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学批判的有效性及其限度——以王船山的心学批判为例
1
作者 孙钦香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1,150,共8页
与陆王心学的兴起演进相伴而生的便是心学批判史的展开,而王船山即此心学批判史中的一位代表性人物。首先,基于心性之辨,批评陆王“心即理”说,克服心学“主体性形上学”,在超越与内在之间保持均衡;其次,承继朱子“格物始教”,并积极回... 与陆王心学的兴起演进相伴而生的便是心学批判史的展开,而王船山即此心学批判史中的一位代表性人物。首先,基于心性之辨,批评陆王“心即理”说,克服心学“主体性形上学”,在超越与内在之间保持均衡;其次,承继朱子“格物始教”,并积极回应阳明之问,批评陆王“第一义工夫”;最后,对心学之社会政治风气影响的批判显然属“外在批判”,但针对李贽、陶望龄等对当时文风影响的批判,却也言之成理。可见,船山的心学批判有其思想效力,但亦有其限度,与陆王心学共享“仁义固有”,这决定其在人性的看法上仍属于广义道学,且其“外在批判”存在苛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学批判 “主体性形上学”批判 “第一义工夫”批判 外在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义批判的增补及其不满(上)——论艾伦·布坎南“内外兼顾”的激进困局 被引量:2
2
作者 周凡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5-61,共7页
在关于"马克思与正义"的争论中,"塔克尔—伍德命题"持续不断地承受着被质疑、被冲击的不幸命运,出于担心这一命题或因缺乏必要的韧性而被摧垮,布坎南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强化此一命题宗旨的光荣职责。他试图对这一... 在关于"马克思与正义"的争论中,"塔克尔—伍德命题"持续不断地承受着被质疑、被冲击的不幸命运,出于担心这一命题或因缺乏必要的韧性而被摧垮,布坎南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强化此一命题宗旨的光荣职责。他试图对这一命题进行某种创造性的改良,以便在保留这一命题的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做出一些灵活的变通与开放性调整,这就是布坎南兼顾"内在批判"与"外在批判"的"激进批判"。他宣称,虽然历史唯物主义观念以及共产主义视野使得马克思无法铸造出作为批判武器的正义概念,但是,马克思却聪明地借用了布尔乔亚的正义话语出色地完成了"确证资本主义之非正义性"的历史重任。两面迎合的布坎南似乎把不可兼容的东西奇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大获全胜,然而,这一"改良路线"在调和相互对立的立场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呈现出诸多不可克服的困难并陷入无解的僵局,这种"综合之举"对他所标榜的"对自由主义的激进批判"最终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去-激进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坎南 正义 内在批判 外在批判 激进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义批判的增补及其不满(下)——论艾伦·布坎南“内外兼顾”的激进困局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凡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7-55,共9页
在关于"马克思与正义"的争论中,"塔克尔—伍德命题"持续不断地承受着被质疑、被冲击的不幸命运,出于担心这一命题或因缺乏必要的韧性而被摧垮,布坎南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强化此一命题宗旨的光荣职责。他试图对这一... 在关于"马克思与正义"的争论中,"塔克尔—伍德命题"持续不断地承受着被质疑、被冲击的不幸命运,出于担心这一命题或因缺乏必要的韧性而被摧垮,布坎南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强化此一命题宗旨的光荣职责。他试图对这一命题进行某种创造性的改良,以便在保留这一命题的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做出一些灵活的变通与开放性调整,这就是布坎南兼顾"内在批判"与"外在批判"的"激进批判"。他宣称,虽然历史唯物主义观念以及共产主义视野使得马克思无法铸造出作为批判武器的正义概念,但是,马克思却聪明地借用了布尔乔亚的正义话语出色地完成了"确证资本主义之非正义性"的历史重任。两面迎合的布坎南似乎把不可兼容的东西奇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大获全胜,然而,这一"改良路线"在调和相互对立的立场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呈现出诸多不可克服的困难并陷入无解的僵局,这种"综合之举"对他所标榜的"对自由主义的激进批判"最终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去-激进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坎南 正义 内在批判 外在批判 激进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方法的再检视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猛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8,共8页
青年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和寻求人的解放过程中,自觉反思和构建真正的批判方法。人本主义外在批判以人的本质为尺规,深刻揭示出资本主义的异化实质,却因先验标准的抽象性和非历史性,最终沦为贫乏无力的道德指责。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如对... 青年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和寻求人的解放过程中,自觉反思和构建真正的批判方法。人本主义外在批判以人的本质为尺规,深刻揭示出资本主义的异化实质,却因先验标准的抽象性和非历史性,最终沦为贫乏无力的道德指责。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如对货币中介辩证分析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的历史性和内在矛盾性初步进入马克思的视野。而对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和改造,则是马克思从哲学上构建内在批判方法的一次尝试,就其思想实质而言,这已经蕴含着后来对费尔巴哈的批判,是越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一次重要尝试。由此,马克思在人本主义的规范性批判之外,初步构建内在的社会历史性批判,开始辩证地认识到私有财产的普遍本质和历史意义。检视这个隐藏于批判主题下常被忽视的方法的变化,可以管窥青年马克思的理论变革和跃迁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马克思 外在批判 内在批判 《巴黎手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批判:困境缘由与范式转换
5
作者 雷云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2015年第1期33-38,共6页
教育批判意指对教育思想、言论或行为的理性否定,包括教育实践批判与教育知识批判。教育实践批判最终指向某种教育活动,旨在否定和变革不合理的教育行为;教育知识批判则指向某种错误的思想、言论与概念体系,力图在教育思想观念领域纠偏... 教育批判意指对教育思想、言论或行为的理性否定,包括教育实践批判与教育知识批判。教育实践批判最终指向某种教育活动,旨在否定和变革不合理的教育行为;教育知识批判则指向某种错误的思想、言论与概念体系,力图在教育思想观念领域纠偏查错。两者都是在由某种确证依据和理论逻辑构成的批判方式下展开的,具有本质性联系。当前教育批判陷入了困境,表现为教育实践批判异化为自大与私利的争端,教育知识批判则因人们各安其论而日益稀疏。教育批判的困境缘于其"外在-经验"批判范式,这种批判范式使教育批判陷入认识与伦理的双重困境。超越困境可尝试转向"内在-超验"批判。"内在-超验"批判以"教育理想"为批判基础。教育理想既不能通过教育实践"做出来",也无法通过表述、论证"说出来",但可在教育艺术作品非现实地"做"与"说"中逐渐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批判 外在-经验”批判 “内在-超验”批判 教育理想 范式转换 困境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化转型的机制和途径 被引量:22
6
作者 衣俊卿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3-58,共6页
在较大的历史尺度上,文化所代表的生存方式总是特定时代、特定民族、特定地域中占主导地位的生存模式。在人类历史和文明的重大转折时期,必然会发生深刻的文化危机并导致深刻的文化转型。从人的生存矛盾的角度着眼,文化转型的机制大... 在较大的历史尺度上,文化所代表的生存方式总是特定时代、特定民族、特定地域中占主导地位的生存模式。在人类历史和文明的重大转折时期,必然会发生深刻的文化危机并导致深刻的文化转型。从人的生存矛盾的角度着眼,文化转型的机制大体上可以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人的主体性和对象性活动中所包含的超越性与自在性的矛盾;二是自觉的文化和自在的文化层面之间的互动。从自在的文化与自觉的文化之间的两种基本的关联模式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化转型的两条不同的路径:当自觉的或自为的文化同自在的文化之间形成必要的和恰当的张力或冲突时,这一文化的转型会采取内在创造性转化的途径,即采取文化创新的方式;而当这两个文化层面之间缺乏必要的张力和冲突时,这一文化的转型只能采取外在批判性重建的途径,即采取文化整合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转型 内在创造性转化 外在批判性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