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周动脉与中心静脉血气分析对心功能不全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张晔 赵敏 姜晓明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第18期78-81,共4页
目的:探讨外周动脉与中心静脉血气分析对心功能不全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重症医学科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51例心功能不全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根据28天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 目的:探讨外周动脉与中心静脉血气分析对心功能不全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重症医学科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51例心功能不全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根据28天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收集并计算复苏前后外周动脉及中心静脉血气分析结果,主要包括乳酸(Lac)、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_(2))、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_(2))、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与动脉-中心静脉血氧含量差比值(Pcv-aCO_(2)/Ca-cvO_(2))。比较两组患者复苏前后氧代谢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法分析患者28天死亡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各项指标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的年龄、性别、感染类型、心功能分级、血红蛋白(Hb)、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Scv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复苏前后的Lac、Pcv-aCO_(2)和Pcv-aCO_(2)/Ca-cvO_(2)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复苏后Lac和复苏后Pcv-aCO_(2)是心功能不全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28天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复苏后Lac:相对危险度(RR)=1.624,95%可信区间(CI)1.107~2.382;复苏后Pcv-aCO_(2):RR=2.584,95%CI 1.280~5.216;均P<0.05];ROC分析显示,复苏后Lac对应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750,对应最佳截断值为4.0 mmol/L(敏感度为0.533,特异度为0.972,95%CI 0.567~0.933);复苏后Pcv-aCO_(2)对应的AUC值为0.846,对应最佳截断值为7.1 mmHg(敏感度为0.733,特异度为0.917,95%CI 0.712~0.980)。结论:复苏后Lac和复苏后Pcv-aCO_(2)可作为心功能不全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辅助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动脉与中心静脉血气分析 脓毒性休克 心功能不全 乳酸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误入动脉致假性动脉瘤1例
2
作者 王俊丽 段俊芳 +3 位作者 张艳 许晨丽 赵临凯 栗宇 《临床医药实践》 2025年第3期231-232,共2页
患者,男性,82岁,2023年3月26日急诊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胃窦前壁穿孔修补术,术中血压低至76/43 mmHg(1 mmHg≈0.133 kPa)。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留置右颈内中心静脉置管,术后转入重症医学科。持续机械通气,反复发生感染。2023年5月1... 患者,男性,82岁,2023年3月26日急诊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胃窦前壁穿孔修补术,术中血压低至76/43 mmHg(1 mmHg≈0.133 kPa)。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留置右颈内中心静脉置管,术后转入重症医学科。持续机械通气,反复发生感染。2023年5月1日由于发生血流感染且右颈内中心静脉置管到期,给予拔除。因家属不同意再次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士给予建立外周静脉通路,但患者病情危重,血压低,血管条件差,护士反复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平均每日达到3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置管 假性动脉 外周静脉留置针 穿孔修补术 重症医学科 血流感染 术中血压 剖腹探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影响因素meta分析
3
作者 胡美红 胡永红 +2 位作者 王莉杰 方运霞 李旭英 《中国医药科学》 2025年第4期49-52,共4页
目的系统评价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建库至2024年2月关于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发生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利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项研究,累计... 目的系统评价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建库至2024年2月关于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发生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利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项研究,累计研究组新生儿2380例、对照组新生儿540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低出生体重(OR=1.45,95%CI:1.20~1.76,P<0.01)、早产(胎龄<37周)(OR=3.04,95%CI:2.50~3.69,P<0.01)、导管留置时间(OR=2.00,95%CI:1.62~2.47,P<0.01)、基础性疾病(OR=1.90,95%CI:1.51~2.38,P<0.01)、外部未加固(OR=1.47,95%CI:1.29~1.69,P<0.01)、导管尖端未达到中心位置(OR=1.59,95%CI:1.31~1.93,P<0.01)、连续输液(OR=1.55,95%CI:1.21~1.99,P<0.01)、头静脉置管(OR=2.30,95%CI:1.83~2.91,P<0.01)为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论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医护人员应早期给予干预,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外周静脉穿刺 中心静脉导管 并发症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部X线片定位联合体表测量预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长度的Meta分析
4
作者 路必琼 朱慧 何瑜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32期53-55,共3页
目的:分析胸部X线片定位联合体表测量预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长度的效果。方法:通过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3月23日关于PICC导管体表测量、胸部X线片定位的文献。统计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评价文献质量和发表偏... 目的:分析胸部X线片定位联合体表测量预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长度的效果。方法:通过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3月23日关于PICC导管体表测量、胸部X线片定位的文献。统计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评价文献质量和发表偏倚,分析PICC胸部X线片定位联合体表测量预测导管尖端的准确率。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总样本量为3 031例,观察组(胸部X线片定位联合体表测量)1 410例,对照组(体表测量)1 621例。经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评价文献质量总体较高,研究病例基本资料无差异,观察组与对照组具有可比性,7篇高质量文献(评分9分),8篇文献(评分8分),可能存在记录及执行者偏移风险,分析结果可靠,模型稳定。所有文献无明显发表偏倚,观察组导管尖端位置预测的准确率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胸部X线片定位联合体表测量在预测PICC导管置管长度中的应用价值较高,能够提高PICC导管尖端位置预测的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并予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胸部X线片 体表测量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侧前臂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破裂患者一例的护理 被引量:1
5
作者 盛婉婷 杨小惠 +1 位作者 赵林芳 曹秀珠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1-113,共3页
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是由感染、创伤或医源性因素等造成动脉壁破裂,血液通过破裂的动脉壁渗入周围的软组织,形成一个被软组织包裹的动脉瘤囊腔[1].医源性因素是PSA形成的主要原因,如动脉穿刺不成功或穿刺后压迫止血时间不足[... 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是由感染、创伤或医源性因素等造成动脉壁破裂,血液通过破裂的动脉壁渗入周围的软组织,形成一个被软组织包裹的动脉瘤囊腔[1].医源性因素是PSA形成的主要原因,如动脉穿刺不成功或穿刺后压迫止血时间不足[2-3].PSA常见的并发症为感染、堵塞远端动脉、压迫邻近血管或神经、破裂引起瘀血和血肿[1,4].然而,PSA形成之初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使其难以早期发现,从而导致治疗延误或出现并发症.目前,国内外有关上肢医源性PSA破裂致使同侧静脉导管穿刺处大量渗血的病例报极为少见.2022年8月,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了1例消化道出血患者,患者予左上臂留置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3h后其穿刺处持续大量渗血,4h后置管侧手臂形成瘀斑,1d后左上肢瘀斑扩散至左背部,并出现广泛血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动脉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并发症 护理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异位14例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被引量:80
6
作者 陈向荣 王晓娅 +1 位作者 李丽 倪柳琴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5年第7期68-69,共2页
关键词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异位 分析 预防 外周置入 留置时间 肿瘤患者 静脉营养 临床应用 留置失败 及时处理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重症患者周围动脉和静脉血气分析的差异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静 王明霞 +2 位作者 郑亚华 胡凯 汪佳盈 《护士进修杂志》 2019年第4期323-324,共2页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周围动脉和外周静脉血气分析的差异性。方法选择2017年10-12月我院急诊入ICU的危重症患者35例,同时采集周围动脉血和外周静脉血,行血气分析检验,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5例患者动脉血和静脉血的pH值、二氧...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周围动脉和外周静脉血气分析的差异性。方法选择2017年10-12月我院急诊入ICU的危重症患者35例,同时采集周围动脉血和外周静脉血,行血气分析检验,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5例患者动脉血和静脉血的pH值、二氧化碳分压、碳酸氢根浓度及碱剩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氧分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危重症患者的周围动脉与外周静脉的血气分析酸碱状态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对于采集动脉血标本困难、存在高风险且无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患者可采用外周静脉血气分析快速了解患者的酸碱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患者 周围动脉 外周静脉 血气分析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降低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风险中的应用 被引量:9
8
作者 苏蕊 《中国医药科学》 2015年第24期222-225,共4页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降低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风险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患者80例,设立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失效模式主题,并进行效应分析,统计实施HFMEA前后PICC风险的失效模式,并运用失效模式理论,分析原...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降低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风险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患者80例,设立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失效模式主题,并进行效应分析,统计实施HFMEA前后PICC风险的失效模式,并运用失效模式理论,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并计算PRN值。结果实施HFMEA后PICC风险的失效模式中疼痛、局部血肿、导管打折、置管不成功、脱管、感染、导管移位以及导管堵塞的比例显著降低。根据PRN值,PICC风险由高到低依次为置管不成功,导管打折,脱管,局部血肿,导管移位,感染,疼痛,导管堵塞,其中血管破裂出血,损伤伴行动脉,损伤伴行神经和局部感染的风险可以忽略。结论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风险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可针对风险过程进行质量管理,降低护理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置管 降低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例高龄老年患者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血栓的临床分析
9
作者 邵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7-207,共1页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rtheter,PICC),有操作简单,创伤小,血管定位准确,留管时间长等特点,是一种很好的为患者提供长期治疗和营养的途径。但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对高龄患者进行操作时要规范...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rtheter,PICC),有操作简单,创伤小,血管定位准确,留管时间长等特点,是一种很好的为患者提供长期治疗和营养的途径。但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对高龄患者进行操作时要规范,尽量减少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老年患者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并发症 血栓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管异位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洁 蒋维芬 《中国卫生产业》 2013年第20期118-119,共2页
目的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管异位的原因及对应处理措施。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治疗后导管发生异位的32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分析导管异位的原因,探讨相应对策,指导临床护理实践。结果本组32例患者经外... 目的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管异位的原因及对应处理措施。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治疗后导管发生异位的32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分析导管异位的原因,探讨相应对策,指导临床护理实践。结果本组32例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出现导管异位的原因主要为主观因素(2例)、技术因素(8例)和患者自身因素(22例),其中患者自身因素达到68.75%,占据主要因素。经过分析原因采取对应处理措施后,32例导管异位均得到妥善处理。结论针对导管异位的原因进行分析处对应处理,正确执行操作规程熟练掌握解剖位置和置管方法将大大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保证临床治疗的有效静脉途径,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导管异位 原因 处理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应用于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风险中的效果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晓 冯新艺 周永超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0年第9期150-152,共3页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应用于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风险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130例,按数字随机表分为两组,各6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失效模式与效应...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应用于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风险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130例,按数字随机表分为两组,各6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对比两组失效模式,计算RPN值并提出护理方案。结果观察组局部血肿、疼痛、感染、导管打折、脱管、置管不成功、导管移位、导管堵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PN值最高为置管不成功,其次依次为导管打折、脱管、局部血肿、疼痛、感染、导管堵塞。损伤伴行神经、局部感染、损伤伴行动脉、血管破裂出血RPN值较低。结论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应用于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风险中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医疗风险,利于治疗管理有效进行,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效模式 效应分析 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置管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染性休克患者颈内静脉与股动脉床旁血气分析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徐慧娜 李娟 朱莺 《浙江临床医学》 2019年第11期1520-1521,1524,共3页
目的 分析感染性休克患者颈内静脉与股动脉床旁血气分析的相关性.方法 留取ICU感染性休克78例患者入科时的颈内静脉(静脉血组)和股动脉(动脉血组)抗凝血各2ml进行床旁血气分析检测,针对14个指标采用配对t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 目的 分析感染性休克患者颈内静脉与股动脉床旁血气分析的相关性.方法 留取ICU感染性休克78例患者入科时的颈内静脉(静脉血组)和股动脉(动脉血组)抗凝血各2ml进行床旁血气分析检测,针对14个指标采用配对t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两组检测值中,pH值、PCO2、HCO3^-、BE、Lac、Ca^2+、Cl^-、Glu、HGB和Hct存在正相关,而PO2、SO2、K+、Na+存在负相关;pH值、PCO2、PO2、SO2、HCO3-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电解质与血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感染性休克患者颈内静脉与股动脉血气分析存在一定相关性,紧急时可互替,但须注意检测值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休克 动脉 颈内静脉 血气分析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发生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风险评估表的研制 被引量:28
13
作者 陈璐 谢新芳 +3 位作者 沈洪 杨金丽 陆月琴 宋建文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6年第14期10-13,共4页
目的构建适用于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患者发生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的风险评估表。方法通过文献回顾,形成专家咨询表,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筛选,确定指标权重,并根据组合权重赋... 目的构建适用于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患者发生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的风险评估表。方法通过文献回顾,形成专家咨询表,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筛选,确定指标权重,并根据组合权重赋分。结果两轮咨询的积极系数分别为100.0%和95.0%。构建的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风险评估表,包括7个一级指标和34个二级指标,其中1分指标2个、2分指标9个、3分指标16个、4分指标7个。结论构建形成的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风险评估表可用于筛查PICC患者发生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的风险,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上肢静脉血栓 风险评估 德尔菲法 层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及其护理 被引量:4
14
作者 孙建 王枫 谢辉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年第19期33-34,37,共3页
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其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总结109例血液肿瘤患者植入PICC导管后并发症的发生及处理情况。结果本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7.3... 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其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总结109例血液肿瘤患者植入PICC导管后并发症的发生及处理情况。结果本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7.3%。主要并发症有穿刺点渗血、穿刺点感染、导管堵塞、静脉炎、导管脱出、血栓形成。结论严密观察,规范无菌操作选择适宜导管、正压封管,有效固定等措施能有效减少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置管 并发症 原因分析 防治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留置针在持续动脉血气监测中的应用及护理 被引量:4
15
作者 贺玉兰 陈奕雯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1年第4期135-136,共2页
目的减轻需持续监测血气分析患者反复动脉穿刺的痛苦,减轻临床护士工作量。方法对50例需反复监测血气分析患者,第一次和第二次动脉采血同时行直接动脉穿刺取血(对照组)和经动脉留置针采血(观察组),然后封管留置,立即将2组血标本送检,比... 目的减轻需持续监测血气分析患者反复动脉穿刺的痛苦,减轻临床护士工作量。方法对50例需反复监测血气分析患者,第一次和第二次动脉采血同时行直接动脉穿刺取血(对照组)和经动脉留置针采血(观察组),然后封管留置,立即将2组血标本送检,比较2组标本检验结果值,穿刺成功率、患者舒适满意度。结果 2组血气分析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9,p>0.05)。结论对需要连续、反复监测血气分析的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行动脉留置采血,可减轻患者痛苦和护士工作量,且不影响实验室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 动脉留置 采血 血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输液技术的经济学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凯蓉 周英凤 +1 位作者 钟婕 章孟星 《护士进修杂志》 2019年第7期606-611,共6页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因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操作简单方便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在中长期肿瘤化疗、肠外营养输注、长期静脉输液、早产儿营养通路的建立等临床治疗中[1-2]。但有研...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因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操作简单方便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在中长期肿瘤化疗、肠外营养输注、长期静脉输液、早产儿营养通路的建立等临床治疗中[1-2]。但有研究指出,PICC置管成本较高[3],即便已纳入医保,由于价格较昂贵,仍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4]。此外,PICC置管期间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达27.2%[5],不但影响治疗效果,而且增加了其维护成本。因此,从卫生技术评估的角度,决策者和管理者不仅要关注PICC输液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也应对PICC技术的经济性进行科学评估,综合评价其成本、效果、效益及效用,为实践者选择经济、有效、适宜的静脉输液方式提供证据。近年来随着卫生技术评估的发展,PICC输液技术的经济学评价研究逐渐成为关注的热点。因此,本文在系统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关于PICC技术的经济学评价研究进行综述,明确PICC经济学评价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完善PICC的经济学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成本分析 成本-效果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效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儿脐动脉血流测定与脐血血气分析预测新生儿预后120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惠芳 《华夏医学》 1998年第6期25-26,共2页
应用超声多普勒,对120例孕妇妊娠26~28周及妊娠36~38周各进行脐动脉血流测定1次,观察胎儿静脉血气分析,新生儿出生1minApgar评分及羊水性状。结果:正常妊娠时,脐动脉血流速度比值(S/D)随孕周增加而减... 应用超声多普勒,对120例孕妇妊娠26~28周及妊娠36~38周各进行脐动脉血流测定1次,观察胎儿静脉血气分析,新生儿出生1minApgar评分及羊水性状。结果:正常妊娠时,脐动脉血流速度比值(S/D)随孕周增加而减少。S/D≥3组的新生儿窒息、羊水混浊及酸中毒发生率明显率高于S/D<3组。提示当脐动脉S/D≥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速度 静脉 动脉 血气分析
全文增补中
压迫法阻断颈内静脉预防PICC置管术中导管异位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14
18
作者 郑艳 李莉 秦碧勇 《护士进修杂志》 2016年第21期1923-1928,共6页
目的对已发表的文献采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估压迫法阻断颈内静脉预防PICC置管时导管异位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 目的对已发表的文献采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估压迫法阻断颈内静脉预防PICC置管时导管异位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关于压迫法阻断颈内静脉预防PICC患者置管时导管异位颈内静脉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合并OR值及其95%CI,并进行发表偏倚评估及敏感性分析。结果 Meta分析共有10项符合条件的研究纳入,共有1 263例通过B超引导下压迫法阻断颈内静脉配合PICC导管置入手术和1 261例通过传统的"偏头法"阻断颈内静脉配合PICC导管置入手术。Meta分析结果表明:压迫法阻断颈内静脉配合PICC导管置入比常规"偏头法"阻断颈内静脉配合PICC导管置入显著降低了PICC置管术中导管异位颈内静脉发生率[OR=0.24,95%CI(0.14,0.42),P<0.01]。结论通过B超引导采用压迫法阻断颈内静脉配合PICC导管置入,可降低PICC导管置入手术中导管尖端异位发生率,尤其是颈内静脉导管尖端异位发生率,在当前的证据下可推荐临床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压迫法 颈内静脉 导管尖端移位 肿瘤化疗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降低神经外科PICC置管患者机械性静脉炎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学新 孙慧莉 +2 位作者 赵惠香 姜玉荣 陈律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20期247-248,共2页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在降低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6月神经外科行PICC的182例FMEA管理前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14年7月~2015年6月FMEA管理后PICC...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在降低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6月神经外科行PICC的182例FMEA管理前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14年7月~2015年6月FMEA管理后PICC置管患者189例作为实验组。比较两组危急值的危险性。结果实验组各项失效模式危机值(RPN值)及总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9.89%,高于实验组的2.12%(P〈0.05)。结论 FMEA应用于PICC留置过程中能有效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塞米松浸泡PICC导管预防置管所致静脉炎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单多 刘雪梅 黄国英 《护士进修杂志》 2014年第20期1888-1890,共3页
目的 评价地塞米松浸泡PICC导管对预防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检索EBSCO、PubMed、EMBASE、Medline、VIP、CNKI等资源,收集地塞米松浸泡PICC导管预防静脉炎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Stata 1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纳入文献4篇,共1 204名患... 目的 评价地塞米松浸泡PICC导管对预防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检索EBSCO、PubMed、EMBASE、Medline、VIP、CNKI等资源,收集地塞米松浸泡PICC导管预防静脉炎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Stata 1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纳入文献4篇,共1 204名患者符合标准进入研究。评价指标静脉炎的发生率不存在明显异质性(χ2=5.97,P〈0.05),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得到合并效应优势比OR值为0.315(95%CI:0.213~0.468),说明实验组患者PICC置管导致静脉炎的发生率显著降低。结论 地塞米松浸泡PICC导管可有效预防置管所致静脉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静脉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