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主棒孢菌对乙霉威和腐霉利敏感基线的建立及抗药性监测 被引量:3
1
作者 温智浩 朱广雪 +7 位作者 孙炳学 周荣佳 谢学文 柴阿丽 李磊 范腾飞 李宝聚 石延霞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06,共6页
为明确我国山东和辽宁地区多主棒孢菌对乙霉威和腐霉利的抗药性现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多主棒孢菌对乙霉威和腐霉利的敏感性,建立了敏感基线;采用区分剂量法,测定了多主棒孢菌对乙霉威和腐霉利的抗药性。结果表明,乙霉威和腐霉... 为明确我国山东和辽宁地区多主棒孢菌对乙霉威和腐霉利的抗药性现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多主棒孢菌对乙霉威和腐霉利的敏感性,建立了敏感基线;采用区分剂量法,测定了多主棒孢菌对乙霉威和腐霉利的抗药性。结果表明,乙霉威和腐霉利对多主棒孢敏感菌株的平均EC50值分别为(0.22±0.06)μg·mL^(-1)和(2.75±0.91)μg·mL^(-1),两者的敏感性频率均呈连续性单峰曲线,总体呈正态分布,可作为多主棒孢菌对乙霉威和腐霉利的敏感基线。对采集自山东和辽宁地区的828株多主棒孢菌进行抗性水平监测,发现多主棒孢菌对乙霉威和腐霉利的抗性水平不断升高,山东地区多主棒孢菌对乙霉威和腐霉利抗性频率从2017年的58.06%和43.55%上升到2021年的91.30%和78.99%,辽宁地区多主棒孢菌对乙霉威和腐霉利抗性频率从2017年的67.44%和53.49%上升到2021年的82.14%和83.33%。表明多主棒孢菌对乙霉威和腐霉利具有高度的抗性风险,建议在黄瓜生产中乙霉威和腐霉利与其他类型杀菌剂交替或者混合应用,延缓抗药性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主棒孢菌 乙霉威 腐霉利 敏感基线 抗药性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瓜多主棒孢菌致病基因CcTLS2功能探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泉城 王少骅 +6 位作者 储天然 石延霞 谢学文 李磊 范腾飞 柴阿丽 李宝聚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53,共9页
为探究CcTLS2基因在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以强致病力菌株HG14102524为研究对象,通过克隆多主棒孢菌CcTLS2基因,构建CcTLS2敲除株,并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致病力测定、差异表达分析等方法,初步确定了CcT... 为探究CcTLS2基因在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以强致病力菌株HG14102524为研究对象,通过克隆多主棒孢菌CcTLS2基因,构建CcTLS2敲除株,并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致病力测定、差异表达分析等方法,初步确定了CcTLS2对多主棒孢菌致病的影响。与野生型菌株相比,CcTLS2基因敲除菌株致病力丧失,菌落生长速度变慢,产孢量显著减少。多主棒孢菌G蛋白信号途径相关基因(A7125、A1402、A0835、A8311和A2529)在CcTLS2敲除株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结果表明,CcTLS2可能通过G蛋白相关途径影响多主棒孢菌的产孢机制、菌丝生长和致病力,在多主棒孢菌致病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多主棒孢菌 CcTLS2 致病力 致病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杀菌剂对猕猴桃多主棒孢菌的毒力及田间药效测定 被引量:1
3
作者 汪军 徐菁 +6 位作者 朱宇航 姚凯凯 杨锐 陈稳 陈华保 马苗苗 龚国淑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347-2357,共11页
[目的]筛选出防治猕猴桃褐斑病的有效药剂。[方法]采取菌丝生长速率法及孢子萌发抑制法测定了9种原药对多主棒孢菌菌丝生长及分生孢子萌发的毒力,继而依据毒力结果选择复配药剂进行室内毒力及田间病害药效的测定。[结果]戊唑醇、吡唑醚... [目的]筛选出防治猕猴桃褐斑病的有效药剂。[方法]采取菌丝生长速率法及孢子萌发抑制法测定了9种原药对多主棒孢菌菌丝生长及分生孢子萌发的毒力,继而依据毒力结果选择复配药剂进行室内毒力及田间病害药效的测定。[结果]戊唑醇、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对病菌菌丝生长毒力较强。戊唑醇及肟菌酯对病菌孢子萌发毒力较强。复配药剂中,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对病菌菌丝生长毒力抑制较强。田间药效试验中,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与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效果明显,交替使用此种复配药剂在四川省不同种植区对褐斑病的防治效果均能在80.00%以上。[结论]推荐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和氟吡菌酰胺·肟菌酯用于猕猴桃褐斑病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褐斑病 多主棒孢菌 毒力 药剂筛选 田间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橡胶树多主棒孢菌rDNA-ITS区的分子鉴定及检测 被引量:8
4
作者 刘先宝 蔡吉苗 +3 位作者 潘羡心 高宏华 彭建华 黄贵修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08年第4期489-493,共5页
以来自国内外的18个多主棒孢病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Curt.)]菌株为研究材料,提取其基因组DNA进行rDNA–ITS区序列扩增,并进行了5.8S rDNA及其两侧ITS序列分析。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种内各菌株间ITS序列同源性高达99.9%以上... 以来自国内外的18个多主棒孢病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Curt.)]菌株为研究材料,提取其基因组DNA进行rDNA–ITS区序列扩增,并进行了5.8S rDNA及其两侧ITS序列分析。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种内各菌株间ITS序列同源性高达99.9%以上,部分菌株间出现个别碱基的差异。根据ITS区序列设计的一对特异引物(CorP1/CorP2)可以在供试的多主棒孢病菌中扩增出1条约277 bp的特异谱带,其余18个参试菌株和橡胶树叶片组织未能扩增出该特异谱带,检测灵敏度可达浓度为0.1 pg的目标D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树 多主棒孢菌 内转录间隔区(ITS) 特异性引物 PCR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主棒孢菌调控致病性相关基因CCK1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晓妹 蒲金基 +4 位作者 张欣 漆艳香 谢艺贤 张贺 郑服丛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68-172,共5页
采用同源克隆、SEFA-PCR和RT-PCR技术克隆获得了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CCK1基因的DNA和cDNA。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DNA和cDNA全长分别为2 710 bp和1 065 bp,编码区含4个内含子(长53、54、50和56bp),推测编码354个氨基... 采用同源克隆、SEFA-PCR和RT-PCR技术克隆获得了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CCK1基因的DNA和cDNA。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DNA和cDNA全长分别为2 710 bp和1 065 bp,编码区含4个内含子(长53、54、50和56bp),推测编码354个氨基酸,其分子量约40.98 kD,等电点(pI)6.43。从GenBank搜索相似蛋白和构建进化树发现,CCK1与多个丝状真菌调控致病性相关的PMK1类MAPK蛋白聚为一类,且含1个参与双重磷酸化作用的MAPK蛋白激活域TEY和1个Ser/Thr蛋白激酶保守结构域。推测CCK1基因可能参与调控C.cassiicola菌丝生长、产孢和致病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主棒孢菌 蛋白激酶 克隆 生物学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主棒孢菌孢子及粗毒素悬液对黄瓜防御酶系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高苇 王勇 张春祥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8期6-9,共4页
本研究探讨侵染黄瓜的多主棒孢菌孢子悬液和粗毒素提取液对黄瓜主要防御酶系活性的影响,从生理生化水平揭示多主棒孢菌毒素在病原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在室内条件下测定多主棒孢菌孢子及其粗毒素悬液作用后,黄瓜植株体内防御酶系过氧... 本研究探讨侵染黄瓜的多主棒孢菌孢子悬液和粗毒素提取液对黄瓜主要防御酶系活性的影响,从生理生化水平揭示多主棒孢菌毒素在病原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在室内条件下测定多主棒孢菌孢子及其粗毒素悬液作用后,黄瓜植株体内防御酶系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多主棒孢菌孢子和毒素悬液处理黄瓜叶片后,黄瓜植株体内POD酶和PPO酶活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粗毒素悬液作用下酶活力在24 h时可达到最大值;而在孢子悬浮液作用下酶活力在48 h时达到峰值,随后显著降低,120 h后低于未处理的对照。在病原菌初期诱导作用下,SOD酶活性逐渐升高在72 h时达到最大;毒素接种黄瓜叶片后,SOD酶活性在48 h达到峰值,达到峰值后2个处理的SOD酶活性显著降低但均高于对照。本研究证明多主棒孢菌粗毒素对黄瓜寄主防御酶活性与其病原真菌孢子的作用具有一定相似性,酶活性峰值增加比率相近,前者比后者增加峰出现早,毒素诱导作用后防御酶活性最终高于未接种处理,黄瓜对其侵染的抵抗力得以维持,而在孢子悬液的作用下寄主的抵抗力随着其侵染的扩展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主棒孢菌 粗毒素 防御酶系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主棒孢菌对巴西橡胶树的致病性测定
7
作者 刘以道 张贺 张欣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94-96,共3页
27个多主棒孢菌株对4个巴西橡胶树品系的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27个菌株的致病性存在差异,大部分参试菌株的致病力不够强,其中CC-021、CC-004菌株致病力最强。供试的4个巴西橡胶树品系对27个菌株的总体抗性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大丰95... 27个多主棒孢菌株对4个巴西橡胶树品系的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27个菌株的致病性存在差异,大部分参试菌株的致病力不够强,其中CC-021、CC-004菌株致病力最强。供试的4个巴西橡胶树品系对27个菌株的总体抗性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大丰95为中抗品系,PR107、RRIM600、热研7-33-97为中感品系。分离自黄瓜、茄子、番茄和番木瓜的多主棒孢菌对橡胶树具有致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西橡胶树 多主棒孢菌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主棒孢菌致真菌性角膜溃疡1例并文献复习
8
作者 陆燕飞 许雨乔 +2 位作者 顾敏 夏文颖 金菲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28-333,共6页
目的报道1例多主棒孢菌引起的真菌性角膜溃疡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提高临床对该菌引起感染性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多主棒孢菌致真菌性角膜溃疡病例资料,并以英文关键词“Corynespora cassiicola”、中文关键词“棒孢菌”和“棒... 目的报道1例多主棒孢菌引起的真菌性角膜溃疡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提高临床对该菌引起感染性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多主棒孢菌致真菌性角膜溃疡病例资料,并以英文关键词“Corynespora cassiicola”、中文关键词“棒孢菌”和“棒孢霉”为检索词,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等国内外报道的病例,结合文献综合分析多主棒孢菌临床感染的特点。结果该例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符合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特征,病变角膜组织培养提示多主棒孢菌生长,经右眼角膜移植术及抗真菌治疗后好转。复习文献并结合该例,共12例多主棒孢菌临床感染病例。除1例病例资料不完整外,其余11例中男8例,女3例,年龄8~84岁。患者多存在基础疾病,包括糖尿病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例、高血压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高血压1例;感染危险因素包括胱天蛋白酶募集域蛋白9(CARD9)基因突变3例、植物暴露4例(3例农民、1例眼外伤)、长期使用激素2例、侵袭性诊疗操作1例;11例均引起暗色丝孢霉病,感染部位包括皮下感染7例、眼部感染3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例,临床表现主要与受累组织系统相关;临床治疗中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是最常用的抗菌药物,联合外科手术治疗者3例;临床转归中9例患者好转,2例患者无明显改善。结论多主棒孢菌引起的临床感染罕见,以皮下暗色丝孢霉病为主,眼部感染次之。对于存在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缺陷,并有植物暴露史的患者,临床应提高警惕。临床以抗真菌治疗为主,外科手术可作为快速清除病原体的重要治疗手段。该菌感染总体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主棒孢菌 植物病原性真 暗色真 性角膜溃疡 角膜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 被引量:10
9
作者 番华彩 郭志祥 +7 位作者 白亭亭 徐胜涛 杨佩文 尹可锁 郑泗军 潘艳华 李迅东 曾莉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81-487,共7页
【目的】明确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Wei]的生物学特性,为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采集自云南省香蕉种植区的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病叶片为材料,采用常规组织... 【目的】明确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Wei]的生物学特性,为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采集自云南省香蕉种植区的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病叶片为材料,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单孢分离,并对病原菌进行形态特征观察及致病性测定;应用平板培养法进行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最适碳源为乳糖和甘露醇,最适氮源为蛋白胨;适宜温度为25~35℃,最适温度为28℃;病原菌仅能在p H 6~8内生长,最适p H为7;光照处理对菌丝生长有一定影响,以全黑暗条件下病原菌菌丝生长最快。在玉米粉培养基(CMA)上病原菌产孢量最高,光照与黑暗交替有利于产孢。病原菌菌丝致死温度和时间为58℃处理15 min,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和时间为51℃处理5 min。【结论】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温度范围较宽,偏好高温,但适应的p H较窄;病原菌产孢的关键因子是培养基营养成分和光照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叶斑病 多主棒孢菌 生物学特性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蕉棒孢霉叶斑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9
10
作者 林善海 黄思良 +4 位作者 张贺 漆艳香 覃丽萍 谢玲 付岗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11年第1期152-157,共6页
从广西南宁市采集香蕉棒孢霉叶斑病样本,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获得3个菌株,经柯赫氏法则验证确定其为香蕉叶斑病的病原菌。该菌的形态特征在分离培养前后变化较大,自然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均较短,经PDA培养基分离培养后显著变长,... 从广西南宁市采集香蕉棒孢霉叶斑病样本,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获得3个菌株,经柯赫氏法则验证确定其为香蕉叶斑病的病原菌。该菌的形态特征在分离培养前后变化较大,自然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均较短,经PDA培养基分离培养后显著变长,培养后的病原菌形态特征与前人对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描述一致。根据形态特征及rDNA-ITS区序列比对结果,确定该病原菌株为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We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主棒孢菌 症状 分生 分生子梗 rDNA—I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瓜棒孢叶斑病菌的分子鉴定及rDNA-ITS序列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惠哲 邓强 +2 位作者 曹明明 杨瑞环 李淑菊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5-179,共5页
为了分析不同地区黄瓜棒孢叶斑病菌的种内分化,能够准确地鉴定该病菌,以服务于黄瓜抗病育种,对2007-2014年采集的黄瓜棒孢叶斑病菌多主棒孢经单孢纯化获得34个菌株。利用公开发表的特异性引物CCF/CCR对其进行了PCR分子鉴定,结果表明:34... 为了分析不同地区黄瓜棒孢叶斑病菌的种内分化,能够准确地鉴定该病菌,以服务于黄瓜抗病育种,对2007-2014年采集的黄瓜棒孢叶斑病菌多主棒孢经单孢纯化获得34个菌株。利用公开发表的特异性引物CCF/CCR对其进行了PCR分子鉴定,结果表明:34个菌株均扩增得到了预期272 bp的特异片段,说明均为多主棒孢菌。应用真菌核糖体rDNA区通用引物ITS1和ITS4分别扩增各个菌株的r D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经测序并比对分析,34个菌株均扩增得到了559 bp的特异片段,其中32个从黄瓜上分离的多主棒孢病菌菌株碱基序列完全一致,2个从番茄上分离的菌株碱基序列完全一致,二者的差异在于2个SNP位点T-C、G-A的突变,二者相似度为99.64%。说明,多主棒孢菌属种间的ITS区序列高度保守,利用ITS序列分析方法可以为多主棒孢菌的分类鉴定及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依据,可以区分出黄瓜和番茄寄主上的多主棒孢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多主棒孢菌 分子鉴定 RDNA-I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借助ITS序列用GFP标记巴西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病原菌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晓妹 张贺 +4 位作者 张欣 谢艺贤 韦运谢 曹申文 蒲金基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75-580,共6页
由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侵染引起的巴西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是影响橡胶树产胶量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了开展该病原菌在活体叶片中的病理学研究,本实验将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表达盒插入了多主棒孢菌经定点突变后的ITS序列中,... 由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侵染引起的巴西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是影响橡胶树产胶量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了开展该病原菌在活体叶片中的病理学研究,本实验将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表达盒插入了多主棒孢菌经定点突变后的ITS序列中,构建了重组质粒p ITGH,并经PEG介导转化了原生质体,获得了GFP标记的多主棒孢菌转化子,所获得的转化子经过连续7次转接培养后仍能在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芽管和菌丝中稳定地发出强烈的绿色荧光,其生长特性和致病性与野生菌株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西橡胶树 多主棒孢菌 绿色荧光蛋白 ITS定点突变 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西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菌毒素基因cc004-cas克隆及致病作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晓妹 郑服丛 +4 位作者 张欣 漆艳香 谢艺贤 张贺 蒲金基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809-1815,共7页
为了探明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毒素基因cc004-cas序列特征及其功能,以巴西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菌为材料,采用SEFA-PCR和RT-PCR技术对毒素基因cc004-cas进行扩增,并通过插入潮霉素B基因获得其突变体。序列特征分析结果表明,... 为了探明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毒素基因cc004-cas序列特征及其功能,以巴西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菌为材料,采用SEFA-PCR和RT-PCR技术对毒素基因cc004-cas进行扩增,并通过插入潮霉素B基因获得其突变体。序列特征分析结果表明,cc004-cas基因DNA和cDNA全长分别为2 800 bp和180bp,编码区含2个内含子(67 bp和49 bp),推测编码59个氨基酸,其分子量约为5.92 ku,等电点pⅠ为5.70,与NCBI中报道的C.cassiicola毒素基因cas编码的毒素前体pro-cassiicolin的氨基酸序列(0HABV25895.1)相似性达85%。cc004-cas突变体表型测定结果表明:在菌落和菌丝形态、生长,产孢量、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对温度、pH要求,产生漆酶和纤维素酶的能力方面与野生型无显著差异;但用菌饼接种橡胶树嫩叶,致病力略有下降,用粗毒素接种时,致病力明显减轻,可见毒素是多主棒孢菌的一个重要的毒力因子,但不是唯一的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主棒孢菌 毒素基因 克隆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草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产孢量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4
作者 孙光军 潘忠梅 +4 位作者 曹毅 桑维钧 何世芳 陆宁 陈兴江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106-113,共8页
为明确烟草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产孢的最适条件,采用制作孢子悬浮液于显微镜下计数的方法,研究不同温度、pH值、诱孢方式以及碳氮源等因素对病原菌产孢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在不同的碳氮源中,以果糖和硝酸钠的产孢量最高;在PSA... 为明确烟草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产孢的最适条件,采用制作孢子悬浮液于显微镜下计数的方法,研究不同温度、pH值、诱孢方式以及碳氮源等因素对病原菌产孢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在不同的碳氮源中,以果糖和硝酸钠的产孢量最高;在PSA培养基上,病原菌产孢量最多的条件是:温度30℃,pH值7,诱孢方式为将健康离体烟叶洗净,剪成2 cm×2 cm长的方块,121℃高压灭菌20 min放凉后,置于接种的菌饼表面,12 h近紫外光照射/12 h黑暗交替培养。在PDA培养基上,病原菌产孢量最多的条件是:温度28℃,pH值6,诱孢方式为将健康离体烟叶洗净,剪成2 cm×2 cm长的方块,121℃高压灭菌20 min放凉后,置于接种的菌饼表面,12 h光照培养/12 h黑暗交替培养;12 h近紫外光照射/12 h黑暗交替培养。大量的产孢是病原菌试验研究的基础,本研究明确了烟草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产孢的最适条件,可为烟草棒孢霉叶斑病的致病机制等试验研究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霉叶斑病 多主棒孢菌 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瓜棒孢叶斑病病菌产毒条件及毒素活性检测 被引量:1
15
作者 高苇 王勇 张春祥 《山东农业科学》 2016年第4期94-97,共4页
为明确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多主棒孢的最佳产毒培养基和培养时间,本研究从天津地区采集的黄瓜棒孢叶斑病叶片上分离到强致病菌株HG2,通过种子萌发生长法、叶片萎蔫法、叶片圆盘法及悬滴接种法4种方法测定其粗毒素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 为明确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多主棒孢的最佳产毒培养基和培养时间,本研究从天津地区采集的黄瓜棒孢叶斑病叶片上分离到强致病菌株HG2,通过种子萌发生长法、叶片萎蔫法、叶片圆盘法及悬滴接种法4种方法测定其粗毒素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黄瓜多主棒孢菌最适产毒培养基为改良Czapek培养基,培养时间为21-25 d,种子萌发生长法和叶片萎蔫法更适合粗毒素活性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主棒孢菌 培养条件 粗毒素 毒素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西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病菌蛋白激酶基因突变体⊿CCK1的互补载体构建及转化
16
作者 曹申文 蒲金基 +3 位作者 张欣 漆艳香 韦运谢 刘晓妹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7-30,共4页
为了明确蛋白激酶CCK1在巴西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菌中的致病相关功能,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通过PCR扩增,获得了该基因1 604 bp的5'端片段(L-C5)和131 bp的3'端片段(L-C3),同时以p CAMBIA3300质粒为模板扩增获得了552 bp抗性标记基因(... 为了明确蛋白激酶CCK1在巴西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菌中的致病相关功能,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通过PCR扩增,获得了该基因1 604 bp的5'端片段(L-C5)和131 bp的3'端片段(L-C3),同时以p CAMBIA3300质粒为模板扩增获得了552 bp抗性标记基因(L-Bar),并用In-FusionHD Cloning Kit将L-Bar基因反向插入了L-C5和L-C3序列之间,克隆至p UC19载体上,成功构建了⊿CCK1突变体的互补载体p⊿CCK1-C。再从该载体上扩增互补片段,借助PEG介导法转化⊿CCK1突变体的原生质体,经Basta平板筛选、PCR检测和测序鉴定表明,获得了⊿CCK1突变体的互补转化子。为进一步明确CCK1基因在巴西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菌中的致病相关功能打下了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主棒孢菌 蛋白激酶基因CCK1 ⊿CCK1突变体 互补载体 互补转化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瓜靶斑病菌致病性鉴定及药剂筛选 被引量:10
17
作者 徐丽慧 高士刚 +1 位作者 曾蓉 戴富明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16年第4期116-121,共6页
采用喷雾接种的方法,对来自上海、山东、辽宁和广东等地黄瓜上分离的9个靶斑病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菌株在黄瓜不同品种上的致病性进行了鉴定;并通过测定菌丝生长速率和田间试验,对常用杀菌剂进行了活性与防效的评价。结果表明:... 采用喷雾接种的方法,对来自上海、山东、辽宁和广东等地黄瓜上分离的9个靶斑病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菌株在黄瓜不同品种上的致病性进行了鉴定;并通过测定菌丝生长速率和田间试验,对常用杀菌剂进行了活性与防效的评价。结果表明:来源于不同地区的菌株对黄瓜的致病力存在差异,但未发现致病力的分化。10个主栽黄瓜品种对黄瓜靶斑病的抗性差异明显,其中‘碧玉'抗性最强,而‘春五'‘申青一号'的抗性较差。室内活性及室外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30 g/L戊唑醇悬浮剂、45%咪鲜胺乳油对黄瓜靶斑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靶斑病 多主棒孢菌 致病性 药剂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臂形草内生真菌HND5的GFP标记及其抑菌作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黄贵修 时涛 +3 位作者 刘先宝 戴英葵 蔡吉苗 林春花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20-326,共7页
臂形草Brachiaria brizantha内生真菌HND5及其产生的挥发性气体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拮抗作用。本研究通过原生质体转化将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载体质粒pPKNTG转入HND5菌株中,获得了带绿色荧光且遗传稳定的转化子;PCR鉴定结果表明绿... 臂形草Brachiaria brizantha内生真菌HND5及其产生的挥发性气体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拮抗作用。本研究通过原生质体转化将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载体质粒pPKNTG转入HND5菌株中,获得了带绿色荧光且遗传稳定的转化子;PCR鉴定结果表明绿色荧光与外源质粒的插入相关。随机选取7个荧光转化子进行拮抗活性评价,发现其中5个转化子及其产生的挥发性气体对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拮抗活性与野生型菌株HND5相当。该结果为深入研究HND5菌株内生性及生防作用机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形草 内生真HND5 绿色荧光蛋白 多主棒孢菌 拮抗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豇豆轮纹病病菌产毒条件筛选及毒素活性测定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志恒 李健冰 +3 位作者 安心 李蔚 曹友文 王君赫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3-57,共5页
采用种子萌发抑制率和种子胚芽抑制率的检测方法,研究了豇豆轮纹病痛原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在不同培养基、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培养液pH、光照和振荡条件下粗毒素的产生及其活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培养条件下病原菌产生毒... 采用种子萌发抑制率和种子胚芽抑制率的检测方法,研究了豇豆轮纹病痛原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在不同培养基、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培养液pH、光照和振荡条件下粗毒素的产生及其活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培养条件下病原菌产生毒素活性不同,查彼培养液为最佳培养液,振荡培养可以促进毒素的产生,最适的产毒pH为7~8,最适温度为20~25℃,最佳培养时间为15 d,光照条件下病原菌粗毒素的活性最大.豇豆轮纹病粗毒素对于不同寄主的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豇豆轮纹病菌毒素接种的10种供试植物中,大豆、菜豆致病反应明显,相对的病斑较大,而对黄瓜无致病力,不产生病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豇豆轮纹病 多主棒孢菌 毒素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绣球WRKY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其响应叶斑病的表达分析
20
作者 刘欣童 陈慧杰 +6 位作者 陈双双 冯景 齐香玉 周惠民 金玉妍 孙明 邓衍明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3,共11页
为了解析绣球WRKY转录因子家族的成员特征及其在绣球叶斑病应答中的作用,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绣球无尽夏基因组中的WRKY家族成员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并系统分析了蛋白质理化特征、基因结构、系统进化、共线性和家族成员在多主棒孢菌侵... 为了解析绣球WRKY转录因子家族的成员特征及其在绣球叶斑病应答中的作用,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绣球无尽夏基因组中的WRKY家族成员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并系统分析了蛋白质理化特征、基因结构、系统进化、共线性和家族成员在多主棒孢菌侵染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绣球全基因组中共鉴定到84个非冗余的HmWRKY成员,均属于亲水性蛋白,在绣球18条染色体上呈现不均匀分布,编码氨基酸112~1 046个;所有成员可分为3个亚组,即GroupⅠ~GroupⅢ,均含有WRKYGQK和C2H2组成的DNA结合域;HmWRKY成员的序列长度变化较大,从512 bp到40 338 bp,并且检测到8个存在共线性的基因对,Ka/Ks的比值均小于1,说明HmWRKY家族在进化中趋于纯化选择;同时,18个HmWRKY成员在绣球叶斑病菌侵染后表现出显著差异表达的特性,其中9个上调表达、9个下调表达。以上结果表明,HmWRKY基因在绣球响应叶斑病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绣球 WRKY基因家族 转录因子 叶斑病 多主棒孢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