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春季北极涛动对盛夏长江流域地表气温的影响
被引量:
6
1
作者
张乐英
徐海明
施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49-1058,共10页
本文基于1958至2002年的ERA-40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利用年际增量方法分析了春季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简称AO)与我国夏季长江流域地表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扣除前期冬季ENSO影响后,5月AO指数与8月长江流域地表气温存在显...
本文基于1958至2002年的ERA-40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利用年际增量方法分析了春季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简称AO)与我国夏季长江流域地表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扣除前期冬季ENSO影响后,5月AO指数与8月长江流域地表气温存在显著正相关。通过回归分析发现,5月AO可通过影响中低纬度的海气相互作用进而影响8月长江流域地表气温。当5月AO处于正位相时,在(10°~15°N)及赤道附近产生异常下沉气流,对应着西太平洋局地Hadley环流减弱,对流层底层出现了异常的反气旋性辐散气流。与之对应,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出现了显著的东风异常。由于该东风异常位于5月气候平均的局地海表面温度(SST)极大值中心位置上,该东风异常可通过平流作用使得高海温不断地向西堆积,最终造成赤道西太平洋SST出现显著正异常。当该SST正异常持续至8月时,它通过 Gill 响应(Gill,1980)在其西北侧激发出气旋性异常环流,它有利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我国长江流域的维持,进而造成长江流域地表气温正异常。反之,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北极涛动
夏季地表气温
年际增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RegCM3 CORDEX东亚试验模拟和预估的中国夏季温度变化
被引量:
6
2
作者
李东欢
周天军
+1 位作者
邹立维
马双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44-560,共17页
按照CORDEX(COordinated Regional Downscaling Experiment)计划试验设计要求,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全球模式FGOALS-g2的数据驱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针对1986~2005年历史气候和2010~2065年RCP8.5排放情景下气候预估,对东亚地...
按照CORDEX(COordinated Regional Downscaling Experiment)计划试验设计要求,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全球模式FGOALS-g2的数据驱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针对1986~2005年历史气候和2010~2065年RCP8.5排放情景下气候预估,对东亚地区进行了50 km动力降尺度模拟。首先评估了RegCM3模式及驱动模式FGOALS-g2对1986~2005年夏季中国地表气温和极端高温事件的模拟能力,然后比较了两个模式在RCP8.5排放情景下对中国夏季地表气温和极端高温事件预估的变化,重点分析了动力降尺度结果的优势。结果表明,两个模式均能合理再现夏季中国地表气温和极端高温事件的大尺度气候态特征。相对于全球模式,区域模式由于水平分辨率较高,能在刻画地表气温分布的细节上体现出优势。在RCP8.5排放情景下,两个模式预估的三个地表气温指标均显著升高,到21世纪中期(2046~2065年),两个模式预估的全国平均地表气温增幅相当,气温日较差变化均较小。在FGOALS-g2模式预估中,到21世纪中期,三个地表气温指标的增幅相当,气温日较差没有明显变化,东北和青藏高原的地表气温增幅最大。在RegCM3模式预估中,到21世纪中期,中国大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Tmax)增幅大于日最低气温(Tmin)增幅,气温日较差增加;而在青藏高原西部,Tmax的增幅较Tmin偏低,气温日较差减小。在RCP8.5排放情景下,两个模式预估的极端高温事件到21世纪中期也显著增加,RegCM3模式预估的极端高温事件全国平均增幅略高于FGOALS-g2模式的预估。在两个模式的预估中,日最高气温最大值(TXx)、暖昼指数(TX90p)和持续暖期指数(WSDI)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与Tmax相似;和当代相比TX90p增加了60%以上,而WSDI增加了一倍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地表气温
极端高温事件
区域模式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春季北极涛动对盛夏长江流域地表气温的影响
被引量:
6
1
作者
张乐英
徐海明
施宁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出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49-1058,共10页
基金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2CB9556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5094
+3 种基金
41105042
41490643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PAPD
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项目
文摘
本文基于1958至2002年的ERA-40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利用年际增量方法分析了春季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简称AO)与我国夏季长江流域地表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扣除前期冬季ENSO影响后,5月AO指数与8月长江流域地表气温存在显著正相关。通过回归分析发现,5月AO可通过影响中低纬度的海气相互作用进而影响8月长江流域地表气温。当5月AO处于正位相时,在(10°~15°N)及赤道附近产生异常下沉气流,对应着西太平洋局地Hadley环流减弱,对流层底层出现了异常的反气旋性辐散气流。与之对应,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出现了显著的东风异常。由于该东风异常位于5月气候平均的局地海表面温度(SST)极大值中心位置上,该东风异常可通过平流作用使得高海温不断地向西堆积,最终造成赤道西太平洋SST出现显著正异常。当该SST正异常持续至8月时,它通过 Gill 响应(Gill,1980)在其西北侧激发出气旋性异常环流,它有利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我国长江流域的维持,进而造成长江流域地表气温正异常。反之,则相反。
关键词
春季北极涛动
夏季地表气温
年际增量
Keywords
Spring Arctic Oscillation
Midsummer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Year-to-year increment
分类号
P467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RegCM3 CORDEX东亚试验模拟和预估的中国夏季温度变化
被引量:
6
2
作者
李东欢
周天军
邹立维
马双梅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
中国科学院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44-560,共17页
基金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5060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20104006、41330423
+1 种基金
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开放课题KLME1505
江苏省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项目
文摘
按照CORDEX(COordinated Regional Downscaling Experiment)计划试验设计要求,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全球模式FGOALS-g2的数据驱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针对1986~2005年历史气候和2010~2065年RCP8.5排放情景下气候预估,对东亚地区进行了50 km动力降尺度模拟。首先评估了RegCM3模式及驱动模式FGOALS-g2对1986~2005年夏季中国地表气温和极端高温事件的模拟能力,然后比较了两个模式在RCP8.5排放情景下对中国夏季地表气温和极端高温事件预估的变化,重点分析了动力降尺度结果的优势。结果表明,两个模式均能合理再现夏季中国地表气温和极端高温事件的大尺度气候态特征。相对于全球模式,区域模式由于水平分辨率较高,能在刻画地表气温分布的细节上体现出优势。在RCP8.5排放情景下,两个模式预估的三个地表气温指标均显著升高,到21世纪中期(2046~2065年),两个模式预估的全国平均地表气温增幅相当,气温日较差变化均较小。在FGOALS-g2模式预估中,到21世纪中期,三个地表气温指标的增幅相当,气温日较差没有明显变化,东北和青藏高原的地表气温增幅最大。在RegCM3模式预估中,到21世纪中期,中国大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Tmax)增幅大于日最低气温(Tmin)增幅,气温日较差增加;而在青藏高原西部,Tmax的增幅较Tmin偏低,气温日较差减小。在RCP8.5排放情景下,两个模式预估的极端高温事件到21世纪中期也显著增加,RegCM3模式预估的极端高温事件全国平均增幅略高于FGOALS-g2模式的预估。在两个模式的预估中,日最高气温最大值(TXx)、暖昼指数(TX90p)和持续暖期指数(WSDI)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与Tmax相似;和当代相比TX90p增加了60%以上,而WSDI增加了一倍以上。
关键词
夏季地表气温
极端高温事件
区域模式
气候变化
Keywords
Summer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Extreme high-temperature events, Regional climate model, Climate change
分类号
P467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春季北极涛动对盛夏长江流域地表气温的影响
张乐英
徐海明
施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RegCM3 CORDEX东亚试验模拟和预估的中国夏季温度变化
李东欢
周天军
邹立维
马双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