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应用CHOPE与CHOPE-L方案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异型(PTCL-U)的效果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2005年1月~2012年1月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的65例PTCL-U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CHOPE与CHOP...目的:评价应用CHOPE与CHOPE-L方案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异型(PTCL-U)的效果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2005年1月~2012年1月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的65例PTCL-U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CHOPE与CHOPE-L方案的治疗效果及其预后影响因素。结果20例应用CHOPE方案治疗,完全缓解(CR)4例(20.0%),部分缓解(PR)5例(25.0%),总有效率(OR)为45.0%;1、2、3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75.0%、40.0%及15.0%。45例应用CHOPE-L方案治疗,CR 12例(26.7%),PR 19例(42.2%),OR为68.9%;1、2、3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2.2%、62.2%及40.0%。 Ann Arbor分期Ⅰ~Ⅱ期、结外侵犯0~1个、无骨髓侵犯、Ki-67≤50%及应用CHOPE-L方案的患者较Ann Arbor分期Ⅲ~Ⅳ期、结外侵犯≥2个、有骨髓侵犯、Ki-67〉50%及应用CHOPE方案的患者化疗有效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状况评分(ECOG评分)0~1分、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2分、Ki-67≤50%及应用CHOPE-L方案化疗的患者较ECOG评分2~4分、IPI评分〉2分、Ki-67〉50%及应用CHOPE方案化疗的患者3年生存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是本组病例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PTCL-U是一类预后不良的疾病,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的应用提高了化疗有效率及3年生存率,且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可耐受。 Ann Arbor分期、结外侵犯、骨髓侵犯、Ki-67及化疗方案是影响近期疗效的重要因素。患者的ECOG评分、IPI评分、Ki-67及化疗方案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展开更多
目的:从临床角度分析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相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为临床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入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76例PTC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5例资料完整,11例病例失访。...目的:从临床角度分析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相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为临床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入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76例PTC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5例资料完整,11例病例失访。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对年龄、性别、临床分期、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PI)、B症状、血红蛋白(Hb)、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乳酸脱氢酶(LDH)、血清白蛋白(ALB)水平,以及治疗方法、病理分型、首发部位、预后指数PIT、骨髓是否受侵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一步采用Cox回归风险模型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65例PTCL病例中包括非特异型(PTCL-U)25例,结外自然杀伤细胞(NK)/鼻型T细胞淋巴瘤(TCL)10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9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9例。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60岁的患者比>60岁的患者预后好(P=0.008);Ⅰ/Ⅱ期患者比Ⅲ/Ⅳ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高(74.4% vs 19.0%,P=0.011);IPI指数低危、中低危、中高危、高危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5.7%、52.5%、0.0%和0.0%(P=0.004);初诊时LDH升高的患者预后比LDH正常或降低的患者差(P=0.048);初诊时ALB降低的患者比ALB正常者预后差(P=0.008);首发部位为结外的患者比首发部位在淋巴结的患者预后较好(P=0.002)。将PIT指数分为0、1、2和≥3组,其5年生存率分别为92.3%、85.7%、17.4%和0.0%(P=0.002)。多因素分析显示,PIT评分指数为PTCL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P=0.002)。结论年龄、临床分期、IPI指数、LDH、ALB、病理分型、首发部位及PIT为预后影响因素,PIT为PTCL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展开更多
目的在前瞻性的随机对照且非盲的临床试验中,将吉西他滨、顺铂、强的松和沙利度胺(GDPT)与标准CHOP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分别应用于初诊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患者,比较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2016年初诊为P...目的在前瞻性的随机对照且非盲的临床试验中,将吉西他滨、顺铂、强的松和沙利度胺(GDPT)与标准CHOP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分别应用于初诊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患者,比较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2016年初诊为PTCL的89例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CHOP方案组(44例,接受CHOP方案治疗,8例在治疗中出组)和GDPT方案组(45例,接受GDPT方案治疗)。无进展生存期(PFS)作为主要研究终点,总生存期(OS)及应答率为次要研究终点,对两组病例的临床特征和预后进行研究,并用SPSS软件分析数据。结果在81例患者中,GDPT组的客观缓解率(ORR)高于CHOP组(64.4%比44.4%,P<0.05),GDPT组2 a PFS(62.2%比36.1%)和2 a OS(71.1%比50%)高于CHOP组(均P<0.05)。结论对于初诊的PTCL患者,GDPT作为一线化疗方案时,预后优于CHOP方案,不良反应可耐受,可作为治疗PTCL的一线方案。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评价应用CHOPE与CHOPE-L方案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异型(PTCL-U)的效果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2005年1月~2012年1月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的65例PTCL-U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CHOPE与CHOPE-L方案的治疗效果及其预后影响因素。结果20例应用CHOPE方案治疗,完全缓解(CR)4例(20.0%),部分缓解(PR)5例(25.0%),总有效率(OR)为45.0%;1、2、3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75.0%、40.0%及15.0%。45例应用CHOPE-L方案治疗,CR 12例(26.7%),PR 19例(42.2%),OR为68.9%;1、2、3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2.2%、62.2%及40.0%。 Ann Arbor分期Ⅰ~Ⅱ期、结外侵犯0~1个、无骨髓侵犯、Ki-67≤50%及应用CHOPE-L方案的患者较Ann Arbor分期Ⅲ~Ⅳ期、结外侵犯≥2个、有骨髓侵犯、Ki-67〉50%及应用CHOPE方案的患者化疗有效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状况评分(ECOG评分)0~1分、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2分、Ki-67≤50%及应用CHOPE-L方案化疗的患者较ECOG评分2~4分、IPI评分〉2分、Ki-67〉50%及应用CHOPE方案化疗的患者3年生存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是本组病例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PTCL-U是一类预后不良的疾病,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的应用提高了化疗有效率及3年生存率,且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可耐受。 Ann Arbor分期、结外侵犯、骨髓侵犯、Ki-67及化疗方案是影响近期疗效的重要因素。患者的ECOG评分、IPI评分、Ki-67及化疗方案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文摘目的:从临床角度分析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相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为临床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入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76例PTC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5例资料完整,11例病例失访。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对年龄、性别、临床分期、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PI)、B症状、血红蛋白(Hb)、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乳酸脱氢酶(LDH)、血清白蛋白(ALB)水平,以及治疗方法、病理分型、首发部位、预后指数PIT、骨髓是否受侵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一步采用Cox回归风险模型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65例PTCL病例中包括非特异型(PTCL-U)25例,结外自然杀伤细胞(NK)/鼻型T细胞淋巴瘤(TCL)10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9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9例。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60岁的患者比>60岁的患者预后好(P=0.008);Ⅰ/Ⅱ期患者比Ⅲ/Ⅳ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高(74.4% vs 19.0%,P=0.011);IPI指数低危、中低危、中高危、高危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5.7%、52.5%、0.0%和0.0%(P=0.004);初诊时LDH升高的患者预后比LDH正常或降低的患者差(P=0.048);初诊时ALB降低的患者比ALB正常者预后差(P=0.008);首发部位为结外的患者比首发部位在淋巴结的患者预后较好(P=0.002)。将PIT指数分为0、1、2和≥3组,其5年生存率分别为92.3%、85.7%、17.4%和0.0%(P=0.002)。多因素分析显示,PIT评分指数为PTCL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P=0.002)。结论年龄、临床分期、IPI指数、LDH、ALB、病理分型、首发部位及PIT为预后影响因素,PIT为PTCL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文摘目的在前瞻性的随机对照且非盲的临床试验中,将吉西他滨、顺铂、强的松和沙利度胺(GDPT)与标准CHOP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分别应用于初诊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患者,比较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2016年初诊为PTCL的89例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CHOP方案组(44例,接受CHOP方案治疗,8例在治疗中出组)和GDPT方案组(45例,接受GDPT方案治疗)。无进展生存期(PFS)作为主要研究终点,总生存期(OS)及应答率为次要研究终点,对两组病例的临床特征和预后进行研究,并用SPSS软件分析数据。结果在81例患者中,GDPT组的客观缓解率(ORR)高于CHOP组(64.4%比44.4%,P<0.05),GDPT组2 a PFS(62.2%比36.1%)和2 a OS(71.1%比50%)高于CHOP组(均P<0.05)。结论对于初诊的PTCL患者,GDPT作为一线化疗方案时,预后优于CHOP方案,不良反应可耐受,可作为治疗PTCL的一线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