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药多刺绿绒蒿超临界CO_2萃取及其成分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曾擎屹 刘小翠 +2 位作者 白雪 林鹏程 吉守祥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8-103,共6页
本文以多刺绿绒蒿为原料,研究超临界CO2萃取多刺绿绒蒿的最佳工艺及其萃取物的化学成分。采用均匀设计方法考察萃取时间、压力、温度等影响因素,得到超临界CO2萃取多刺绿绒蒿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对萃取物结合GC-MS保留指数进行分析。本文... 本文以多刺绿绒蒿为原料,研究超临界CO2萃取多刺绿绒蒿的最佳工艺及其萃取物的化学成分。采用均匀设计方法考察萃取时间、压力、温度等影响因素,得到超临界CO2萃取多刺绿绒蒿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对萃取物结合GC-MS保留指数进行分析。本文得出最佳萃取工艺:萃取时间180min,萃取压力28 MPa,萃取温度45℃。从萃取物中分离出55个可识别峰,结合Kovats保留指数共鉴定出53个成分,占总成分的80.58%,其中主要成分为γ-谷甾醇、亚油酸、棕榈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刺绿绒蒿 超临界CO2 均匀设计 GC-MS Kovats保留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优化多刺绿绒蒿总生物碱提取工艺 被引量:5
2
作者 罗云演 李容正 +1 位作者 李冰 丁晨旭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4-90,共7页
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多刺绿绒蒿中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择盐酸质量分数、液料比、提取温度为自变量,以总生物碱吸光度为响应值,进行Box-Behnken中心组合实验设计,采用响应面法(RSM)分析这些因素对总生物碱提取的影... 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多刺绿绒蒿中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择盐酸质量分数、液料比、提取温度为自变量,以总生物碱吸光度为响应值,进行Box-Behnken中心组合实验设计,采用响应面法(RSM)分析这些因素对总生物碱提取的影响。响应面优化设计得出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盐酸质量分数3.7%,液料比38∶1,提取温度56℃,总生物碱提取率达1.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面分析法 多刺绿绒蒿 总生物碱 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刺绿绒蒿的组织培养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序昉 刘聚源 +1 位作者 冯虎元 蒋跃明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18年第11期24-31,共8页
本研究选取多刺绿绒蒿幼株以及成株的不同部位作为外植体,以MS为基础培养基,研究了不同激素配比、光照、消毒时间及外植体大小以及保存条件与时间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1)0.1mg/L NAA+1 mg/L 6-BA激素浓度适合多刺绿绒蒿的子... 本研究选取多刺绿绒蒿幼株以及成株的不同部位作为外植体,以MS为基础培养基,研究了不同激素配比、光照、消毒时间及外植体大小以及保存条件与时间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1)0.1mg/L NAA+1 mg/L 6-BA激素浓度适合多刺绿绒蒿的子房以及根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2)光照方式影响愈伤组织的诱导以及其褐化程度。3)植物受粉或长期冷藏后逐步失去诱导成为愈伤组织的能力,同时表皮毛存在降低了消毒效果。4)在愈伤组织萌出后未及时去除子房珠被与胚轴,可导致愈伤组织的褐化率明显上升,并影响生长。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多刺绿绒蒿完整的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与继代保存的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刺绿绒蒿 愈伤组织诱导 外植体继代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刺绿绒蒿WD40基因家族的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任玉玲 赵艳 +1 位作者 赵成周 李萍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561-1571,共11页
WD40转录因子家族广泛参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次生代谢物积累和环境适应等过程。为了探究WD40家族在多刺绿绒蒿生长、发育和次生代谢物积累以及抗逆方面的作用,该研究基于全长转录组测序数据,鉴定了多刺绿绒蒿WD 40基因家族成员,并对... WD40转录因子家族广泛参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次生代谢物积累和环境适应等过程。为了探究WD40家族在多刺绿绒蒿生长、发育和次生代谢物积累以及抗逆方面的作用,该研究基于全长转录组测序数据,鉴定了多刺绿绒蒿WD 40基因家族成员,并对这些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1)共鉴定到19个WD 40基因,编码的蛋白均具有WD40结构域,氨基酸数目为109~758 aa,分子量介于11830~84130 Da之间,预测大多数蛋白定位在细胞核中且都为亲水性蛋白;(2)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多刺绿绒蒿与罂粟、博落回亲缘关系较近;(3)WD 40基因启动子区域均存在数量不等的激素或逆境响应元件,表明该家族基因可能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和次生代谢物积累等多种生物学进程的调节;(4)蛋白三级结构显示这些蛋白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进化。这些结果可为深入研究多刺绿绒蒿WD 40基因家族在其响应逆境胁迫和次生代谢物积累等方面的具体机制提供前期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刺绿绒蒿 WD40 生物信息学分析 基因家族 全长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刺绿绒蒿不同播种量试验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元贞 《青海农林科技》 2012年第3期58-60,共3页
多刺绿绒蒿天然繁殖能力较弱,资源日益稀少,进行人工栽培种植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后续产业的发展中有很大的潜力。宝库林场经过两年的实际种植和试验研究,通过不同播种量和收益的试验对比,多刺绿绒蒿的适宜播种量为15!/hm2时,经济收益最高。
关键词 多刺绿绒蒿 播种量 出苗率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药多刺绿绒蒿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6
作者 袁芳 宋凯杰 +1 位作者 蔡熙彤 兰小中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902-909,共8页
多刺绿绒蒿(Meconopsishorridula)为罂粟科绿绒蒿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极具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的高山植物,目前处于濒危状态,因此研究多刺绿绒蒿种子的萌发特性对其种子育苗及人工栽培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多刺绿绒蒿的种子发芽率... 多刺绿绒蒿(Meconopsishorridula)为罂粟科绿绒蒿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极具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的高山植物,目前处于濒危状态,因此研究多刺绿绒蒿种子的萌发特性对其种子育苗及人工栽培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多刺绿绒蒿的种子发芽率,该研究以多刺绿绒蒿的种子为材料,分析了不同消毒剂、浸种时间、温度和外源植物激素对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最适消毒方法为75%乙醇1min+3%H2O25min,最适浸种时间为24h,最适温度和光照条件为20℃/10℃(光照12h/黑暗12h),用无菌水浸种后的种子发芽率为49.67%。(2)GA3100~600mg·L^-1和NAA5~30mg·L^-1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缩短发芽启动时间和发芽持续时间,对种子的萌发有促进作用。(3)6-BA5mg·L^-1和10mg·L^-1对种子的萌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显著,6-BA浓度≥15mg·L^-1则抑制种子的萌发。(4)用GA3500mg·L^-1浸种后的种子发芽指标最好,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分别为69.67%、33.00%、4.51,种子的发芽起始时间和发芽持续时间分别为10.67d、11.67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刺绿绒蒿 种子 萌发 消毒剂 浸种时间 温度 外源植物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刺绿绒蒿中的一个新生物碱类化合物(英文)
7
作者 常颜 王晓玲 +2 位作者 唐晓莹 袁绿益 陈炼红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31-734,共4页
多刺绿绒蒿在藏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民间用药。该植物中已发现多种生物碱,其中很多都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用正相硅胶、ODS柱色谱从多刺绿绒蒿的地上部分分离得到了三个生物碱,根据其质谱、红外、核磁等波普数据鉴定结构,分别为(6a-S)-de... 多刺绿绒蒿在藏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民间用药。该植物中已发现多种生物碱,其中很多都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用正相硅胶、ODS柱色谱从多刺绿绒蒿的地上部分分离得到了三个生物碱,根据其质谱、红外、核磁等波普数据鉴定结构,分别为(6a-S)-des-N-methyl-(+)-cryprochine(1),华紫堇碱(2)及原鸦片碱(3),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为首次在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药 多刺绿绒蒿 生物碱 (6a-S)-des-N-methyl-(+)-cryprochi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