012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钢铁行业虚拟污水排放量(本次尚未收集西藏数据),分析了虚拟污水排放情况及虚拟污水贸易格局,识别出了净承接污染排放地区和净转出污染排放地区。结果显示:钢铁行业万元增加值污水排放强度呈由北到南逐渐递增的趋势;2012年中国钢铁行业虚拟污水排放总量达1.32×10^(9) t,各地区的钢铁行业虚拟污水排放量差异明显,其中河北省的排放量最大,占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排放量的17.99%,其次为河南省、江西省,分别占11.80%、7.61%;钢铁行业虚拟污水贸易格局整体由水质较好的浙江省、江苏省等转移至水质较差的河北省、河南省等;2012年河北省向其他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输送钢铁,导致河北省产生2.39×10^(8) t的虚拟污水,占河北省本省所用钢铁虚拟污水排放量的69%。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建立污染转移补偿机制及提高技术创新等相关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污水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污水排放强度 钢铁行业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碳消费产业转移实证检验
10
作者 侯普光 杨琳 王云青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6-139,共4页
基于对碳消费的中间投产在外贸转移中的隐含可能,文章以我国作为对象国,并按照贸易过程中的国内产业转移为最终投产碳消费测度对象构建多区域投产模型,按照效率、技术、结构和投产规模效应以及进出口国的相应产品占比与碳排放条件验证... 基于对碳消费的中间投产在外贸转移中的隐含可能,文章以我国作为对象国,并按照贸易过程中的国内产业转移为最终投产碳消费测度对象构建多区域投产模型,按照效率、技术、结构和投产规模效应以及进出口国的相应产品占比与碳排放条件验证针对我国贸易的产业转移条件下的碳消费隐藏部分的排放条件。结果证实:我国近阶段出口以及贸易推动的经济增长仍以高资源消耗为代价,但我国在对美贸易出口中实现了产品单位碳消费逐步削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贸易 产业转移 碳消费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的京津冀地区虚拟水核算 被引量:38
11
作者 曹涛 王赛鸽 陈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88-799,共12页
通过贸易与消费调控实现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已成为缓解地区水资源压力的途径之一。跨区域投入产出分析可为地区间虚拟水贸易战略提供依据。基于2012年京津冀地区投入产出表与生产用水量构建了跨地区虚拟水核算模型,计算了隐含在经济贸... 通过贸易与消费调控实现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已成为缓解地区水资源压力的途径之一。跨区域投入产出分析可为地区间虚拟水贸易战略提供依据。基于2012年京津冀地区投入产出表与生产用水量构建了跨地区虚拟水核算模型,计算了隐含在经济贸易中的虚拟水总量及各地区各部门的直接用水系数、完全用水系数和拉动系数,分析了各部门虚拟水进出口情况,识别了重点耗水部门。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呈现虚拟水净出口状态,其中净出口部门主要为北京的服务与交通业,河北的农业和制造业。京津冀的农业、矿业和水供应业在生产过程中直接消耗水量大,应注重提升用水效率及节水技术的开发;三地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与交通业的平均拉动系数较大,这说明其他部门生产活动对该部门依赖性较大,其单位产出的提高将带动整个地区更多虚拟水量的投入。此外,河北的农业和制造业为京津冀各部门输送了大量虚拟水,为各部门生产提供了支撑,是节水的重点部门,应着重调整其产业结构,并从直接和间接用水两方面入手减少水资源消耗。计算了京津冀地区不同部门的直接、间接水资源消耗、水资源消耗拉动系数,以及部门间的虚拟水贸易情况,结果可为该地区部门间水资源配置和虚拟水战略的制定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水 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 京津冀地区 贸易与消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中和目标导向的省域消费端碳排放减排模式研究——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被引量:25
12
作者 王宪恩 赵思涵 +2 位作者 刘晓宇 段海燕 宋俊年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3-50,共8页
文章以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为基础,研究了中国省级和行业层面基于消费端的碳排放及碳转移,并解析了碳中和导向下的碳减排模式。结果表明:23个省份本地消费碳排放大于外地输入碳排放;资本形成是碳排放最大贡献者;能源生产和供应业以及非... 文章以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为基础,研究了中国省级和行业层面基于消费端的碳排放及碳转移,并解析了碳中和导向下的碳减排模式。结果表明:23个省份本地消费碳排放大于外地输入碳排放;资本形成是碳排放最大贡献者;能源生产和供应业以及非金属和金属业是碳转移的主要行业,能源生产和供应业输出碳排放量最大的内蒙古主要输出给北方地区,非金属和金属业输出碳排放量最大的河北主要输出给江苏等省份;中国30个省份可以根据消费端碳排放的来源特征和净碳转移方向分为四类。在碳中和目标导向下,本研究有助于倒逼各省份绿色发展和绿色低碳产品的输出,绿色低碳也将是未来贸易市场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端碳排放 多区域投入产出 区域贸易 碳排放转移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长江经济带隐含碳排放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天骄 许钤川 温璐歌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2-151,共10页
本文依托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研究了长江经济带11个地区(9省2市)的贸易隐含碳排放变化并对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地区绝对碳排放强度及相对碳排放强度进行估计。研究结果显示:2012—2017年长江经济带贸易隐含碳排放量总体呈上升... 本文依托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研究了长江经济带11个地区(9省2市)的贸易隐含碳排放变化并对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地区绝对碳排放强度及相对碳排放强度进行估计。研究结果显示:2012—2017年长江经济带贸易隐含碳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且消费端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大于生产端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生产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东部地区依旧是长江经济带相互贸易往来的最大受益者,而中部地区的优势逐渐被西部地区所取代。未来,长江经济带应当实行差异化的节能减排政策,中西部地区亟需实现向绿色制造转变以及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而东部地区则有必要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同时促进能源系统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隐含碳排放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多区域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质量评估问题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郑正喜 黄祖南 周融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0-105,共16页
近几十年来,多区域投入产出表的开发和应用推动了投入产出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但如何评估其数据质量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鉴于此,本文首先从理论角度剖析多区域表与单区域表之间的数据关联,结合实际数据考察国内多区域表与官方数据... 近几十年来,多区域投入产出表的开发和应用推动了投入产出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但如何评估其数据质量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鉴于此,本文首先从理论角度剖析多区域表与单区域表之间的数据关联,结合实际数据考察国内多区域表与官方数据的衔接情况,发现不同多区域表在不同指标上的数据衔接能力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对数据质量评估问题的多方位探讨,基于强化多区域表核算功能的视角提出了一种相对有效的评估思路,并设计了相应的量化评估方案;最后,从指标和地区两个角度对部分已有的国内多区域表进行评估实证,并结合开发特点综合比较这些多区域表的整体评估结果和局部结构特征。本研究对多区域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开发、管理和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区域投入产出 核算功能 数据质量 评估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京津冀区域产业溢出及反馈效应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刘李佳 王浩宇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23-128,F0003,共7页
采取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建立京津冀区域细化的产业部门分类,并分析各细分产业间的关联情况,对三地各自的区域内乘数效应、区域间溢出效应、区域间反馈效应进行了测算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北京各产业关联结构紧密,集聚性强,三次产业乘数... 采取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建立京津冀区域细化的产业部门分类,并分析各细分产业间的关联情况,对三地各自的区域内乘数效应、区域间溢出效应、区域间反馈效应进行了测算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北京各产业关联结构紧密,集聚性强,三次产业乘数效应均强于津冀两地,其工业与农业对河北的溢出效应较强;北京与天津高端类产业关系密切并促进产业升级;天津工业的乘数效应排名最高,服务业紧随其后,天津工业带动了河北传统产业的产出;天津与北京优势产业分布结构相似,未能形成跨地区产业联动发展;工业是河北经济的支柱力量,对京津各产业溢出效应很弱,未能有效发挥基础支撑作用。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从发挥三地产业发展优势,构建三地一体化的产业价值链以实现三地协同发展的角度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乘数效应 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三大地带间的产业关联及其溢出和反馈效应--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技术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8
16
作者 吴福象 朱蕾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40-152,共13页
本文对两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进行了拓展,并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数据对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区域内乘数效应、区域间溢出效应和区域间反馈效应的前、后向联系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对中西部的溢出效应不及后者对前者的显... 本文对两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进行了拓展,并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数据对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区域内乘数效应、区域间溢出效应和区域间反馈效应的前、后向联系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对中西部的溢出效应不及后者对前者的显著,中部地区没有发挥区域经济的纽带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区域协调作用的发挥。因此,要实现东、中、西三大地带的产业协调和区域福利补偿,必须加快产业转移,扩大区域间公共知识溢出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全球价值链 产业关联 溢出和反馈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农业虚拟水流动格局研究——基于水资源拓展的多地区投入产出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沈晓梅 孔千慧 +1 位作者 于欣鑫 戴梦圆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7-25,34,共10页
研究农业虚拟水跨域流动格局,可以揭示贸易与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之间更深层次的关系,对保障粮食安全,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三角地区内部资源要素流动频繁,且与国内其他地区间农产品贸... 研究农业虚拟水跨域流动格局,可以揭示贸易与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之间更深层次的关系,对保障粮食安全,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三角地区内部资源要素流动频繁,且与国内其他地区间农产品贸易往来密切;但同时也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等风险。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构建水资源拓展的投入产出模型对农业虚拟水流动量进行计算,并结合虚拟水平衡状态和水资源压力状态探究国内城市群农产品贸易所驱动的虚拟水流动关系的影响。结果发现:从区域水资源状态来看,长三角地区水资源压力状态整体偏高,用水矛盾突出;虚拟水平衡状态表现为高度依赖区域外农业虚拟水流入。从时间维度看,自经济新常态以来,长三角地区始终表现为农业虚拟水净输入状态,虚拟水资源输入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而虚拟水的自给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后,长三角内部农业虚拟水流动结构出现变动,江苏省替代安徽省成为上海市最重要的虚拟水来源。从空间维度看,长三角内部虚拟水流动呈现“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的链状结构;长三角和全国其他地区间呈现出“北方单向流入,南方双向互动”的虚拟水流动特征。最后,基于虚拟水战略实施视角,从引导区域内资源要素有序流动、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区域间贸易结构等视角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调整优化区域农产品生产及贸易格局,促进人水和谐的城市群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水流动 多区域投入产出 水资源配置 长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城市群虚拟水流动格局变化对区域水资源压力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任江楠 吕小瑜 +2 位作者 李伟峰 陈利顶 韩立建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8-158,共11页
【目的】合理的虚拟水调动是缓解水压力的重要途径,尤其在人口聚集的城市群地区,用水需求激增导致区域缺水问题严重。城市群内部不同地区间的紧密关联有助于促进虚拟水贸易,对优化城市群水资源配置、缓解水资源压力具有重要意义。【方... 【目的】合理的虚拟水调动是缓解水压力的重要途径,尤其在人口聚集的城市群地区,用水需求激增导致区域缺水问题严重。城市群内部不同地区间的紧密关联有助于促进虚拟水贸易,对优化城市群水资源配置、缓解水资源压力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法,解析极端缺水的京津冀城市群内外间及其内部的虚拟水流动格局与变化,并揭示其对缓解区域水压力的作用。【结果】结果表明:(1)2012—2017年京津冀城市群与外部地区的虚拟水贸易量先增加后减少,而城市群内部虚拟水自给量却先减少后增加,2015年后京津冀内部虚拟水贸易增强;(2)京津冀城市群内部虚拟水流动格局呈现明显的时空异质性,虚拟水主要由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周边城市流入经济相对发达的中心城市(北京市、天津市、石家庄市和廊坊市),且随时间的推移,流动强度和向中心城市的集中程度均不断加强;(3)虚拟水流动明显缓解了京津冀中心城市的水资源压力,其实际水压力指数比虚拟水流动后的假定水压力指数年均下降12.12%,且下降程度逐年增加,但却加重了周边城市的水资源压力。【结论】京津冀城市群虚拟水流动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市的缺水压力,但不同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虚拟水流动格局优化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区域投入产出 城市群 不同城市 虚拟水流动 水压力指数 水资源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甘肃省生态足迹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乔磊 马忠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22期81-86,124,共7页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分析甘肃省生态足迹有利于把握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土地资源利用的深层次规律。以2012年中国30省(市、自治区)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全面分析了甘肃省与全国各经济区之间不同产业生态足迹互相占用情况以及甘肃...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分析甘肃省生态足迹有利于把握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土地资源利用的深层次规律。以2012年中国30省(市、自治区)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全面分析了甘肃省与全国各经济区之间不同产业生态足迹互相占用情况以及甘肃省生态足迹。结果表明:甘肃省主要占用沿海地区、西北、中部、地区生态足迹,其中工业间接占用生态足迹是各地区生态足迹经济区域间差异的主要成因;中部地区与沿海地区占用甘肃省生态足迹最高,主要以直接占用甘肃省农业为主;甘肃省人均生态足迹高达30.1 hm 2,是甘肃省土地面积的17.8倍,生态承载能力堪忧;甘肃省8部门中批发零售业与住宿餐饮业人均生态足迹较低,分别为0.17 hm 2与0.07 hm 2,万元GDP生态足迹较低,土地利用效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投入产出 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EC主要经济体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和地位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20
作者 尹伟华 肖宏伟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107,共6页
文章基于亚洲开发银行的多区域投入产出表(ADB-MRIO)和贸易增加值分解模型(WWZ模型),对APEC主要经济体的出口贸易进行完全分解,据此比较分析APEC主要经济体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和地位,并进一步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文章基于亚洲开发银行的多区域投入产出表(ADB-MRIO)和贸易增加值分解模型(WWZ模型),对APEC主要经济体的出口贸易进行完全分解,据此比较分析APEC主要经济体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和地位,并进一步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APEC主要经济体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均较高,都已普遍融入全球价值链,其中规模较小的经济体参与程度一般较高,而规模较大的经济体参与程度一般较低。(2)发展中经济体和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后向垂直专业化指数较高,发达经济体和资源型经济体的前向垂直专业化指数较高。(3)发达经济体和资源型经济体主要以前向方式参与全球价值链,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相对高端地位,而发展中经济体和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主要以后向方式参与全球价值链,在全球价值链中普遍处于相对低端地位。(4)要素禀赋、技术创新水平、自然资源丰裕程度、市场开放程度、人力资本、制度因素等对全球价值链地位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尤其是技术创新水平,是未来APEC主要经济体价值链提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EC 全球价值链 贸易增加值 多区域投入产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