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1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术临床应用近况 被引量:43
1
作者 刘斌 《护理研究》 2004年第4期584-586,共3页
关键词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术 临床应用 肿瘤 化疗 完全胃肠外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术对早产儿上肢静脉血流影响的彩色多普勒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谢亦农 梁伟翔 +1 位作者 陈丽萍 崔其亮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9期964-965,共2页
目的 :探讨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术 (PICC )对早产儿上肢静脉血流的影响。方法 :以腋静脉为观察对象 ,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 46例拔管前和 2 3例拔管后早产儿置管侧与对侧收缩期最大流速 (Vs)、舒张期最大流速(Vd)及管径 (D)。并按置管时... 目的 :探讨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术 (PICC )对早产儿上肢静脉血流的影响。方法 :以腋静脉为观察对象 ,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 46例拔管前和 2 3例拔管后早产儿置管侧与对侧收缩期最大流速 (Vs)、舒张期最大流速(Vd)及管径 (D)。并按置管时间分为≤ 15d ,~ 3 0d ,>3 0d三组 ,将置管侧与对侧相比较。结果 :置管侧 (Vs)明显低于对侧 (14 45± 4 79vs 2 0 78± 5 2 5 ,P <0 0 1) ,Vd明显低于对侧 (9 95± 3 0 4vs 13 72± 3 2 3 ,P <0 0 1) ,管径明显粗于对侧 (0 2 4± 0 0 2vs 0 18± 0 0 2 ,P <0 0 1) ,各时间组上述各参数均P <0 0 1。拔管后各参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PICC可引起上肢静脉血流速度的减慢 ,但拔管后无不良影响 ,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外周给药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上肢静脉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术 血流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行改良经颈内静脉双隧道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的护理
3
作者 韩文文 张凯 +4 位作者 张奕 张佳佳 赵林芳 宫晓艳 庄一渝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3-116,共4页
总结1例食道恶性肿瘤引发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接受改良经颈内静脉双隧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入术的护理经验。主要护理要点包括:多学科协作评估患者静脉状况,分析置管难点及风险... 总结1例食道恶性肿瘤引发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接受改良经颈内静脉双隧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入术的护理经验。主要护理要点包括:多学科协作评估患者静脉状况,分析置管难点及风险;制订并优化置管方案;应用心脏超声联合“雪花征”进行尖端定位;严密监测并发症;强化患者回访工作。经精心且专业的治疗与护理,患者于第6次化疗后成功拔除导管,未出现导管相关性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廓出口综合征 双隧道技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心脏超声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定位技术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何文惠 罗娜 +2 位作者 余有珍 马晓丽 马敏杰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5-129,共5页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的精确定位是当前PICC尖端定位领域的常用技术,对于优化药物输送和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本文就PICC尖端定位技术在影像学、超声引导、腔内心电图、电磁导航以及深度学习模型等领域的应用优势、局限性以...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的精确定位是当前PICC尖端定位领域的常用技术,对于优化药物输送和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本文就PICC尖端定位技术在影像学、超声引导、腔内心电图、电磁导航以及深度学习模型等领域的应用优势、局限性以及适用条件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尖端定位 超声定位 腔内心电图定位 电磁导航定位 深度学习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定位方法在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的精准度对比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司元 史雯嘉 +4 位作者 严鹏 蔡晓菡 陈蕾 孔珊珊 余晓芳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2-35,共4页
目的比较心脏微气泡试验联合超声定位与腔内心电图定位在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尖端定位中的临床效果,明确微气泡技术的应用优势。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3年8月至2... 目的比较心脏微气泡试验联合超声定位与腔内心电图定位在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尖端定位中的临床效果,明确微气泡技术的应用优势。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3年8月至2024年10月某三级甲等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152例PICC置管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微气泡联合超声实时定位)与对照组(腔内心电图定位),每组各76例。比较两组患儿定位成功率、导管尖端准确率、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医疗成本。结果试验组在定位成功率、尖端准确率、操作效率、置管成本、家属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而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血栓、血流感染发生率以及2次摄片率方面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心脏微气泡联合超声定位技术通过动态可视化监测可提升PICC导管定位精度,在提高操作安全性和降低并发症方面优势显著,尤其适用于需规避放射暴露的儿童群体,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微气泡 超声定位 儿童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腔内心电图 导管尖端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最佳证据总结
6
作者 徐敏珊 万光明 +3 位作者 陈野 陈爱英 阚紫薇 江奔越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69-1277,共9页
目的 系统汇总了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感染的最佳证据,为医护人员制定预防PICC相关感染管理策略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根据证据金字塔“6S”模型,自上而下系统检索UpToDate、世界卫生组织网站、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 目的 系统汇总了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感染的最佳证据,为医护人员制定预防PICC相关感染管理策略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根据证据金字塔“6S”模型,自上而下系统检索UpToDate、世界卫生组织网站、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网站、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网站、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网站、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临床创新机构网站、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医脉通指南网、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预防PICC相关感染的相关文献。纳入文献类型包括临床决策、指南、共识、证据总结和系统评价。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8月,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与证据提取。结果 共纳入19篇文献,包括2篇临床决策、9篇指南、6篇专家共识、1篇证据总结与1篇系统评价,最终形成涵盖管理、工具、置管、维护、输液、移除6个主题的28条证据。结论 本研究总结了预防PICC相关感染的最佳证据,建议临床医护人员合理审慎地应用相关证据,降低PICC相关感染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预防 感染 证据总结 PIC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侧肢体活动管理的证据总结
7
作者 李子崴 杨乔越 +2 位作者 陈旭升 杨洁 冯丽娟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0-54,共5页
目的汇总整理有关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ization,PICC)置管侧肢体活动管理的最佳证据,为相关研究及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指南网、专业学会网站及数据库中有关PICC置管侧... 目的汇总整理有关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ization,PICC)置管侧肢体活动管理的最佳证据,为相关研究及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指南网、专业学会网站及数据库中有关PICC置管侧肢体活动管理的文献。检索时限自建库至2024年11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质量评价、证据提取及汇总。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其中4篇随机对照研究、3篇指南、3篇专家共识、4篇系统评价。总结出活动评估、功能锻炼(锻炼原则、锻炼时机、锻炼方案、辅助内容)、日常生活(推荐活动、避免活动)及居家与预防教育4个证据主题共17条证据。结论该研究总结了具体且可操作性强的PICC置管侧肢体活动管理的最佳证据,建议未来在临床中能够充分关注患者活动态度,保持活动平衡,从而提升PICC治疗质量安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 静脉治疗 肢体活动 康复运动 肿瘤护理 证据总结 循证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首次换药时间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曾颖华 李文姬 郑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772-2777,共6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首次换药时间对其临床、心理、经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23年4—10月期间乳腺癌术后并接受PICC置管的120例患者,根据纳排标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在置管后48 ...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首次换药时间对其临床、心理、经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23年4—10月期间乳腺癌术后并接受PICC置管的120例患者,根据纳排标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在置管后48 h进行首次换药,对照组24 h内进行首次换药,比较两组患者在首次换药时穿刺点疼痛程度,1周内穿刺点渗血情况,3周内心理状态(PHQ-9抑郁量表和GAD-7焦虑量表)和维护频率、费用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差异。观察组在置管后首次换药时的疼痛程度、1周内穿刺点渗血程度及渗血持续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此外,观察组在置管后的抑郁、焦虑评分和3周内的维护频率、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乳腺癌术后患者在PICC置管后48 h进行首次换药,可减少穿刺点出血、减轻疼痛,从而缓解患者抑郁、焦虑程度。同时也可降低换药频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 首次换药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准化教学模式在B超引导下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带教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被引量:1
9
作者 黄雪珍 李冬欣 +2 位作者 徐映君 崔柳婷 李惠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39-1243,共5页
目的探讨标准化教学模式在B超引导下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PICC)带教中的应用及对教学质量、综合技能以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学习B超引导下PICC操作的护士74名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7名... 目的探讨标准化教学模式在B超引导下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PICC)带教中的应用及对教学质量、综合技能以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学习B超引导下PICC操作的护士74名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7名。两组教学内容均为B超引导下PICC操作,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教学,观察组在常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联合标准化的教学方法,两组均进行3个月教学,比较两组置管指标、教学质量、综合技能及教学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置管时间更短、疼痛评分更低、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更高(P<0.05),而在理论考试成绩、病例分析能力及临床实际操作中B超引导下PICC操作的适应证、穿刺方法及穿刺技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综合技能明显提高;观察组医患沟通、体格检查、医德医风、操作流程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查找及阅读文献能力、临床实践能力、知识掌握程度、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标准化教学模式应用于B超引导下PICC操作带教中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提高PICC置入术操作护士的综合技能,且教学满意度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流程 教学模式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 教学质量 综合技能 教学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护理体会——评《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技术与管理》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伟芳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I0004-I0004,共1页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技术与管理》由乔爱珍,苏迅,韩立存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ISBN:9787572504228。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的是在患者手臂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技术与管理》由乔爱珍,苏迅,韩立存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ISBN:9787572504228。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的是在患者手臂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进行穿刺置管,令导管到达临近心脏的大静脉,使药物能顺利输入到患者的体内。对于需要长期持续性进行静脉输液或是用药的患者,PICC置管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置管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肘正中静脉 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科学技出版社 静脉 常见并发症 长期持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ta分析腔内心电图技术在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1
作者 吴贤琳 蔡益民 +1 位作者 向秋红 方玉琦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20-824,共5页
目的 探讨腔内心电图技术与传统解剖定位方法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应用效果。方法 使用计算机检索建库至2021年4月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SinoMed关于应用腔内心... 目的 探讨腔内心电图技术与传统解剖定位方法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应用效果。方法 使用计算机检索建库至2021年4月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SinoMed关于应用腔内心电图对PICC置管进行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通过阅读及筛选文献,对符合要求的随机对照研究使用Cochrane手册的标准来评估偏倚风险,采用RavMan 5.3及Stata15.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11篇共4 930例患者,其中实验组2 842例,对照组2 08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腔内心电图技术相比传统解剖定位方法更能有效提高首次置管成功率(OR=3.00,95%CI:2.48~3.64,P<0.05),提高尖端定位准确性(OR=4.39,95%CI:2.08~9.27,P<0.05)。结论 腔内心电图指导的PICC穿刺技术具有一定的优势,相比传统解剖定位方法能有效提高PICC首次置管成功率和尖端定位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心电图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首次置管成功率 尖端定位准确性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抗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导管相关感染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9
12
作者 周菊珍 王丽华 +1 位作者 陈秋萍 鞠阳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1-207,共7页
目的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化学治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接受化学治疗并留置PICC的400例肿瘤患者,采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法将就诊患者以3∶1的比例分为训练集(300例)和测试集(... 目的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化学治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接受化学治疗并留置PICC的400例肿瘤患者,采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法将就诊患者以3∶1的比例分为训练集(300例)和测试集(100例)。根据感染发生情况将训练集患者分为无感染组和感染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及随机森林的集成分类算法分析患者PICC置管后出现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因素,并对比二者的预测效能。结果 训练集300例化学治疗患者中,32例患者出现导管相关感染(10.67%),与无感染组比较,感染组患者单次置管穿刺次数更多,PICC留置时间更长,导管移动比例、合并糖尿病比例及换药频次更高,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及免疫功能更低(均P<0.05)。PICC留置时间、导管移动情况、合并糖尿病情况、换药频次、WBC及免疫功能均为患者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随机森林模型显示不同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排序结果依次为:PICC留置时间、导管移动情况、合并糖尿病情况、WBC、换药频次及免疫功能。随机森林模型的集成分类算法预测化学治疗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2,与logistic回归模型(AUC=0.791)相比预测效能更优。结论 PICC留置时间、导管移动情况、合并糖尿病情况、换药频次、WBC水平及免疫功能是化学治疗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随机森林模型的集成分类算法可用于对化学治疗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预测分析,其预测性能优于logistic回归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治疗 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感染 外周静脉 随机森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的术前护理 被引量:16
13
作者 陈丽萍 崔其亮 +2 位作者 林冰清 李于凡 陈玉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222-223,共2页
目的 :探讨新生儿施行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 (PICC)术前护理注意事项。方法 :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 1 9Fr规格PICC包 ,对 84例高危新生儿施行 90次PICC ,经肘部静脉穿刺置管 87例次、大隐静脉 2例、前臂静脉 1例。结果 :72例患儿于... 目的 :探讨新生儿施行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 (PICC)术前护理注意事项。方法 :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 1 9Fr规格PICC包 ,对 84例高危新生儿施行 90次PICC ,经肘部静脉穿刺置管 87例次、大隐静脉 2例、前臂静脉 1例。结果 :72例患儿于出生 1~ 16d内施行PICC ;12例于生后 4~ 18h施行PICC。 90例次患儿导管留置时间 3~ 68d。术前护理主要内容包括 :( 1)操作人员的培训。 ( 2 )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 3 )场地消毒。 ( 4 )有关器械与物品的准备。结论 :PICC的操作相对其他中心静脉置管法简单实用 ,重要组织器官损伤发生率极低。术前应对患儿家属进行心理护理 ;做好操作人员培训 ;置管宜在生后 2~ 3d进行 ,必要时也可适当提前 ;术前应掌握患儿病情 ,应先洗胃后再注入口服镇静药 ;做好场地消毒及按无菌要求操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外周穿刺 中心静脉导管置入 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2例新生儿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后感染情况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何景然 崔其亮 +2 位作者 陈丽萍 林冰清 李于凡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12期1348-1349,共2页
关键词 新生儿 外周穿刺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 后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侧前臂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破裂患者一例的护理 被引量:1
15
作者 盛婉婷 杨小惠 +1 位作者 赵林芳 曹秀珠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1-113,共3页
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是由感染、创伤或医源性因素等造成动脉壁破裂,血液通过破裂的动脉壁渗入周围的软组织,形成一个被软组织包裹的动脉瘤囊腔[1].医源性因素是PSA形成的主要原因,如动脉穿刺不成功或穿刺后压迫止血时间不足[... 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是由感染、创伤或医源性因素等造成动脉壁破裂,血液通过破裂的动脉壁渗入周围的软组织,形成一个被软组织包裹的动脉瘤囊腔[1].医源性因素是PSA形成的主要原因,如动脉穿刺不成功或穿刺后压迫止血时间不足[2-3].PSA常见的并发症为感染、堵塞远端动脉、压迫邻近血管或神经、破裂引起瘀血和血肿[1,4].然而,PSA形成之初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使其难以早期发现,从而导致治疗延误或出现并发症.目前,国内外有关上肢医源性PSA破裂致使同侧静脉导管穿刺处大量渗血的病例报极为少见.2022年8月,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了1例消化道出血患者,患者予左上臂留置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3h后其穿刺处持续大量渗血,4h后置管侧手臂形成瘀斑,1d后左上肢瘀斑扩散至左背部,并出现广泛血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动脉瘤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并发症 护理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置管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60
16
作者 江文 何海燕 +2 位作者 彭娜 刘蕾 曾登芬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466-1470,共5页
目的构建适用于临床的置管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ization,PICC)患者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用于医护人员在PICC置管前对患者的情况进行系统评估,判断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方法... 目的构建适用于临床的置管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ization,PICC)患者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用于医护人员在PICC置管前对患者的情况进行系统评估,判断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方法通过前期对PICC置管专业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文献查证和Meta分析,形成置管前PICC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采用改良德尔菲法对18位PICC护理专家进行咨询和重要性评分,用Excel 2015和SPSS 21.0软件计算指标权重并修改定稿。结果依据PICC并发症的相关风险因素,建立了由4个一级指标和41个二级指标组成的置管前PICC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包括患者基本情况(16个二级指标)、穿刺肢体情况(12个二级指标)、血管和导管选择情况(8个二级指标)和患者依从性(5个二级指标)。结论初步建立了置管前PICC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能据此进行PICC并发症风险评估,从而针对性制定护理计划以预防和减少PICC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风险评估 评估指标 德尔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不同钝性分离法在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20
17
作者 陈立姣 朱薇 +2 位作者 钦晓英 项小燕 张烨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56-58,共3页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钝性分离法在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 2018年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专科门诊行PICC置管的140例患者...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钝性分离法在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 2018年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专科门诊行PICC置管的1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观察组采用盲穿刺针外鞘与扩张器组装钝性分离,对照组采用可撕裂外鞘与扩张器组装钝性分离。比较两组一次送鞘成功率,置管后48h出血量及置管后7d内维护次数。结果观察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较对照组高(95.71%vs 8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后48h穿刺点渗血纱布层数及置管后7d内换药次数均较对照组少(均P<0.001)。结论在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中,采用盲穿刺针外鞘与扩张器组装行钝性分离,可减少患者穿刺点渗血量及导管维护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钝性分离 渗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在普通儿科病房中长期输液患儿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35
18
作者 余卓文 顾莺 +3 位作者 张玉侠 黄瑛 沈国妹 胡晓静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0-105,共6页
目的分析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普通儿科病房中需中长期输液患儿中应用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为普通儿科病房开展PICC置管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5年12月至2017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呼吸和消化科病房住院的符合PICC适应证且... 目的分析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普通儿科病房中需中长期输液患儿中应用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为普通儿科病房开展PICC置管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5年12月至2017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呼吸和消化科病房住院的符合PICC适应证且监护人同意PICC置管的连续病例,对置管原因、并发症、导管结局及相关效应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60例PICC置管患儿(其中1例为禁忌证置管)进入本文分析,男38例,女22例,年龄1月4 d至14岁。置管原因包括输注胃肠外营养(PN)45例(75.0%),静脉输液>6 d 9例(15.0%),可预计的外周静脉通道无可选择的风险6例(10.0%)。导管实际留置时间(17.2±10.7)d,总留置时间为1 033导管日。22例患儿出现并发症23例次(22.3例次/1 000导管日)。其中,导管异位7例次,导管堵塞6例次,静脉炎3例次,导管破/断裂3例次,误伤动脉2例次,静脉痉挛1例次,静脉回流受阻1例次。经原位治疗后18例次导管继续使用,5例次拔管。导管结局:计划拔管42例(70.0%),非计划拔管5例(8.3%),包括导管破/断裂、导管堵塞无法再通各2例,无法纠正的静脉回流受阻1例,带管转科/出院13例(21.7%)。平均穿刺时间(68.2±43.5)min,PICC置管费用/住院总费用为7%。结论普通儿科病房中长期输液患儿行PICC置管必要且可行,使用中需加强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儿童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置管护理中心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维护风险管理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桂玲 胡素琴 +1 位作者 高樱之 李晓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286-1288,共3页
目的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导管维护中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会出现导管相关感染、血栓等并发症,造成非计划性拔管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文中总结PICC风险管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通过对... 目的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导管维护中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会出现导管相关感染、血栓等并发症,造成非计划性拔管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文中总结PICC风险管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通过对入选的416例患者风险识别、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价,了解PICC维护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患者满意率。结果入选的416例带管患者中354例导管维护期间未发生并发症,识别并处理穿刺点感染24例、机械性静脉炎26例,发生堵管并有效处理,实现导管再通10例,发现置管手臂血栓患者2例,请医师协助溶栓治疗后拔管,无不良事件发生。患者、同行人员对服务质量满意率分别为99.7%、100.0%;对维护技术的满意率分别为99.7%、99.4%;对环境要求满意率分别为99.3%、95.3%。结论实施PICC导管维护风险管理能有效避免维护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导管维护 风险管理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10
20
作者 王建荣 李冰 《中国护理管理》 2009年第2期10-14,共5页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也有学者译为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或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使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也有学者译为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或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使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方法。PICC于1986年开始应用于临床,具有操作方法简单,穿刺成功率高,带管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 外周静脉 肘正中静脉 锁骨下静脉 穿刺成功率 贵要静脉 穿刺插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