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M组合模型用于城市生活用水量预测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涛 张宏伟 牛志广 《水资源保护》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8-30,共3页
以天津市为例,采用GM组合模型预测城市生活用水量,力求提高预测的精度。首先,通过对往年城市用水特点的分析,运用多元逐步回归的方法和等维灰数递补动态模型对天津市城市生活用水量进行预测,预测的平均误差分别为7.59%和11.55%;然后,采... 以天津市为例,采用GM组合模型预测城市生活用水量,力求提高预测的精度。首先,通过对往年城市用水特点的分析,运用多元逐步回归的方法和等维灰数递补动态模型对天津市城市生活用水量进行预测,预测的平均误差分别为7.59%和11.55%;然后,采用上述两种模型的GM组合模型对天津市城市生活用水量进行预测,预测的平均误差降低为5.06%。实践证明,GM组合模型适用于城市生活用水量的预测,精度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活用水量 GM组合模型 多元逐步回归模型 预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阳市O_(3)生成主控因素及其与PM_(2.5)二次组分相互作用的多时间尺度研究
2
作者 洪也 陆美静 +8 位作者 马雁军 王式功 苏枞枞 王扬锋 任万辉 李晓岚 张云海 王绪鑫 韩国敬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17-1529,共13页
为研究不同时间尺度O_(3)生成的主控因素及其与PM_(2.5)二次组分相互作用,本文基于2019年1月1日-2022年4月1日沈阳市地面观测数据,运用KZ(Kolmogorov-Zurbenko)滤波、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和气象校正技术,将浓度变化分解为长期分量、季... 为研究不同时间尺度O_(3)生成的主控因素及其与PM_(2.5)二次组分相互作用,本文基于2019年1月1日-2022年4月1日沈阳市地面观测数据,运用KZ(Kolmogorov-Zurbenko)滤波、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和气象校正技术,将浓度变化分解为长期分量、季节分量和短期分量3个时间尺度,识别不同时间尺度下O_(3)生成的主控因素;同时量化排放源与气象条件对污染物长期趋势的贡献差异,深入探究O_(3)和PM_(2.5)二次组分[硫酸盐(SO_(4)^(2−))、硝酸盐(NO_(3)^(-))等]的多尺度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2019年1月1日-2021年4月1日沈阳市O_(3)和PM_(2.5)浓度分别累计下降9.6和7.8μg/m^(3),其中由于排放源的控制作用分别累计下降16.5和8.2μg/m^(3),下降速率分别为5.5和2.7μg/(m^(3)·a);而气象条件恶化导致其分别累计上升6.9和0.4μg/m^(3),上升速率分别为2.3和0.1μg/(m^(3)·a)。根据排放源控制和气象条件恶化导致的污染物浓度变化速率,得出O_(3)和PM_(2.5)排放贡献占比分别为70.5%和96.4%,清晰量化了“人努力”与“天不帮忙”的博弈效应。②跨时间尺度分析揭示,气温、总辐射和风速是O_(3)生成的关键促进因子,而相对湿度、大气稳定度和气压主导其衰减过程。③沈阳市PM_(2.5)中二次组分与O_(3)的交互作用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夏季高温与强辐射条件下,SO_(4)^(2−)与SOC通过光化学氧化及VOCs氧化与O_(3)形成正反馈,而NO_(3)^(-)因热分解削弱其促进作用;冬季高浓度的二次组分削弱太阳辐射,并通过·OH抑制VOCs氧化,降低O_(3)生成速率。一次成分(Cl^(-)、Na^(+))等通过吸湿增长增强了辐射散射,间接抑制光化学反应。研究显示,不同时间尺度下O_(3)主控因素具有相似性,但二次组分的调控作用随气象条件发生变化,研究将为东北老工业基地O_(3)与PM_(2.5)“双达峰”路径设计提供跨尺度协同调控的理论依据与调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Z(Kolmogorov-Zurbenko)滤波 O_(3) PM_(2.5) 二次组分 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影像纹理、光谱与地形特征的森林冠顶高反演模型 被引量:5
3
作者 高凯旋 焦海明 王新闯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3-70,共8页
针对基于光学遥感数据的区域森林冠顶高反演精度较低的问题,基于SPOT5多光谱影像的纹理、光谱与地形特征参数分别运用多元逐步回归(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MSR)、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和BP(bac... 针对基于光学遥感数据的区域森林冠顶高反演精度较低的问题,基于SPOT5多光谱影像的纹理、光谱与地形特征参数分别运用多元逐步回归(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MSR)、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和BP(back-propagation)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区域森林冠顶高反演,对模型的反演精度进行对比分析,确定研究区最优模型。结果显示,各林型纹理参数与样地实测冠顶高相关性皆优于其他光谱参数,各林型森林冠顶高反演模型中BP神经网络模型估算精度优于其他模型。对于BP神经网络模型,阔叶林、针叶林与混交林模型验证结果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76,0.97和0.92,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分别为1.6 m,1.35 m和2.29 m。研究表明纹理参数可以很好地反映森林冠层的结构特征,结合影像纹理、光谱与地形特征参数的BP神经网络模型在森林冠顶高反演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冠顶高 多光谱影像 纹理参数 多元逐步回归模型 偏最小二乘模型 BP神经网络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产出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性比较研究——来自新能源产业的经验数据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颖 张婷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44-151,共8页
目前新能源产业的企业创新投入日益增长,创新产出却呈现低效化现象。本文利用我国299个新能源企业2016~2018年相关数据,采用多元分组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影响创新产出的各因素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市场化进程、产业政策与企业规模促进... 目前新能源产业的企业创新投入日益增长,创新产出却呈现低效化现象。本文利用我国299个新能源企业2016~2018年相关数据,采用多元分组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影响创新产出的各因素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市场化进程、产业政策与企业规模促进了新能源企业的创新产出,而资本密集度则为负相关指标。进而考察区域性差异,按照八大经济区对样本分组回归,发现产业政策在沿海地区与黄河中游具有显著影响,中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对产业政策的扶持力度存在滞后效应,中西部地区对市场化进程敏感程度较低,企业规模与资本密集度作为内部因素在部分地区具有影响。为此,认为针对不同地区新能源企业创新产出的推动方式应具有针对性,提高相关影响因素推动作用的产出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企业 创新产出 影响因素差异性 经济区域 多元逐步回归模型 分组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上白垩统青山口组油页岩有机碳含量预测及效果评价 被引量:9
5
作者 唐佰强 刘招君 +3 位作者 孟庆涛 张朋霖 李元吉 王君贤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4-132,共9页
通过建立实测有机碳含量与测井资料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机碳含量预测,可以克服有机碳含量分析实验取心不全面、测试数据少、测试费用高等缺点。通过分析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上白垩统青山口组油页岩测井资料与实测有机碳含量关系,根据自然伽... 通过建立实测有机碳含量与测井资料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机碳含量预测,可以克服有机碳含量分析实验取心不全面、测试数据少、测试费用高等缺点。通过分析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上白垩统青山口组油页岩测井资料与实测有机碳含量关系,根据自然伽马、电阻率、声波时差、密度与实测有机碳含量的相关性,建立了东南隆起区青山口组油页岩改进ΔlgR模型、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定量预测了JFD⁃8井青山口组油页岩有机碳含量随深度变化关系,分析了3种模型的预测w(TOC)和实测w(TOC)的误差。研究认为:BP神经网络模型适用于数据量大的地层,受岩性变化和压实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小,当油页岩层的w(TOC)变化范围大时更具优越性;多元逐步回归模型适用于测井曲线对油页岩层段响应好的地层,显著参数越多预测越精确;改进ΔlgR模型适用于岩性单一的地层,操作简便,但误差较大;勘探开发初期,当测井及地化资料不充足时建议使用改进ΔlgR模型和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勘探开发后期,当测井及地化资料充足时建议使用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该研究成果为松辽盆地油页岩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含量预测 改进ΔlgR模型 多元逐步回归模型 BP神经网络模型 油页岩 松辽盆地 青山口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Budyko方程参数n演变规律及其归因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王卫光 陆文君 +2 位作者 邢万秋 李进兴 李长妮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13,共7页
基于移动窗口法、多元逐步回归模型、敏感性系数法和贡献评估法,定量分析黄河流域Budyko水热耦合平衡方程中的参数n在黄河流域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参数n在1956—2000年间呈现上升趋势,其变化与降水... 基于移动窗口法、多元逐步回归模型、敏感性系数法和贡献评估法,定量分析黄河流域Budyko水热耦合平衡方程中的参数n在黄河流域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参数n在1956—2000年间呈现上升趋势,其变化与降水(P)、人口状况(Pop)、生产总值(GGDP)和有效灌溉面积(Airr)最为相关。其中,参数n的变化对P最为敏感,敏感系数达到1.169,且P的变化抑制了参数n的增加(贡献率为-20.2%);参数n对Pop、GGDP和Airr的敏感性系数分别为0.795、0.038和-0.152,并随人类活动的加剧而上升,其中Pop的增加对参数n增加的贡献最大(12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dyko方程参数移动窗口法 多元逐步回归模型 敏感性系数法 贡献评估法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冷杉天然林林分年龄预测——以金沟岭林场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宁杨翠 郑小贤 +2 位作者 刘东兰 孔令红 陈宝升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8-162,共5页
应用BP神经网络模型、PPR神经网络模型以及多元逐步回归模型,依据林分因子预测了金沟岭林场云冷杉天然林林分年龄。对比分析了人工神经网络计算模型算法与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模型预测结果的精度以及稳定性。结果表明:3种模型均可用于天然... 应用BP神经网络模型、PPR神经网络模型以及多元逐步回归模型,依据林分因子预测了金沟岭林场云冷杉天然林林分年龄。对比分析了人工神经网络计算模型算法与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模型预测结果的精度以及稳定性。结果表明:3种模型均可用于天然林林分年龄的预测,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平均相对误差为0.04,模型稳定性差;PPR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相对误差为0.06,模型稳定性好;多元逐步回归模型的预测相对误差为0.08,模型稳定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模型 PPR神经网络模型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模型 林分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8 Oli影像的珠三角森林生物量估测 被引量:5
8
作者 李康杰 胡中岳 +1 位作者 刘萍 徐正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3-81,共9页
【目的】森林生物量是评价森林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研究碳循环的重要基础,准确估测珠三角森林生物量对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高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以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为研究区,通过Landsat-8 Oli影像、DEM影像和... 【目的】森林生物量是评价森林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研究碳循环的重要基础,准确估测珠三角森林生物量对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高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以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为研究区,通过Landsat-8 Oli影像、DEM影像和2017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分别提取单波段因子、植被指数、纹理特征和地形因子,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和BP神经网络模型分别构建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生物量估测模型。【结果】1)针对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3种不同森林类型,BP神经网络的预测精度都优于多元逐步回归模型,用BP神经网络预测的决定系数R2相比于多元逐步回归有了一定的提高,阔叶林提高了0.10,针叶林提高了0.14,针阔混交林的R2提高的最为明显,提高了0.29。相对于多元逐步回归,BP神经网络的RMSE也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阔叶林降低了5.32 t/hm^(2),针叶林降低了10.57 t/hm^(2),针阔混交林降低了0.28 t/hm^(2)。2)利用BP神经网络反演珠三角样地生物量,阔叶林为66.18 t/hm^(2),针叶林为61.88 t/hm^(2)、针阔混交林58.29 t/hm^(2),珠三角的乔木林平均生物量为64.46 t/hm^(2),总的生物量为1435.99 t,大部分地区森林生物量为40~80 t/h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地上生物量较高的地区分别分布在肇庆北部、广州北部、惠州西北部和东莞等地区。【结论】Landsat-8 OLI可以很好地用于森林地上生物量的估算,BP神经网络模型的反演精度要优于多元逐步回归方法,森林地上生物量与龄组和树种有关,生物量高的地区以近熟林和成熟林为主,木荷、马尾松、栎类和针阔混交林等树种的生物量较高,桉树的生物量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物量 多元逐步回归模型 BP神经网络模型 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交通绿地土壤重金属含量的高光谱反演 被引量:6
9
作者 刘晓清 柳云龙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30-236,共7页
以交通绿地区土壤Cr、Pb、Zn为研究对象,分析重金属元素与土壤光谱在一阶、二阶等微分变换下的相关性,突出特征波段,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MLR)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方法,建立光谱与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最佳模型,并进行精度检验与模型预... 以交通绿地区土壤Cr、Pb、Zn为研究对象,分析重金属元素与土壤光谱在一阶、二阶等微分变换下的相关性,突出特征波段,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MLR)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方法,建立光谱与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最佳模型,并进行精度检验与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光谱微分变换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土壤光谱反射率间的相关性,土壤Cr、Pb、Zn的最大特征波段分别在1 289.41、1 408.35、1 411.9 nm;从模型稳定性和精确性来看,土壤Cr、Pb、Zn在PLSR模型中的R^2分别为0.986、0.809、0.629,依次是MLR模型的1.32、1.14、1.12倍,土壤Cr、Pb、Zn在PLSR模型中的建模RMSE均低于MLR模型,PLSR模型效果较优;与土壤Cr相比,土壤Pb、Zn的MLR和PLSR模型效果较差,这可能与人为因素影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绿地功能区 土壤重金属 反射光谱 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 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