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是由感染、创伤或医源性因素等造成动脉壁破裂,血液通过破裂的动脉壁渗入周围的软组织,形成一个被软组织包裹的动脉瘤囊腔[1].医源性因素是PSA形成的主要原因,如动脉穿刺不成功或穿刺后压迫止血时间不足[...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是由感染、创伤或医源性因素等造成动脉壁破裂,血液通过破裂的动脉壁渗入周围的软组织,形成一个被软组织包裹的动脉瘤囊腔[1].医源性因素是PSA形成的主要原因,如动脉穿刺不成功或穿刺后压迫止血时间不足[2-3].PSA常见的并发症为感染、堵塞远端动脉、压迫邻近血管或神经、破裂引起瘀血和血肿[1,4].然而,PSA形成之初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使其难以早期发现,从而导致治疗延误或出现并发症.目前,国内外有关上肢医源性PSA破裂致使同侧静脉导管穿刺处大量渗血的病例报极为少见.2022年8月,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了1例消化道出血患者,患者予左上臂留置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3h后其穿刺处持续大量渗血,4h后置管侧手臂形成瘀斑,1d后左上肢瘀斑扩散至左背部,并出现广泛血肿.展开更多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rtheter,PICC),有操作简单,创伤小,血管定位准确,留管时间长等特点,是一种很好的为患者提供长期治疗和营养的途径。但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对高龄患者进行操作时要规范...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rtheter,PICC),有操作简单,创伤小,血管定位准确,留管时间长等特点,是一种很好的为患者提供长期治疗和营养的途径。但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对高龄患者进行操作时要规范,尽量减少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展开更多
目的构建适用于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患者发生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的风险评估表。方法通过文献回顾,形成专家咨询表,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筛选,确定指标权重,并根据组合权重赋...目的构建适用于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患者发生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的风险评估表。方法通过文献回顾,形成专家咨询表,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筛选,确定指标权重,并根据组合权重赋分。结果两轮咨询的积极系数分别为100.0%和95.0%。构建的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风险评估表,包括7个一级指标和34个二级指标,其中1分指标2个、2分指标9个、3分指标16个、4分指标7个。结论构建形成的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风险评估表可用于筛查PICC患者发生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的风险,值得推广。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其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总结109例血液肿瘤患者植入PICC导管后并发症的发生及处理情况。结果本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7.3...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其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总结109例血液肿瘤患者植入PICC导管后并发症的发生及处理情况。结果本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7.3%。主要并发症有穿刺点渗血、穿刺点感染、导管堵塞、静脉炎、导管脱出、血栓形成。结论严密观察,规范无菌操作选择适宜导管、正压封管,有效固定等措施能有效减少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展开更多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因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操作简单方便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在中长期肿瘤化疗、肠外营养输注、长期静脉输液、早产儿营养通路的建立等临床治疗中[1-2]。但有研...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因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操作简单方便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在中长期肿瘤化疗、肠外营养输注、长期静脉输液、早产儿营养通路的建立等临床治疗中[1-2]。但有研究指出,PICC置管成本较高[3],即便已纳入医保,由于价格较昂贵,仍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4]。此外,PICC置管期间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达27.2%[5],不但影响治疗效果,而且增加了其维护成本。因此,从卫生技术评估的角度,决策者和管理者不仅要关注PICC输液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也应对PICC技术的经济性进行科学评估,综合评价其成本、效果、效益及效用,为实践者选择经济、有效、适宜的静脉输液方式提供证据。近年来随着卫生技术评估的发展,PICC输液技术的经济学评价研究逐渐成为关注的热点。因此,本文在系统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关于PICC技术的经济学评价研究进行综述,明确PICC经济学评价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完善PICC的经济学评价提供依据。展开更多
文摘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是由感染、创伤或医源性因素等造成动脉壁破裂,血液通过破裂的动脉壁渗入周围的软组织,形成一个被软组织包裹的动脉瘤囊腔[1].医源性因素是PSA形成的主要原因,如动脉穿刺不成功或穿刺后压迫止血时间不足[2-3].PSA常见的并发症为感染、堵塞远端动脉、压迫邻近血管或神经、破裂引起瘀血和血肿[1,4].然而,PSA形成之初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使其难以早期发现,从而导致治疗延误或出现并发症.目前,国内外有关上肢医源性PSA破裂致使同侧静脉导管穿刺处大量渗血的病例报极为少见.2022年8月,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了1例消化道出血患者,患者予左上臂留置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3h后其穿刺处持续大量渗血,4h后置管侧手臂形成瘀斑,1d后左上肢瘀斑扩散至左背部,并出现广泛血肿.
文摘目的构建适用于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患者发生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的风险评估表。方法通过文献回顾,形成专家咨询表,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筛选,确定指标权重,并根据组合权重赋分。结果两轮咨询的积极系数分别为100.0%和95.0%。构建的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风险评估表,包括7个一级指标和34个二级指标,其中1分指标2个、2分指标9个、3分指标16个、4分指标7个。结论构建形成的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风险评估表可用于筛查PICC患者发生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的风险,值得推广。
文摘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其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总结109例血液肿瘤患者植入PICC导管后并发症的发生及处理情况。结果本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7.3%。主要并发症有穿刺点渗血、穿刺点感染、导管堵塞、静脉炎、导管脱出、血栓形成。结论严密观察,规范无菌操作选择适宜导管、正压封管,有效固定等措施能有效减少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
文摘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因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操作简单方便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在中长期肿瘤化疗、肠外营养输注、长期静脉输液、早产儿营养通路的建立等临床治疗中[1-2]。但有研究指出,PICC置管成本较高[3],即便已纳入医保,由于价格较昂贵,仍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4]。此外,PICC置管期间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达27.2%[5],不但影响治疗效果,而且增加了其维护成本。因此,从卫生技术评估的角度,决策者和管理者不仅要关注PICC输液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也应对PICC技术的经济性进行科学评估,综合评价其成本、效果、效益及效用,为实践者选择经济、有效、适宜的静脉输液方式提供证据。近年来随着卫生技术评估的发展,PICC输液技术的经济学评价研究逐渐成为关注的热点。因此,本文在系统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关于PICC技术的经济学评价研究进行综述,明确PICC经济学评价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完善PICC的经济学评价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