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 被引量:6
1
作者 孙新成 陈晨 +3 位作者 贾砚文 卢国华 谢阳 潘婷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80-983,共4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的疗效。方法对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保守治疗无效的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12例患者采用囊袋拉钩辅助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23G玻璃体手术处...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的疗效。方法对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保守治疗无效的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12例患者采用囊袋拉钩辅助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23G玻璃体手术处理半脱位晶状体,之后进行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对术前及术后视力、眼压、散光度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术后人工晶状体情况及手术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12例12眼患者均顺利进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摘除脱位晶状体,同时行巩膜层间固定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显著,裸眼视力从治疗前0.14±0.12提高至治疗后0.44±0.17(t=-5.031,P<0.001);最佳矫正视力从治疗前0.29±0.17提高至治疗后0.57±0.15(t=-4.366,P<0.001);术前眼压为(28.30±8.87)mmHg(1kPa=7.5mmHg),术后3个月眼压为(14.70±3.4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4,P<0.05);术后3个月总散光度为(-1.35±0.73)D,角膜散光度为(-1.48±0.70)D,两者具有相关性(r=0.91,P<0.01)。术后1眼发生人工晶状体襻与光学区分离,取出人工晶状体再次使用相同方法治疗。术后3个月所有人工晶状体位置稳定,无偏心、扭曲等,术后眼前节炎症反应轻。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效果较好,手术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 巩膜层间固定 玻璃体切割 超声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