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元化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配合水氮管理对水稻产量形成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胡明明 丁峰 +6 位作者 彭志芸 向开宏 李郁 张宇杰 杨志远 孙永健 马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36-1252,共17页
研究多元化种植模式下,不同前茬秸秆还田与水氮管理对水稻产量形成、干物质积累分配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2018—2019年以杂交稻F优498为材料,采用三因素裂裂区设计,主区设置油菜-水稻(Py)、小麦-水稻(Px)、青菜-水稻(Pq)3种种植模式... 研究多元化种植模式下,不同前茬秸秆还田与水氮管理对水稻产量形成、干物质积累分配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2018—2019年以杂交稻F优498为材料,采用三因素裂裂区设计,主区设置油菜-水稻(Py)、小麦-水稻(Px)、青菜-水稻(Pq)3种种植模式秸秆还田,裂区设置常规淹水灌溉(W_(0))和干湿交替灌溉(W_(1))2种水分管理方式,裂裂区设置不施氮处理(N_(0))、常规施氮处理(N_(1))、精量减氮处理(N_(2))3个施氮水平,分析测定了拔节期、齐穗期和成熟期不同处理下秸秆还田的腐解率、氮素释放率、水稻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分配、植株氮素吸收利用以及籽粒产量。结果表明,Py的平均产量分别较Px、Pq增加2.55%、13.99%,主要原因是其有效穗数和千粒重较高;Py可促进各营养器官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有利于干物质分配、提高茎鞘氮素贡献率和氮肥利用率,Py各时期的平均干物质积累总量、氮素积累总量分别比Px和Pq增加5.25%、7.48%和14.60%、17.30%,Py的氮肥偏生产力较Pq显著增加24.90%,但Py的秸秆腐解率和氮素释放率较低。3种模式下W1处理的水稻产量分别比W0处理增加5.10%(Py)、1.76%(Px)和4.80%(Pq),W1处理可促进秸秆腐解和氮素释放,促进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转运,有利于Py和Px模式下的干物质分配,进而提高氮肥利用率。同一秸秆还田和水分管理下,N2处理可促进秸秆腐解和氮素释放,有利于干物质分配和氮素转运,提高了齐穗期、成熟期茎鞘和叶片氮素积累量,进而提高氮肥利用率,N2处理的产量、干物质积累量较N1处理略有下降,但二者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分析,油-稻种植模式下,油菜秸秆还田配合干湿交替灌溉与精量减氮(120 kg hm^(-2))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分配、氮素吸收转运,进而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并可节约20%氮肥投入,实现水稻稳产高效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多元化种植模式 秸秆还田 水氮管理 产量形成 氮素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化种植结构模式实践与效益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伟春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第9期223-223,225,共2页
介绍了示范推广多元化种植结构模式的指导意义,以及在凰桐畈中低产田的种植模式实践,并阐述了示范推广措施与效益,以期指导多元化种植结构模式的推广应用,为农民增产增收。
关键词 多元化种植结构模式 指导意义 实践 示范推广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