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EGF及CD34在外阴皮肤黏膜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及外阴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 被引量:7
1
作者 杨静 武昕 +1 位作者 李威 赵毅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9-180,共2页
目的:探讨外阴真皮组织内血管形成及密度(MVD)改变与外阴皮肤黏膜上皮内非瘤样病变(NNEDV)及外阴上皮内瘤变(VIN)的关系。方法: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人原始造血细胞抗原(CD34)染色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结果:外阴硬化性苔藓(LS)和... 目的:探讨外阴真皮组织内血管形成及密度(MVD)改变与外阴皮肤黏膜上皮内非瘤样病变(NNEDV)及外阴上皮内瘤变(VIN)的关系。方法: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人原始造血细胞抗原(CD34)染色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结果:外阴硬化性苔藓(LS)和VIN中VEGF高表达与正常皮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LS和VIN中MVD与正常皮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LS组织中存在微循环障碍,局部缺血缺氧,代偿性刺激血管生成因子表达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黏膜上皮内样病 外阴上皮内瘤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人原始造血细胞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阴上皮内瘤变与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相关性 被引量:4
2
作者 顾依群 高子芬 +4 位作者 王振清 孙笑非 卢利娟 王荔 汪颖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9-162,共4页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在外阴上皮内瘤变(VIN)中的感染情况及与p53、Ki-67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用原位杂交法(ISH)检测HPV6/11、16/18、31/33型在55例VIN及10例外阴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同时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53、Ki-67蛋白...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在外阴上皮内瘤变(VIN)中的感染情况及与p53、Ki-67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用原位杂交法(ISH)检测HPV6/11、16/18、31/33型在55例VIN及10例外阴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同时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53、Ki-67蛋白的表达。结果HPV16/18、31/33、6/11在VINⅢ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6/10)、20%(2/10)和0%(0/10);在VINⅡ中为53.57%(15/28)、39.28%(11/28)和10.71%(3/28);在VINⅠ中为17.65%(3/17)、5.88%(1/17)和29.41%(5/17);正常对照组没有表达。p53、Ki-67蛋白在VINⅢ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7/10)和90%(9/10);在VINⅡ中为78.57%(22/28)和78.57%(22/28);在VINⅠ中为64.71%(11/17)和35.29%(6/17);在正常对照组没有表达。经统计学分析,VINⅢ、Ⅱ组中的HPV16/18感染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VINⅡ组的HPV31/33感染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VINⅢ、Ⅱ组p53、Ki-67及VINⅠ组p53阳性表达率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VINⅠ组Ki-67阳性表达率与VINⅡ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VIN的发生与HPV感染有关,尤其与HPV16/18、31/33型感染密切相关。VIN与外阴癌感染的HPV型别相同。在VIN的发生发展中,HPV感染以及p53突变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上皮内瘤变 人乳头状病毒 P53蛋白 KI-67 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阴道炎并发外阴上皮内瘤变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6
3
作者 金钰铌 刘菀 +2 位作者 许静 鲁潇凝 李亚敏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6-190,共5页
目的:探讨阴道炎患者发生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2015年2月至2020年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收治的368例慢性阴道炎且疑似VIN患者临床... 目的:探讨阴道炎患者发生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2015年2月至2020年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收治的368例慢性阴道炎且疑似VIN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理组织检查确诊是否发生VIN分为VIN组(n=46)和非VIN组(n=322)。对2组来院诊时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构建预测模型。用灵敏度、特异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及预测正确率评价模型的效能。结果:VIN组与非VIN组的年龄、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ratio of neutrophils to lymphocytes,NLR)、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M-CSF)、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PV感染(OR=29.254,95%CI=4.124~153.574)、IL-17(OR=4.604,95%CI=2.209~97.683)、NLR(OR=2.835,95%CI=1.357~5.405)、M-CSF(OR=2.361,95%CI=1.135~3.975)和Alb(OR=1.099,95%CI=1.015~1.263)均是慢性阴道炎并发VIN的危险因素(P<0.05)。根据危险因素得出预测模型的表达方程:Prob=1/(e^(-Y)),Y=40.507-3.376×HPV感染-1.527×IL-17-1.042×NLR-0.859×M-CSF-0.095×Alb。验证得出模型的灵敏度为86.90%,特异度为85.70%,正确率为85.90%。结论:慢性阴道炎患者发生VIN的危险因素有HPV感染、IL-17高表达、NLR高表达、M-CSF高表达、Alb低表达,以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区分能力良好,能有效评估阴道炎发生VIN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炎 外阴上皮内瘤变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道镜检查在34例外阴上皮内瘤变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梁开如 徐基成 +2 位作者 王小银 赵清平 张琴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0-71,共2页
目的:探讨阴道镜检查在外阴上皮内瘤变(VIN)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7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宫颈门诊阴道镜下活检病理诊断VIN患者34例,分析其临床及诊断情况。结果:34例患者中妇科检查异常17例,有明显临床症状12例,细胞学... 目的:探讨阴道镜检查在外阴上皮内瘤变(VIN)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7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宫颈门诊阴道镜下活检病理诊断VIN患者34例,分析其临床及诊断情况。结果:34例患者中妇科检查异常17例,有明显临床症状12例,细胞学异常10例。阴道镜下活检病理检查为VIN合并CIN7例均有细胞学异常;单一VIN27例中3例有细胞学异常。阴道镜下见6例有色素改变,余28例均为醋白上皮。病理检查结果经典型VIN29例,单纯型VIN5例。结论:阴道镜检查时在色素改变及醋白区域多点活检,可以提高VIN检出率,减少漏诊。阴道镜检查在VIN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镜 细胞学检查 外阴上皮内瘤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例分化型外阴上皮内瘤变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和平 陈先侠 +3 位作者 解正新 赵彩霞 汪勤 刘婷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52-756,共5页
目的:探讨分化型外阴上皮内瘤变( differentiated-type 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dVI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dVIN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 目的:探讨分化型外阴上皮内瘤变( differentiated-type 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dVI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dVIN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3~80岁,平均62岁,临床特点大多表现为外阴白斑、激惹、瘙痒、疼痛、溃疡、触血。病理组织学特征表现:基底与副基底层显著增生,上皮角下延、吻合,细胞显著异型,核仁明显,核分裂活跃,伴异常角化;中、表层细胞高度分化,细胞间桥显著,伴明显的胞质嗜酸性改变,表层角化过度与角化不全;邻近上皮真皮水肿与胶原化,带状淋巴细胞浸润,表皮增生与角化过度。免疫表型:p53在dVIN中的阳性率为83.3%(5/6),p16不表达(0/6),dVIN基底层和副基底层细胞Ki-67增殖指数〉90%。4例随访时间为6~36个月,平均17个月,其中1例术后9个月死亡,1例术后6个月复发,复发和死亡的2例同时或异时伴浸润性鳞状细胞癌,其余2例术后分别随访18个月和36个月,均无复发。结论 dVIN是一种少见的高级别外阴上皮内病变,具有高的、潜在进展危险性,p53、p16及Ki-67联合使用有助于dVIN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上皮内瘤变 分化型 P53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V感染与肛门及外阴上皮内瘤变 被引量:10
6
作者 肖晶晶 隋龙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4-86,共3页
人乳头瘤病毒( 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 ) 是一组体积较小、无包膜的双链环状DNA病毒,可引起鳞状上皮细胞增殖。研究表明,HPV感染是宫颈、阴道、外阴和肛门上皮内瘤变及癌变等共同的致病因素。
关键词 外阴上皮内瘤变 HPV感染 肛门 人乳头病毒 上皮细胞增殖 human DNA病毒 双链环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HIT蛋白和p21蛋白在外阴尖锐湿疣、外阴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 被引量:2
7
作者 范余娟 罗雪慧 +3 位作者 杨开选 徐红 李雷 刘辉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27-530,共4页
目的:探讨FHIT和p21蛋白在外阴尖锐湿疣(Vulvar condyloma acuminatum,VCA)、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pi thelial neoplasia,VIN)及正常外阴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1例VCA,39例VIN及20例正常外阴... 目的:探讨FHIT和p21蛋白在外阴尖锐湿疣(Vulvar condyloma acuminatum,VCA)、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pi thelial neoplasia,VIN)及正常外阴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1例VCA,39例VIN及20例正常外阴组织中的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agile histidine triad,FHIT),p21的表达。结果:FHIT在VCA组和VINI-Ⅱ,VINⅢ中的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001);FHIT在VCA组和VINⅢ组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P=0.592);p21在正常外阴、VIN和VCA组中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p21在正常外阴、VIN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P=0.793),而在VIN和VCA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1)FHIT和p21基因异常表达与VCA和VIN的发生发展有关。(2)FHIT基因异常是外阴癌变过程中的早期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外阴上皮内瘤变 FHIT P2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阴上皮内瘤变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品南 夏作利 郑翔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3330-3331,共2页
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sia,VIN)是外阴鳞状细胞癌的前驱病变已得到公认。研究显示,外阴鳞状细胞癌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一般认为外阴鳞状细胞癌的发生至少有两种非常独特的途径,即伴随普通性VIN的人乳头状瘤病毒... 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sia,VIN)是外阴鳞状细胞癌的前驱病变已得到公认。研究显示,外阴鳞状细胞癌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一般认为外阴鳞状细胞癌的发生至少有两种非常独特的途径,即伴随普通性VIN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相关性途径和伴随分化性VIN的非HPV相关性途径[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上皮内瘤变 鳞状细胞癌 人乳头状病毒 前驱病 相关性 HPV 分化性 普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型外阴上皮内瘤变1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赵彦 孙丽娟 +2 位作者 回允中 李蔚范 陈菲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86-687,共2页
目的:探讨普通型外阴上皮内瘤变(uVIN)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0年9月在北京五洲妇儿医院门诊诊治的10例uVI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31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外阴瘙痒和性交疼痛... 目的:探讨普通型外阴上皮内瘤变(uVIN)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0年9月在北京五洲妇儿医院门诊诊治的10例uVI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31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外阴瘙痒和性交疼痛。妇科检查见外阴斑片疣状突起,多位于会阴联合或小阴唇内侧。病变部位活检,病理诊断均为uVIN,有7例患者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对P16表达阳性。10例患者同时检测宫颈HPV,其中8例高危型HPV阳性,1例低危型HPV阳性,另1例阴性。有6例接受了外阴高频电熨治疗,1例行外阴切除术,2例阴道上药治疗宫颈HPV感染,1例未治疗失访。随访9例无复发和癌变。结论:uVIN与高危型HPV感染有关。提高对年轻患者容易发生与高危型HPV感染相关的外阴病变的认识,积极正确地诊断uVIN,采用局部治疗,定期随访,预防复发,对于预防外阴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型外阴上皮内瘤变 人乳头病毒 免疫组化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典型和分化型外阴上皮内瘤变中GATA3不同表达模式的潜在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0
作者 Goyal A Zhang G +2 位作者 Yang B 赵芳(摘译) 魏建国(审校)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4-204,共1页
经典型和分化型外阴上皮内瘤变(VIN)是外阴鳞状细胞癌的两个主要的癌前病变,具有各自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史。经典型VIN常与高危型HPV感染有关,而分化型VIN与p53基因改变有关,与HPV感染无关。
关键词 分化型 GATA3 表达缺失 VIN 外阴上皮内瘤变 经典型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癌基因PTEN在外阴癌及外阴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
11
作者 武昕 李玉芳 +1 位作者 白枫 高兴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513-514,共2页
关键词 上皮内 鳞状细胞 基因 PTEN 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激光气化治疗外阴和阴道上皮内瘤变19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1
12
作者 宋昱 戴斐 +2 位作者 隋龙 汪清 郑瑞莲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11-516,共6页
目的评价CO2激光气化治疗外阴和阴道上皮内瘤变的疗效。方法收集2002年3月至2012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接受外阴和/或阴道CO2激光治疗的191例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和阴道上皮内瘤变(vaginal... 目的评价CO2激光气化治疗外阴和阴道上皮内瘤变的疗效。方法收集2002年3月至2012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接受外阴和/或阴道CO2激光治疗的191例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和阴道上皮内瘤变(vagin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aI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1例患者中VaINⅠ115例,VaINⅡ~Ⅲ41例,VINⅡ~Ⅲ39例,其中4例同时有阴道及外阴病变。患者的平均年龄(44.1±11.6)岁。平均随访时间(29.0±13.7)个月。191例患者中有133例(69.6%)同时或先后诊断为宫颈疾病病变,其中宫颈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占45.9%(61/133),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占41.4%(55/133),宫颈癌12.8%(17/133)。术后139例无复发或残留,总体治愈率为72.8%。其中VaINⅠ治愈率为72.2%,VaINⅡ~Ⅲ治愈率为61.0%,VINⅡ~Ⅲ治愈率为82.1%。VaINⅠ、VaINⅡ~Ⅲ和VINⅡ~Ⅲ患者HPV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8.4%、92.9%和84.0%,术后转阴率分别为69.7%、68.0%和85.7%,平均转阴时间分别为(1.05±0.66)年、(0.93±0.65)年和(0.99±0.70)年。结论 CO2激光气化治疗外阴和阴道上皮内瘤变是安全有效的。下生殖道癌前病变常为多中心,治疗后病变残留率较高,应定期随访监测残留和复发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内 外阴上皮内瘤变 CO2激光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16基因、人乳头瘤病毒与外阴癌变的关系 被引量:5
13
作者 赵毅 武昕 +1 位作者 季鑫 吴爱弟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02-804,共3页
目的探讨p16基因表达缺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外阴上皮内瘤变Ⅲ级(VINⅢ)、外阴鳞癌、外阴基底细胞癌及疣状癌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方法检测43例外阴鳞癌,23例外阴基底细胞癌,25例疣状癌,21例VINⅢ级和20例外阴正常皮肤中p16基因和... 目的探讨p16基因表达缺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外阴上皮内瘤变Ⅲ级(VINⅢ)、外阴鳞癌、外阴基底细胞癌及疣状癌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方法检测43例外阴鳞癌,23例外阴基底细胞癌,25例疣状癌,21例VINⅢ级和20例外阴正常皮肤中p16基因和HPV16DNA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p16基因在正常外阴皮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00%,在VINⅢ中为61.90%,在外阴鳞癌中为27.91%,在外阴基底细胞癌和疣状癌中未被检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HPV16DNA在正常外阴皮肤和外阴鳞癌中未被检出,在VINⅢ中为90.48%,在外阴基底细胞癌中为78.26%,疣状癌中为92%,它们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p16基因在外阴鳞癌Ⅰ~Ⅱ期中阳性表达率为34.62%,Ⅲ~Ⅳ期中为17.65%,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分化中为42.31%,与中分化和低分化的10%及0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无淋巴结转移中为34.48%,与有淋巴结转移的14.29%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16基因的表达缺失与外阴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与外阴鳞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分化程度降低呈正相关;外阴基底细胞癌和疣状癌的发生可能与HPV感染有关;VINⅢ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外阴基底细胞癌和疣状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16基因 人乳头病毒 外阴上皮内瘤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阴及阴道癌前病变的临床管理决策 被引量:2
14
作者 肖凤仪 隋龙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884-887,共4页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及细胞学筛查和阴道镜的推广,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和阴道上皮内瘤变(vagin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aIN)的检出率稳定增加,因此,对这两种疾病的规范管理有...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及细胞学筛查和阴道镜的推广,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和阴道上皮内瘤变(vagin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aIN)的检出率稳定增加,因此,对这两种疾病的规范管理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 外阴及阴道癌前病变的命名2015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上皮内瘤变 上皮内 细胞学筛查 癌前病 管理决策 道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et在良性、癌前和恶性外阴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蔓 武昕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6-77,79,共3页
目的:探讨c-met基因在外阴癌变中的作用.方法:选取30例外阴鳞癌(VSCC)、25例外阴上皮内瘤变(VIN)、20例癌旁营养不良(VD)、15例尖锐湿疣(VCA)和5例外阴正常表皮,采用c-met兔多克隆抗体用免疫组化SABC法进行研究.c-met表达与外阴鳞癌的... 目的:探讨c-met基因在外阴癌变中的作用.方法:选取30例外阴鳞癌(VSCC)、25例外阴上皮内瘤变(VIN)、20例癌旁营养不良(VD)、15例尖锐湿疣(VCA)和5例外阴正常表皮,采用c-met兔多克隆抗体用免疫组化SABC法进行研究.c-met表达与外阴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相比较.结果:c-met阳性表达及阳性细胞率显著高于VINⅢ和VCA(P<0.05),与癌旁增生型VD差别不显著.VIN Ⅰ~Ⅱ、正常外阴表皮、癌旁硬化苔藓型VD无表达.c-met表达与VSCC组织分型有关(P<0.05),更强表达于高分化型中(P<0.05).结论:c-met没有参与正常外阴鳞状上皮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过程.无论细胞有无异型性,c-met的表达与细胞的增殖活跃有关.c-met的表达是外阴癌变的早期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ET基因 鳞癌 外阴上皮内瘤变 尖锐湿疣 营养不良 免疫组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蛋白1和midkine在外阴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16
作者 武昕 郭科军 +2 位作者 李曼 白枫 辛彦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48-449,453,共3页
目的 :探讨黏蛋白 1(MUC1)和midkine(MK)在外阴上皮内瘤变 (VIN)和外阴鳞状细胞癌 (VS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 5 0例VSCC ,2 5例VIN ,10例正常外阴表皮进行研究 ,同时将MUC1和MK表达与外阴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目的 :探讨黏蛋白 1(MUC1)和midkine(MK)在外阴上皮内瘤变 (VIN)和外阴鳞状细胞癌 (VS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 5 0例VSCC ,2 5例VIN ,10例正常外阴表皮进行研究 ,同时将MUC1和MK表达与外阴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相比较。结果 :VSCC中MUC1蛋白表达及阳性细胞率高于VINⅢ (P <0 .0 5 ) ,VINⅠ ,Ⅱ和正常表皮无表达 ;MUC1阳性细胞率在高、中、低分化VSCC中差异显著 (P <0 .0 5 )。VSCC中MK蛋白表达及阳性细胞率高于VINⅢ (P <0 .0 5 ) ,VINⅠ ,Ⅱ和正常表皮中无表达 ;MK更强表达于分化型 (高分化和中分化 )的VSCC中 ,与未分化 (低分化 )的VSCC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MUC1表达可作为VSCC一种有效的肿瘤标志物。MUC1和MK与外阴肿瘤细胞分化有关 ,随着细胞分化程度的降低 ,MUC1表达增加 ,MK表达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蛋白1 MIDKINE 鳞状细胞癌 外阴上皮内瘤变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