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3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嘉男运用扶正祛邪法治疗普通型外阴鳞状上皮内病变经验
1
作者 庄庆煊 张嘉男 吴堪助 《中国民间疗法》 2025年第1期25-29,共5页
普通型外阴鳞状上皮内病变(VSIL)是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外阴表皮后造成鳞状上皮内病损的疾病。该文阐述张嘉男教授运用扶正祛邪法治疗普通型VSIL的辨治思路,并介绍验案2则。张嘉男教授认为,普通型VSIL主要病机为机体脾肾两虚,任带二... 普通型外阴鳞状上皮内病变(VSIL)是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外阴表皮后造成鳞状上皮内病损的疾病。该文阐述张嘉男教授运用扶正祛邪法治疗普通型VSIL的辨治思路,并介绍验案2则。张嘉男教授认为,普通型VSIL主要病机为机体脾肾两虚,任带二脉不固,湿热邪毒侵袭外阴而发病。在治疗时,以扶正祛邪为原则,以补肾健脾、清热利湿、解毒杀虫为治法,采用中药内服配合外治法,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型外阴鳞状上皮内病变 扶正祛邪 内服 张嘉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阴道微生态研究
2
作者 何湛春 沈媛媛 陈少丹 《当代医药论丛》 2025年第5期7-9,12,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患者阴道分泌物中的微生物,探讨与疾病相关的菌群微生态结构特点。方法:筛选15例RVVC患者(RVVC组)和健康女性20例(对照组),分别采集RVVC组患者治疗前后阴道分泌物标本各1份,同时采集对照... 目的:通过检测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患者阴道分泌物中的微生物,探讨与疾病相关的菌群微生态结构特点。方法:筛选15例RVVC患者(RVVC组)和健康女性20例(对照组),分别采集RVVC组患者治疗前后阴道分泌物标本各1份,同时采集对照组阴道分泌物标本,共收集样本50份。运用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所有样本中微生物的宏基因组,通过与NR、KEGG、egg NOG、CAZy和CARD数据库进行功能注释,将注释物种进行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和物种差异性分析。Alpha多样性分析使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和Tukey检验,Beta多样性分析使用Anosim差异检验,物种差异性分析使用Welch's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三组样本属水平注释出的主要物种分别为乳杆菌属、链球菌属、普氏菌属、加德纳菌属、双歧杆菌属、alloscardovia、支原体、奇异菌属、克雷伯氏菌属和纳卡丝菌属等;种水平注释出的前10个物种分别为惰性乳杆菌、卷曲乳杆菌、阴道加德纳尔菌、无乳链球菌、二路普雷沃尔菌、詹氏乳杆菌、约氏乳杆菌、阴道奇异杆菌、短双歧杆菌和候选吉氏支原体。分类树分析显示,UPGMA样本属中以乳杆菌属为主。LEfSe物种分析差异最显著的前三个物种,对照组是韦荣氏菌目、厚壁菌纲、韦荣氏菌科,RVVC组患者治疗前是真菌界、子囊菌门、酵母纲,RVVC组患者治疗后是细菌界、放线菌科和放线菌目。三组样本均检测出阴道加德纳菌。RVVC组患者阴道微生态菌群结构在治疗前后物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VVC患者阴道微生态菌群结构存在个体差异,乳酸杆菌属仍然是优势菌,其中以惰性乳杆菌、詹氏乳杆菌、卷曲乳杆菌和约氏乳杆菌为主,阴道加德纳尔菌属于条件致病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外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道微生态 乳酸杆菌 道加德纳尔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带汤防治脾虚湿盛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疗效及对DNA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韩月 沈甦 +1 位作者 傅捷 任青玲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0-195,共6页
目的探讨完带汤治疗脾虚湿盛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的临床疗效及对DNA损伤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脾虚湿盛VVC患者随机分为完带汤组和氟康唑组各35例,治疗期间2组各脱落5例。氟康唑组采用150... 目的探讨完带汤治疗脾虚湿盛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的临床疗效及对DNA损伤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脾虚湿盛VVC患者随机分为完带汤组和氟康唑组各35例,治疗期间2组各脱落5例。氟康唑组采用150 mg氟康唑口服一次;完带汤组采用完带汤口服14 d。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评估2组患者临床治愈(Test of cure,TOC)率及临床缓解(Clinical improvement,CI)率;比色法检测阴道灌洗液中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deoxyguanosine,8-OHDG)水平变化以评估DNA损伤情况;治疗后3月评估患者访视临床完全缓解(Follow up,FU)、真菌学转阴及复发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呈现不同程度改善(P<0.05,P<0.01);完带汤组优于氟康唑组(P<0.05,P<0.01);完带汤组TOC、CI、真菌学转阴率与氟康唑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完带汤组FU及复发率均显著优于氟康唑组(P<0.05,P<0.01)。治疗后,氟康唑组阴道灌洗液中8-OHDG表达显著增加(P<0.001),完带汤组未见明显变化,显著低于氟康唑组(P<0.001)。结论完带汤总体临床疗效与氟康唑相当,但在改善中医证候、防止复发方面优于氟康唑,同时具有不加剧阴道细胞DNA损伤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带汤 外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DNA损伤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检查在青春期前型外阴纤维瘤诊断中的价值
4
作者 胡榕 彭晓卫 +1 位作者 严济泳 黄慧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1期170-170,173,共2页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青春期前型外阴纤维瘤(prepubertal-type vulva fibroma,PVF)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17例病理诊断的PVF的患儿资料并对超声检查声像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7例患儿均为女孩,年龄6~12岁,平均年龄8.7岁,16例包块位...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青春期前型外阴纤维瘤(prepubertal-type vulva fibroma,PVF)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17例病理诊断的PVF的患儿资料并对超声检查声像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7例患儿均为女孩,年龄6~12岁,平均年龄8.7岁,16例包块位于一侧大阴唇(其中9例位于左侧大阴唇,7例位于右侧大阴唇),1例位于阴阜,超声检查显示会阴部包块位于皮下脂肪组织层,境界不清,内部有无回声暗区(提示粘液样变)及沙砾样回声(提示玻璃样变),包块内可见少许点状血流信号。首次超声诊断为脂肪瘤、脂肪组织堆积或淋巴管瘤8例,诊断为PVF 9例。结论PVF的超声检查声像图有一定特征,声像图变化与包块的粘液样变和玻璃样变有关。超声检查在排除脂肪瘤、脂肪肉瘤、腹腔及腹膜后肿瘤向会阴部延伸后可考虑PV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外阴肿瘤 纤维瘤 青春期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透皮术配合穴位手法治疗外阴色素减退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5
作者 王慧 王晓宇 +4 位作者 张潇 张立敏 任圣洁 吕文婷 金影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9期1011-1014,共4页
目的 探讨中药透皮术联合穴位手法对外阴色素减退性疾病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就诊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产诊疗中心门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外阴色素减退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中药透皮术配合穴位手法治疗,... 目的 探讨中药透皮术联合穴位手法对外阴色素减退性疾病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就诊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产诊疗中心门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外阴色素减退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中药透皮术配合穴位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竹红菌素软膏外涂。对2组的临床有效率与复发率进行详细比较。结果 治疗组的整体临床有效率高达95.56%,相比之下,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仅为73.33%。通过比较2组数据可以发现,在有效性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续对2组患者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随访,随访结果表明,治疗组的复发率相较于对照组更低。结论 中药透皮术配合穴位手法治疗外阴色素减退性疾病,其方法切实可行,疗效显著,复发率低,为中医治疗本病提供了新依据、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色素减退性疾病 穴位手法治疗 中药透皮术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子宫脱垂合并阴道及外阴大面积溃疡化脓患者的护理
6
作者 欧秀华 詹爱丁 倪婷婷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11期185-187,共3页
文章以1名子宫脱垂合并阴道及外阴大面积溃疡化脓患者为例,详细介绍了全面护理策略,包括心理护理、人文关怀、并发症干预、出院计划等对患者的影响。通过个体化的护理干预,成功促进了患者的康复。整体来看,此病患者的护理需要多学科协作... 文章以1名子宫脱垂合并阴道及外阴大面积溃疡化脓患者为例,详细介绍了全面护理策略,包括心理护理、人文关怀、并发症干预、出院计划等对患者的影响。通过个体化的护理干预,成功促进了患者的康复。整体来看,此病患者的护理需要多学科协作,综合治疗与全面护理相结合,这样才能促进患者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脱垂 道及外阴大面积溃疡化脓 综合护理 心理护理 并发症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阴硬化性苔藓的临床研究进展
7
作者 程诗语 石洁 +1 位作者 李艳丽 高晗(审校)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2024年第3期260-264,共5页
外阴硬化性苔藓(vulvar lichen sclerosus,VLS)是一种以女性外阴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它主要影响女性肛门生殖器区域,如大小阴唇及肛周。VLS可见于任何年龄段的女性,但以青春期前少女及绝经期后的妇女居多,患者常... 外阴硬化性苔藓(vulvar lichen sclerosus,VLS)是一种以女性外阴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它主要影响女性肛门生殖器区域,如大小阴唇及肛周。VLS可见于任何年龄段的女性,但以青春期前少女及绝经期后的妇女居多,患者常因外阴持续性瘙痒、烧灼痛或性交不适来医院就诊。其确切病因尚不清楚,遗传、代谢异常、自身免疫等因素都可能参与其中。若病变未经有效的干预治疗,最终可进展为不可逆的外阴解剖结构改变以及恶性肿瘤,严重危害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不同,针对VLS应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主要包括心理疏导、物理干预及手术治疗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硬化性苔藓 外阴瘙痒症 病因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阴营养不良中西医治疗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李燕 郭凤荷 李新玲 《临床医药实践》 2013年第12期929-931,共3页
外阴营养不良为外阴皮肤病的一种,是女性外阴皮肤和黏膜组织发生变性及色素改变的一组慢性疾病.临床以外阴瘙痒和外阴皮肤黏膜变白褪色、粗糙角化或萎缩、粘连,甚则皲裂、破溃、疼痛为主要特征.病理分型为鳞状上皮增生、硬化性苔藓、混... 外阴营养不良为外阴皮肤病的一种,是女性外阴皮肤和黏膜组织发生变性及色素改变的一组慢性疾病.临床以外阴瘙痒和外阴皮肤黏膜变白褪色、粗糙角化或萎缩、粘连,甚则皲裂、破溃、疼痛为主要特征.病理分型为鳞状上皮增生、硬化性苔藓、混合型.国外统计其发病率为1/300~1/1 000,占外阴疾病的50%[1].慢性外阴营养不良迄今病因尚不明确,现代研究认为该病与免疫、遗传、内分泌、炎症、局部组织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治疗方法包括激素类药物、微波、激光、手术等,不良反应多且极易复发,是妇科疑难病症,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近年来对本病的治疗有以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外阴营养不良 中西医治疗 外阴皮肤病 鳞状上皮增生 皮肤黏膜 硬化性苔藓 激素类药物 外阴瘙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阴硬化性苔藓中医证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宋美英 李红梅 《现代中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12-16,共5页
外阴硬化性苔藓(Vulvar lichen sclerosus,VLS)是外阴、肛周皮肤变薄、色素减退呈白色病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外阴慢性损伤性疾病。目前本病病因尚不明确,中医认为该病外因为虫、风、湿、热之邪,内因之根本为肝脾肾三脏虚损。依据中医辨... 外阴硬化性苔藓(Vulvar lichen sclerosus,VLS)是外阴、肛周皮肤变薄、色素减退呈白色病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外阴慢性损伤性疾病。目前本病病因尚不明确,中医认为该病外因为虫、风、湿、热之邪,内因之根本为肝脾肾三脏虚损。依据中医辨证论治,外阴硬化苔藓分为肝肾阴虚证、肝经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血虚风燥证及肝郁脾虚证;中医治疗此病方法众多并有明显优势,常用治法有内治法、外治法(中药熏洗、中药涂擦、针灸等)和内外合治法。通过对病因、中医证型和治法的总结,期望为外阴硬化性苔藓的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硬化性苔藓 病因病机 证型 中医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洁童阴洗液治疗女童外阴阴道炎的作用机制
10
作者 舒静 刘雁峰 +1 位作者 柳静 杨阳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2期7-12,共6页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洁童阴洗液治疗女童外阴阴道炎的关键靶点及信号通路,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检索洁童阴洗液有效成分及相关靶点、女童外阴阴道炎相关靶点,进行网络拓扑学分析,预测筛选洁童阴洗液治疗女童外阴...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洁童阴洗液治疗女童外阴阴道炎的关键靶点及信号通路,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检索洁童阴洗液有效成分及相关靶点、女童外阴阴道炎相关靶点,进行网络拓扑学分析,预测筛选洁童阴洗液治疗女童外阴阴道炎的潜在靶点蛋白与相关信号通路,进行洁童阴洗液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的分子对接分析。结果: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提示洁童阴洗液的主要活性成分为槲皮素、木犀草素、汉黄芩素等,涉及肿瘤蛋白p53(TP53)、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白细胞介素(IL)-6等可能关键靶点,IL-17、核因子-κB(NF-κB)、雌激素等信号通路,为治疗女童外阴阴道炎的关键作用途径,并通过分子对接分析得到验证。结论:洁童阴洗液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治疗女童外阴阴道炎,本研究可为后续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童 外阴道炎 洁童洗液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健康科普策略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中的应用
11
作者 黄冬清 陈丽平 +2 位作者 蓝盈盈 林经伟 罗颖华 《临床医药实践》 2024年第8期616-622,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健康科普策略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育龄期妇女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6月—2022年12月在健康管理中心进行体检后确诊为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育龄期女性1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 目的:探讨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健康科普策略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育龄期妇女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6月—2022年12月在健康管理中心进行体检后确诊为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育龄期女性1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93例)和对照组(n=95例)。观察组采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系列健康科普模式进行干预,对照组采用体检后常规健康教育方式进行干预。比较两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阴道分泌物阳性情况、复发率和生殖道感染疾病知识评分、遵医行为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阴道分泌物阳性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就诊人数和遵医行为评分、健康素养评分、生殖道感染疾病知识(除传播途经外)评分及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信息化健康管理平台的RVVC系列健康科普策略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促进患者改善健康生活行为,提升健康素养及生活质量,提高对RVVC患者的健康管理水平,有效防治RVVC疾病的发生发展,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科普 信息化平台 复发性外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霉菌性道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阴平滑肌瘤8例临床分析
12
作者 许阡 成九梅 安圆圆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467-470,484,共5页
目的:提高对外阴平滑肌瘤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2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确诊的8例外阴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8例患者的平均... 目的:提高对外阴平滑肌瘤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2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确诊的8例外阴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8例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37.8(27~46)岁。6例患者为自觉外阴肿物增大或外阴肿物持续存在就诊,其中1例患者外阴肿物伴隐痛,1例患者为外阴平滑肌瘤术后复发;另2例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仅4例患者行会阴影像学检查,均未提示外阴平滑肌瘤。8例患者术前均未考虑外阴平滑肌瘤,术中行外阴肿物切除术或外阴局部扩大切除术,2例患者经石蜡病理诊断为外阴平滑肌瘤,另6例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最终确诊为外阴平滑肌瘤。术后随访6~158个月,未发现复发。结论:外阴平滑肌瘤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良性肿瘤,通常无症状,伴有较长时间的无痛性外阴肿胀或外阴肿物病史,影像学检查亦无特异性,术前多误诊为前庭大腺囊肿或脓肿。手术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需完整切除平滑肌瘤及包膜,根据情况可酌情切除肿物边缘外部分正常组织以减少复发,术后需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 平滑肌瘤 前庭大腺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阴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一例
13
作者 刘思敏 王佳丽 +2 位作者 张世霞 魏佳 杨永秀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490-493,共4页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是一种少见的真皮间质肿瘤,而发生于外阴的DFSP在临床上更为罕见,病理学检查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明确诊断的主要方法,常以手术治疗为主。本文报告1例外阴DFSP,该患者既往...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是一种少见的真皮间质肿瘤,而发生于外阴的DFSP在临床上更为罕见,病理学检查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明确诊断的主要方法,常以手术治疗为主。本文报告1例外阴DFSP,该患者既往于当地医院行外阴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提示DFSP,遂转往上级医院行补充治疗。经手术切除残余病灶后送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再次明确诊断为外阴DFSP,术后给予补充化疗。通过探讨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理分型、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预后及随访情况,以加深临床对该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肿瘤 皮肤纤维肉瘤 诊断 治疗 预后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阴Paget’s病1例
14
作者 马红梅 张萍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66-67,共2页
关键词 外阴Paget’s病 外阴搔痒 外阴湿疹样癌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阴癌患者的护理体会
15
作者 孟光峰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1期70-70,共1页
关键词 女性外阴 护理体会 癌患者 外阴瘙痒 外阴白斑 分泌物 致癌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督脉论治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验案举隅
16
作者 王平 范伟森 +1 位作者 夏霖垚 张英杰 《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第15期97-99,共3页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属中医“带下病”范畴,表现为白带异常、外阴瘙痒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假丝酵母菌属于机会致病菌,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时,假丝酵母菌会大量繁殖,诱发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从督脉论治复发性外阴阴道假...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属中医“带下病”范畴,表现为白带异常、外阴瘙痒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假丝酵母菌属于机会致病菌,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时,假丝酵母菌会大量繁殖,诱发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从督脉论治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以扶正祛邪、固摄带脉为治则,采用针刺结合督灸疗法治疗,能够达到治疗疾病、防止复发的目的。该文介绍从督脉论治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验案1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外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带下病 针刺 督灸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外阴、肛周病变为主的猴痘临床治疗与用药分析
17
作者 包蕾 李继科 +4 位作者 唐容 张玲 程德云 张伟 罗槑 《中国药物警戒》 2024年第12期1350-1356,共7页
目的研究以外阴、肛周病变为主的猴痘病例临床特征及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的疗效,并进行用药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6月29日至2023年7月31日在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住院治疗并康复出院的以外阴、肛周病变为主的43例猴痘患者临... 目的研究以外阴、肛周病变为主的猴痘病例临床特征及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的疗效,并进行用药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6月29日至2023年7月31日在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住院治疗并康复出院的以外阴、肛周病变为主的43例猴痘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共收治猴痘患者56例,其中43例患者以外阴、肛周病变为主,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1.37±5.47)岁(19岁~42岁),其中35例(81.40%)为男男性行为者,6例(13.95%)为双性性行为者,2例(4.65%)为正常男女性行为者;16例(37.21%)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27例(62.79%)未感染HIV;33例(76.74%)首发皮疹在会阴、肛周,其中27例疱疹数量大于10个;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平均为(30.43±25.23)mg·L^(-1)];经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后平均住院时间(8.98±2.72)天;疱液吸收时间平均为(4.44±1.86)天、痂皮完全脱落时间(8.95±2.73)天,19例(44.19%)遗留瘢痕。进一步比较HIV感染者与非HIV感染者临床资料发现,HIV感染者中疱疹数目更多,C反应蛋白更高,CD3+CD4+T淋巴细胞计数更低[(431.40±220.67)vs(719.58±274.04),P<0.01],使用抗生素比例更高(15/1 vs 18/9,P<0.05)。结论同性性行为或双性性行为者在目前猴痘患者中所占比例高,首发皮疹多在会阴、肛周,伴HIV感染的患者病情相对非HIV感染者较重、恢复较慢,对以生殖器、肛周皮疹或溃疡就诊的患者应重视猴痘筛查,根据患者皮疹伴皮肤感染、皮疹伴肛周脓肿、皮疹伴肛周溃疡或感染、皮疹伴痔疮伴感染、皮疹伴扁桃体炎、皮疹伴支气管炎或肺炎等情况制定适宜的用药计划,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猴痘可取得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痘 外阴 肛周 男男性行为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培米芬治疗绝经后外阴阴道萎缩效果的meta分析
18
作者 刘洪慧 刘巍 +2 位作者 王国成 米鑫 王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6期106-110,共5页
目的 评估奥培米芬治疗绝经后外阴阴道萎缩的效果,为外阴阴道萎缩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 目的 评估奥培米芬治疗绝经后外阴阴道萎缩的效果,为外阴阴道萎缩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关于奥培米芬治疗绝经外阴阴道萎缩的中英文文献,搜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4月。文献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手册中随机对照试验偏倚风险评估工具;使用Review Manager 5.3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7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2 649例患者,其中奥培米芬组1 624例,安慰剂组1 025例。两组子宫内膜增殖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3.74,95%CI:0.79,17.75,P=0.10)。奥培米芬较安慰剂组子宫内膜增厚发生率增加(OR=1.22,95%CI:1.01,1.47,P=0.03)、阴道p H值下降(SMD=-1.22,95%CI:-1.45,-0.98,P<0.000 01)、阴道干涩缓解(SMD=-0.38,95%CI:-0.55,-0.21,P<0.000 1)、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OR=1.49,95%CI:1.28,1.74,P<0.000 01)。结论 奥培米芬可增厚子宫内膜、降低阴道p H值及缓解阴道干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但仍是治疗外阴阴道萎缩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培米芬 绝经 外阴道萎缩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津气并调治疗以淋巴液渗出为主症的外阴获得性淋巴管瘤1例
19
作者 闵川 谭华儒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25期188-190,共3页
外阴获得性淋巴管瘤是一种诱发于其他疾病的淋巴管扩张性皮肤疾病,其临床发病率低,临床少见,病理学检查前极易误诊。西医治疗方法多样但尚未形成系统的治疗方案。本文介绍1例以津气并调为治法论治的以淋巴液渗出为主症的外阴获得性淋巴... 外阴获得性淋巴管瘤是一种诱发于其他疾病的淋巴管扩张性皮肤疾病,其临床发病率低,临床少见,病理学检查前极易误诊。西医治疗方法多样但尚未形成系统的治疗方案。本文介绍1例以津气并调为治法论治的以淋巴液渗出为主症的外阴获得性淋巴管瘤医案。初诊前患者已于外院确诊为外阴获得性淋巴管瘤,其以外阴渗液的主症,可将其归属为中医学“水饮病”范畴,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津液运化失司、正气亏虚水液调摄失司,治疗上予参苓白术散强卫气助运化、五苓散加黄芪调三焦补中气,最终获效甚佳。本案以“以证统病,祛邪扶正”为指导思想论治罕、少疾病,其中医诊疗特色鲜明,疗效显著,可供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获得性淋巴管瘤 水饮病 津气并调 参苓白术散 五苓散 医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阴获得性淋巴管瘤六例误诊分析
20
作者 杨慧 崔静 +4 位作者 苏丹妮 吕玲 刘思萌 姚玉芳 陈永国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3期29-32,共4页
目的 探讨外阴获得性淋巴管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3年2月初诊误诊的外阴获得性淋巴管瘤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因大阴唇及大阴唇外侧皮肤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充满... 目的 探讨外阴获得性淋巴管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3年2月初诊误诊的外阴获得性淋巴管瘤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因大阴唇及大阴唇外侧皮肤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充满液体水疱,部分水疱因摩擦后破裂,局部表现为鲜红色糜烂面就诊,病程3个月~4年。就诊初期误诊为尖锐湿疣3例、生殖器疱疹2例、血管角皮瘤1例,误诊时间2 d~5个月。后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定诊断为外阴获得性淋巴管瘤,均给予液氮冷冻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2例复发,4例未复发。结论 外阴获得性淋巴管瘤发病率低,临床少见,组织病理学检查前易误诊。当患者因外阴水疱、丘疹、结节就诊时,临床医生应仔细询问病史、手术史,掌握疾病临床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及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减少外阴获得性淋巴管瘤早期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获得性淋巴管瘤 误诊 尖锐湿疣 生殖器疱疹 血管角皮瘤 冷冻疗法 诊断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