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白垩世西峡盆地和夏馆盆地古地震事件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曹高社 高立祥 +5 位作者 林玉祥 俎新许 王亚伟 邢娜娜 陈俊侠 徐光明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0年第4期11-18,共8页
以大量的野外工作为基础,辅以地球化学研究,确定了西峡盆地和夏馆盆地普遍存在着古地震事件的物质记录。同沉积期古地震事件主要表现为同沉积小断裂、同沉积角砾岩层等,且同沉积地震事件对于河流侵蚀作用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成岩期古... 以大量的野外工作为基础,辅以地球化学研究,确定了西峡盆地和夏馆盆地普遍存在着古地震事件的物质记录。同沉积期古地震事件主要表现为同沉积小断裂、同沉积角砾岩层等,且同沉积地震事件对于河流侵蚀作用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成岩期古地震事件主要表现为沿断裂上盘砾岩的"涂抹"和成岩期形成的方解石擦磨晶体,以及由断裂(裂隙)所围限的不同于周侧岩性的块体。古地震事件的研究不仅可以为恐龙蛋的埋藏作用提供信息,也可以为研究古地理和古构造背景提供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峡盆地 夏馆盆地 晚白垩世 古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南上白垩统夏馆组冲积扇沉积序列及相分析
2
作者 田云晴 金毅 +4 位作者 付梦薇 曹希强 胡斌 宋慧波 张彬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535-2552,共18页
本文以豫西南夏馆盆地马山口镇一带出露良好的上白垩统夏馆组为研究对象,按照沉积学的研究方法,详细分析了该组冲积扇的沉积特征及古水流方向,识别出扇根、扇中和扇缘三种亚相及其筛状物、泥石流、水道和片流沉积物等四种类型,划分出七... 本文以豫西南夏馆盆地马山口镇一带出露良好的上白垩统夏馆组为研究对象,按照沉积学的研究方法,详细分析了该组冲积扇的沉积特征及古水流方向,识别出扇根、扇中和扇缘三种亚相及其筛状物、泥石流、水道和片流沉积物等四种类型,划分出七种沉积序列类型并论述了这些类型从扇根至扇缘的分布特征,构建了研究区夏馆组中冲积扇的沉积环境模式。同时,还绘制了该组冲积扇的沉积序列类型横向分布图和沉积环境模式图。研究表明,夏馆组的冲积扇沉积形成于山间盆地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经历了从扇根→扇中→扇缘的沉积环境演化及两次大的旋回沉积过程。该成果不仅丰富了我国冲积扇沉积理论,而且还为豫西南地区晚白垩世富含恐龙蛋化石的“红层”所形成的古环境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积扇相 上白垩统 夏馆盆地 冲积扇沉积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夏馆-高丘盆地夏馆组无脊椎动物化石的新发现及地层划分对比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德有 曹希强 +5 位作者 赵鸿燕 曹美珍 符光宏 闫丰超 强武钢 王亚琼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49-1058,共10页
河南夏馆-高丘盆地出露一套富含恐龙蛋和恐龙骨骼化石的红色陆源碎屑岩系。20世纪70年代末,赵资奎(1979)将含蛋"红层"时代归为"白垩纪"。此后,该套"红层"曾称"高沟组"和"马家村组"、... 河南夏馆-高丘盆地出露一套富含恐龙蛋和恐龙骨骼化石的红色陆源碎屑岩系。20世纪70年代末,赵资奎(1979)将含蛋"红层"时代归为"白垩纪"。此后,该套"红层"曾称"高沟组"和"马家村组"、"桑坪组"、"夏馆组",但均没有测制正式地层剖面,无专门论文发表,原因是除恐龙(诸葛南阳龙)和恐龙蛋化石外,基本没有发现可资确定地层时代的无脊椎动物和植物化石。近年来,除新发现"河南宝天曼龙"外,2011年作者测制了系统剖面,并寻找到介形类、双壳类、腹足类、轮藻和植物大化石,有条件正式建立"夏馆组"组级地层单位并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夏馆组"的时代应为土伦(Turonian)中—晚期至坎潘(Campanian)中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高丘盆地 白垩系 地层划分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