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对国内外PICC置管体外测量方法的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分析并评鉴文献中报道的PICC体外测量方法的实施内容、可行性及其效果。方法运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学,制定PICOD原则,检索Cochrane图书馆、JBI循证卫生保健国际合作中心图书馆、EMbase...目的对国内外PICC置管体外测量方法的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分析并评鉴文献中报道的PICC体外测量方法的实施内容、可行性及其效果。方法运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学,制定PICOD原则,检索Cochrane图书馆、JBI循证卫生保健国际合作中心图书馆、EMbase、Elsevier、Web of Knowledge、Ovid、CBM、CNKI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PICC置管体外测量方法的随机对照试验、半随机对照试验和临床对照试验文献。由2位研究者对文献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结果共纳入文献7篇,均为中文文献,由于各研究间的干预措施异质性较大,故未进行Meta分析,而是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描述性分析。7条文献报道了6种改良测量方法,各研究的评价指标和结果差异性较大。结论国外文献提示有关PICC置管体外测量在指南中已有认证的方法,但中文文献的研究显示有多种改良的测量方法,干预措施间的差异性较大,这与研究者PICC导管头端最佳位置的标准不一致有关。因此,国内研究者及PICC置管实践操作者对导管头端最佳位置的标准亟待统一,以便更准确地预估PICC体外测量的长度。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改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长度体外预测量方法的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某院需行PICC的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目的探讨改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长度体外预测量方法的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某院需行PICC的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的体外测量法,即患者平卧位,外展手臂45°,采用从穿刺点至肩峰再由肩峰至右侧锁骨头的体外测量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体外测量法,即患者平卧位,外展手臂90°,采用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三肋间的体外测量法。比较两种体外测量方法的偏差率及不同测量方法对PICC置管位置的影响。结果应用改良法测量的偏差次数较少,观察组的偏差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7%vs41.7%,χ2=5.55,P<0.05)。观察组患者PICC导管末端位置的准确率(95%)高于对照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9,P<0.05)。结论改良的PICC体外测量方法可降低PICC置管体外预测量的客观和主观误差,有效提高PICC管置入上腔静脉的准确率,提高置管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对国内外PICC置管体外测量方法的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分析并评鉴文献中报道的PICC体外测量方法的实施内容、可行性及其效果。方法运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学,制定PICOD原则,检索Cochrane图书馆、JBI循证卫生保健国际合作中心图书馆、EMbase、Elsevier、Web of Knowledge、Ovid、CBM、CNKI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PICC置管体外测量方法的随机对照试验、半随机对照试验和临床对照试验文献。由2位研究者对文献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结果共纳入文献7篇,均为中文文献,由于各研究间的干预措施异质性较大,故未进行Meta分析,而是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描述性分析。7条文献报道了6种改良测量方法,各研究的评价指标和结果差异性较大。结论国外文献提示有关PICC置管体外测量在指南中已有认证的方法,但中文文献的研究显示有多种改良的测量方法,干预措施间的差异性较大,这与研究者PICC导管头端最佳位置的标准不一致有关。因此,国内研究者及PICC置管实践操作者对导管头端最佳位置的标准亟待统一,以便更准确地预估PICC体外测量的长度。
文摘目的探讨改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长度体外预测量方法的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某院需行PICC的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的体外测量法,即患者平卧位,外展手臂45°,采用从穿刺点至肩峰再由肩峰至右侧锁骨头的体外测量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体外测量法,即患者平卧位,外展手臂90°,采用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三肋间的体外测量法。比较两种体外测量方法的偏差率及不同测量方法对PICC置管位置的影响。结果应用改良法测量的偏差次数较少,观察组的偏差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7%vs41.7%,χ2=5.55,P<0.05)。观察组患者PICC导管末端位置的准确率(95%)高于对照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9,P<0.05)。结论改良的PICC体外测量方法可降低PICC置管体外预测量的客观和主观误差,有效提高PICC管置入上腔静脉的准确率,提高置管的准确性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