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管病变与炎症因子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潘晓东 解雨春 +3 位作者 杨俊 娄青林 卞茸文 何戎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005-1008,共4页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的外周血管病变(PVD)与炎症因子之间关系。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踝肱比(ABI)值<0.9为外周血管病变组(PVD组),≥0.9者为非外周血管病变组(N-PVD组)。比较两组的人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的外周血管病变(PVD)与炎症因子之间关系。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踝肱比(ABI)值<0.9为外周血管病变组(PVD组),≥0.9者为非外周血管病变组(N-PVD组)。比较两组的人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3项炎症因子指标,以及体重指数(BMI)、血压、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血脂水平、病史等方面的差异。结果:PVD组hsCRP水平高于N-PVD组(0.61±0.72vs0.12±0.93,P<0.001)。当hsCRP水平大于0.83时患PVD的危险有明显增加(OR值为11.08)。在PVD组中,有心脑血管病患者的IL-6水平高于无心脑血管病者(0.48±0.43vs1.02±0.40,P<0.001)。PVD组患者年龄、纤维蛋白原水平以及中风患病率均高于N-PVD组;PVD组的舒张压小于N-PVD组。结论:炎症因子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PVD发生发展中具有临床价值。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PVD患者的hsCRP水平高于非PVD患者。当hsCRP水平高于0.83mg/L时,OR值可达到11.08,值得临床高度重视。作为CRP的调节因子,IL-6能否作为早期动脉硬化的指标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外周血管病变 炎症因子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极稳妥地开展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5
2
作者 赵俊功 程永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9-171,共3页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所引起的下肢慢性缺血,轻者表现为间歇性跛行,严重者表现为静息痛,常合并足部的溃疡、感染甚至坏疽。当糖尿病的病程超过10年或年龄大于65岁外周血管病变的罹患率将显著增加。由于新材料和...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所引起的下肢慢性缺血,轻者表现为间歇性跛行,严重者表现为静息痛,常合并足部的溃疡、感染甚至坏疽。当糖尿病的病程超过10年或年龄大于65岁外周血管病变的罹患率将显著增加。由于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改善,包括低剖面、长球囊的应用,膝下/踝下动脉内膜下成形术,逆向穿刺或经足底足背动脉环技术,冷冻治疗,内膜斑块的环形切割、准分子激光消融,药物洗脱支架、球囊的应用,以及介入治疗与其他学科的协同作战,使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腔内治疗取得了长足进展。经过介入治疗,患者的症状缓解了,感染控制了,并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截肢平面,保全肢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介入治疗 外周血管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
3
作者 吴正阳 赵俊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0-244,共5页
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是严重并发症之一,日益威胁着众多患者的肢体健康。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等。近年来介入技术已经成为其首选的治疗方法。本文综述了目前糖尿... 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是严重并发症之一,日益威胁着众多患者的肢体健康。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等。近年来介入技术已经成为其首选的治疗方法。本文综述了目前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现状,并对其发展做一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外周血管病变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治疗用于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王明利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B06期1648-1649,共2页
目的对介入治疗用于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挑选70例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均匀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介入治疗。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1.4%,不良反应率... 目的对介入治疗用于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挑选70例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均匀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介入治疗。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1.4%,不良反应率为8.6%。对照组有效率为71.4%,不良反应率为22.9%。结论:介入治疗用于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糖尿病 外周血管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湿性方法治疗外周血管病变致皮肤溃疡疗效的观察及护理
5
作者 屈树娟 董瑞馨 +2 位作者 房丽 马园园 赵庆庆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3年第S1期177-178,共2页
目的:探讨湿性方法在外周血管病变致皮肤溃疡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报告13例因外周血管病变引发下肢皮肤溃疡病人的护理,使用湿性治疗方法(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进行对比,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13例创面全部治愈,湿性治疗后疼痛程度、创... 目的:探讨湿性方法在外周血管病变致皮肤溃疡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报告13例因外周血管病变引发下肢皮肤溃疡病人的护理,使用湿性治疗方法(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进行对比,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13例创面全部治愈,湿性治疗后疼痛程度、创面大小、愈合时间较治疗前明显减轻(P<0.001)。结论:湿性治疗进行严密无菌消毒处理,对症、支持治疗,做好疾病控制、心理护理,使患者保持良好饮食习惯,可促进病人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管病变 皮肤溃疡 下肢皮肤 创面处理 无菌消毒 心理护理 毒隔离 饮食习惯 伤口护理 心衰病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外周血管病变14例报告
6
作者 彭勤中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1996年第3期239-240,共2页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外周血管病变14例报告彭勤中1.资料和方法14例病人,男6例,女8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11岁,平均45.1岁。临床疑静脉血栓11例,动脉血栓3例。应用HPSONOS1500超声诊断仪,线阵双...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外周血管病变14例报告彭勤中1.资料和方法14例病人,男6例,女8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11岁,平均45.1岁。临床疑静脉血栓11例,动脉血栓3例。应用HPSONOS1500超声诊断仪,线阵双功探头,频率7.5MHz,记录用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管病变 彩色多普勒 超声波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参数与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及外周血管病变的关系 被引量:6
7
作者 杨俊 肖文金 +3 位作者 胡吉 董吉祥 黄韵 张笑燕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401-1404,共4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和外周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收集650例2型糖尿病患者,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生化资料、尿微量白蛋白(MAU)以及踝肱比值(ABI)等指标。按MAU值分为MAU...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和外周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收集650例2型糖尿病患者,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生化资料、尿微量白蛋白(MAU)以及踝肱比值(ABI)等指标。按MAU值分为MAU组和正常组,按ABI值分为外周血管病变组(PAD组)和非PAD组,分别进行两组间血小板参数和临床资料的比较,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MAU组收缩压(S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MPV和PDW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PAD组腰臀比(WHR)、SBP和TC较正常组升高,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血小板相关参数均未见统计学差异。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BP、TC、TG和PDW为影响微量白蛋白尿发生的危险因素(回归系数B>0,P<0.05)。SBP、WHR及HDL-C为影响外周血管病变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动态监测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尤其是MPV和PDW,有助于早期预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血小板参数 微量白蛋白尿 外周血管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联合检测预测2型糖尿病围绝经期女性外周血管病变的应用价值
8
作者 白璐 刘海霞 陈必良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6期185-187,共3页
目的分析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联合检测预测2型糖尿病围绝经期女性外周血管病变(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PVD)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2月于本院就诊的134例2型... 目的分析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联合检测预测2型糖尿病围绝经期女性外周血管病变(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PVD)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2月于本院就诊的134例2型糖尿病围绝经期女性纳入观察组,其中合并PVD 67例(PVD组),未合并PVD 67例(无PVD组),另选择于本院行健康体检的67例围绝经期女性纳入对照组。调查所有研究对象的年龄、病程、糖尿病病史、药物使用等相关情况,比较三组研究对象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SOD及MDA水平,分析SOD和MDA与2型糖尿病围绝经期女性PVD的相关性。结果无PVD组与PVD组患者的病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P_均>0.05);无PVD组和PVD组患者SOD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_均<0.05),MD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_均<0.05),且PVD组患者SOD水平显著低于无PVD组(P<0.05),MDA水平显著高于无PVD组(P<0.05);2型糖尿病围绝经期女性PVD与SOD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473,P<0.01),与MDA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461,P<0.01)。结论 SOD与MDA与2型糖尿病围绝经期女性PVD具有明显相关性,二者联合检测对预测2型糖尿病围绝经期女性PVD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外周血管病变 围绝经期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术前MRA诊断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李杰 赵俊功 李明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1-165,共5页
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是严重并发症之一,日益威胁着广大患者的肢体健康。外周血管病变的术前影像学评估包括多普勒超声(DUS)、CT血管成像(CTA)、MR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影像设备和影像技术飞速... 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是严重并发症之一,日益威胁着广大患者的肢体健康。外周血管病变的术前影像学评估包括多普勒超声(DUS)、CT血管成像(CTA)、MR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影像设备和影像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本文概述了以上方法的价值、局限性及其进展,并着重总结了MRA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术前诊断方面的价值和进展。文献统计MRA无创而且诊断结果最接近DSA,是术前评价和术后长期随访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外周血管病变 多普勒超声 CT血管成像 MR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8
10
作者 袁飞 刘银社 +2 位作者 董少义 赵军 冯凯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767-1770,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64-SCTA)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O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8例临床怀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行64-SCTA检查,并进行多种方式的图像三维重组,将每例每侧下肢动脉分为11个节段,分析各段血管的显影质量和狭...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64-SCTA)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O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8例临床怀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行64-SCTA检查,并进行多种方式的图像三维重组,将每例每侧下肢动脉分为11个节段,分析各段血管的显影质量和狭窄程度,以DSA诊断结果为参考标准,评估64-SCTA诊断下肢动脉狭窄的效度。结果所有CTA和DSA图像均有诊断价值。其中CTA的动脉显影质量(3.9±0.4)明显好于DSA(3.4±0.5,P<0.008)。64-SCTA显示97.4%血管的狭窄闭塞程度与DSA一致,1%血管的狭窄程度被低估1个级别,1.3%被高估了1个级别,0.3%被高估了2个级别。64-SCTA诊断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下肢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为99.6%,特异性为99.7%,准确度98.7%,阳性预测值为99.6%,阴性预测值为99.7%。结论64-SCTA可无创、准确地诊断PAOD,为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术后随访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外周血管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型糖尿病小鼠下肢缺血恢复受损的机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拥军 柳夏林 +2 位作者 刘昌伟 管珩 林清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42-746,F0003,共6页
目的研究1型糖尿病小鼠肢体对缺血刺激的血管生成反应,及其骨髓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功能。方法雄性C57BL/6小鼠20只,静脉注射四氧嘧啶,建立1型糖尿病模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小鼠20只为对照组。所有小鼠均行单侧股动脉结扎切除术,建... 目的研究1型糖尿病小鼠肢体对缺血刺激的血管生成反应,及其骨髓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功能。方法雄性C57BL/6小鼠20只,静脉注射四氧嘧啶,建立1型糖尿病模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小鼠20只为对照组。所有小鼠均行单侧股动脉结扎切除术,建立下肢动脉缺血模型。应用激光多普勒扫描仪记录肢体血流恢复情况至术后第4周。取缺血下肢肌肉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血管密度。分离小鼠股骨和胫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内皮祖细胞,收集后进行培养,观察其增殖和分化能力。结果小鼠静脉注射四氧嘧啶后,出现典型1型糖尿病表现。1型糖尿病小鼠下肢缺血后血流恢复、缺血肢体肌肉血管密度及1型糖尿病小鼠骨髓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增殖和分化能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P<0.05)。结论1型糖尿病小鼠肢体对缺血刺激的反应明显减弱,可能与糖尿病状态下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功能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外周血管病变 内皮祖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足的防治 被引量:4
12
作者 严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12期1336-1338,共3页
关键词 糖尿病足 病人 常见 外周血管病变 足部感染 慢性并发症 溃疡 人生 热点 防治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