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血缘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欢 唐瑜 +1 位作者 孙华 向红霞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55-1559,共5页
目的:分析非血缘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效果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岳阳市中心医院113例非血缘供者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及采集相关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3例供者均成功动员采集,干细胞采集物中MNC... 目的:分析非血缘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效果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岳阳市中心医院113例非血缘供者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及采集相关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3例供者均成功动员采集,干细胞采集物中MNC数为(12.40±7.41)×10^(8)/kg、CD34^(+)细胞数为(10.64±8.07)×10^(6)/kg。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供者的干细胞采集物CD34^(+)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女性供者(P=0.015),采集前白细胞计数与干细胞采集物有核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388),供者体重、采集前外周血CD34^(+)细胞比例与干细胞采集物CD34^(+)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259,r=0.780),供者rhG-CSF日剂量与干细胞采集物CD34^(+)细胞比例呈负相关(r=-0.285)两种动员剂(惠尔血和格拉诺赛特)均取得良好动员采集效果。多因素分析显示,采集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是干细胞采集物有核细胞计数的影响因素(P <0.001),采集前外周血CD34^(+)细胞比例是干细胞采集物CD34^(+)细胞比例的影响因素(P<0.001)。结论:非血缘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效果良好,采集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CD34^(+)细胞比例是预测采集效果的较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血缘供者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1例淋巴瘤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6
2
作者 孙巍 高敏 +4 位作者 谢嵘 杨玉琴 胡新阳 张春丽 代新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16-421,共6页
目的:分析淋巴瘤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过程中各相关因素对干细胞采集量的影响,以期能更好地提高病人干细胞采集的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51例淋巴瘤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动员采集过程中各种因素对所采集的造血干细胞数量的... 目的:分析淋巴瘤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过程中各相关因素对干细胞采集量的影响,以期能更好地提高病人干细胞采集的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51例淋巴瘤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动员采集过程中各种因素对所采集的造血干细胞数量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病理类型、分期、动员方案、采集天数、输注血制品、病程时间及所经历化疗疗程等。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身高、体重、病理类型、分期、动员方案、采集天数、血制品输注等对干细胞采集数量影响不显著;CD34^+细胞采集量和年龄显著相关(r=-0.248,P=0.002),年龄大于50岁后,CD34^+细胞的采集量下降明显,大于60岁CD34^+细胞采集量降低显著;患者患病病程时间和动员前所经历化疗疗程数对CD34^+细胞采集量有显著影响。每次CD34^+细胞采集量与采集前血常规指标中的WBC(r=0.053,P=0.527)无显著相关,但与单个核细胞百分数(r=0.260,P=0.002)和单个核细胞绝对值(r=0.338,P=0.00003)相关显著。结论:60岁以下,动员前化疗疗程较少,动员后单个核细胞数在(2-6)×109/L之间患者可能有更高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 被引量:7
3
作者 郭彩利 林欢 +1 位作者 孙春红 刘芳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17期29-31,共3页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行自体造血干细胞采集的87例患者按住院时间分组,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为对照组(43例),2011年7月至2012年11月为观察组(44例)。观察组按照临床护理流程对患者实...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行自体造血干细胞采集的87例患者按住院时间分组,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为对照组(43例),2011年7月至2012年11月为观察组(44例)。观察组按照临床护理流程对患者实施规范化的护理及健康教育,对照组按传统护理方式进行护理。结果观察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质量高于对照组,而枸橼酸盐中毒反应、低血糖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首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显著提升(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可降低采集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保证了采集液的数量和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保证移植的效果,提高患者满意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干细胞采集 临床护理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方法与效果评价 被引量:3
4
作者 殷国美 沈卓岚 +1 位作者 秦斐 钱文斌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0-354,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的采集方法,并对采集效果进行评价。方法:患者采用化疗和G-CSF或GM-CSF动员,异体供者用G-CSF动员,待WBC数回升至>5.0×109/L,应用CS-3000 Plus、COM TEC和COBE Spectra 3种血细胞分离机进行P... 目的:探讨儿童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的采集方法,并对采集效果进行评价。方法:患者采用化疗和G-CSF或GM-CSF动员,异体供者用G-CSF动员,待WBC数回升至>5.0×109/L,应用CS-3000 Plus、COM TEC和COBE Spectra 3种血细胞分离机进行PBSC采集,设定循环血量为总血容量(TBV)的2~3倍,对于体重<20 kg,红细胞压积(HCT)<24%或者TBV≤1 100~1 650 ml的小儿,须采用经25 Gyγ射线照射的同型少白细胞红细胞预注管路和低流速分离(全血流速一般为10~30 ml/min)。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所采集干细胞的CD34+细胞数,并计数单个核细胞(MNC)数。分析采集细胞中CD34+细胞数与采前MNC数量及采集循环血量的关系。结果:使用CS-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成功采集10例,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成功采集18例,COMTEC血细胞分离机成功采集3例。采集次数为1~5次,平均1.5次,获得CD34+细胞数(7.9±2.9)×106/kg,MNC数(7.4±3.1)×108/kg。相关性分析显示,所采集到的CD34+数量和采集前MNC数、采集的循环血量呈正相关(r2=0.6229,P<0.0001;r2=0.1905,P=0.0141)。结论:根据儿童患者/供者的体重、TBV、动员情况和循环血量等因素选择合适采集方法,经过1~2次单采都可以安全地采集到高浓度的、能满足临床需要的PBS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 细胞分离 仪器和设备 血样采集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感染对淋巴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及植入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晓宁 贺鹏程 +3 位作者 郭彩利 孙春红 张梅 刘华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97-1403,共7页
目的:探讨淋巴瘤合并HBV感染对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及移植后造血重建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4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40例行自体移植的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40例患者中8例合并有HBV... 目的:探讨淋巴瘤合并HBV感染对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及移植后造血重建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4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40例行自体移植的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40例患者中8例合并有HBV感染,32例未合并HBV感染,对合并HBV感染者给予预防性应用核苷类似物抗乙肝病毒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采集的单个核细胞数及CD34^+细胞数、造血重建和总生存率及疾病无进展生存率间的差异。结果:40例患者的自体外周血造成血干细胞的采集均达标,两组患者采集的单个核细胞数及CD34^+细胞数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8例合并HBV感染的患者在移植中均无HBV的再激活。至随访结束,合并HBV感染患者1年、3年及5年总生存率和疾病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100%、85.7%和57.1%及100%,80%和53.3%,未合并HBV感染患者1年、3年及5年总生存率和疾病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100%、88.9%,82.1%及90%,90%和90%。结论:HBV感染对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和植入可能无影响。预防性应用核苷类似物可有效预防HBV再激活,且对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及植入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HBV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骨转移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影响的初步观察
6
作者 斯晓明 刘文超 +4 位作者 薛妍 张红梅 盛蓉 黄颖 程婕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547-549,共3页
目的:探讨肿瘤骨转移对接受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影响。方法:选择2004年4月至2006年6月接受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共36例,根据有无肿瘤骨转移分为两组,A组合并肿瘤骨转移;B组无肿瘤骨转移。两组均采用泰素帝120mg/m2联合G-C... 目的:探讨肿瘤骨转移对接受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影响。方法:选择2004年4月至2006年6月接受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共36例,根据有无肿瘤骨转移分为两组,A组合并肿瘤骨转移;B组无肿瘤骨转移。两组均采用泰素帝120mg/m2联合G-CSF5μg/kg/日动员外周造血干细胞,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单个核细胞。检测采集前外周血CD34+细胞比例和采集物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数量,评价两组在动员效果和采集物质量方面的差异。结果:A、B两组动员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为39.3±14.7%、41.1±12.4%;CD34+细胞比例分别为0.16±0.07%、0.17±0.10%。A、B两组采集物的单个核细胞数量分别为3.47±1.16×108/kg、4.02±1.31×108/kg;CD34+细胞数量分别为2.52±1.43×106/kg、2.73±1.87×106/kg。经检验A、B两组动员后外周血和采集物的CD34+细胞数量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肿瘤骨转移作为单因素可能对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和采集质量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转移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采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细胞分离机不同采集程序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分离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王晓宁 姚建娜 +7 位作者 刘芳 王晓娟 马娟娟 郭彩利 刘华胜 贺鹏程 张梅 孙春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29-1532,共4页
目的:观察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Auto PBSC程序、MNC程序及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对41例采集对象分别采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Auto PBSC程序、MNC程序及Spectra Op... 目的:观察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Auto PBSC程序、MNC程序及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对41例采集对象分别采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Auto PBSC程序、MNC程序及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进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观察3种采集程序采集的MNC及CD34^+细胞数、采集后患者血红蛋白及血小板下降的差异以及3种采集程序采集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在全血处理量及采集时间基本相同的情况下,COBE Spectra和Spectra Optia的MNC程序采集的MNC数较COBE Spectra Auto PBSC程序采集的数高,但采集的CD34^+细胞数均低于Auto PBSC程序采集的CD34^+细胞数(P<0.05)。COBE Spectra和Spectra Optia的MNC程序采集的终产物体积大于Auto PBSC程序采集的终产物体积。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与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相比,采集的M NC数无显著差异,但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M NC程序采集的CD34^+细胞数大于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采集的CD34^+细胞数(P<0.05)。Spectra Optia的MNC程序采集后患者血小板及血红蛋白较采集前下降幅度最低(P<0.05)。3种程序采集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相似,患者均可耐受。结论: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Auto PBSC程序和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优于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的MNC程序。Spectra Optia的MNC程序采集后患者血小板及血红蛋白损失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 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 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 MNC程序 Auto PBSC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大剂量环磷酰胺动员外周血干细胞欠佳后的大剂量依托泊苷挽救性动员
8
作者 王玥琦 赵世华 +6 位作者 马艺 陈喜林 袁顺宗 程娜娜 石广宁 黄文荣 肖秀斌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80-1385,共6页
目的:分析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应用大剂量依托泊苷(VP-16)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进行挽救性外周血干细胞(PBSC)动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21年4月-2023年5月NDMM患者8例,应用大剂量环磷酰... 目的:分析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应用大剂量依托泊苷(VP-16)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进行挽救性外周血干细胞(PBSC)动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21年4月-2023年5月NDMM患者8例,应用大剂量环磷酰胺(CTX)联合rhG-CSF动员PBSC效果欠佳后,采用VP-161.2 g/m^(2)联合rhG-CSF进行挽救性动员,记录比较首次动员和挽救性动员的干细胞采集情况与不良反应。结果:患者大剂量VP-16挽救性动员较首次大剂量CTX动员,采集次数分别为16例次和18例次,采集CD34^(+)细胞总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1.90±5.75)×10^(6)/kg和(1.67±0.75)×10^(6)/kg(P=0.0010),采集CD34^(+)细胞总量≥2×10^(6)/kg的患者比例分别为100%和37.5%(P=0.0625),采集CD34^(+)细胞总量≥5×10^(6)/kg的比例分别为87.5%和0%(P=0.0156);其中大剂量CTX首次动员采集CD34^(+)细胞总量<2×10^(6)/kg的5例患者,应用大剂量VP-16挽救动员均获得成功采集。大剂量VP-16挽救性动员时间安排在CTX动员欠佳后2-3周,其不良反应较大剂量CTX首次动员并未增加。结论:本研究的小样本分析结果表明,大剂量CTX联合rhG-CSF首次动员欠佳后,应用VP-161.2g/m^(2)联合rhG-CSF作为挽救性动员方案高效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动员 依托泊苷 环磷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血小板重建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谢妍 颜灵芝 +9 位作者 尤涛 施晓兰 颜霜 翟英颖 商京晶 严治 尤红英 王晴晴 吴德沛 傅琤琤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5-511,共7页
目的:分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 TPO)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APBSCT)后血小板(PLT)重建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线行APBSCT治疗的147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APBSCT期间是否使用rh... 目的:分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 TPO)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APBSCT)后血小板(PLT)重建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线行APBSCT治疗的147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APBSCT期间是否使用rh TPO分为rh TPO组80例和对照组67例,比较两组患者在PLT植入时间、血制品输注需求量、移植后+14和+100 d PLT恢复至≥50×10^(9)/L和≥100×10^(9)/L的患者比例以及出血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M蛋白类型、初诊时PLT数、APBSCT前诱导治疗中位疗程数、回输的CD34^(+)细胞数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rh TPO组患者PLT植入中位时间为10(6-14)d,较对照组11(8-23)d显著缩短(P<0.001)。rh TPO组患者在APBSCT期间的中位PLT输注需求量为15(0-50)U,较对照组20(0-80)U更少(P=0.001)。移植后+14 d时rh TPO组和对照组PLT≥50×10^(9)/L的患者比例分别为66.3%和52.2%,PLT≥100×10^(9)/L的患者比例分别为23.8%和11.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移植后+100 d时,rh TPO组和对照组PLT≥50×10^(9)/L的患者比例分别为96.3%和89.6%(P>0.05),但rh TPO组PLT≥100×10^(9)/L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75.0%vs 55.2%,P=0.012)。两组患者在PLT水平低下期间不同部位出血事件的总体发生率无差异,且rh TPO组治疗耐受性良好,肝肾功能异常和感染的发生概率与对照组类似。结论:MM患者在一线行APBSCT时,皮下注射rh TPO药物可以缩短PLT植入时间,减少血制品的需求量,耐受性良好,且在移植后有更多患者达到了PLT高水平的恢复,这对保证APBSCT和MM患者维持治疗期间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多发性骨髓瘤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血小板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及采集效果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闰国伟 宋朝阳 +2 位作者 黄睿 张星 陆志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463-1465,共3页
目的:研究影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及采集的因素。方法:40例健康供者经单一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后,经COM.TEC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分析不同健康供者的年龄、性别、分离前白细胞的数量、不同的动员方案对外周血造血干... 目的:研究影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及采集的因素。方法:40例健康供者经单一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后,经COM.TEC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分析不同健康供者的年龄、性别、分离前白细胞的数量、不同的动员方案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影响。结果:40例供者均成功采集:PBMNC(9.77±2.74)×108/kg、CD34+(5.07±6.5)×106/kg。分离前白细胞计数与PBMNC、CD34+呈正相关,年龄、性别、不同的动员方案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所有供者经合理动员后均可成功采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动员 健康供者 采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的副反应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卉 孙桂香 +1 位作者 张晓娟 汪德清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8年第18期5223-5225,5245,共4页
为研究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的不良反应,利用皮下注射重组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动员,统计动员的不良反应种类和轻重程度;采用连续流动式血细胞分离机进行干细胞动员采集,统计枸橼酸钠中毒症状的比例、干细胞采集效果;统计分析动... 为研究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的不良反应,利用皮下注射重组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动员,统计动员的不良反应种类和轻重程度;采用连续流动式血细胞分离机进行干细胞动员采集,统计枸橼酸钠中毒症状的比例、干细胞采集效果;统计分析动员的不良反应程度与干细胞采集效果的相关性。从78例外周血干细胞被采集者中(患者43例,亲属供者共35例;年龄18—66岁,平均年龄39岁中,外周血干细胞动员90%以上会出现不良反应,其中最常见为骨骼酸疼,不良反应一般较轻、易耐受。出现枸橼酸钠中毒症状的占64%,其中最常见为口周麻木,中毒症状的表现较轻,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溶液10 mL后均缓解。收集单个核细胞(MNC)均大于2×108/kg,CD34+细胞大于2×106/kg,集落刺激因子引起的不良反应程度与采集成品中的CD34+细胞百分比无相关性(P>0.05)。结果说明,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大多数会出现不良反应,反应一般较轻、易耐受,不良反应程度对采集效果无影响;采集过程中大部分患者会出现枸橼酸钠中毒症状,一般较轻、易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干细胞采集 枸橼酸钠 细胞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剂量化疗联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时骨髓及外周血采集物中CD34^+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
12
作者 刘鹏 韩晓红 +3 位作者 石远凯 何小慧 杨晟 艾斌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816-820,共5页
本研究的目的是应用免疫荧光直接三色标记和流式细胞术 (FCM) ,观测高剂量化疗 (HDC)联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APBSCT)时不同阶段的骨髓及外周血CD3 4 +细胞 ,表达CD5 4、CD4 9d和CD62L的情况 ,探讨不同来源的CD3 4 +细胞表达黏... 本研究的目的是应用免疫荧光直接三色标记和流式细胞术 (FCM) ,观测高剂量化疗 (HDC)联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APBSCT)时不同阶段的骨髓及外周血CD3 4 +细胞 ,表达CD5 4、CD4 9d和CD62L的情况 ,探讨不同来源的CD3 4 +细胞表达黏附分子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将动员前、干细胞采集后和移植结束而骨髓重建后的骨髓样本及每次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样本 ,以CD3 4 PE和CD4 5 PerCP标记的同时 ,分别加CD5 4 FITC、CD4 9d FITC、CD62L FITC直接三色荧光标记 ,应用FACS测定CD3 4 +细胞及各黏附分子表达情况 ,并比较不同时段骨髓中各类黏附分子表达的差异 ,以及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物与动员前骨髓中各类黏附分子表达的差异。结果表明 ,动员前、采集后及移植重建后骨髓中CD3 4 +细胞对CD5 4、CD4 9d和CD62L表达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 ;造血干细胞第 1和第 2次采集物之间CD3 4 +细胞对CD5 4、CD4 9d和CD62L的表达变化也无统计学差异 ;而造血干细胞采集物中CD3 4 +、CD4 9+细胞较之动员前骨髓中CD3 4 +CD4 9d+细胞明显减少 (P =0 .0 0 1)。结论 :化疗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的动员方法 ,可使骨髓中CD3 4 +细胞的CD4 9d表达下调 ,并使之动员而进入外周血。移植重建后骨髓中CD3 4 +细胞的CD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CD34^+细胞 黏附分子 骨髓 外周血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效果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恒 葸瑞 +1 位作者 白海 吴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45-1851,共7页
目的:探讨淋巴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4月至2021年4月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血液科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的74例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分期、病程、化... 目的:探讨淋巴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4月至2021年4月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血液科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的74例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分期、病程、化疗周期、复发、放疗、疾病状态、采集当天血常规指标等因素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结果的影响。结果:71例(95.9%)患者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成功,采集优良53例(71.6%);化疗周期≤6与> 6个的患者采集移植物中CD34^(+)细胞数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9.1±5.2)×106/kgvs (6.4±3.7)×10~6/kg,P=0.031];首次采集物中CD34^(+)细胞数与采集当天白细胞数、血红蛋白、血小板数、中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单核细胞数、红细胞比容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24、0.486、0.306、0.289、0.353、0.428、0.528),其中白细胞数、血红蛋白、单核细胞数、红细胞比容这4种指标对首次CD34^(+)细胞采集效果的预测价值较高(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61、0.7845、0.7319、0.7848)。结论:较小剂量环磷酰胺、依托泊苷化疗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以有效动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前化疗周期≤6的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效果好;血常规指标对首次采集效果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外周血干细胞采集 CD34^(+)细胞 环磷酰胺 依托泊苷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细胞分离机AutoPBSC程序与MNC程序采集外周血干细胞的效果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曾丰 魏世金 +5 位作者 黄豪博 黄清华 林秋燕 范丽萍 黄惠炆 付丹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84-1690,共7页
本研究旨在分析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自动采集程序(Auto PBSC程序)与半自动采集程序(MNC程序)在外周血干细胞采集中的效果及影响因素。109例采集按对象不同分为自体患者组(患者)和异基因供者组(供者),通过对采集物中干细胞数量与质... 本研究旨在分析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自动采集程序(Auto PBSC程序)与半自动采集程序(MNC程序)在外周血干细胞采集中的效果及影响因素。109例采集按对象不同分为自体患者组(患者)和异基因供者组(供者),通过对采集物中干细胞数量与质量及采集程序特点的比较,对两种采集程序在两组中的采集结果及影响因素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全血处理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患者组和供者组两种程序采集物中MNC%与CD34+%、CD34+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MNC程序比较,Auto PBSC程序采集物中血小板混入少,采集物体积小,但抗凝剂用量多,采集时间长(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组两种程序采集物中MNC数(r=0.314,P=0.015)、CD34+细胞数(r=0.922,P=0.000)与采集前对应参数呈正相关,采集物中CD34+细胞数与WBC数(r=0.369,P=0.004)及MNC数(r=0.495,P=0.000)呈正相关;供者组Auto PBSC程序采集物中MNC数与采集前呈正相关(r=0.896,P=0.000),MNC程序采集物中CD34+细胞数与采集前呈正相关(r=0.666,P=0.000)。患者组Auto PBSC程序采集物中MNC数与CD34+细胞数在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5),在年龄40岁以下的患者显著高于年龄在40岁以上的患者(P<0.05),而MNC程序年龄在40岁以上患者采集的CD34+细胞数显著高于年龄40岁以下患者(P<0.05)。供者组仅MNC程序采集物中MNC数与CD34+细胞数在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5)。结论:在全血处理量相同时,自体患者和异基因供者PBSC采集中两种程序收获的MNC纯度与CD34+细胞纯度及浓度高度一致,但自体患者PBSC采集结果受年龄与性别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采集 自体 异基因 AutoPBSC程序 MNC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中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被引量:16
15
作者 林武存 肖瑞卿 +2 位作者 赵树铭 黎儒清 刘凤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8期1874-1876,共3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对24例患者或供者,使用CS-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对采集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每例采集2~3次,共58次,出现不良反应14次(24%),其中以... 目的探讨外周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对24例患者或供者,使用CS-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对采集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每例采集2~3次,共58次,出现不良反应14次(24%),其中以枸橼酸盐毒性反应最多(13次),发热反应1次,经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后,不良反应消失.24例均能采集到足量的单个核细胞,顺利完成移植.结论外周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中可能出现不良反应,以枸橼酸盐毒性反应最多,处理不当,采集难以顺利进行.为确保采集成功,必须做好采集前准备、控制处理血液总量(终点量值)、全血流速及抗凝剂比例,并注意预防和及时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干细胞 采集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be Spectra与Fenwal CS 3000 Plus血细胞分离器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的采集效能比较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杨申淼 刘开彦 陆道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245-249,共5页
为了评价Cobe Spectra(Version 6.1)和Fenwal CS 3000 Plus两种血细胞分离机在造血干/祖细胞采集中的 采集效能,对36人64次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的采集进行了回顾性分析。20人42次使用Cobe Spectra采集,16人 22次使用Fenwal CS 3000 P... 为了评价Cobe Spectra(Version 6.1)和Fenwal CS 3000 Plus两种血细胞分离机在造血干/祖细胞采集中的 采集效能,对36人64次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的采集进行了回顾性分析。20人42次使用Cobe Spectra采集,16人 22次使用Fenwal CS 3000 Plus采集。对CD34+细胞采集量、采集效率以及红细胞与血小板的采集量进行比较。结 果表明:Cobe Spectra和Fenwal CS 3000 Plus在CD34+细胞采集量和采集效率上无显著差异。CD34+细胞采集量 与供者白细胞、单核细胞、造血祖细胞、CD34+细胞的动员情况呈正相关,在多因素stepwise线性回归模型中,采集 前外周血干/祖细胞浓度是唯一有意义的影响因素。Fenwal CS 3000 Plus的采集效率与外周血单核细胞量呈负相 关。Fenwal CS 3000 Plus对红细胞的收集量显著高于Cobe Spectra,并且采集后供者外周血血小板降低程度较Cobe Spectra更严重。结论:Cobe Spectra(Version 6.1)和Fenwal CS 3000 Plus在CD34+细胞的采集能力上无显著差别。 当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高,或是血型不合移植的及血小板减少的供者,推荐使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分离机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COBE SPECTRA Fenwal CS 3000 PLUS CD34^+细胞 采集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氧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数量影响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郑成刚 朱亚静 +3 位作者 杭小华 庞亚飞 衣洪杰 刘青乐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87-390,共4页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国人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影响,并通过动物实验尝试高压氧联合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方法。方法:(1)在常规的高压氧治疗方案下,观察了8例长期接受高压氧治疗的患者以及18例因神经系统损伤而接受高压氧治...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国人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影响,并通过动物实验尝试高压氧联合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方法。方法:(1)在常规的高压氧治疗方案下,观察了8例长期接受高压氧治疗的患者以及18例因神经系统损伤而接受高压氧治疗的患者在高压氧治疗前后其外周血CD34+细胞绝对计数的变化情况。(2)将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高压氧组(HBO组)接受高压氧暴露的处理;造血生长因子组(HGF组)接受注射重组造血生长因子的处理;高压氧联合造血生长因子组(HBO+HGF组)接受高压氧暴露联合注射重组造血生长因子的处理。在处理前后分别采集球后静脉血,以流式细胞仪检测设门细胞中CD34+/Scal-1+细胞的百分比。结果:(1)18例因神经系统损伤而接受高压氧治疗的患者经过7次高压氧治疗,外周血CD34+细胞绝对计数由接受高压氧治疗前的(1.87±1.08)×106/L升高到(4.75±4.67)×106/L;而经过14次高压氧治疗,患者外周血CD34+细胞绝对计数为(2.85±1.94)×106/L;经过20次高压氧治疗,患者外周血CD34+细胞绝对计数为(3.26±3.49)×106/L。8例长期接受高压氧治疗的患者其外周血CD34+细胞绝对计数为(2.11±1.14)×106/L,与18例神经系统损伤患者未接受高压氧治疗前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2)HBO组、HGF组和HBO+HGF组小鼠动员后设门细胞中CD34+/Scal-1+细胞的百分比分别是动员前的2.01倍、2.66倍和3.76倍。结论:高压氧治疗可以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但长期高压氧暴露不能使外周血CD34+细胞绝对计数保持在较高水平。高压氧联合造血生长因子能够更加有效地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 外周血 造血干细胞 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血液系统疾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鲍文 刘苒 +5 位作者 王飞 张静 顾岩 夏国华 高冲 陈宝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63-668,共6页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与采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方法:对50例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血液科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对患者年龄、性别、动员方案、疾病状态、采集机器等因素进行分...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与采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方法:对50例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血液科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对患者年龄、性别、动员方案、疾病状态、采集机器等因素进行分析,评估以上因素对干细胞动员结果的影响,并分析了采集前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的数量与采集的CD34^+细胞计数的相关性。结果:动员方案对CD34^+细胞采集数及CD34^+细胞采集成功率的影响有显著性影响,而性别、年龄、确诊到动员间隔时间、既往化疗方案、骨髓受累与否等对干细胞采集数量影响并不显著。采集前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数量与采集的CD34^+细胞数呈正相关。采集前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及单个核细胞计数与采集成功密切相关。结论:化疗联合细胞因子的动员方案采集造血干细胞优于单用细胞因子的动员方案。通过采集前白细胞计数及单个核细胞计数确定合适的采集时机,可以提高采集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系统疾病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干细胞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难治性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陈喜林 苏航 +5 位作者 仲凯励 达永 肖秀斌 刘静 余金德 张伟京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期155-159,共5页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自体骨髓移植及二者联合移植在治疗难治性恶性淋巴瘤的疗效、毒副作用、造血和免疫功能恢复速度等临床方面的差异,总结归纳三种不同移植方式在治疗难治性淋巴瘤方面的优劣。68例难治性恶...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自体骨髓移植及二者联合移植在治疗难治性恶性淋巴瘤的疗效、毒副作用、造血和免疫功能恢复速度等临床方面的差异,总结归纳三种不同移植方式在治疗难治性淋巴瘤方面的优劣。68例难治性恶性淋巴瘤患者接受了大剂量放化疗结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其中10例患者为单一自体骨髓移植(autologous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ABMT),46例患者为单一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PBHSCT),12例患者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自体骨髓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 combined with autologous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APBHSCT+ABMT)。结果表明:ABMT、APBHSCT、APBHSCT+ABMT的治疗有效率和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和75%、57.1%、33.3%);(86.4%和74.4%、54.2%、38.1%);(83.3%和72.7%、55.6%、40%)。白细胞恢复时间分别为13天、11天、8天,血小板恢复时间分别为17天、14天、9天。在移植后3个月、6个月、1年时检测ABMT、APBHSCT、APBHSCT+ABMT患者T细胞亚群正常率分别为(0%、33.3%、60%),(10.8%、32%、73.9%),(27.3%、55.6%、85.7%)。结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自体骨髓移植与单一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相当,但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APBHSCT+ABMT)患者的造血功能恢复略快,有利于拓宽年龄偏大和造血功能受损患者移植方式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自体骨髓移植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自体骨髓移植 恶性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嵌合体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宝安 熊辉霞 +6 位作者 丁家华 苏恩本 赵刚 王骏 高冲 孙耘玉 程坚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313-317,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NAPBSCT)后造血嵌合体的临床意义。采用FBC(氟达拉宾+白消安+环磷酰胺)±阿糖胞苷(Ara-C)预处理方案,对28例血液病患者进行NAPBSCT,采集供者和受者术前外周血及术后不同时间段的序... 本研究旨在探讨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NAPBSCT)后造血嵌合体的临床意义。采用FBC(氟达拉宾+白消安+环磷酰胺)±阿糖胞苷(Ara-C)预处理方案,对28例血液病患者进行NAPBSCT,采集供者和受者术前外周血及术后不同时间段的序列血样,用STR-PCR结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色和凝胶成像分析技术半定量方法计算供体细胞嵌合率。结果显示:移植后1月,28例患者中1例移植失败,22例形成完全供者造血嵌合体(CC),5例形成混合造血嵌合体(MC);移植后7天时供者细胞即占优势(74.71%),较中性粒细胞(ANC)和血小板(Plt)的平均恢复时间均明显提前;CC组的aGVHD发生率高于MC组(P<0.05),两组cGVHD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1例MC患者发生早期移植排斥;CC组和MC组复发率无显著差异(P>0.05),1例在CC状态下复发。3例MC患者经早期临床干预治疗获得CC和完全缓解。结论:造血嵌合体的动态定量检测对判断早期植入,预测移植物排斥、复发和GVHD,以及指导临床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 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STR-PCR 造血嵌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