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层页岩多分支井燃爆压裂裂缝扩展规律
1
作者 朱海燕 王恩博 +6 位作者 唐凯 伊向艺 赵鹏 李沁 朱舰桥 徐德昭 邓颖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39-947,共9页
基于有限元-离散元数值方法,综合考虑应力波冲击、爆生气准静态压力和应力波反射作用,建立燃爆压裂裂缝扩展数值模型,结合物理实验结果对比验证模型的可靠性。以四川盆地泸州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储层为例,研究地应力差、天然裂缝参... 基于有限元-离散元数值方法,综合考虑应力波冲击、爆生气准静态压力和应力波反射作用,建立燃爆压裂裂缝扩展数值模型,结合物理实验结果对比验证模型的可靠性。以四川盆地泸州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储层为例,研究地应力差、天然裂缝参数、分支井筒间距、延迟起爆时间和分支井筒与主井筒夹角对裂缝扩展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应力差为5~15 MPa时燃爆压裂裂缝扩展形态受地应力差影响较小,当地应力差达20 MPa时分支井筒间裂缝相互窜通的趋势明显减弱;(2)天然裂缝长度的增加会促进燃爆压裂裂缝沿天然裂缝走向扩展,天然裂缝体密度和角度增大会限制裂缝扩展区域并减小井间窜通概率;(3)分支井筒间距越大,越不易引发裂缝窜通现象,裂缝向多个方向扩展;(4)增加延迟起爆时间,将缩短井间裂缝的距离;(5)当分支井筒与主井筒夹角为45°和90°时,井间裂缝存在相互窜通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爆压裂 多分支井 裂缝扩展规律 页岩储层 离散裂缝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分支井电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32
2
作者 韩国庆 李相方 吴晓东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99-101,共3页
由于分支井之间干扰的存在,故相互间的夹角是影响多分支井产能的主要因素。文章以水电相似原理为基础,针对对称式多分支井、任意夹角的双分支井和鱼骨状井进行了一系列电模拟实验,利用相似系数将实验结果转换为相对应的多分支井的实际产... 由于分支井之间干扰的存在,故相互间的夹角是影响多分支井产能的主要因素。文章以水电相似原理为基础,针对对称式多分支井、任意夹角的双分支井和鱼骨状井进行了一系列电模拟实验,利用相似系数将实验结果转换为相对应的多分支井的实际产能;评价了对称分支井的产能公式,重点研究了分支角度对分支井产能的影响,发现在分支长度都相等的情况下对称分支井在分支数超过4个(分支角度小于45°)后,产量增加幅度明显变缓;对于双分支井和四分支的鱼骨状井而言,也存在同样的规律。实验结果对优化分支井的结构和建立分支井的半解析产能模型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分支井 模拟实验研究 产能公式 半解析 相似原理 幅度 依据 增加 水电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分支井钻井完井应用技术研究 被引量:35
3
作者 张焱 刘坤芳 余雷 《石油钻探技术》 CAS 2001年第6期11-13,共3页
简单阐述了多分支井技术的优越性和应用前景 ,着重讨论多分支井钻井技术的特点和多分支井钻井完井工程各个环节应该注意的关键问题 ,并明确提出了多分支井钻井完井应用技术研究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 多分支井 应用技术 眼轨迹 工程设计 最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分支井注气开发煤层气模型 被引量:15
4
作者 席长丰 吴晓东 王新海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02-406,共5页
给出了多分支井模拟CO2注入开采数学模型,模型考虑了气水两相流动、多组分气体吸附、煤基质膨胀和收缩对渗透率的影响以及分支水平井井筒压降;根据数学模型得到了相应的数值模型和计算程序,进行了模拟计算对比.计算结果显示:与只进行排... 给出了多分支井模拟CO2注入开采数学模型,模型考虑了气水两相流动、多组分气体吸附、煤基质膨胀和收缩对渗透率的影响以及分支水平井井筒压降;根据数学模型得到了相应的数值模型和计算程序,进行了模拟计算对比.计算结果显示:与只进行排水采气的基本衰竭开采方式相比,注入CO2后,煤层甲烷日产气量和累积产气量都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分支井 煤层甲烷 基质收缩膨胀 混合气体吸附 筒压降 注气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分支井渗流和不稳定压力特征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段永刚 陈伟 +1 位作者 黄天虎 严小勇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2期136-138,共3页
根据多分支井的非稳态渗流特点,建立了多分支井的非稳态渗流模型,利用单支水平井的压力分布叠加得到了多分支井的压力分布.采用井筒流动与油藏流入相互作用的耦合模型,得到各种多分支井压力不稳定动态曲线,并分析了其不稳定压力动态特征... 根据多分支井的非稳态渗流特点,建立了多分支井的非稳态渗流模型,利用单支水平井的压力分布叠加得到了多分支井的压力分布.采用井筒流动与油藏流入相互作用的耦合模型,得到各种多分支井压力不稳定动态曲线,并分析了其不稳定压力动态特征.通过对多分支井压力不稳定动态曲线特征分析划分出了不同多分支井的渗流特征段,这对于多分支井试井解释和油藏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分支井 非稳态 压力特征 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支参数对多分支井入流及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汪志明 张磊敏 +1 位作者 魏建光 洪玉奎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3-87,共5页
基于多分支井等效井径模型、井筒变质量流动模型、综合表皮系数模型及势的叠加原理,建立了新型单层油藏多分支井油藏渗流与井筒管流耦合模型。利用所建模型分析了分支数、分支长度、分支与主井筒的夹角等分支参数对多分支井入流动态及... 基于多分支井等效井径模型、井筒变质量流动模型、综合表皮系数模型及势的叠加原理,建立了新型单层油藏多分支井油藏渗流与井筒管流耦合模型。利用所建模型分析了分支数、分支长度、分支与主井筒的夹角等分支参数对多分支井入流动态及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分支井筒入流与主井筒生产段入流存在相互干扰,分支与主井筒夹角对主井筒生产段入流影响较大,主井筒生产段入流的干扰是影响分支井筒入流的主要因素。分支数、分支长度对多分支井产能影响显著,分支与主井筒夹角对产能影响相对较小,夹角为90°时产量最大。这为多分支井分支参数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分支井 分支参数 入流动态 耦合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分支井技术在辽河稠油油藏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7
作者 祝金利 姜汉桥 梁春梅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2期55-57,70,共4页
随着辽河油田稠油油藏开发的不断深入,常规的水平井已很难满足增加注入蒸汽体积提高单井控制储量的要求.为了提高稠油开发效果,在国内外调研的基础之上,根据特稠油和薄层稠油开发的实际情况,运用分支井完井技术,针对不同稠油油藏特点在... 随着辽河油田稠油油藏开发的不断深入,常规的水平井已很难满足增加注入蒸汽体积提高单井控制储量的要求.为了提高稠油开发效果,在国内外调研的基础之上,根据特稠油和薄层稠油开发的实际情况,运用分支井完井技术,针对不同稠油油藏特点在杜84块和高3块完成了两种类型的分支井,均取得良好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油田 多分支井 稠油 开发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分支井增强型地热开发系统设计及产能评价 被引量:19
8
作者 张杰 谢经轩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9-188,共10页
增强型地热开发系统作为开发干热岩地热资源的一种有效手段,其合理的结构设计对于实现干热岩的有效开采至关重要。为此,基于传统的双井开发模型,设计出了一种多分支井增强型地热开发系统(包含1个低渗透性热储、3口注入分支井、3口生产... 增强型地热开发系统作为开发干热岩地热资源的一种有效手段,其合理的结构设计对于实现干热岩的有效开采至关重要。为此,基于传统的双井开发模型,设计出了一种多分支井增强型地热开发系统(包含1个低渗透性热储、3口注入分支井、3口生产分支井和3条人工裂隙),采用局部热平衡法建立了三维水热耦合数值评价模型,通过裂隙流传热Lauwerier解析理论验证了该模型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进而基于热采过程中储层内部水岩耦合机制,探究了储层参数、布井参数和注采参数对该开发系统产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多分支井开发系统裂隙中的冷锋“侵岩效应”比岩体基质中更强,增大储层渗透率虽然可以提高内部换热效果,但也增强了冷锋侵透性;②系统年取热量随运行时间推移而逐渐降低、随注入温度升高而降低、在运行前期随储层渗透率增大而增大,但当热突破完成后其值下降明显;③系统热提取率、生产质量流率受储层孔隙度、注入温度的影响较小,但随注采井垂距的增大而降低;④生产温度随储层渗透率的增大而下降幅度较大、随储层孔隙度的增加而升高,但随注采井垂距的降低而降低;⑤增加生产井长度可以提高前期运行系统的产热性能,提高注采压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系统的采热能力,但过高的压差会严重影响储层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 增强型地热系统 多分支井 方法 局部热平衡法 水热耦合 产能评估 参数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分支井缓释自破胶完井液设计及性能 被引量:7
9
作者 李超 黄玥 +3 位作者 刘刚 罗健生 许明标 由福昌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8-225,共8页
多分支井缓释自破胶完井液是一种新型井筒工作液,凭借其特殊的储层自破胶能力,可使完井施工避免常规酸化与破胶工序,是衔接后续裸眼砾石充填作业的重要技术体系。结合南海恩平油田多分支井储层特征,分析了缓释自破胶完井液的设计原理,... 多分支井缓释自破胶完井液是一种新型井筒工作液,凭借其特殊的储层自破胶能力,可使完井施工避免常规酸化与破胶工序,是衔接后续裸眼砾石充填作业的重要技术体系。结合南海恩平油田多分支井储层特征,分析了缓释自破胶完井液的设计原理,筛选并表征了流型调节剂高丙酮酸黄原胶,并检测了构建缓释自破胶完井液的破胶效果与储层保护性能。研究结果显示,基于核心处理剂黄原胶大分子与完井液自破胶性能间的构效关系,结合破胶与护胶协同作用,建立了缓释自破胶完井液的设计方法;制备的丙酮酸改性黄原胶分子量为8.0×10^(6),丙酮酸基含量达7.9%;与常规黄原胶相比,高丙酮酸黄原胶的构象转换温度及热稳定性均显著下降,且无温度阈值,具有较好缓释降解性;对构建缓释自破胶完井液体系,通过高丙酮酸黄原胶与护胶剂联用方式调节完井液自破胶效能,使破胶时间在5~17 d;自破胶后完井液对孔隙无封堵,岩心渗透率恢复平均值达到90.36%±0.23%,储层保护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分支井 构效关系 高丙酮酸黄原胶 缓释 自破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气多分支井形态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辉 于洋 +1 位作者 高德利 郑江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1-106,194,共6页
煤层气井开采的第三阶段是煤层气井开采期限的主要部分,前人研究表明可用真实气体拟压力法来精确描述这一阶段的渗流规律。因此,根据镜像反映和压力叠加原理,建立了上下封闭煤层气藏中煤层气多分支井压力分布方程。考虑多分支井沿程流... 煤层气井开采的第三阶段是煤层气井开采期限的主要部分,前人研究表明可用真实气体拟压力法来精确描述这一阶段的渗流规律。因此,根据镜像反映和压力叠加原理,建立了上下封闭煤层气藏中煤层气多分支井压力分布方程。考虑多分支井沿程流动压降对产能的影响,建立煤层气多分支井稳定渗流时的产能计算耦合模型,给出了模型的求解方法,分析了多分支井形态参数对煤层气多分支井产能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多分支井 稳定渗流 耦合模型 分支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分支井近井油藏地带渗流的电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郭迎春 黄世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5-96,99,共3页
多分支井由于其井身结构的复杂性增加了该种井型近井油藏地带渗流特征研究和产能评价的难度。采用电模拟实验手段,针对不同井型的平面多分支井描述了其油藏势的分布,并分析了分支数和分支长度对多分支井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分支井... 多分支井由于其井身结构的复杂性增加了该种井型近井油藏地带渗流特征研究和产能评价的难度。采用电模拟实验手段,针对不同井型的平面多分支井描述了其油藏势的分布,并分析了分支数和分支长度对多分支井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分支井等势线呈现距离井筒近的地方密集、距离井筒远的地方稀疏的特点,在井的指端较密集,相邻两分支之间较稀疏。当分支长度相等时,各分支对整口井的产量贡献相等;但当分支长度不相等时,各分支对整口井的产量贡献发生变化,多分支井生产时存在支间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分支井 渗流特征 油藏地带 电模拟 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分支井地热系统注采性能室内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宋先知 李嘉成 +2 位作者 石宇 许富强 曾义金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1-87,共7页
多分支井地热系统利用分支井眼强化注采性能进行地热开采,为了研究该系统不同参数对注采效果的影响规律,开展了多分支井流动传热实验。基于搭建的地热多分支井室内实验系统和人工岩样,开展了地热多分支井注采性能评价实验,研究了不同参... 多分支井地热系统利用分支井眼强化注采性能进行地热开采,为了研究该系统不同参数对注采效果的影响规律,开展了多分支井流动传热实验。基于搭建的地热多分支井室内实验系统和人工岩样,开展了地热多分支井注采性能评价实验,研究了不同参数对分支井注采能力的影响规律,对比了多分支井系统与单井开式系统的注采效果。研究发现:降低注入温度,可以增大多分支井地热系统的注入压力,提高其注入能力;增加分支井眼数量和长度,可减小多分支井系统的注入压力,并提高出口排量,提高系统的注采能力;多分支井系统的注采能力明显优于单井开式系统,更适用于地热资源的开采与回注。研究表明,多分支井可以提高地热系统的注采能力,研究结果为多分支井地热系统的现场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多分支井 注采性能 实验室试验 人工岩样 注入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分支井三维势分布实验新方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立坤 韩国庆 +2 位作者 张睿 赵华伟 宋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6-122,共7页
针对实际油藏开发中,井筒流动阻力对等压线分布影响认识不清的问题。开展了相应实验研究,研究中采用改进的电模拟实验方法:测量了多分支井近井地带三维势分布;在井模型上焊接碳膜电阻模拟井筒流动阻力对等压线分布的影响;测量了不同电... 针对实际油藏开发中,井筒流动阻力对等压线分布影响认识不清的问题。开展了相应实验研究,研究中采用改进的电模拟实验方法:测量了多分支井近井地带三维势分布;在井模型上焊接碳膜电阻模拟井筒流动阻力对等压线分布的影响;测量了不同电解质溶液浓度下等压线分布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分支井在近井空间内的等势面与井的形状相似并呈弧面向外凸起;考虑井筒阻力时水平井等压线呈鸡蛋形而非椭圆形,井控面积减少,近井地带存在压降使得等压线穿过井筒所在位置;低渗状态下分支井井控面积更大,各分支贡献更明显,有利于开采。对于研究实际条件下,多分井的控制体积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分支井 三维势分布 等压线 筒阻力 电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支参数对天然气水合物羽状多分支井降压开采产能的影响规律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静丽 万庭辉 +3 位作者 李占钊 沙志彬 于彦江 梁前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9747-9757,共11页
天然气水合物是未来极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而多分支井开采技术是天然气水合物高效开采的一种值得进一步探索的技术方法。基于南海神狐海域SHSC-4试采井测井曲线数据,建立了理想水合物藏分层地质模型。分析了羽状多分支井布设在水合物... 天然气水合物是未来极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而多分支井开采技术是天然气水合物高效开采的一种值得进一步探索的技术方法。基于南海神狐海域SHSC-4试采井测井曲线数据,建立了理想水合物藏分层地质模型。分析了羽状多分支井布设在水合物Ⅱ层中部时,分支参数对降压开采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①分支参数优化时,应首先考虑分支长度;尤其是当分支长度较短时,分支长度增加的增产效果最强;随着分支长度增加到一定长度,继续增加分支长度的产能增幅逐渐减弱。②其次应考虑分支数目和分支角度;相较于增加分支长度,增加分支数目和分支角度对产能影响较弱且增产效果相近;基于钻井成本考虑,分支数目不宜过多;分支角度大于45°时,产能增幅呈下降趋势,因此分支角度应小于45°。③在充分考虑上述分支参数的基础上,可适当考虑分支间距。相较于其他分支参数,增加分支间距对产能影响最弱,在保证较大控制面积和充分考虑钻井成本的前提下,分支井间距越大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羽状多分支井 分支参数 数值模拟 TOUGH+HYDR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倾斜煤层中不同倾向多分支井产能预测模型 被引量:1
15
作者 孟伟东 王延斌 +1 位作者 李玉魁 王志华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30,共4页
煤层气分支井产能预测对区块优选、经济评价和排采生产管理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多分支井在倾斜煤层不同钻进方式引起的分支井段及末端压降特点,回避煤层气从基质、裂隙系统运移的复杂过程,结合达西定律,分别建立了下倾钻进和... 煤层气分支井产能预测对区块优选、经济评价和排采生产管理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多分支井在倾斜煤层不同钻进方式引起的分支井段及末端压降特点,回避煤层气从基质、裂隙系统运移的复杂过程,结合达西定律,分别建立了下倾钻进和上覆钻进两种方式下分支井段内与末端的压降模型、解吸半径模型和产气量预测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这些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测多分支井产能趋势,且方法简便、快捷,对现场排采工作制度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分支井 倾斜煤层 煤层气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分支井产能预测方法 被引量:21
16
作者 陈卫东 A.D.Hill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6年第6期394-398,共5页
建立了多分支井油藏渗流与井筒流动耦合的产能预测模型,水平井模型考虑了井筒摩擦、井筒内流动的加速、油藏流动扰动等引起的压降对井产能的影响。模型中油藏渗流计算采用Joshi稳态流动模型和Helmy-Wattenbarger拟稳态流动模型;水平井... 建立了多分支井油藏渗流与井筒流动耦合的产能预测模型,水平井模型考虑了井筒摩擦、井筒内流动的加速、油藏流动扰动等引起的压降对井产能的影响。模型中油藏渗流计算采用Joshi稳态流动模型和Helmy-Wattenbarger拟稳态流动模型;水平井筒流动计算采用Ouyang单相流动模型;主井筒流动计算采用Beggs-Brill两相流动模型。提出了求解所建模型的半解析法,编制了多分支井产能预测软件。通过实例计算分析了多分支井压力与产能的关系、分支井井筒压力与产量分布,以及某一分支井油层压力、水平井长度变化对其他分支井产能及多分支井总产能的影响。软件为钻完井设计、油藏工程分析和采油工艺设计提供了一种快捷、有效的分析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分支井 产能预测 耦合模型 水平 油藏渗流 筒流动 压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分支井生产动态分析
17
作者 李小军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4-26,共3页
由于分支井特殊的井身结构,其生产动态明显不同于直井。利用数值模拟技术,模拟各种形态的多分支井的生产动态,模拟结论为油藏压力从油藏边界到主井筒逐渐降低;在靠近井的部位,等压面形状类似于分支井的形状;越向外缘扩散,等压线的变化... 由于分支井特殊的井身结构,其生产动态明显不同于直井。利用数值模拟技术,模拟各种形态的多分支井的生产动态,模拟结论为油藏压力从油藏边界到主井筒逐渐降低;在靠近井的部位,等压面形状类似于分支井的形状;越向外缘扩散,等压线的变化趋势更加缓慢,形状类似泄油边界;异侧分支井优于同侧分支井;泄油面积随分支角度的增大而增大。这些为分支井的形态优化和油藏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分支井 生产动态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分支井地热系统CO_(2)与水的取热效果对比 被引量:12
18
作者 石宇 宋先知 +2 位作者 李根生 许富强 崔启亮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79-190,共12页
多分支井地热系统是开采地热资源的新方法,具有单井注采循环、井眼与储层接触面积大、井眼与裂缝沟通能力强等优势,其中取热工质的采热能力与稳定性是决定地热系统取热效果的关键因素。为了深入分析CO_(2)与水两种常见工质的取热效果,... 多分支井地热系统是开采地热资源的新方法,具有单井注采循环、井眼与储层接触面积大、井眼与裂缝沟通能力强等优势,其中取热工质的采热能力与稳定性是决定地热系统取热效果的关键因素。为了深入分析CO_(2)与水两种常见工质的取热效果,建立了多分支井地热系统井筒—储层耦合的流动传热模型,数值模拟了中、高温热储条件下,CO_(2)与水在多分支井地热系统储层和井筒中的流动传热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CO_(2)在中心保温管上返过程中会降压膨胀做功,产生显著温降效应,温度降低超过60℃;②CO_(2)在中心保温管和环空内密度差异大,产生的浮力作用可实现自主循环取热;③在150~200℃的中温储层中,当CO_(2)的注入质量流量为水的2.6倍时,CO_(2)和水从储层中采出的热量相当,但CO_(2)的浮力作用优势明显,具有更好的取热效果;④在超过200℃的高温储层中,水的黏度降低、热容升高、密度差异增大,其取热功率显著高于CO_(2),并且水的循环压力损耗明显降低,减弱了CO_(2)的浮力作用优势,因此水具有更好的取热效果。结论认为,流动传热模型和数值模拟证实不同温度地热地区应选用不同工质类型取热,为下一步地热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能 CO_(2) 多分支井 数值模拟 物理性质 浮力作用 取热功率 循环压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水油藏多分支井见水时间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9
作者 高盛恩 吴晓东 +1 位作者 韩国庆 岑学齐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6-119,126,共5页
在多分支井开发底水油藏的过程中,油井见水是不可避免的,而见水后对含水率的控制十分困难,因此延长见水时间极其重要。但目前针对多分支井见水规律的研究却是空白。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得到见水时间与相关参数之间的关系,为调整参数延长... 在多分支井开发底水油藏的过程中,油井见水是不可避免的,而见水后对含水率的控制十分困难,因此延长见水时间极其重要。但目前针对多分支井见水规律的研究却是空白。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得到见水时间与相关参数之间的关系,为调整参数延长见水时间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见水时间与多分支井避水高度、单井控制面积、井下夹层、油藏水平渗透率及多分支井的分支长度、分支角度和分支数目等参数成正相关性;而与生产压差、产液量、油藏垂向渗透率和油水粘度比等参数之间成负相关性。对鱼骨井与辐射式多分支井开发的底水油藏水脊形态的研究表明:鱼骨井主要见水点为主井筒与分支交会处,水体呈与分支形态相关的山脊状向上推进,因此分支与主井筒的交会处是须重点防范底水突进的位置;而辐射式多分支井的井跟比井趾处见水要早,第1见水点为分支的交会点,而且是点状见水,然后迅速变为面状见水,水体呈与分支形态相关的山脊状向上推进,因此与鱼骨井不同,井跟处是须重点防范底水突进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水油藏 多分支井 鱼骨 见水时间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膨胀管定位系统的多分支井钻完井技术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燕萍 任荣权 +1 位作者 王辉 王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68-775,共8页
基于膨胀管定位系统开发了膨胀管定位多分支井技术:在分支井钻井、完井甚至后续的采油、修井以及油层改造等作业中,各种工具均根据井下膨胀坐挂定位装置进行定位并作业的一种新型多分支井技术,具有工艺简单,完井后通径大和可以在小尺寸... 基于膨胀管定位系统开发了膨胀管定位多分支井技术:在分支井钻井、完井甚至后续的采油、修井以及油层改造等作业中,各种工具均根据井下膨胀坐挂定位装置进行定位并作业的一种新型多分支井技术,具有工艺简单,完井后通径大和可以在小尺寸井眼内钻多个分支等特点,达到了国际TAML 4级完井水平。该技术通过膨胀坐挂定位装置实现了对斜向器的可靠定位;并可承受极大的钻压和扭矩,完全满足开窗、侧钻、等施工要求.在海上油田3口井中的成功应用证明该技术和装备成熟可靠,整套施工工艺和作业难度低,作业安全可靠性高,各工序施工信号明显,司钻易于操作。初步形成了主套管为177.8 mm(7 in)和244.5 mm(95/8in)两个系列的膨胀管定位多分支井工具和工艺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分支井 膨胀管定位系统 TAML 4级完 工作原理 专用工具 施工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