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调查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PICC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目的调查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PICC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人360例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其中有49例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3.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30周的早产儿发生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是胎龄≥30周的2.39倍;正中静脉/头静脉、大隐静脉/颞浅静脉置管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分别是腋静脉置管的12.32倍和9.85倍。结论极低或超低出生体质量儿推荐考虑腋静脉和贵要静脉作为PICC置管的穿刺静脉;在导管维护过程中应保证及时有效的指标监测,以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展开更多
目的探索改良送管方法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6-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嘉兴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需留置PICC导管的住院患者4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目的探索改良送管方法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6-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嘉兴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需留置PICC导管的住院患者4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送管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良送管方法。比较两组患者一次送管成功率、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一次送管成功179例(成功率为89.5%),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21例(异位率为10.5%),观察组一次送管成功198例(成功率为99.0%),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2例(异位率为1.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改良送管方法,能提高一次送管成功率,降低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确保导管安全留置,为预防导管异位提供临床实践与理论依据。展开更多
目的不同路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早产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3所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且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306例早产儿...目的不同路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早产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3所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且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306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其穿刺路径的不同,将其分为上肢静脉组(n=236)、下肢静脉组(n=48)、头部静脉组(n=22),比较三组患儿导管留置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和头部静脉组患儿PICC留置时间分别为(19.82土10.86)、(20.57士12.58)和(17.95±10.64)d,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71.6%、72.9%、72.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和头部静脉组患儿PICC置管导管异位发生率分别为3.4%、16.7%、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772,P<0.05)。在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断裂、导管置管部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上,三组患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药物外渗、导管脱出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上,三组患儿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三种置管路径各有优点,在为早产儿行PICC操作时,应常规使用经上肢静脉置管路径,在经上肢静脉、下肢静脉置管路径均受阻时,再考虑经头部静脉置管路径。展开更多
目的探索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拔管困难的原因与护理对策。方法对1例罕见的Ⅳ级PICC拔管困难患者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导管留置时间过长、血管痉挛、血管收缩、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目的探索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拔管困难的原因与护理对策。方法对1例罕见的Ⅳ级PICC拔管困难患者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导管留置时间过长、血管痉挛、血管收缩、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感染和纤维蛋白鞘形成是导致拔管困难的主要原因。结论 PICC导管留置期间,除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外,还应重视PICC拔管的操作,正确维护和使用PICC管,能有效防止PICC拔管困难的发生。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2%葡萄糖酸氯己定皮肤消毒液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维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5-9月便利选择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行PICC置管并在门诊进行导管维护的...目的探讨2%葡萄糖酸氯己定皮肤消毒液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维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5-9月便利选择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行PICC置管并在门诊进行导管维护的肿瘤患者60例,按置管先后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消毒,观察组采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局部皮肤消毒2次,比较两组患者皮肤细菌学培养结果、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情况、PICC维护时间及耗材成本。结果两组患者均随访4周,均未出现导管相关性感染;PICC维护耗材成本,观察组为1.45元/(例·次),对照组为0.74元/(例·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贴膜下皮肤细菌学培养结果及PICC导管维护时间观察组均少于或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2%葡萄糖酸氯己定皮肤消毒液应用于PICC维护,安全性高,效果好,且省时方便,有利于降低人力成本,提高临床工作效率。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心电监护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对降低导管心脏异位发生率的效果。方法将129例需行PICC患者按置管时间先后分成两组,2009年7-9月实施PICC的患者64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外...目的探讨心电监护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对降低导管心脏异位发生率的效果。方法将129例需行PICC患者按置管时间先后分成两组,2009年7-9月实施PICC的患者64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外测量法确定留置导管长度;2009年10-12月实施PICC的患者65例为观察组,在常规操作的基础上连接心电监护仪,送管至预测量长度时,观察监护仪所显示心率、心律及P波的变化并由此判定和确定留置导管长度。比较两组患者PICC导管心脏异位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PICC导管心脏异位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心电监护下行PICC是一种、可靠、简便、安全、经济的方法,可有效预防PICC导管心脏异位的发生率,降低护理操作风险。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护理套件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行PICC置管术的患者共1745例,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目的探讨护理套件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行PICC置管术的患者共1745例,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687例患者作为非护理套件组,将2011年2月(我院开始使用中心静脉置管术护理套件进行PICC导管的维护)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患者1058例作为护理套件组,两组患者均按照标准进行PICC置管及维护,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穿刺部位感染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发生率。结果使用护理套件组患者的导管穿刺部位感染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非护理套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使用统一的护理套件可减少PICC患者CRBSI及导管穿刺部位感染的发生。展开更多
目的了解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维护的现状,以期为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采用自制的"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PICC维护情...目的了解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维护的现状,以期为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采用自制的"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PICC维护情况问卷"对上海市所有开展PICC技术的三级甲等医院及医院内主要PICC置管科室进行调查。结果上海市37所三级甲等医院中,30所开展了PICC技术,27所(90.0%)建立了PICC门诊,13所(43.3%)开展PICC维护的时间≥10年;开展PICC置管科室的科室中,96.1%的科室在穿刺部位仅使用透明敷料,61.3%的科室使用施乐扣固定导管,90.7%的科室使用肝素帽接头,76.0%的科室使用正压接头,70.7%的科室使用75%乙醇消毒接头,61.3%的科室使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乙醇溶液消毒皮肤,所有科室均使用10ml以上注射器冲封管,74.7%的科室使用生理盐水封管。结论各家医院开展了很多PICC的项目,但是在普及范围、专科护士资源、信息的获得以及导管维护实践的一致性方面还不足,建议完善PICC维护标准,加大专科培训力度,促进PICC专科化的发展。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调查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PICC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人360例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其中有49例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3.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30周的早产儿发生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是胎龄≥30周的2.39倍;正中静脉/头静脉、大隐静脉/颞浅静脉置管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分别是腋静脉置管的12.32倍和9.85倍。结论极低或超低出生体质量儿推荐考虑腋静脉和贵要静脉作为PICC置管的穿刺静脉;在导管维护过程中应保证及时有效的指标监测,以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文摘目的探索改良送管方法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6-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嘉兴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需留置PICC导管的住院患者4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送管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良送管方法。比较两组患者一次送管成功率、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一次送管成功179例(成功率为89.5%),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21例(异位率为10.5%),观察组一次送管成功198例(成功率为99.0%),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2例(异位率为1.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改良送管方法,能提高一次送管成功率,降低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确保导管安全留置,为预防导管异位提供临床实践与理论依据。
文摘目的不同路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早产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3所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且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306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其穿刺路径的不同,将其分为上肢静脉组(n=236)、下肢静脉组(n=48)、头部静脉组(n=22),比较三组患儿导管留置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和头部静脉组患儿PICC留置时间分别为(19.82土10.86)、(20.57士12.58)和(17.95±10.64)d,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71.6%、72.9%、72.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和头部静脉组患儿PICC置管导管异位发生率分别为3.4%、16.7%、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772,P<0.05)。在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断裂、导管置管部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上,三组患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药物外渗、导管脱出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上,三组患儿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三种置管路径各有优点,在为早产儿行PICC操作时,应常规使用经上肢静脉置管路径,在经上肢静脉、下肢静脉置管路径均受阻时,再考虑经头部静脉置管路径。
文摘目的探索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拔管困难的原因与护理对策。方法对1例罕见的Ⅳ级PICC拔管困难患者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导管留置时间过长、血管痉挛、血管收缩、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感染和纤维蛋白鞘形成是导致拔管困难的主要原因。结论 PICC导管留置期间,除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外,还应重视PICC拔管的操作,正确维护和使用PICC管,能有效防止PICC拔管困难的发生。
文摘目的探讨心电监护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对降低导管心脏异位发生率的效果。方法将129例需行PICC患者按置管时间先后分成两组,2009年7-9月实施PICC的患者64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外测量法确定留置导管长度;2009年10-12月实施PICC的患者65例为观察组,在常规操作的基础上连接心电监护仪,送管至预测量长度时,观察监护仪所显示心率、心律及P波的变化并由此判定和确定留置导管长度。比较两组患者PICC导管心脏异位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PICC导管心脏异位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心电监护下行PICC是一种、可靠、简便、安全、经济的方法,可有效预防PICC导管心脏异位的发生率,降低护理操作风险。
文摘目的了解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维护的现状,以期为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采用自制的"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PICC维护情况问卷"对上海市所有开展PICC技术的三级甲等医院及医院内主要PICC置管科室进行调查。结果上海市37所三级甲等医院中,30所开展了PICC技术,27所(90.0%)建立了PICC门诊,13所(43.3%)开展PICC维护的时间≥10年;开展PICC置管科室的科室中,96.1%的科室在穿刺部位仅使用透明敷料,61.3%的科室使用施乐扣固定导管,90.7%的科室使用肝素帽接头,76.0%的科室使用正压接头,70.7%的科室使用75%乙醇消毒接头,61.3%的科室使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乙醇溶液消毒皮肤,所有科室均使用10ml以上注射器冲封管,74.7%的科室使用生理盐水封管。结论各家医院开展了很多PICC的项目,但是在普及范围、专科护士资源、信息的获得以及导管维护实践的一致性方面还不足,建议完善PICC维护标准,加大专科培训力度,促进PICC专科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