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岭山地天然次生林群落MRT数量分类、CCA排序及多样性垂直格局 被引量:43
1
作者 钟娇娇 陈杰 +2 位作者 陈倩 姬柳婷 康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77-285,共9页
采用多元回归树(MRT)对秦岭山地天然次生林群落进行数量分类,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进行排序,分析了秦岭山地天然次生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 275个样方共有种子植物195种,隶属61科128属。乔、灌、草3个层... 采用多元回归树(MRT)对秦岭山地天然次生林群落进行数量分类,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进行排序,分析了秦岭山地天然次生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 275个样方共有种子植物195种,隶属61科128属。乔、灌、草3个层次物种多样性变化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单峰模型;(2)经交叉验证认为秦岭山地天然次生林群落可分为2类,Ⅰ冬瓜杨(Populus purdomii)+陇东海棠(Malus kansuensis)+蛇莓(Duchesnea indica)群落,Ⅱ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 acuteserrata)+黄栌(Cotinus coggygria)+茜草(Rubia cordifolia)群落;(3) CCA排序结果揭示了群落生境的分布范围,反映出生态轴的排序意义,较好地反映秦岭山地天然次生林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其结果表明,海拔、坡向、凋落层厚度和干扰情况4个变量对该地区次生林群落的分布有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多元回归 典范对应分析 秦岭山地 天然次生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秦岭西段典型森林群落数量分类与排序及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3
2
作者 崔雨昕 胡宁宁 +2 位作者 王丹 孙萌 康冰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3-181,共9页
为探究陕西秦岭西段典型森林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研究区域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分别对摩天岭自然保护区和紫柏山自然保护区进行全面踏查,共选取了20个具有典型植被特征的群落作为样地,通过多元... 为探究陕西秦岭西段典型森林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研究区域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分别对摩天岭自然保护区和紫柏山自然保护区进行全面踏查,共选取了20个具有典型植被特征的群落作为样地,通过多元回归树(multivariate regression trees,MRT)对20个样地进行数量分类,使用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进行排序,并对分类得到的森林群落总体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对20个样地进行MRT分类,得出陕西秦岭西段典型森林群落可以分为3类,分别为油松-白刺花-野棉花群落、辽东栎-覆盆子-蛇莓群落和华山松-巴山木竹-野青茅群落。2)CCA排序揭示了陕西秦岭西段典型森林群落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表明海拔是影响研究区域森林群落分布最主要的环境因子,其次是坡向和坡度。3)研究区域森林群落各层次的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以及乔木层的Pielou均匀度指数总体上呈沿海拔梯度上升的趋势,而灌木层和草本层的Pielou均匀度指数随海拔梯度波动不大。综上,海拔是影响陕西秦岭西段森林群落组成和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探究陕西秦岭西段森林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回归 典范对应分析 物种多样性 群落分类 秦岭西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南段连翘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郭佳佳 张雷廷 +3 位作者 车建芳 焦海华 茹文明 白志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8589-8601,共13页
连翘(Forsythia suspensa)不仅是一种常用大宗木本药用植物类型,而且也是重要的绿化植物类型。以太行山南段陵川境内广泛生长的连翘为研究对象,通过样方调查方法,解析连翘群落结构及影响因子,探讨海拔、坡向主要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对群... 连翘(Forsythia suspensa)不仅是一种常用大宗木本药用植物类型,而且也是重要的绿化植物类型。以太行山南段陵川境内广泛生长的连翘为研究对象,通过样方调查方法,解析连翘群落结构及影响因子,探讨海拔、坡向主要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对群落格局的影响,以期有助于连翘的规模化种植。结果表明:(1)该区连翘群落可分为5类群丛:Ⅰ连翘(Forsythia suspensa)+三裂绣线菊(Spiraea trilobata)-披针叶苔草(Carex lanceolata)群丛;Ⅱ连翘(Forsythia suspensa)+白刺花(Sophora davidii)-披针叶苔草(Carex lanceolata)+铁杆蒿(Tripolium vulgare)群丛;Ⅲ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连翘(Forsythia suspensa)+三裂绣线菊(Spiraea trilobata)-披针叶苔草(Carex lanceolata)+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群丛;Ⅳ油松(Pinus tabuliformis)-连翘(Forsythia suspensa)-披针叶苔草(Carex lanceolata)群丛;Ⅴ连翘(Forsythia suspensa)+黄刺玫(Rosa xanthina)-披针叶苔草(Carex lanceolata)群丛。(2)海拔高度(H)、全钾(TK)和坡向(TRP)是影响该区连翘分布状况的3个主要环境因子。3个因子在4个层级水平上构成群落分型的主导因子。第一级主导因子是海拔高度(H=1330 m);第二级是土壤总钾量(TK=19.07 mg/kg)和海拔(H>1330 m);第三级是坡向(TRP=0.2775)、海拔(H>1330 m)和总钾量(TK<19.07 mg/kg);第四级是总钾(TK=18.47 mg/kg)、海拔(H>1330 m)、和坡向(TRP>0.2775)。海拔高度和土壤肥力是影响太行山南段生境内连翘群落结构和规模化种植的要重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翘 群落结构 多元回归(mrt) 冗余分析(RDA) 太行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植物多样性及群落分类 被引量:53
4
作者 张荣 刘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6056-6066,共11页
采用分层取样的方法,以1000m2/样地为最小观测面积,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61样地植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发现92个物种,隶属于22科71属,单种科、单种属多,区系优势现象明显。草本植物占总物种数的81.5%,短命植物占43.5%,对物种丰富度和... 采用分层取样的方法,以1000m2/样地为最小观测面积,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61样地植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发现92个物种,隶属于22科71属,单种科、单种属多,区系优势现象明显。草本植物占总物种数的81.5%,短命植物占43.5%,对物种丰富度和盖度的空间变化起决定作用。属的区系成分分析表明地中海、西亚至中亚分布型成分占大多数,具有典型的地中海旱生植物区系分布特征。总物种数,草本物种数,短命植物物种数与纬度显著负相关,与经度和海拔显著正相关。从南到北,总盖度、草本盖度和短命植物的盖度显著下降,灌木的盖度则增加,从西到东,总盖度、草本盖度和短命植物的盖度显著增加,而灌木的盖度则减少。采用多元回归树(Multivariate regression trees,MRT)方法,根据纬度、土壤pH值和海拔,将61样地分为4个群落。结合降水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由西到东,由南到北梯度变化所导致的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推测如果未来降水持续增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草本植物的优势将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 物种丰富度 群落 区系分析 多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原土壤粗质化和养分减少伴随多年生群落转变为一年生群落 被引量:6
5
作者 王磊 宋乃平 +2 位作者 陈林 杨新国 王兴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83-189,共7页
为明晰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物种空间分布对土壤环境因子的响应,2018年在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区域,沿灰钙土内部、边缘和外部生境,基于样线法开展植被和土壤调查及采样,采用多元回归树和冗余分析相结合,探讨植物群落随土壤因子的空间变化特... 为明晰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物种空间分布对土壤环境因子的响应,2018年在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区域,沿灰钙土内部、边缘和外部生境,基于样线法开展植被和土壤调查及采样,采用多元回归树和冗余分析相结合,探讨植物群落随土壤因子的空间变化特征以及不同群落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沿灰钙土内部、外部和边缘生境:1)短花针茅+糙隐子草+披针叶黄华群落,苦豆子+白草群落逐渐转变为猪毛蒿+猪毛菜群落。2)土壤粗砂粒、有机碳和全磷含量是群落物种组成空间变化的主要控制因子。3)植物群落高度、盖度和生物量呈显著降低趋势;群落物种多样性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植物群落密度呈显著增加趋势。结论:沿灰钙土内部、边缘和外部生境,土壤粗颗粒含量增加,养分含量降低,多年生植物群落转变为一年生植物群落。相对于残存的灰钙土生境植物群落,经历过严重沙化的生境,多年生物种比例、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依然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多元回归 分类排序 草地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果表型性状在核桃种质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8
6
作者 李亚兰 潘存德 陈虹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13-1120,共8页
【目的】本文探了索坚果表型性状在核桃种质鉴定中的应用。【方法】采集52份核桃种质其坚果表型性状指标数据,对其采用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后进行聚类锐度测试,并构建热图。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元回归树(MRT)方法构建多元... 【目的】本文探了索坚果表型性状在核桃种质鉴定中的应用。【方法】采集52份核桃种质其坚果表型性状指标数据,对其采用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后进行聚类锐度测试,并构建热图。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元回归树(MRT)方法构建多元回归树,对鉴定供试核桃种质所需的最少坚果表型性状进行量化。【结果】52份供试核桃种质坚果数量性状、质量性状变异类型丰富,聚类分析显示供试种质可分为20类,热图直观地显示坚果表型性状在各种质中的分布情况,并且多元回归树显示15个坚果表型性状能够区分52份供试种质。【结论】52份供试核桃种质坚果表型多样性丰富,沿缝合线纵切面形状、垂直于缝合线纵切面形状、横切面形状、脊分布、单果重、果形、核壳厚度、出仁率等性状是种质鉴定中重要的指标性状。同时R语言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为今后核桃种质形态与遗传变异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坚果表型性状 热图 多元回归 R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花江流域沉积物ATP微生物量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6
7
作者 刘杰 屠腾 +1 位作者 纪玉蕊 王莹莹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1-178,共8页
分析松花江流域沉积物中三磷酸腺苷(ATP)微生物量的分布,结果表明,ATP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特征,在河流发源地及部分城市地区河流段沉积物中具有高的ATP含量,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多元回归树分析和响应模型分析)表明:ATP是沉积物的主要成... 分析松花江流域沉积物中三磷酸腺苷(ATP)微生物量的分布,结果表明,ATP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特征,在河流发源地及部分城市地区河流段沉积物中具有高的ATP含量,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多元回归树分析和响应模型分析)表明:ATP是沉积物的主要成分性质之一,在本研究所涉及11个因子中,影响ATP分布变异的第一因子是空间位置(纬度,39.79%),然后是环境因子(总氮,18.49%;硝氮,16.24%),其中ATP随纬度呈二次曲线变化(P<0.001),与总氮呈显著正相关(P=0.027),和硝氮呈显著负相关(P<0.01).同时ATP也随有机质、总磷和海拔的增加而呈增加趋势(P<0.05).沉积物ATP与多种营养元素及其不同形态具有显著相关性,表明通过ATP活性微生物量可以反映水体环境的营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花江 沉积物 微生物 三磷酸腺苷 多元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太岳山森林群落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7
8
作者 王慧敏 毕润成 庞春花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218-1223,共6页
研究太岳山群落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旨在为深入研究太岳山群落资源、生境和群落学特征奠定基础,亦为太岳山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以山西太岳山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从海拔1 600~2 200 m,海拔每上升100 m设置1... 研究太岳山群落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旨在为深入研究太岳山群落资源、生境和群落学特征奠定基础,亦为太岳山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以山西太岳山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从海拔1 600~2 200 m,海拔每上升100 m设置1个样地,每个样地由8个10 m×10 m的样方组成,并分别在每一个样方内取2个5 m×5 m的灌木样方和4个1m×1 m草本样方,共7个样地,50个样方。根据7个样地50个样方的调查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树(MRT)对群落进行分类;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进行排序分析,旨在研究太岳山森林群落的植被分布格局。结果如下,(1)MRT分类将植被划分为6个群落类型。(2)太岳山森林群落样方与环境因子的CCA排序结果显示,12个环境因子对物种分布的解释量为40.78%,Monte Carlo置换检验结果显示,制约森林群落类型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海拔、坡度、坡向和土壤p H值。(3)利用偏典范对应分析(PCCA)定量分离地形、土壤及其交互作用对植被格局总体变异的影响,分析表明,土壤因子和地形因子解释了物种格局变化的40.78%,其中地形因子占13.61%,土壤因子占19.53%,地形因子与土壤因子交互作用解释的部分为7.64%。地形因子和p H值对太岳山森林群落的分布影响最大,是决定植物群落空间分布的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岳山 森林群落 环境因子 多元回归 典范对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盐边县块菌产区优势植物及生态环境对块菌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小林 柳成益 +3 位作者 唐平 杨梅 贾定洪 郑林用 《食用菌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1-47,共7页
抽样调查了四川省盐边县块菌产区的植物群落优势物种、块菌生态环境情况,用多元回归树方法系统分析了优势物种和生态环境因子对块菌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边县块菌产区的优势物种共有种子植物58种,隶属29科47属,蕨类植物4科4属,该区... 抽样调查了四川省盐边县块菌产区的植物群落优势物种、块菌生态环境情况,用多元回归树方法系统分析了优势物种和生态环境因子对块菌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边县块菌产区的优势物种共有种子植物58种,隶属29科47属,蕨类植物4科4属,该区域植物群落结构不是十分复杂,但呈现出一定多样性,主要优势乔木为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云南油杉(Keteleeria evelyniana)、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nifolia)等,主要优势灌木及草本为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密花树(Rapanea neriifolia)、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鬼针草(Bidens pilosa)等。该区域块菌的寄主主要为云南松、云南油杉、青冈及清香木。多元回归树分析结果表明,凤尾蕨(变种)(Pteris cretica var.nervosa)、紫茎泽兰、云南松、鬼针草、云南油杉及清香木是关键的物种影响因子,其中凤尾蕨(变种)、紫茎泽兰及鬼针草表现为负向影响,而云南松、云南油杉及清香木则表现出正向影响。在生态环境因子中,郁闭度、坡度、海拔、乔木平均高、灌木平均高及乔木平均胸径是影响块菌发生的关键因子。在一定范围内,块菌的发生表现出随郁闭度增加、坡度减缓、海拔升高、乔木平均高降低、灌木平均高及乔木平均胸径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菌 生态因子 环境 植物群落 多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草原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及其主导环境因子解释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宇航 赵鸣飞 康慕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3-90,2,共8页
基于内蒙古地区草原植物群落样带调查,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APN)、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多元回归树(MRT)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等方法,探讨了群落组成、分布格局及影响其分异的主导环境因子.结果如下:1)TWINSPAN将273个群落调查样方... 基于内蒙古地区草原植物群落样带调查,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APN)、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多元回归树(MRT)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等方法,探讨了群落组成、分布格局及影响其分异的主导环境因子.结果如下:1)TWINSPAN将273个群落调查样方划分为8个群系级草原类型,各自代表并反映出该地区草原群落的特点;2)DCA排序结果间接地反映出群落类型与环境梯度之间的关系,CCA排序结果较好地展示了各群落类型中优势物种的生境特征,并进一步展示了该地区草原类型、主要物种与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3)DCA、MRT及CCA结果均表明,气候因素对于该地区草原植被的地域分异影响作用较大,其中水分因子的影响十分突出,特别是最湿月、最暖季节与最冷季节降水,是构成内蒙草原植被类型区域分异的决定性因素;4)MRT与CCA结合使用能进一步挖掘出更多的环境信息,为群落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提供更深入更全面的环境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草原 群落分类与排序 多元回归 典范对应分析 植被-环境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秦岭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群落数量分类、排序及多样性垂直格局 被引量:26
11
作者 陈云 冯佳伟 +4 位作者 牛帅 许宁 韩军旺 叶永忠 袁志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653-2664,共12页
苔藓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呈什么样的分布格局?基于53个20 m×20 m样地,采集并鉴定了样地内所有生境中的苔藓物种;采用多元回归树(multivariate regression trees,MRT)对苔藓植物进行分类;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 苔藓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呈什么样的分布格局?基于53个20 m×20 m样地,采集并鉴定了样地内所有生境中的苔藓物种;采用多元回归树(multivariate regression trees,MRT)对苔藓植物进行分类;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进行排序分析;用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研究苔藓物种多样性沿海拔的分布格局。结果如下:(1)采集的1378份苔藓植物标本经过鉴定,共有33科89属240种,其中藓类226种,苔类14种;(2)经交叉验证认为本区苔藓植物可分为4类,Ⅰ长肋青藓(Brachythecium populeum)+大叶匐灯藓(Plagiomnium succulentum)+圆叶匐灯藓(Plagiomnium vesicatum)群落,Ⅱ灰白青藓(Brachythecium albicans)+宽叶青藓(Brachythecium curtum)+短肋羽藓(Thuidium kanedae)+平肋提灯藓(Mnium laevinerve)群落,Ⅲ短肋羽藓(Thuidium kanedae)+光萼叶苔(Jungermannia leiantha)+薄罗藓(Leskea polycarpa)+叉肋藓(Trachyphyllum inflexum)群落,Ⅳ宽叶青藓(Brachythecium curtum)+垂蒴棉藓(Plagiothecium nemorale)+全缘匐灯藓(Plagiomnium integrum)群落;(3)海拔、坡度和坡向对苔藓物种分布的解释量为7.29%;(4)苔藓物种多样性随海拔的变化成明显的上升格局。通过研究了解了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苔藓物种组成、群丛划分以及每种苔藓植物的海拔分布范围;苔藓物种多样性随海拔的上升呈显著的上升格局,与乔木、灌木和草本的分布格局不同。希望此研究能为苔藓植物生态学研究和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回归 典范对应分析 海拔 物种多样性 苔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系统发育的燕山东麓植物群落的构建机制 被引量:7
12
作者 唐丽丽 陈国平 +2 位作者 冯小梅 赵铁建 石福臣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07-815,共9页
群落构建机制对解释植物物种共存、多样性的维持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燕山山脉东麓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野外调查了374个植物样方(20 m×30 m)。通过多元回归树、植物群落亲缘关系指数、高斯核函数密度估计等研究,重点探究了植... 群落构建机制对解释植物物种共存、多样性的维持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燕山山脉东麓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野外调查了374个植物样方(20 m×30 m)。通过多元回归树、植物群落亲缘关系指数、高斯核函数密度估计等研究,重点探究了植物群落构建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燕山东麓的植物群落可划分为以荆条(Vitex negundo var.heterophylla)、槲栎(Quercus aliena)、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和白蜡树(Fraxinus chinensis)为优势的5个群系。植物最大树高这一功能性状表现出了较强的系统发育信号,此区域植物功能性状保守性较强。荆条灌丛、槲栎、蒙古栎群系的群落构建过程以环境过滤为主导,栓皮栎群系的群落构建过程以负密度制约为主导,白蜡树群落的构建机制有由环境过滤向负密度制约过渡的趋势。另外,本文引用高斯核密度分布估计对亲缘关系指数的分布进行估计,直观、真实地反映了亲缘关系指数的个体值及整体趋势,为探讨群落构建的生态位机制和中性理论间的争论提供更直接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东麓 多元回归(mrt) 系统发育 高斯核密度估计(Gaussian KDE) 群落构建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数量分类与排序 被引量:30
13
作者 刘润红 涂洪润 +4 位作者 李娇凤 梁士楚 姜勇 荣春艳 李月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8595-8605,共11页
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和排序可以客观地揭示植物群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能为植被恢复与重建、森林经营与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提供理论依据。基于群落学调查和环境因子测定数据,采用Ward聚类、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多元回归树(... 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和排序可以客观地揭示植物群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能为植被恢复与重建、森林经营与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提供理论依据。基于群落学调查和环境因子测定数据,采用Ward聚类、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多元回归树(MRT)对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进行数量分类,选用冗余分析(RDA)进行排序,分析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3种分类方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可将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划分为3个群丛类型,分别为青冈 粗糠柴+龙须藤+红背山麻杆 三穗薹草群丛(Ass.Cyclobalanopsis glauca Mallotus philippensis+Bauhinia championi+Alchornea trewioides Carex tristachya)、青冈 龙须藤+红背山麻杆+干花豆 宽叶沿阶草+三穗薹草群丛(Ass.Cyclobalanopsis glauca Bauhinia championi+Alchornea trewioides+Fordia cauliflora Ophiopogon platyphyllus+Carex tristachya)、青冈 粗糠柴+干花豆 三穗薹草群丛(Ass.Cyclobalanopsis glauca Mallotus philippensis+Fordia cauliflora Carex tristachya);(2)冗余分析结果较好地反映出各群丛类型的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梯度的相互关系,在10个环境因子中,岩石裸露率、土壤含水量、pH值、全氮、全磷、全钾、速效钾这7个环境因子对群落的分布影响显著。土壤含水量和全钾含量可能是影响该植物群落物种组成与分布的重要生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冈 Ward聚类 双向指示种法(TWINSPAN) 多元回归(mrt) 冗余分析(RD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植被类型分类
14
作者 李哲 张安安 +6 位作者 杨琦 张德旭 臧润国 刘世荣 龙文兴 柳帅 冯广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2年第6期1-17,共17页
【目的】海南长臂猿生境供给是种群发展的瓶颈,了解海南长臂猿现有栖息地的植被组成及其分布状况,为促进种群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植被为研究对象,以0.5 km网格的方式对栖息地植被进行调查,得到物种和环境数据... 【目的】海南长臂猿生境供给是种群发展的瓶颈,了解海南长臂猿现有栖息地的植被组成及其分布状况,为促进种群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植被为研究对象,以0.5 km网格的方式对栖息地植被进行调查,得到物种和环境数据。并利用多元回归树方法对栖息地植被进行分类,再根据《中国植被》和《海南植被志》的分类原则,以优势种原则划分和命名群系,得到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植被类型,最后再结合遥感影像,利用ArcGIS软件绘制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植被群系分布图和海南长臂猿栖息地食源植物群系分布图。【结果】1)海南长臂猿栖息地天然林植被划分为热带低地雨林、热带山地雨林、热带针叶林、热带云雾林这4个植被型,分别包含13、17、1、1个群系,合计32个群系。主要优势群系有:鹅掌柴-水锦树-黄心树群系(Form.Schefflera heptaphylla-Wendlandia uvariifolia-Machilus gamblei)、厚壳桂-厚皮香八角-陆均松群系(Form.Cryptocarya chinensis-Illicium ternstroemioides-Dacrydium pectinatum)、厚壳桂-白颜-黄叶树群系(Form.Cryptocarya chinensis-Gironniera subaequalis-Xanthophyllum hainanensis)、海南杨桐-思茅松-鹅掌柴群系(Form.Adinandra hainanensisPinus kesiya-Schefflera heptaphylla)。2)海南长臂猿栖息地食源植被划分为热带低地雨林、热带山地雨林这2个植被型,分别包含8、6个群系,共14个群系。主要优势群系有:厚壳桂-黄叶树-油丹群系(Form.Cryptocarya chinensis-Xanthophyllum hainanensis-Alseodaphne hainanensis)、海南杨桐-鹅掌柴-细齿叶柃群系(Form.Adinandra hainanensis-Schefflera heptaphyllaEurya nitida)、鹅掌柴-橄榄-禾串群系(Form.Schefflera heptaphylla-Canarium album-Bridelia balansae)。3)在海南长臂猿栖息地食源植被上,海南长臂猿5个家族群的食源植被类型丰富度依次为:B家族群(10种)>A家族群(9种)>C家族群(7种)=D家族群(7种)=E家族群(7种)。【结论】海南长臂猿栖息地主要以热带山地雨林和热带低地雨林植被型为主,植被组成相对丰富,但不同家族群的食源植物类型组成有较大差异,尤其是A、B、C、D 4个家族群与E家族群之间的食源植被差异最明显,A、B、C、D 4个家族群栖息地内热带山地雨林和热带低地雨林植被的面积比例大致持平,植被类型相对丰富,而E家族群所有植被类型均属于热带低地雨林,植被类型相对单一。本研究可以为海南长臂猿现有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的植被恢复提供重要参考价值,有利于改善海南长臂猿生境质量,促进海南长臂猿物种恢复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长臂猿 植被分类 国家公园 多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茂兰喀斯特森林小生境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23
15
作者 吴求生 龙健 +4 位作者 李娟 廖洪凯 刘灵飞 吴劲楠 肖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09-1018,共10页
喀斯特山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区内分布复杂多样的小生境类型(石洞、石缝、石沟、石槽、土面等)。土壤微生物是陆地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推动着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研究不同小生境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对于... 喀斯特山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区内分布复杂多样的小生境类型(石洞、石缝、石沟、石槽、土面等)。土壤微生物是陆地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推动着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研究不同小生境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对于喀斯特山区森林土壤微生物特征的认识和生态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以贵州茂兰喀斯特森林小生境为对象,对其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小生境类型进行了数量聚类。结果表明:6种小生境土壤中共检测到48种磷脂脂肪酸(PLFA),其中,标记土壤微生物的特征PLFA有18种;土壤微生物总量、细菌、真菌、放线菌、G^+、G^-的含量均表现为石槽>石沟>土面表层>石洞>石缝>土面下层,同时,各微生物类型的含量在不同生境类型中表现为细菌>放线菌>真菌; G^+/G^-在六种生境中表现为石槽>石沟>土面表层>石缝>石洞>土面下层;真菌/细菌变幅为0.14—0.16,具体表现为土面表层>石缝>石沟>石槽>石洞>土面下层;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树分析显示,不同小生境类型的土壤有机质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首要因子。聚类结果表明,小生境可划分为石槽-石沟型、石洞-石缝型、土面表层型以及土面下层型4种生境类型。研究结果证实了不同小生境类型对微生物分布特征存在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茂兰 喀斯特小生境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多元回归 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科绿肥残体对连作蕉园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杨劲明 王禹童 +4 位作者 陈冰 刘满意 王蓓蓓 阮云泽 赵艳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33-440,共8页
采用室内恒温箱培养方法,探讨2种豆科绿肥残体对连作蕉园土壤理化性质和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以连作障碍严重的蕉园土壤为研究背景,共设置4个处理:无残体添加(CK)、添加田菁残体(S)、添加白三叶残体(W)和添加香蕉残体(B)。结果表明:... 采用室内恒温箱培养方法,探讨2种豆科绿肥残体对连作蕉园土壤理化性质和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以连作障碍严重的蕉园土壤为研究背景,共设置4个处理:无残体添加(CK)、添加田菁残体(S)、添加白三叶残体(W)和添加香蕉残体(B)。结果表明:(1)在培养第5天时,与CK相比,B、S和W添加后均增加了土壤可培养尖孢镰刀菌、真菌、细菌的数量;然而在培养第45天,S和W尖孢镰刀菌数量逐渐下降。45d时,与B相比,S和W尖孢镰刀菌数量分别降低33.09%和79.92%;(2)与CK和B相比,S显著降低土壤pH,而W能显著提高pH和速效钾含量;(3)主坐标分析(PCoA)和多元回归树分析(MRT)结果均说明,添加不同豆科绿肥残体(S和W)与CK差异显著,说明不同豆科绿肥残体添加可改善土壤肥力。因此,在高发病香蕉园地,间套作白三叶可改善其土壤理化和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状况,对香蕉连作障碍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田菁 白三叶 土壤微生物 主坐标分析 多元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区湿地植物群落分类排序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启学 王兴 +3 位作者 余轩 陈娟 宋乃平 吴旭东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7-45,共9页
湿地存亡可以作为荒漠地区植被恢复可持续性的指示器,明晰其生态系统内部植物群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关系,可为制定与生境高度相适应的多样化植被恢复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宁夏哈巴湖湿地汇水范围为研究对象,在12 km&... 湿地存亡可以作为荒漠地区植被恢复可持续性的指示器,明晰其生态系统内部植物群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关系,可为制定与生境高度相适应的多样化植被恢复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宁夏哈巴湖湿地汇水范围为研究对象,在12 km×12 km范围内,设置分辨率为1 km×1 km的152个调查样点的植被和土壤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树和冗余分析,探讨不同植物群落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土壤理化因子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植物群落可划分为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牛枝子(Lespedeza bicolor)、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赖草(Leymus secalinus)+草木樨状黄芪(Astragalus melilotoides)、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芨芨草(Splendid achnatherum)+盐爪爪(Slenderbranch Kalidium) 4种植物群落类型。2)土壤粘粉粒含量、生境海拔高度、土壤pH和盐分含量是4种植物群落空间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3)随着土壤粘粉粒或细沙粒含量降低所表征的土壤粗质化程度增加,植物群落由短花针茅+牛枝子转变为冰草+赖草+草木樨状黄芪;随着海拔降低和土壤全盐增加,植物群落由短花针茅+牛枝子转变为芨芨草+盐爪爪。综上可知,荒漠湿地由分水岭高梁地到低滩湿地的景观植被系统,首先是土壤质地决定的旱生地带性植物群落空间分异,其次是海拔和盐分驱动的地带性向隐域性植物群落的二次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分类排序 多元回归 冗余分析 植物群落空间分异 主控因素 哈巴湖湿地 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典型森林群落数量分类、排序及多样性格局 被引量:17
18
作者 郑天义 王丹 +1 位作者 姬柳婷 康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7353-7361,共9页
通过多元回归树(MRT,multivariate regression trees)对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典型森林群落进行数量分类,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进行排序,并对分类得到的森林群落总体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对30个... 通过多元回归树(MRT,multivariate regression trees)对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典型森林群落进行数量分类,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进行排序,并对分类得到的森林群落总体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对30个样地进行MRT分类,经交叉验证得出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典型森林群落可以分为6类。(2)CCA排序揭示了群落的生境分布范围,并反映了太白山森林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海拔、坡度、枯落物厚度和干扰情况4个变量对本研究区群落分布有显著影响。(3)位于中海拔区域森林群落的3种总体多样性指数均较高,而位于高海拔和低海拔区域森林群落的3种总体多样性指数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回归 典范对应分析 群落总体多样性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 森林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作物-香蕉轮作对香蕉生产及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2
19
作者 赖朝圆 杨越 +5 位作者 陶成圆 王一鸣 郭继阳 王蓓蓓 阮云泽 赵艳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99-306,共8页
以香蕉连作(B)、辣椒-香蕉轮作(B-PE)、甘蔗-香蕉轮作(B-S)、冬瓜-香蕉轮作(B-W)和南瓜-香蕉轮作(B-PU)5个系统为对象,研究了海南岛北部不同作物轮作后对再植香蕉产量、品质、发病率和土壤肥力质量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香蕉连... 以香蕉连作(B)、辣椒-香蕉轮作(B-PE)、甘蔗-香蕉轮作(B-S)、冬瓜-香蕉轮作(B-W)和南瓜-香蕉轮作(B-PU)5个系统为对象,研究了海南岛北部不同作物轮作后对再植香蕉产量、品质、发病率和土壤肥力质量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香蕉连作对照B相比,轮作辣椒、甘蔗和冬瓜后再植香蕉(B-PE、B-S、B-W)均能显著降低香蕉枯萎病发病率(枯萎病防控率达到66.62%~75.41%),促进香蕉生长(株高增加36.76%~41.80%,茎围增加28.22%~38.42%),产量提高23.17%~45.61%;(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各处理土壤的pH值、速效磷含量和可培养细菌数量均与可培养尖孢镰刀菌数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3)主坐标分析(PCo A)和多元回归树分析(MRT)结果均显示,轮作辣椒、甘蔗和冬瓜后再植香蕉(B-PE、B-S、B-W)处理间的土壤肥力质量相近,轮作南瓜后再植香蕉(B-PU)处理和香蕉连作处理的土壤肥力质量相近。可见,辣椒-香蕉、甘蔗-香蕉和冬瓜-香蕉轮作处理(B-PE、B-S、B-W)均能提高香蕉产量,改善土壤肥力质量,对香蕉连作障碍有缓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轮作 香蕉枯萎病 尖孢镰刀菌 主坐标分析 多元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山常绿阔叶林群丛数量分类及物种多样性格局——以10.24 hm 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解雷 陈浩 +7 位作者 赵荣 王丁 钱为 侯思璇 冯玥瑶 陈水飞 丁晖 方炎明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6-95,共10页
零散的植物群落调查不符合群落分布既有连续性、又存在间断性的特点。近年来兴起的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研究平台为植被分类研究提供了新途径。以黄山10.24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以地形因子和物种重要值为变量,使用多元回归树... 零散的植物群落调查不符合群落分布既有连续性、又存在间断性的特点。近年来兴起的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研究平台为植被分类研究提供了新途径。以黄山10.24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以地形因子和物种重要值为变量,使用多元回归树、指示种并结合冗余分析将监测样地划分为3个群丛;甜槠在3个群丛中均为重要值最高的物种,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属于甜槠群系。采用α-多样性指数对该局域尺度下各群丛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并首次引入PER-SIMPER推断黄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的构建机制。结果表明:群落内的群丛分类主要受海拔和凹凸度的影响,坡度与坡向对群丛分类的影响较小;生态位和扩散过程共同主导黄山植物群落的构建;不同群丛间的物种多样性存在差异,分布于低海拔山脊的群丛α-多样性与分布于山谷的群丛α-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该研究结果为当地森林植被管理与保护提供了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动态监测样地 多元回归 排序 群丛 群落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