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鼎湖山优势丛枝菌根和外生菌根木本植物的径级结构
1
作者 彭威雄 蒋晓兰 +4 位作者 文昌宇 冯嘉谊 杨志刚 曹洪麟 练琚愉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1-458,共8页
丛枝菌根(AM)和外生菌根(EcM)成就了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多度,在维持生物多样性中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径级结构是种群的重要特征,通过分析存活、死亡、补员个体的径级结构特征,能深入了解种群的生存现状、预测种群的发展方向。因此,AM和Ec... 丛枝菌根(AM)和外生菌根(EcM)成就了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多度,在维持生物多样性中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径级结构是种群的重要特征,通过分析存活、死亡、补员个体的径级结构特征,能深入了解种群的生存现状、预测种群的发展方向。因此,AM和EcM植物的径级结构分析对群落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植物的定向保护有重要意义。为探究AM和EcM植物在群落中优势度和物种多样性差异的原因,该研究以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0 hm^(2)固定样地为平台,从优势种植物的径级结构角度分析AM和EcM植物在种群特征上的差异。结果表明,AM植物存活个体多为小树,径级分布呈“L”型或倒“J”型;EcM植物存活个体中,中树数量更多,径级分布呈峰型或倒“J”型。AM植物的死亡个体主要是小树个体,EcM植物的死亡个体多为小树和中树个体。EcM补员个体的胸径大于AM植物。AM和EcM植物间在存活个体和补员个体中径级结构的差异可能是这2种植物在群落中优势地位差异的2个重要原因,EcM植物既有较多的小径级储备个体保证种群的更新,也有较多的中径级储备个体保障较强的竞争能力,同时以相对较大径级的个体作为主更新库,更新的个体对资源竞争力较AM植物的强,在资源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在群落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主要优势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树种 外生菌根树种 种群结构 径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温带树种固碳速率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原作强 王星 +5 位作者 毛子昆 蔺菲 叶吉 房帅 王绪高 郝占庆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3-51,共9页
【目的】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陆地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碳中和背景下,如何持续增加森林碳库储量以及提高森林碳汇功能,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合理的树种配置是提升森林质量和碳汇能力的基础。【方法】以长白山阔叶红松... 【目的】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陆地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碳中和背景下,如何持续增加森林碳库储量以及提高森林碳汇功能,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合理的树种配置是提升森林质量和碳汇能力的基础。【方法】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5 hm^(2)固定样地连续15年(2004−2019年)4次群落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主要树种对地上生物量碳库储量贡献,比较不同树种固碳速率差异及在时间上的相关性。【结果】(1)2019年阔叶红松林地上生物量为(282.5±102.8)Mg/hm^(2),过去15年间年均净固碳速率约为1.0 Mg/hm^(2),在3个监测周期(2004−2009年、2009−2014年和2014−2019年)内的固碳速率分别为1.54、0.73和0.76 Mg/(hm^(2)·a);(2)样地内地上生物量最高的7个树种(紫椴、红松、蒙古栎、水曲柳、春榆、色木槭和大青杨)累计贡献量占整个群落总地上生物量的96.2%,其中紫椴、水曲柳和蒙古栎3个树种贡献了73.6%;(3)紫椴、水曲柳、蒙古栎、红松和春榆5个树种种群数量持续下降,而其平均胸径和地上生物量均呈现增加趋势,表明其大径级个体的固碳作用持续增强;(4)主要树种固碳速率存在明显差异(−0.97%~0.77%),其中具有复叶结构的水曲柳是地上生物量积累速率最快的树种,年均增速约为0.77%,其后依次是紫椴(0.60%)、春榆(0.54%)、蒙古栎(0.38%)、红松(0.09%)、色木槭(−0.46%)和大青杨(−0.97%);(5)7个种群在3个监测周期内表现出不同的增长动态,其中紫椴和色木槭、蒙古栎和红松、水曲柳和春榆之间表现出较高的正向波动关系,大青杨和春榆呈负向关系。因此,固碳速率在树种间存在时间上的异步性。【结论】该研究揭示的典型温带树种固碳规律、树种间固碳速率在时间上的异步性特点可为本地区植树造林实践中树种选择及配置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碳库 生长速率 外生菌根树种 复叶结构 异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