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3篇文章
< 1 2 5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产儿经不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阙秋萍 吴芸 +1 位作者 彭婕 张霞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9期71-73,共3页
目的:探讨早产儿经不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6月于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早产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及头部静脉组,各30例。上肢... 目的:探讨早产儿经不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6月于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早产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及头部静脉组,各30例。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及头部静脉组均行PICC,位置分别为上肢静脉、下肢静脉、头部静脉。比较三组置管效果。结果:下肢静脉组PICC置管疼痛评分低于上肢静脉组、头部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3)。三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细胞比容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静脉组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总胆汁酸、谷氨酰转移酶水平低于上肢静脉组、头部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上肢、头部静脉PICC置管,下肢静脉PICC置管能够减轻早产儿置管疼痛感,减少胆汁淤积风险,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上肢静脉 下肢静脉 头部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继发性异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2
作者 张利静 白晶翠 《临床医药实践》 2024年第12期944-949,共6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继发性异位的原因,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及指导。方法:回顾性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022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367例留置PICC原发性支气... 目的:探讨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继发性异位的原因,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及指导。方法:回顾性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022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367例留置PICC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异位分为未异位组(n=331例)和异位组(n=36例),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肺癌患者发生PICC导管继发性异位的危险因素。结果:在PICC导管使用中,异位组与未异位组在异位史、体质量指数(BMI)、指定维护地点、导管价位及护理人员置管工龄这五个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使用PICC导管时,易发生继发性异位,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如导管堵塞、静脉血栓等),导致拔管、治疗延误、经济负担加重及生活质量下降。护理人员需高度重视并谨慎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继发性异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部X线片定位联合体表测量预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长度的Meta分析
3
作者 路必琼 朱慧 何瑜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32期53-55,共3页
目的:分析胸部X线片定位联合体表测量预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长度的效果。方法:通过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3月23日关于PICC导管体表测量、胸部X线片定位的文献。统计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评价文献质量和发表偏... 目的:分析胸部X线片定位联合体表测量预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长度的效果。方法:通过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3月23日关于PICC导管体表测量、胸部X线片定位的文献。统计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评价文献质量和发表偏倚,分析PICC胸部X线片定位联合体表测量预测导管尖端的准确率。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总样本量为3 031例,观察组(胸部X线片定位联合体表测量)1 410例,对照组(体表测量)1 621例。经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评价文献质量总体较高,研究病例基本资料无差异,观察组与对照组具有可比性,7篇高质量文献(评分9分),8篇文献(评分8分),可能存在记录及执行者偏移风险,分析结果可靠,模型稳定。所有文献无明显发表偏倚,观察组导管尖端位置预测的准确率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胸部X线片定位联合体表测量在预测PICC导管置管长度中的应用价值较高,能够提高PICC导管尖端位置预测的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并予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胸部X线片 体表测量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发生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4
作者 张文静 王冲 +2 位作者 卢晓华 杨彬 王孟娇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4年第9期690-693,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发生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静脉血栓(CRT)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干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治疗的2033例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 目的探讨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发生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静脉血栓(CRT)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干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治疗的2033例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PICC置管,将出现CRT的患者纳入血栓组(n=270),未出现CRT的患者纳入对照组(n=1763)。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发生CRT的危险因素。结果2033例患者中,13.28%(270/2033)患者发生CRT。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深静脉血栓形成史(OR=4.778,95%CI 1.339~17.048)、D二聚体≥5 mg/L(OR=3.951,95%CI 1.401~11.143)、总胆固醇≥6.7 mmol/L(OR=3.983,95%CI 1.582~10.026)、体质量指数(BMI)≥25 kg/m 2(OR=4.433,95%CI 1.336~14.710)、导管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OR=3.808,95%CI 1.316~11.016)、同步放化疗(OR=5.307,95%CI 1.299~21.678)及长期卧床(OR=4.749,95%CI 1.347~16.748)是影响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发生CR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需加强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史、D二聚体≥5 mg/L、总胆固醇≥1.7 mmol/L、BMI≥25 kg/m 2、导管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同步放化疗、长期卧床等患者的监测及早期干预,降低CRT形成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胃肠道肿瘤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险管理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5
作者 刘琼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4期106-108,共3页
目的:分析风险管理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于常德市妇幼保健院进行PICC置管治疗的82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 目的:分析风险管理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于常德市妇幼保健院进行PICC置管治疗的82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置管时间短于对照组,家属总满意度、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睡眠、进食、精力、情绪反应、躯体活动评分及护理风险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管理在新生儿PICC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缩短置管时间,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生活质量及家属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风险管理 管时间 一次穿刺成功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0
6
作者 李蕊 王晶 +2 位作者 王佳琦 王丽娟 陈华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1-54,共4页
目的调查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PICC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 目的调查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PICC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人360例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其中有49例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3.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30周的早产儿发生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是胎龄≥30周的2.39倍;正中静脉/头静脉、大隐静脉/颞浅静脉置管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分别是腋静脉置管的12.32倍和9.85倍。结论极低或超低出生体质量儿推荐考虑腋静脉和贵要静脉作为PICC置管的穿刺静脉;在导管维护过程中应保证及时有效的指标监测,以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相关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送管方法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鲁林花 丁美华 +2 位作者 黄丽芳 陈莉萍 孔月华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7年第4期53-55,64,共4页
目的探索改良送管方法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6-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嘉兴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需留置PICC导管的住院患者4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探索改良送管方法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6-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嘉兴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需留置PICC导管的住院患者4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送管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良送管方法。比较两组患者一次送管成功率、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一次送管成功179例(成功率为89.5%),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21例(异位率为10.5%),观察组一次送管成功198例(成功率为99.0%),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2例(异位率为1.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改良送管方法,能提高一次送管成功率,降低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确保导管安全留置,为预防导管异位提供临床实践与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改良送管方法 异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路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早产儿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8
作者 肖艾青 张榕 +2 位作者 凃满梅 方玉琦 朱丽辉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6年第17期23-25,共3页
目的不同路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早产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3所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且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306例早产儿... 目的不同路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早产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3所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且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306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其穿刺路径的不同,将其分为上肢静脉组(n=236)、下肢静脉组(n=48)、头部静脉组(n=22),比较三组患儿导管留置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和头部静脉组患儿PICC留置时间分别为(19.82土10.86)、(20.57士12.58)和(17.95±10.64)d,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71.6%、72.9%、72.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和头部静脉组患儿PICC置管导管异位发生率分别为3.4%、16.7%、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772,P<0.05)。在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断裂、导管置管部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上,三组患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药物外渗、导管脱出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上,三组患儿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三种置管路径各有优点,在为早产儿行PICC操作时,应常规使用经上肢静脉置管路径,在经上肢静脉、下肢静脉置管路径均受阻时,再考虑经头部静脉置管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早产儿 管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拔管困难的原因与护理对策 被引量:36
9
作者 鲁林花 孔月华 徐海珍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5年第6期54-55,共2页
目的探索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拔管困难的原因与护理对策。方法对1例罕见的Ⅳ级PICC拔管困难患者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导管留置时间过长、血管痉挛、血管收缩、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 目的探索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拔管困难的原因与护理对策。方法对1例罕见的Ⅳ级PICC拔管困难患者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导管留置时间过长、血管痉挛、血管收缩、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感染和纤维蛋白鞘形成是导致拔管困难的主要原因。结论 PICC导管留置期间,除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外,还应重视PICC拔管的操作,正确维护和使用PICC管,能有效防止PICC拔管困难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拔管困难 原因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葡萄糖酸氯己定皮肤消毒液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维护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蓉梅 郭苗苗 +1 位作者 孔懿 袁玲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5年第3期43-45,共3页
目的探讨2%葡萄糖酸氯己定皮肤消毒液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维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5-9月便利选择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行PICC置管并在门诊进行导管维护的... 目的探讨2%葡萄糖酸氯己定皮肤消毒液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维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5-9月便利选择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行PICC置管并在门诊进行导管维护的肿瘤患者60例,按置管先后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消毒,观察组采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局部皮肤消毒2次,比较两组患者皮肤细菌学培养结果、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情况、PICC维护时间及耗材成本。结果两组患者均随访4周,均未出现导管相关性感染;PICC维护耗材成本,观察组为1.45元/(例·次),对照组为0.74元/(例·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贴膜下皮肤细菌学培养结果及PICC导管维护时间观察组均少于或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2%葡萄糖酸氯己定皮肤消毒液应用于PICC维护,安全性高,效果好,且省时方便,有利于降低人力成本,提高临床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2%葡萄糖酸氯己定 聚维酮碘 乙醇 消毒液 导管维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电监护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对降低导管心脏异位发生率的效果 被引量:17
11
作者 朱亚 葛学娣 +1 位作者 黄莹 董芳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年第22期1711-1712,1749,共3页
目的探讨心电监护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对降低导管心脏异位发生率的效果。方法将129例需行PICC患者按置管时间先后分成两组,2009年7-9月实施PICC的患者64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外... 目的探讨心电监护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对降低导管心脏异位发生率的效果。方法将129例需行PICC患者按置管时间先后分成两组,2009年7-9月实施PICC的患者64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外测量法确定留置导管长度;2009年10-12月实施PICC的患者65例为观察组,在常规操作的基础上连接心电监护仪,送管至预测量长度时,观察监护仪所显示心率、心律及P波的变化并由此判定和确定留置导管长度。比较两组患者PICC导管心脏异位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PICC导管心脏异位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心电监护下行PICC是一种、可靠、简便、安全、经济的方法,可有效预防PICC导管心脏异位的发生率,降低护理操作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心电监护 导管异位 护理操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非正常拔管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祁静 王金金 +4 位作者 赵俊 李惠玉 卢梅英 朱莉 杨芳青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3期335-336,共2页
关键词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非正常拔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长度体外测量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3
作者 江方正 吴莉莉 +1 位作者 叶向红 彭南海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7年第5期40-43,48,共5页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具有操作方法简单、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对肢体活动度影响小等优点,适用于中长期进行静脉输液治疗患者。适宜的导管末端位置更是导管留...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具有操作方法简单、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对肢体活动度影响小等优点,适用于中长期进行静脉输液治疗患者。适宜的导管末端位置更是导管留置关键之一,临床护理专家根据置管经验制定了多种体外测量方法,准确的长度测量可以提高PICC穿刺的到位率,减少异位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管长度 体外测量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皮肤过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4
作者 魏晓宇 张静 白茹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7年第1期124-127,共4页
皮肤过敏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带管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简述其概念及诊断,详细介绍影响因素并结合实际综述干预措施,为现阶段PICC相关皮肤过敏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并指出发展方向。
关键词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皮肤过敏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理套件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效果 被引量:6
15
作者 邢红 袁文华 +1 位作者 毛晶珏 姚晖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4年第19期52-54,57,共4页
目的探讨护理套件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行PICC置管术的患者共1745例,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 目的探讨护理套件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行PICC置管术的患者共1745例,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687例患者作为非护理套件组,将2011年2月(我院开始使用中心静脉置管术护理套件进行PICC导管的维护)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患者1058例作为护理套件组,两组患者均按照标准进行PICC置管及维护,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穿刺部位感染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发生率。结果使用护理套件组患者的导管穿刺部位感染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非护理套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使用统一的护理套件可减少PICC患者CRBSI及导管穿刺部位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护理套件 导管相关感染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乳腺癌化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8
16
作者 郑明康 陈辉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29期47-50,54,共5页
目的 通过对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在乳腺癌化疗的应用比较,为乳腺癌化疗选择理想深静脉通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8年7月~2012年1月于珠海市妇幼保健院诊治的乳腺癌患者244例,按照置管方... 目的 通过对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在乳腺癌化疗的应用比较,为乳腺癌化疗选择理想深静脉通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8年7月~2012年1月于珠海市妇幼保健院诊治的乳腺癌患者244例,按照置管方式分为PICC组(139例)及TIVAP组(105例)。对两组患者在置管操作时间、置管长度、置管成功率、置管并发症发生率等各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PICC组置管操作时间[(12.63±8.03)min]明显少于TIVAP组[(33.84±11.74)min],PICC组置管长度[(42.85±2.48)cm]长于TIVAP组[(11.76±0.70)cm],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置管总成功率均为100.00%,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2.09%(128/139),二次置管成功率为6.47%(9/139),三次置管成功率为1.44%(2/139);TIVAP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88.57%(93/105),二次置管成功率为11.43%(12/105);两组置管成功率及一次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的导管异位发生率(9.35%)、静脉炎发生率(9.35%)及导管堵塞发生率(4.32%)均高于TIVAP组(均为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IVAP组总并发症发生率(9.52%)低于PICC组总并发症发生率(35.97%),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IVAP比PICC并发症发生率低,更加安全、可靠,可作为乳腺癌化疗理想深静脉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输液港 乳腺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护一体化风险管理模式在急性白血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景婷 吴霜 彭杨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1期124-127,共4页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风险管理模式在急性白血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80例急性白血病PICC置管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责任制护理模式...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风险管理模式在急性白血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80例急性白血病PICC置管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责任制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医护一体化风险管理模式,包括风险管理与培训一体化、风险识别与干预一体化、风险宣教与延续服务一体化。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一体化风险管理模式能够有效降低急性白血病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护一体化 风险管理 急性白血病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现状的调查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李颖 陈海燕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5年第23期6-10,共5页
目的了解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维护的现状,以期为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采用自制的"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PICC维护情... 目的了解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维护的现状,以期为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采用自制的"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PICC维护情况问卷"对上海市所有开展PICC技术的三级甲等医院及医院内主要PICC置管科室进行调查。结果上海市37所三级甲等医院中,30所开展了PICC技术,27所(90.0%)建立了PICC门诊,13所(43.3%)开展PICC维护的时间≥10年;开展PICC置管科室的科室中,96.1%的科室在穿刺部位仅使用透明敷料,61.3%的科室使用施乐扣固定导管,90.7%的科室使用肝素帽接头,76.0%的科室使用正压接头,70.7%的科室使用75%乙醇消毒接头,61.3%的科室使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乙醇溶液消毒皮肤,所有科室均使用10ml以上注射器冲封管,74.7%的科室使用生理盐水封管。结论各家医院开展了很多PICC的项目,但是在普及范围、专科护士资源、信息的获得以及导管维护实践的一致性方面还不足,建议完善PICC维护标准,加大专科培训力度,促进PICC专科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维护 上海市 三级甲等医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9
作者 李颖 陈海燕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5年第8期48-51,共4页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经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肱静脉,颈外静脉(新生儿还可通过下肢大隐静脉、头部颞静脉、耳后静脉等)穿刺置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经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肱静脉,颈外静脉(新生儿还可通过下肢大隐静脉、头部颞静脉、耳后静脉等)穿刺置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1]。PICC 自从19世纪80年代第一次应用于静脉治疗后,使用量就以指数方式增长[2]。美国俄勒冈健康科技大学的医院[3]报道,在过去的9年中 PICC 置入增加了3倍。PICC 日常维护包括 PICC 带管期间定期消毒穿刺点、更换敷料、更换肝素帽、固定装置、冲管封管等。目前,没有标准的 PICC 维护规范。本文就国内外成人 PICC 日常维护的发展现状综述如下,旨在为制定统一的 PICC 维护标准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 PICC 专业护理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维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相关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对策 被引量:6
20
作者 赵翠兰 李佩兰 +1 位作者 李玉珠 关云娇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16期171-172,共2页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对策。方法 252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观察置管相关感染发生情况,采集患者感染部位分泌物或组织标本,血培养仪和微生物鉴定系统常规分离、培养、鉴定病原菌;统...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对策。方法 252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观察置管相关感染发生情况,采集患者感染部位分泌物或组织标本,血培养仪和微生物鉴定系统常规分离、培养、鉴定病原菌;统计分析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52例PICC置管患者中24例出现导管相关性感染,占9.52%。感染发生于导管置入后12~53 d,平均时间(28.64±8.12)d。24例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中共检出12株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菌种。一次穿刺未成功、使用刺激性药物、白细胞计数偏低、导管留置时间≥30 d合并静脉炎、护理人员穿刺操作<60次均为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PICC置管相关感染的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针对感染危险因素,通过提升护理人员穿刺操作熟练度、降低刺激性药物使用率、缩短导管留置时间等护理干预对降低感染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感染因素 护理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