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妙勇安汤治疗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靖金鹏 张玥 +1 位作者 刘壹 程志新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6期1264-1272,共9页
目的:系统评价四妙勇安汤治疗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PAO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共检索及筛选8个国内外数据库(均从建库至2020年3月)收录的四妙勇安汤治疗PAOD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 目的:系统评价四妙勇安汤治疗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PAO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共检索及筛选8个国内外数据库(均从建库至2020年3月)收录的四妙勇安汤治疗PAOD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文献。根据Cochrane Handbook 5.1.0评价标准对检索到的原始研究进行质量评估,通过RevMan5.3软件对最终纳入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350篇文献,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有14项,总样本量为125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应用西药相比,在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四妙勇安汤可明显提高PAOD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RR=1.20,95%CI(1.14,1.27),P<0.00001],提高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MD=0.79,95%CI(0.66,0.92),P<0.00001]和趾肱指数(toe brachial index,TBI)[RR=0.13,95%CI(0.10,0.16),P<0.00001],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MD=-8.55,95%CI(-8.99,-8.11),P<0.00001]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MD=-0.41,95%CI(-0.62,-0.19),P=0.0002],并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MD=0.32(0.22,0.43),P<0.00001],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RR=0.50,95%CI(1.15,1.64),P=0.25]。结论:四妙勇安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PAOD的疗效优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且安全性相当。但鉴于所分析文献质量存在一定局限性,本研究得出的阳性结果仍需研究方案可靠的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试验进一步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妙勇安汤 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otec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4
2
作者 崔风强 陈江浩 +6 位作者 王辉 石文龙 李彦杰 韩增辉 余婧 王岭 凌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3184-3187,共4页
目的评价Acotec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427例经DCB治疗的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患者,平均年龄为(67.3±9.97)岁,其中男329例,女98例,共481条下肢有52... 目的评价Acotec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427例经DCB治疗的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患者,平均年龄为(67.3±9.97)岁,其中男329例,女98例,共481条下肢有528处闭塞性和(或)狭窄性病变。分为两组,股腘动脉组(n=351)与膝下动作组(n=76)。每隔6个月对患者进行一次随访,主要评价终点包括晚期管腔丢失(LLL)、靶病变再狭窄、靶病变血运重建(TLR)和严重临床事件。结果技术成功率为97.5%。DCB血管成形术后,59例(13.8%)因血流受限夹层或残余狭窄大于50%而植入支架。中位随访时间为27个月。术后1、2、3年的平均LLL分别为(1.00±0.30)、(1.73±0.41)、(2.14±0.40)mm。术后1年再狭窄率17.1%vs.24.1%(P=0.151),18.4%vs.29.8%(P=0.070)和26.7%vs.36.7%(P=0.277)。血运重建率分别为8.0%vs.16.5%(P=0.032),9.9%vs.19.3%(P=0.065)和15.9%vs.23.3%(P=0.303)。结论Acotec DCB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安全有效,股腘动脉的临床结局优于膝下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药物涂层球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纹理分析预测下肢肌肉缺血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张大明 孙昊 +3 位作者 薛华丹 陈瑾 王沄 金征宇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34-1238,共5页
目的:探讨使用CT纹理分析评估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所致下肢肌肉缺血的可行性。方法:30例单侧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中,15例伴侧支循环形成,15例不伴侧支循环形成。所有患者行双下肢动脉CTA检查,使用TexRad商业研究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和后... 目的:探讨使用CT纹理分析评估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所致下肢肌肉缺血的可行性。方法:30例单侧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中,15例伴侧支循环形成,15例不伴侧支循环形成。所有患者行双下肢动脉CTA检查,使用TexRad商业研究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和后处理,空间缩放因子(SSF)分别取0~6,测量闭塞动脉起始层面、中间层面及结束层面以及对侧下肢相应层面上肌肉的6个纹理参数,包括灰度强度平均值、正像素平均值(MPP)、熵、标准差(SD)、偏度和峰度,对两组间各参数值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SSF取0和2~6条件下闭塞侧下肢肌肉的SD分别为17.0、117.1、193.3、290.2、363.2、439.0,均高于未闭塞侧对应值(16.4、101.0、179.0、242.4、298.3和35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塞侧下肢肌肉的熵分别为4.1、5.5、5.8、6.1、6.4和6.7,分别高于未闭塞侧对应值(4.0,5.4,5.7,6.0,6.3和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FF为0时,闭塞侧下肢肌肉的偏度和峰度均低于未闭塞侧(偏度分别为2.2和3.2;峰度分别为24.3和26.7)。SSF=5时SD值的阈值取333.4时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0.75,95%CI 0.70~0.85),诊断敏感度为69.0%、特异度为68.1%。而在SFF分别取0~6时,侧支循环组与无侧支循环组的6个纹理参数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纹理分析可以作为一个辅助诊断手段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下肢肌肉的血供情况进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 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 侧支循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纹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