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在肠外营养患者中的应用及其护理 被引量:7
1
作者 张萍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年第8期45-46,共2页
目的调查肠外营养患者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效果。方法分析48例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经验及常见护理问题的处理。结果患者导管留置3 d至3个月,在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后,无一例患者... 目的调查肠外营养患者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效果。方法分析48例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经验及常见护理问题的处理。结果患者导管留置3 d至3个月,在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后,无一例患者发生感染或出现严重置管并发症。结论PICC置管简便易行,并发症轻微,可长期留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 肠外营养 应用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患者炎症细胞因子和凝血四项水平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振香 林蓓蕾 +4 位作者 陈颖 王艳丽 杨巧芳 程瑞莲 高峰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49-852,共4页
目的:探讨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患者血清TNF-α、IL-6、IL-10及凝血四项水平的变化。方法:以未PICC患者38例为对照(包括肿瘤患者10例、非肿瘤患者18例和血液病患者10例),对比分析PICC患者(包括肿瘤患者14例、非肿瘤患者20例和... 目的:探讨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患者血清TNF-α、IL-6、IL-10及凝血四项水平的变化。方法:以未PICC患者38例为对照(包括肿瘤患者10例、非肿瘤患者18例和血液病患者10例),对比分析PICC患者(包括肿瘤患者14例、非肿瘤患者20例和血液病患者16例)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IL-10和凝血四项水平的变化。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TNF-α、IL-6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IL-10,全自动血凝仪测定凝血四项。结果:PICC肿瘤、非肿瘤、血液病组TNF-α水平高于相应未PICC对照组(t分别为2.330、3.606和3.110,P均<0.05),IL-6水平低于相应对照组(t分别为7.120、5.863和2.572,P均<0.05),IL-10水平无明显变化(t分别为0.881、0.887和0.079,P均>0.05);非肿瘤PICC组凝血四项与未PICC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PICC置管后血浆TNF-α水平的升高和IL-6水平的下降可能与静脉血栓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管术 炎症细胞因子 凝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出生体重儿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1
3
作者 范玲 姜红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0-220,共1页
对收治在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的54例低出生体重儿,经上肢静脉行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减少了反复穿刺对患儿的不良刺激,提高了治疗护理质量。
关键词 低出生体重儿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管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塞米松溶液预处理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预防早产儿静脉炎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被引量:8
4
作者 罗春绸 陈开珠 +5 位作者 杨李娜 张淑芸 陈少环 余小琴 林娟斌 朱凌燕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5期352-355,共4页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溶液预处理导管在预防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所致静脉炎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186例需行PICC置管术的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标准操作规范置入PICC,地塞米松组92例置管前使用地塞米...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溶液预处理导管在预防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所致静脉炎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186例需行PICC置管术的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标准操作规范置入PICC,地塞米松组92例置管前使用地塞米松0.08 mg·mL-1稀释液50 mL浸泡PICC导管,生理盐水组94例使用生理盐水50 mL浸泡PICC导管,浸泡时间均为5 min。比较两组患儿置管术后静脉炎的发生率、出现时间、严重程度及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地塞米松组静脉炎发生率14.1%(13/92),平均出现时间为(4.4±1.0)d,生理盐水组分别为33.0%(31/94)和(2.8±0.8)d,地塞米松组静脉炎严重程度低于生理盐水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产儿PICC置管前,使用地塞米松溶液预处理导管,能降低PICC所致静脉炎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且能延缓静脉炎出现时间,未增加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 静脉 早产儿 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化疗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3
5
作者 丁小娟 姚亚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1期2009-2009,共1页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又称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是一种用于为患者提供长时间性的静脉输液的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化疗是肿瘤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与外科手术、放疗等治疗方法结合,能使多种癌症得到缓解。延长...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又称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是一种用于为患者提供长时间性的静脉输液的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化疗是肿瘤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与外科手术、放疗等治疗方法结合,能使多种癌症得到缓解。延长病人生存期。由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患者常承受渗漏性损伤及静脉炎的痛苦,而血管的破坏,往往会影响患者下一个周期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患者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 护理工作 治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经耳后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2例
6
作者 黄砚屏 黄晓燕 朱莹 《护理学杂志》 2006年第11期17-17,共1页
关键词 新生儿 短肠综合征 耳后静脉 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管术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CC置管术项目成本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黄凤毛 夏春芳 黄静艳 《护理学杂志》 2008年第24期46-48,共3页
目的探讨PICC置管术项目成本。方法综合评估30例患者PICC置管术所需的护理人员、时间、材料等,根据项目成本核算的有关公式,完成PICC置管术项目成本核算,并与当前的有关收费进行比较。结果PICC置管术项目总成本为(117.37±17.99)元... 目的探讨PICC置管术项目成本。方法综合评估30例患者PICC置管术所需的护理人员、时间、材料等,根据项目成本核算的有关公式,完成PICC置管术项目成本核算,并与当前的有关收费进行比较。结果PICC置管术项目总成本为(117.37±17.99)元,其中人力成本(44.57±12.21)元,护理材料(35.23±0.00)元,作业费用(26.67±4.09)元,分别占总成本的(37.29±4.80)%、(30.72±4.82)%、(22.73±0.00)%;现行的PICC置管费用比核算出的置管总成本低。结论现行的PICC置管术费用不能体现护理价值,有关部门应制定合理的收费使护理成本得到合理、应有的补偿,保证护理服务的高质量、可持续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管术 项目成本 核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地塞米松溶液浸管预防早产儿PICC所致静脉炎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罗春绸 谢丽琴 +6 位作者 郑素珠 林玮玮 林秀梅 余小琴 陈少环 陈素贞 许丽琴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8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地塞米松溶液预处理导管预防早产儿PICC所致静脉炎的效果及其安全性,并研究其合理剂量。方法将180例需行PICC置管术的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60例,均依据标准操作规范置入PICC,置管前分别采用0.08mg/mL(观察1...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地塞米松溶液预处理导管预防早产儿PICC所致静脉炎的效果及其安全性,并研究其合理剂量。方法将180例需行PICC置管术的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60例,均依据标准操作规范置入PICC,置管前分别采用0.08mg/mL(观察1组)、0.04mg/mL(观察2组)地塞米松稀释液30mL及生理盐水30mL(对照组)浸泡PICC,浸泡时间均为5min。比较三组患儿置管术后静脉炎的发生率、出现时间、严重程度及其他并发症等。结果三组静脉炎发生率、静脉炎程度及发生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中观察1组静脉炎发生率及发生时间显著低于和迟于对照组(P<0.0125,P<0.05);观察2组与对照组相比,虽静脉炎发生时间推迟(P<0.05),但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5);使用地塞米松预处理后患儿静脉炎严重程度显著降低(P<0.01)。三组患儿其他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产儿PICC置管前,使用0.08mg/mL地塞米松溶液浸泡预处理导管,能减轻PICC所致静脉炎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且能延缓静脉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 导管预处理 地塞米松 生理盐水 静脉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电定位PICC穿刺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24
9
作者 潘龙芳 洪跃玲 +1 位作者 唐丽 杨相梅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72-476,共5页
目的:探讨心电定位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80例PICC置管的肺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90例,再根据穿刺先后顺序将观察组分为观察组1和观察组2各4... 目的:探讨心电定位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80例PICC置管的肺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90例,再根据穿刺先后顺序将观察组分为观察组1和观察组2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X片定位法;观察组1采用心电定位技术结合术后X光片定位法双重确认导管尖端位置;观察组2采用心电定位技术根据术中P波振幅变化确认导管尖端位置,对无明显P波变化的患者采用术后X片定位法。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之间在导管一次到位率、置管耗时及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置管满意度的差异性,对照组和观察组1之间导管位于最佳位置比例的差异性,观察组1和观察组2之间置管及定位总耗时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对照组患者置管总耗时远高于观察组(z=6.364,P=0.000),导管一次到位率、置管满意度低于观察组(χ2=7.745,P=0.005;63.34%/96.67%,P=0.000);对照组患者PICC到达最佳位置的比例低于观察组1,具有统计学差异(χ2=43.740,P=0.000);在导管相关并发症上,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1与观察组2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电定位技术安全、准确且能提高导管一次到位率、缩短患者从置管到输液的时间;对P波变化明显的患者,可不必行术后常规X光片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管术 尖端定位 心电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