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外部知识源化、非研发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空间计量研究——以高技术产业为例 被引量:9
1
作者 陈恒 侯建 陈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0-69,共10页
封闭式创新向开放式创新转型过程中,正确选择技术创新路径对创新转型至关重要。在考察高技术产业开展内、外部知识源化和非研发创新路径发展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探讨2008-2014年高技术产业内外部知识源化、非研发和创... 封闭式创新向开放式创新转型过程中,正确选择技术创新路径对创新转型至关重要。在考察高技术产业开展内、外部知识源化和非研发创新路径发展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探讨2008-2014年高技术产业内外部知识源化、非研发和创新绩效的空间相关性及分布结构,并将地理空间因素纳入多种创新路径驱动创新绩效机理框架下进行比较分析,实证考察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外部知识源化与非研发投入所占比重远远小于内部知识源化,技术创新路径非均衡性发展特点显著;高技术产业内外部知识源化、非研发与创新绩效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内外部知识源化、非研发与创新绩效一定程度上呈现为相似值在空间上趋于集聚的分化态势,相邻地区空间溢出效应显著;高技术产业外部知识源化对创新绩效起到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而现阶段内部知识源化和非研发规模对创新绩效分别呈现微弱的正向和负向影响,没有充分发挥促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部知识 外部知识源 非研发 创新路径 创新绩效 高技术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部知识源对产品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市场导向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7
2
作者 赵春霞 王永贵 《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8,共8页
以中国服务外包业为背景,采用层次回归法,利用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不同的外部知识源(供应链知识源和科学知识源)对企业产品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市场导向对上述影响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供应链知识源和科学知识源都会促进企业产品创新... 以中国服务外包业为背景,采用层次回归法,利用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不同的外部知识源(供应链知识源和科学知识源)对企业产品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市场导向对上述影响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供应链知识源和科学知识源都会促进企业产品创新能力的提升,其中科学知识源的促进作用更大;市场导向对两种外部知识源对产品创新能力的影响具有完全相反的调节作用,即先动型市场导向正向调节科学知识源与产品创新能力的关系、负向调节供应链知识源与产品创新能力的关系,而反应型市场导向正向调节供应链知识源与产品创新能力的关系、负向调节科学知识源与产品创新能力的关系。指出:奉行先动型市场导向的企业要加强科学知识源的利用,而奉行反应型市场导向的企业要加强供应链知识源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部知识源 产品创新能力 市场导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部知识源异质性对企业工艺和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司月芳 刘婉昕 曹贤忠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77-85,共9页
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中国正处于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关口。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获取外部知识,提高自身的工艺和产品创新水平。然而,鲜有研究讨论不同知识源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工艺创新绩效和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异同。因... 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中国正处于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关口。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获取外部知识,提高自身的工艺和产品创新水平。然而,鲜有研究讨论不同知识源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工艺创新绩效和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异同。因此,本文采用世界银行所提供的中国制造业企业调查数据,基于Pavitt产业部门分类法,运用双变量Probit模型,分别考察企业工艺和产品创新绩效与供应商、用户、同行、大学及科研机构这4种外部知识源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由于制造业企业上游供应商企业创新能力低下,仅用户、同行、大学及科研机构这3种知识源对企业工艺和产品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规模集约部门企业利用同行的技术知识,以及时刻关注竞争对手的创新动态,对企业工艺创新有着正向促进作用;专业供应商部门企业通过与用户密切合作加速创新成果商业转化,促进企业产品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部知识源 工艺创新绩效 产品创新绩效 帕维特分类 制造业企业 双变量Probi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部知识源连接、开放式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陈志明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59-65,共7页
构建了"知识连接—知识交互—创新绩效"概念模型,采取问卷调查法研究外部知识源连接、开放式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1知识连接多样性与知识连接深度对渐进性创新绩效、突破性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知识连... 构建了"知识连接—知识交互—创新绩效"概念模型,采取问卷调查法研究外部知识源连接、开放式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1知识连接多样性与知识连接深度对渐进性创新绩效、突破性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知识连接多样性对两类创新绩效的影响均高于知识连接深度;2内向型创新、外向型创新对于企业获取渐进性创新绩效及突破性创新绩效具有促进作用;3企业通过内向型创新能够将知识连接多样性、知识连接深度的价值转化为渐进性创新绩效及突破性创新绩效,而通过外向型创新能够将知识连接多样性、知识连接深度的价值转化为突破性创新绩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部知识源连接 开放式创新 企业创新绩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部知识源下的集群创新能力培育路径 被引量:4
5
作者 万陆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169-173,共5页
集群在开展创新活动时既可以依靠内生知识,也可以依靠外部知识。将集群创新放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考虑外部知识源的作用,先将集群创新分为6种类型,然后再针对我国的现实情况,提出集群创新能力的3种培育路径:集群缺乏创新—封闭的内生创... 集群在开展创新活动时既可以依靠内生知识,也可以依靠外部知识。将集群创新放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考虑外部知识源的作用,先将集群创新分为6种类型,然后再针对我国的现实情况,提出集群创新能力的3种培育路径:集群缺乏创新—封闭的内生创新—开放的内生创新,集群缺乏创新—模仿的外生创新—开放的内生创新;依附的外生创新—受控的内生创新—开放的内生创新。对提升我国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群创新 外部知识源 创新模式 创新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部知识源化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创新的影响机理:创新型人力资本视角 被引量:7
6
作者 侯建 李思雨 +1 位作者 庄彩云 方宜亮 《系统管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1-117,共7页
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战略背景下,从创新型人力资本视角构建外部知识源化对制造业高质量创新影响机理的面板门槛模型,探讨在不同行业创新型人力资本异质效应下外部知识源化驱动高质量创新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外部知识源化... 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战略背景下,从创新型人力资本视角构建外部知识源化对制造业高质量创新影响机理的面板门槛模型,探讨在不同行业创新型人力资本异质效应下外部知识源化驱动高质量创新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外部知识源化对制造业高质量创新的影响受到创新型人力资本水平的异质门槛效应。较低的创新型人力资本水平显著推动了外部知识源化的高质量创新的作用,随着创新型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并突破“临界值”,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部知识源化的高质量创新效应,即外部知识源化与高质量创新呈倒U型关系。此外,在行业上,中国大多数制造业行业的创新型人力资本处于中等水平,外部知识源化是推动高质量创新的显著动力,但需要警惕创新型人力资本带来的负向门槛效应,以保持高质量创新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部知识源 高质量创新 创新型人力资本 异质门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部知识源化战略、吸收能力对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张晓芬 刘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CSSCI 2017年第6期63-69,共7页
引入中介变量吸收能力和前因变量外部知识源化战略,构建外部知识源化战略(技术许可引进、关系学习)、现实与潜在吸收能力和突破性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概念模型,提出理论假设。进而使用探索性、验证性因子分析以及SEM模型方法对外部... 引入中介变量吸收能力和前因变量外部知识源化战略,构建外部知识源化战略(技术许可引进、关系学习)、现实与潜在吸收能力和突破性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概念模型,提出理论假设。进而使用探索性、验证性因子分析以及SEM模型方法对外部知识源化战略、现实与潜在吸收能力对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均对突破性创新绩效有显著性正向促进作用,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为外部知识源化战略与突破性创新绩效关系间的部分中介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部知识源化战略 吸收能力 突破性创新 绩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外部知识网络能力的影响因素:一个交互效应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海花 周嵩安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4-172,共9页
随着漏斗式的封闭创新向筛子式的开放创新的转变,外源知识搜索和外部知识源管理逐渐纳入企业创新系统的范畴。如何提升外部知识网络能力,日益成为企业实践界和理论研究界愈来愈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文章运用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 随着漏斗式的封闭创新向筛子式的开放创新的转变,外源知识搜索和外部知识源管理逐渐纳入企业创新系统的范畴。如何提升外部知识网络能力,日益成为企业实践界和理论研究界愈来愈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文章运用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从宏观环境、中观情境、微观主体和内容属性等多维度系统地探秘企业外部知识网络能力影响因素的"黑箱",基于研究结论从多个角度提出企业外部知识网络能力的提升策略,即建立宏观环境"监控器",即时扫描并利用各种机会;配置异质化知识势能,提升知识网络嵌入性;培育文化与内部资源,形成网络构建土壤;挖掘员工学习力与创造力,搭建知识吸收与转译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式创新 企业外部知识网络能力 外部知识源 创新网络 组织间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变革、知识源、技术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9
作者 周驷华 汪素南 《现代管理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7-59,63,共4页
文章以资源基础观为理论基础,构建了从知识密集型商业组织、外部知识源、流程创新能力、产品创新能力、企业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通过对1 010家制造型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并运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在不同外部环境与组织创新下... 文章以资源基础观为理论基础,构建了从知识密集型商业组织、外部知识源、流程创新能力、产品创新能力、企业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通过对1 010家制造型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并运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在不同外部环境与组织创新下,企业流程创新能力、产品创新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除知识密集型商业组织未对企业流程创新能力产生正面影响外,其余假设均得到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密集型商业组织 外部知识源 创新能力 创新绩效 结构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积累与双元创新能力动态反馈关系研究 被引量:31
10
作者 杨菲 安立仁 +1 位作者 史贝贝 高鹏 《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639-1649,共11页
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在梳理"知识积累-双元创新"系统中各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知识积累与双元创新之间动态演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采用仿真软件VENSIM PLE进行了仿真模拟。研究表明:(1)知识积累与渐进性创新能力... 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在梳理"知识积累-双元创新"系统中各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知识积累与双元创新之间动态演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采用仿真软件VENSIM PLE进行了仿真模拟。研究表明:(1)知识积累与渐进性创新能力均呈现出增长率逐渐减缓的增长运动;突破性创新能力呈现出先高后低的行为模式,即初创期高、成熟期低。(2)双元创新能力表现出此消彼长、不能共存的特征。(3)知识积累促进渐进性创新能力,抑制突破性创新能力。(4)环境动荡性负向调节知识积累与渐进性创新之间的关系。(5)外部知识源正向调节知识积累与双元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但相比渐进性创新能力而言,其对突破性创新能力的调节作用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积累 双元创新 环境动荡性 外部知识源 系统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国企业创新的外部联系制度实证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松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1-74,共4页
随着技术/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在周期不同阶段的工业企业的创新的外部联系制度的组织和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如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它们对创新的外部联系制度的依赖更大,发生联系的外部知识/信息源的种类更多样化,而成熟期的企业创新的外... 随着技术/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在周期不同阶段的工业企业的创新的外部联系制度的组织和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如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它们对创新的外部联系制度的依赖更大,发生联系的外部知识/信息源的种类更多样化,而成熟期的企业创新的外部知识信息源更局限于产业的上下游关系中。同时,两类企业在联系方式和特点,以及获取知识的用途等方面也有一些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创新系统 创新的外部联系制度 技术/产品生命周期 外部知识/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集群吸收能力的集群发展阶段及其演进——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视角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琳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6年第5期61-64,共4页
集群吸收能力取决于群内“技术守门人”的吸收能力及其与“非技术守门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从吸收能力视角看,集群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初级阶段、低—中级阶段、中级阶段、高—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技术守门人”与外部知识源的认知距离... 集群吸收能力取决于群内“技术守门人”的吸收能力及其与“非技术守门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从吸收能力视角看,集群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初级阶段、低—中级阶段、中级阶段、高—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技术守门人”与外部知识源的认知距离和集群内部的知识流动,是引致集群从初级向高级阶段演进的主要动因;发展中国家的集群大多处于初、中级的吸收能力阶段,政府应设计相关激励政策,鼓励集群与外部知识源之间以及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互动,促进集群向高级阶段的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群吸收能力 “技术守门人” 外部知识源 集群发展阶段的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