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致伤原因及视力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郑姣 王平 +4 位作者 杨庆国 龚晋 简岩 王军令 王玲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1-74,共4页
目的分析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致伤原因,探讨视力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三峡大学仁和医院眼科住院的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104例(108眼)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致伤原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 目的分析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致伤原因,探讨视力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三峡大学仁和医院眼科住院的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104例(108眼)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致伤原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外伤性视神经病变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病例平均年龄(33.6±12.8)岁,男95例,占91.3%。致伤原因主要以非机动车、机动车事故为主(84例,占80.8%)。绝大多数患者在伤后3d内就诊(81例,占77.9%)。总体疗效有效率为45.4%(49/108),伤后视力为无光感患眼的有效率为29.9%(20/67),伤后视力为光感及以上患眼的有效率为70.7%(29/4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就诊时间≥伤后24h、眶内出血或眶骨骨折、筛窦/蝶窦出血、伤后无光感是外伤性视神经病变视力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就诊时间长和病情严重是影响外伤性视神经病变视力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好上述危险因素,对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 致伤原因 预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外伤性视神经病变视力好转的临床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戴艳丽 王伟 +3 位作者 张译心 魏世辉 孙阔 周恩禄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3-247,共5页
目的分析影响间接性外伤性视神经病变(indirect traumatic optic neuropathy,ITON)视力好转的临床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111例(118眼)ITO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通过单因素分析(χ2检验)和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 目的分析影响间接性外伤性视神经病变(indirect traumatic optic neuropathy,ITON)视力好转的临床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111例(118眼)ITO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通过单因素分析(χ2检验)和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ITON视力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经过激素或激素联合手术治疗后,51眼(43.22%)视力得到提高。单因素分析显示:伤后有无光感、伤后距离治疗的时间(<2d:≥2d)、是否有手术治疗、有无眼眶骨折或血肿、有无蝶窦/筛窦积血、有无视神经管骨折、F-VEP改变(F-VEP异常:F-VEP正常,F-VEP熄灭:F-VEP正常)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伤后残留光感(OR=0.23)、伤后2d内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OR=0.13)是ITON患者视力改善的保护因素(P<0.05);而合并蝶/筛窦积血(OR=9.57)、合并视神经管骨折(OR=4.09)、F-VEP异常(OR=3.73)或熄灭(OR=20.48)是ITON患者视力无提高的危险因素。结论 ITON视力预后与多种临床因素有关,明确影响视力预后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有利于临床医师制定合理的临床策略,指导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 预后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觉诱发电位在外伤性视神经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9
3
作者 王志强 马志中 +1 位作者 姜 荔 王 红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1-263,共3页
目的 研究视觉诱发电位(VEP)在外伤性视神经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37例,其中28例患者为昏迷或不合作或无法检查视力者。全部病例进行VEP检查,16例治疗后7天内视力提高者复查VEP。伤后3个月随访,比较VEP记录不到与VEP... 目的 研究视觉诱发电位(VEP)在外伤性视神经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37例,其中28例患者为昏迷或不合作或无法检查视力者。全部病例进行VEP检查,16例治疗后7天内视力提高者复查VEP。伤后3个月随访,比较VEP记录不到与VEP有记录者视力恢复情况;观察VEP潜伏期缩短与视力提高的关系;分析VEP与伤后昏迷、伤后视力无光感等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初期VEP潜伏期延长23例,14例 VEP记录不到。23例 VEP潜伏期延长者中,20例(87%)3个月或以上随访视力提高(P=0.0001);14例 VEP记录不到者中,12例(86%)有伤后昏迷,伤后视力全部无光感,3个月或以上随访视力无提高。治疗后VEP潜伏期缩短与视力提高的关系密切(P=0.0001);VEP记录不到者最终视力恢复可能性小(RR=6.09,P=0.0001)。结论VEP是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早期诊断、疗效观察、预后评价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 视觉诱发电位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质类固醇治疗急性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疗效评价 被引量:4
4
作者 罗益文 汪振芳 +4 位作者 胡淑英 马红婕 梁丹 林晓峰 龙崇德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32-434,共3页
目的 评价皮质激素对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治疗作用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61例,50例应用大剂量皮质激素(甲基强的松龙500~1000 mg/d)治疗;11例应用低剂量皮质激素(地塞米松10 mg/d)治疗。根据末次随访视力及治疗... 目的 评价皮质激素对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治疗作用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61例,50例应用大剂量皮质激素(甲基强的松龙500~1000 mg/d)治疗;11例应用低剂量皮质激素(地塞米松10 mg/d)治疗。根据末次随访视力及治疗后视力的变化,评价治疗效果,并通过多因素分析筛选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 50例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组,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28例,有效率44.0%;11例低剂量地塞米松治疗组,显效1例,有效3例,无效7例,有效率36.4%。两组间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74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效率与伤后视力(P<0.001)及伤后开始治疗的时间(P=0.024)密切相关。结论 皮质激素对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伤后视力情况及伤后开始治疗的时间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类固醇 药物治疗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 影响因素 大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神经再生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海英 黄正如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5-80,共6页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是头面部外伤后视功能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成年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CNS)神经元一样,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轴突在视神经损伤后通常不能自发再生,从而导致不可逆的视功能丧失。RGC轴突不能再生的原...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是头面部外伤后视功能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成年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CNS)神经元一样,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轴突在视神经损伤后通常不能自发再生,从而导致不可逆的视功能丧失。RGC轴突不能再生的原因被归结为视神经损伤后RGC的凋亡、成熟神经元丧失固有的再生能力、缺乏合适的再生刺激信号、视神经损伤局部的抑制性细胞外微环境。本文阐述了激活RGC的再生潜能、阻断抑制轴突再生的信号传导、给予适当的再生刺激信号等途径促进视神经再生的研究现状,以及以腺相关病毒为载体的基因治疗在视神经再生中的应用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 神经再生 腺相关病毒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泼尼龙冲击疗法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10
6
作者 邓杏灵 姚向超 +1 位作者 谭素芬 胡淑英 《护理学杂志》 2006年第6期41-42,共2页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冲击疗法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对50例采用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疗法治疗的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进行观察及护理。结果50例患者中,治疗显效12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44.0%,无1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冲击疗法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对50例采用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疗法治疗的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进行观察及护理。结果50例患者中,治疗显效12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44.0%,无1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疗法对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有一定的疗效,在治疗过程中应做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及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泼尼龙 冲击疗法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大鼠脾细胞中Th17细胞数量与视网膜中IL-17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3
7
作者 郑华宾 颜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76-880,共5页
背景 研究表明,实验性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可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而发生免疫性炎症反应,而一种CD4+T淋巴细胞,即辅助性T细胞17(Th17)与免疫性炎症的发生和发展有关,但Th17与TON发生和发展的关系尚不明确.目的 观察TON大鼠脾脏中T... 背景 研究表明,实验性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可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而发生免疫性炎症反应,而一种CD4+T淋巴细胞,即辅助性T细胞17(Th17)与免疫性炎症的发生和发展有关,但Th17与TON发生和发展的关系尚不明确.目的 观察TON大鼠脾脏中Th17细胞数量及视网膜中白细胞介素-17(IL-17)的表达变化.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只4周龄雄性健康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伪手术组和TON 1、3、7、14、28 d组,每组10只.TON组大鼠右眼结膜切开后分离并暴露视神经,用液压颅脑损伤(FPI)仪以25&#176;击打视神经,平均打击力为(699.1 ±60.8) kPa,建立TON大鼠模型,伪手术组大鼠仅暴露视神经.各组大鼠均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检查,测量P2波的潜伏期和振幅;收集各组大鼠脾脏以制备单细胞悬液,采用流式细胞技术计数Th17细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IL-17蛋白的表达.结果 正常对照组与伪手术组间大鼠F-VEP P2波潜伏期和振幅、脾脏中Th17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视网膜组织中IL-17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29、0.830、0.856、0.496).与伪手术组比较,各TON组大鼠F-VEP P2波的潜伏期明显延长,振幅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ON 1、3、7、14和28 d组大鼠脾脏中Th17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1.80±0.18)%、(1.98±0.20)%、(2.34±0.20)%、(2.11±0.13)%、(1.92±0.18)%,均明显高于伪手术组的(0.94±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ON 1、3、7、14和28 d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IL-17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 673.416±188.021、1 892.431±151.026、2 420.454±256.024、1 996.429±177.022和1 629.410±127.023,均明显高于伪手术组的796.326±100.0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ON大鼠脾脏中Th17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上升,视网膜组织中IL-17蛋白表达量增加,二者可能参与TON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 CD4+T淋巴细胞/免疫 辅助T细胞17 白细胞介素-17 流式细胞术 免疫组织化学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神经生长因子对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视力影响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刘爱琴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69-972,共4页
目的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NGF)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的效果。方法将70例(70眼)TON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甲强龙冲击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NGF 30μg,溶于注射用水2 mL,肌注,1次/d,4周为1个疗程。... 目的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NGF)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的效果。方法将70例(70眼)TON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甲强龙冲击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NGF 30μg,溶于注射用水2 mL,肌注,1次/d,4周为1个疗程。记录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将两组患者的有效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有效30例,无效12例,有效率71.43%;对照组有效12例,无效16例,有效率42.86%。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伤后2 d内和2 d后就诊的有效率分别为86.36%和5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伤后视力≤0.1和> 0.1的有效率分别为54.55%和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NGF能显著提高TON患者的疗效,疗效与就诊时间、伤后视力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 神经生长因子 视力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力打击式小鼠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模型的建立及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彦婷 林晓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21-825,共5页
目的通过建立重力打击式小鼠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模型探讨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SPF级C57BL/6J成熟小鼠48只(96眼),均取小鼠左眼为实验眼进行造模,右眼为对照眼不做处理。采用重力打击建立小鼠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模型,造模后... 目的通过建立重力打击式小鼠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模型探讨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SPF级C57BL/6J成熟小鼠48只(96眼),均取小鼠左眼为实验眼进行造模,右眼为对照眼不做处理。采用重力打击建立小鼠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模型,造模后第1、3、5、7天对小鼠进行观察,每个时间点取6只小鼠进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检查、视网膜组织HE染色,另取6只小鼠利用RT-PCR检测小鼠实验眼和对照眼视网膜中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检查结果显示,对照眼和实验眼均能检测出明显的负向波形,本实验命名为N1波。在造模后第1、3、5、7天,小鼠实验眼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振幅均显著低于对照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造模后,对照眼的视网膜结构层次清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排列整齐,胞核清楚,核膜光滑完整;实验眼造模后视网膜轻度增厚,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可见细胞间空泡形成,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排列出现紊乱,在造模后第7天可见神经节细胞核出现缺失。造模后第1、3、5、7天小鼠实验眼视网膜中IL-1βmRNA和TNF-α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眼(均为P<0.05);对照眼和实验眼视网膜中IL-1βmRNA和TNF-αmRNA相对表达量均随时间进展呈下降趋势(均为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重力打击式小鼠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模型操作简便,模拟临床效果更好,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小鼠视网膜IL-1β、TNF-α呈现高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 白细胞介素-1Β 肿瘤坏死因子-Α 小鼠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模式翻转视觉诱发电位推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后视敏度的数学模型
10
作者 张志威 王建文 +3 位作者 邓振华 杜采凤 刘陇黔 陈晓刚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048-1050,共3页
目的:探讨运用视觉诱发电位推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视敏度的方法及价值。方法: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门诊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病例42例42眼进行黑白方格翻转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刺激时间频率2.9Hz、对比度100%,采用117、59、28、14、7s大小的... 目的:探讨运用视觉诱发电位推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视敏度的方法及价值。方法: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门诊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病例42例42眼进行黑白方格翻转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刺激时间频率2.9Hz、对比度100%,采用117、59、28、14、7s大小的5个不同空间频率,记录各阈刺激时P1波潜伏期与波幅,采用直线相关与回归等统计分析。结果:阈刺激空间频率(X)与视敏度的对数值(Y)之间关系密切,两者之间的数学模型为Y!=-0.114-0.010X(r=0.756,P﹤0.01),通过PRVEP推算的视敏度与平均视敏度之间无差别(P>0.05)。阈刺激时PRVEPP1波潜伏期(X)与视敏度(Y)的对数值存在较好相关性,回归方程如下:Y!=-1.485+0.008X(r=0.621,P﹤0.01)。结论:在常规眼科检查的基础上,应用PRVEP阈刺激空间频率与视敏度关系的数学模型估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后视敏度有利于客观、准确地判断视功能障碍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诱发电位 视敏度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接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疗效观察二例
11
作者 闵寒毅 毛进 胡天圣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26-526,共1页
本文报告2例急性间接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并对其发病机制、治疗措施及疗效进行讨论.
关键词 间接外伤性视神经病变 疗效 治疗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觉诱发电位对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
12
作者 徐敏 马萍 朱秀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76-76,共1页
关键词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 视觉诱发电位 诊断 X线诊断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内镜下手术与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对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余进海 吴艳 +3 位作者 王耀华 徐柒华 熊超 廖洪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2-46,共5页
目的系统分析鼻内镜下经蝶筛入路减压手术治疗和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对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linicalTrial.gov、中国知网(CNKI)、万方以及中国生物医学等数据库从建库起至2... 目的系统分析鼻内镜下经蝶筛入路减压手术治疗和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对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linicalTrial.gov、中国知网(CNKI)、万方以及中国生物医学等数据库从建库起至2020年11月1日发表的关于内镜手术和激素治疗TON的临床研究。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并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以治疗前后视力是否提高作为有效判定指标。应用RevMan 5.3统计学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排除文献法对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漏斗图和Begg检验对各研究的发表偏倚进行双重检验。结果纳入了8项研究,其中7项为队列研究,1项为随机对照试验。鼻内镜减压手术组与糖皮质激素药物组对TON治疗视力提高有效率无明显差异[比值比(OR)=1.65,95%置信区间(CI)∶0.75~3.66,P=0.22]。对于术前有残余视力的患者,鼻内镜减压手术组与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组的治疗视力提高有效率也无明显差异(OR=2.17,95%CI:0.94~4.98,P=0.07)。对于鼻内镜减压手术治疗而言,早期(病程小于7 d)手术治疗比晚期(病程大于7 d)接受治疗的视力提高有效率更高(OR=4.73,95%CI:2.55~8.78,P<0.01)。敏感性分析提示此次文献分析结果稍欠稳键。Begg检验表明此次分析没有文献发表偏倚。结论鼻内镜手术与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方式对TON的疗效没有显著差异,对于有残余视力的患者早期接受内镜手术治疗可能有助视力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 激素治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血干细胞对大鼠外伤性视神经病变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2
14
作者 朱兴华 江冰 +1 位作者 张谱 周丹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05-410,共6页
目的:观察人脐血干细胞对大鼠外伤性视神经病变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F-VEP)的影响。方法:将48只SD大鼠左眼制成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模型,A组不治疗,B,C和D组分别予以玻璃体腔内注射神经营养因子、人脐血干细... 目的:观察人脐血干细胞对大鼠外伤性视神经病变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F-VEP)的影响。方法:将48只SD大鼠左眼制成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模型,A组不治疗,B,C和D组分别予以玻璃体腔内注射神经营养因子、人脐血干细胞、人脐血干细胞+神经营养因子混合液。记录多个时间点F-VEP的波幅及峰潜时,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损伤组与正常对照眼、治疗组之间相同时间点的比较,波幅和峰潜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损伤后1 h的峰潜时);各治疗组相同时间点之间的比较,D组与B组之间的波幅与峰潜时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脐血干细胞和神经营养因子的混合液对大鼠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后F-VEP的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干细胞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视觉诱发电位60例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谊 李上 +1 位作者 邹倩 冯联兵 《眼科新进展》 CAS 2006年第3期175-175,共1页
关键词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 视觉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武 周剑 +3 位作者 巢国俊 廖良 谢琦 尚孟秋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8-114,共7页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对患者的视力损伤严重,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措施。针对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研究正在大量进行,动物模型在其中得到广泛运用。随着研究需要,新的动物模型也在不断出现。本文就近年来的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动物模型进行概述。
关键词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 动物模型 检测方法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诺环素对大鼠视神经挫伤后视网膜Caspase-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晓坤 张晓宇 +1 位作者 王赟 赵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32-1135,共4页
目的研究米诺环素对大鼠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后视网膜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54只(54眼)健康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6眼)、损伤组(视神经钳夹+生理盐水组,24只24眼)及米诺环素组(视神经钳夹... 目的研究米诺环素对大鼠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后视网膜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54只(54眼)健康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6眼)、损伤组(视神经钳夹+生理盐水组,24只24眼)及米诺环素组(视神经钳夹+米诺环素组,24只24眼),于损伤后1 d、3 d、7 d和14 d对各组视网膜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视网膜组织Caspase-3的平均光密度值。结果米诺环素组较损伤组视网膜病变明显减轻。测定视网膜Caspase-3平均光密度值:正常对照组为0.074±0.005;损伤组1 d、3 d、7 d、14 d分别为0.132±0.018、0.321±0.048、0.470±0.071、0.245±0.035;米诺环素组1 d、3 d、7 d、14 d分别为0.113±0.019、0.249±0.052、0.343±0.031、0.128±0.014。两组相比较,于挫伤后1 d和3 d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于挫伤后7 d和14 d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参与了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病变过程,米诺环素可以抑制Caspase-3蛋白的表达;米诺环素在外伤性视神经病变中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而达到其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 Caspase-3 米诺环素 凋亡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韦氏三联九针对视神经牵拉伤大鼠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诗梦 周剑 +5 位作者 韦企平 王军 孙武 王妍 王杰 夏燕婷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12期887-892,共6页
目的:探讨韦氏三联九针对横向定量牵拉模型大鼠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N2-P2波的影响。方法:将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组,27只均右眼手术造模。其中18只采用横向定量牵拉法制作大鼠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模型后随机分为韦氏三联九针组和... 目的:探讨韦氏三联九针对横向定量牵拉模型大鼠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N2-P2波的影响。方法:将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组,27只均右眼手术造模。其中18只采用横向定量牵拉法制作大鼠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模型后随机分为韦氏三联九针组和模型组各9只,另外9只为假手术组,仅暴露视神经,不做牵拉处理。另有9只为正常对照组,不予任何干预。造模次日,韦氏三联九针组行韦氏三联九针治疗,每次20 min,1次/d,共14 d,模型组、假手术组与正常对照组不干预。韦氏三联九针代表穴:一联:“睛明”、“承泣”;二联:“丝竹空”透“太阳”;三联:“风池”、“太冲”。于1、7、14 d时观察各组FVEP情况。结果:与模型组相比,1 d时韦氏三联九针组N2波潜伏期、P2波潜伏期均缩短(P<0.05);7 d时,韦氏三联九针组N2波潜时缩短(P<0.01),N2-P2波振幅较模型组提高(P<0.05);14 d时,韦氏三联九针组P2波潜时缩短(P<0.05),N2-P2波振幅较模型组提高(P<0.05),组内前后比较,假手术组1、7、14 d的N2波潜伏期、P2波潜时与N2-P2波振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的N2波潜伏期与P2波潜伏期延迟的情况在1~14 d期间一直未得到改善(P>0.05),且振幅一直在降低,于14 d出现与1 d比较显著差异(P<0.05)。而韦氏三联九针组N2波潜伏期延迟在7 d~14 d内才出现明显差异(P<0.05);其P2波潜伏期虽然在1 d~7 d内明显延迟(P<0.05),但14 d其P2波潜伏期延迟有所恢复,与1、7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韦氏三联九针组N2-P2波振幅在1~14 d期间亦无明显降低(P>0.05)。结论:本实验横向定量牵拉法TON大鼠模型建立成功,韦氏三联九针治疗TON模型大鼠,可缩减其FVEP电生理信号P2波峰延迟,提高N2-P2振幅,对视神经损伤的恢复呈现积极作用,可能与韦氏三联九针改善视神经传导功能、保护尚未变性坏死的神经节细胞的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氏三联九针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 横向定量牵拉法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府逐瘀汤对视神经损伤大鼠ROCKⅡ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崔红培 庄曾渊 +1 位作者 杨永升 李莉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17-1121,共5页
目的观察ROCKⅡ在视神经损伤大鼠视网膜、视神经中的表达,探讨血府逐瘀汤对视神经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治疗组,每组40只,建立单眼视神经钳夹伤模型,分别以蒸馏水、灯盏细辛、血府逐瘀汤灌胃。... 目的观察ROCKⅡ在视神经损伤大鼠视网膜、视神经中的表达,探讨血府逐瘀汤对视神经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治疗组,每组40只,建立单眼视神经钳夹伤模型,分别以蒸馏水、灯盏细辛、血府逐瘀汤灌胃。连续用药3d、1周、2周、4周,每组各取10只(10眼)大鼠,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血府逐瘀汤对视网膜、视神经中ROCKⅡ表达的影响。另取5只(10眼)大鼠作为正常组,观察正常大鼠视网膜、视神经中ROCKⅡ的表达水平。结果正常大鼠视网膜中ROCKⅡ表达的平均光密度(average optical density,AOD)值为0.157±0.031。给药后3d:模型组、对照组、治疗组视网膜中ROCKⅡ表达的AOD值分别为0.229±0.031、0.223±0.016、0.130±0.029,治疗组与模型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给药后1周:模型组、对照组、治疗组视网膜中ROCKⅡ表达的AOD值分别为0.137±0.040、0.130±0.017、0.137±0.014,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74,P=0.464);给药后2周:模型组、对照组、治疗组视网膜中ROCKⅡ表达的AOD值分别为0.149±0.023、0.157±0.019、0.143±0.011,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82,P=0.569);给药后4周:模型组、对照组、治疗组视网膜中ROCKⅡ表达的AOD值分别为0.220±0.035、0.190±0.033、0.172±0.057,治疗组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正常大鼠视神经ROCKⅡ表达的积分光密度(integrated optical density,IOD)值为1.40±0.47。给药后3d治疗组IOD值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6);给药后1周,治疗组IOD值明显低于模型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1、0.047);给药后2周,治疗组IOD值明显低于模型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2);治疗后4周,治疗组IOD值明显低于模型组和对照组,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6、0.047)。结论血府逐瘀汤能够不同程度抑制视网膜、视神经中ROCKⅡ的表达,促进视神经的修复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府逐瘀汤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 ROCKⅡ 视网膜 视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livelin对视神经保护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欣 黄敏丽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32-336,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Colivelin对大鼠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后的神经保护作用和机理,及其保护效果是否具有剂量依赖性。方法 40只健康2月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安慰剂组及Colivelin低剂量组(10-6 μmol·L-1 Colivelin)、Colivelin中剂... 目的初步探讨Colivelin对大鼠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后的神经保护作用和机理,及其保护效果是否具有剂量依赖性。方法 40只健康2月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安慰剂组及Colivelin低剂量组(10-6 μmol·L-1 Colivelin)、Colivelin中剂量组(10-4μmol·L-1Colivelin)、Colivelin高剂量组(10-2 μmol·L-1 Colivelin),每组8只。40只大鼠均做单侧视神经损伤模型,模型组另一侧未做任何处理的8眼为空白对照组。应用无创血管夹建立大鼠视神经夹伤模型,造模后30 min Colivelin治疗组玻璃体内分别注射不同浓度Colivelin 5 μL,安慰剂组注射5μLPBS缓冲液,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治疗。注药后7d,通过视网膜切片技术,进行HE染色观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的形态及数目,TUNEL染色法检测RGC的凋亡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中caspase-3的表达。结果 HE染色可见空白对照组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整齐密集,模型组、安慰剂组、Colivelin治疗组均可见部分RGC核固缩,但随着Colivelin注射浓度的增加,RGC发生核固缩的数量减少。RGC计数:空白对照组每400倍光镜视野下RGC数量为25.750±1.264,模型组为8.236±1.239,安慰剂组为8.514±1.222,Colivelin低剂量组为14.500±1.021,Colivelin中剂量组为16.250±1.319,Colivelin高剂量组为18.097±1.323,除模型组与安慰剂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TUNEL染色:模型组和安慰剂组注药后7 d TUNEL染色可见大量凋亡细胞,Colivelin治疗组凋亡细胞数量随Colivelin注射浓度的增加依次递减。RGC细胞凋亡率:模型组为(60.928±2.961)%,安慰剂组为(61.446±2.755)%,Colivelin低剂量组为(58.432±2.835)%,Colivelin中剂量组为(51.948±2.802)%,Colivelin高剂量组为(47.656±2.331)%。Caspase-3表达:模型组、安慰剂组及Colivelin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均可见caspase-3表达。平均光密度值显示,模型组和安慰剂组相比caspase-3表达无明显差异(分别为0.482±0.012和0.486±0.012),均高于Colivelin治疗组(均为P<0.05),并且Colivelin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组间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0.411±0.017、0.326±0.018、0.234±0.016;均为P<0.05)。结论 Colivelin能有效增加视神经损伤后RGC的数量,抑制其凋亡,减少caspase-3表达,且这一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ivelin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 细胞凋亡 CASPASE-3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